‘壹’ 为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就落后了
19世纪,英国的资本家又把他们丰厚的垄断利润投向美国,使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形成强大的钢铁、化学、汽车工业,而英国却成为二流工业国,不但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德国和日本。
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英国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它的一些传统部门,如造船业、金融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电气等发展也很快。但就其经济总体而言,它与美国和德国相比,就相对落后了,被美、德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对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生活在今天的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第一是背着沉重的旧包袱。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业革命的母国,英国的很多工厂都存在百年之久,企业设备陈旧。当后起的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还在使用旧机器设备。因为,在资本家看来,拆毁旧的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机器设备,换上新的机器设备是不划算的,这就阻碍了英国工业的进步。第二是殖民地的作用。英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资本投资的最好场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便宜,原料价格低廉,工业利润大。因此,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占世界的第一位,一战前的几年中,英国每年在殖民地和国外的投资额与在本国的投资额是六与五之比。资本输出给英国带来惊人利润,仅1912年就达17600万英镑。英国虽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很繁荣的,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贰’ 法国和英国哪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更厉害
英国明显的强于法国,法国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无非就是奉行了戴高乐主义之后搞出了一大堆自主产品,核武器这一块现在基本上是不可能用的,所以一旦打起来根本就是没用的。
法国还有一艘核动力航母,看似光鲜,但等到英国的两艘65000吨的伊莉莎白级航母服役之后,法国海军一点优势都没有,英海军的机敏级完胜法海军的梭鱼级,红宝石级。45型驱逐舰胜是完爆法国的地平线级,数量上法海军也没有优势。
空军方面,英国的台风战斗机电子设备,飞控,雷达也是完胜阵风,马上再购进F-35之后法国更不是对手。
再考虑到英国常年跟在美国后面讨伐,拥有足够的实战经验,战斗力也不是法国能比的。更何况,英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无论是软硬件水平,英国比法国强多了,陆军数量有个P用?说法国的都是听信媒体愚泯的白痴。
‘叁’ 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崛起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当我们把我们的话题界定在”大国崛起”的这个范围上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的两个争论立刻就会出现:什么是大国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探讨英国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国崛起的一般性假设1、权力是衡量大国的最重要的标志。对于这个假设我们还需要界定什么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关于权力的争论是可以追述很久远的,首先是现实主义者把权力倾向于军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则认为权力是一个行为体促使其他行为体做他原本不会做的事的能力,特别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他们和合着《权力和相互依赖》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权力倾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外部的影响力的总和。2、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崛起是指一个国家持续性的获得地区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权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内部的力量那么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没有影响力的,也就谈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崛起的过程,金和银像水一样的流入最后又像水一样的流出,国内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样的国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机遇,这样国家即使是崛起了那么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续的。3、最后,笔者认为是一个国家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会是国内的各种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会使国际形势促进国内的发展。比如,中国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近代的屈辱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前期,各国的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当不合理会是一个国家丧失重要的发展时机,有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二、关于英国崛起的分析(一)英国崛起的国内因素的分析既然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从其内部探讨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于英国的地理位置在美国的军事学家、海权论的代表人物马汉《海权论》中写的特别的确切: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即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在陆地上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单一性,相对于四周是陆地的国家就具有了一种优势,英国相对于法国和荷兰就具有这种优势。英国由于距离欧洲大陆不进不远,可以避免欧洲大陆的纷争自由的进行国内的发展,可以自由的进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着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英吉利海峡,种种优势使得英国的地理位置独一无二。2、稳定的政治环境。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使英国保持国内政策的连续性,可是实现国家的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不至于使国家的政策随着政治动荡的环境朝令夕改。英国最早确定了宪政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政治制度的确立和稳定为国内的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以外,英国具有岛国的特性,推行渐进、连续的政策,注重惯例和传统,形成了一部不成为的宪法。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英国避免了法国大革命那样激进的变革。3.国内积累、重商主义、殖民地。英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最后发展成一个日不落帝国,其实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的过程。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由于英国国土的面积狭小,资源短缺,迫切需要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殖民地。但是英国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国经济的发展观念很快的由货币平衡论发展为贸易平衡论,由赤裸裸的掠夺金银转变为通过贸易交换商品来获取经济增长。于是英国对外扩张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商,开放殖民地国家的市场,与英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二)英国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决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头等角色,而一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马汉在其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这样写到:“英国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为由于它能作为争执中的第三方,作为一个平衡器起到一个决定因素的作用,英国之所有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岛国的位置大大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使之集中精力发展工商业,避免战争的滋扰。”这与国际关系理论中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和美国在国际关系中都扮演了一个“离岸平衡手”的角儿。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英国史学家塔斯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欧洲不论上演什么悲喜剧,均势是永远的钥匙。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互相制约和抗衡,避免欧洲陷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势相对稳定或不明朗的情况下,英国对欧洲事务尽量保持“超脱”态度,在均势遭到破坏或受到严重的威胁时,给与抗衡者以支援。历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仑法国挑战过均势,历史上的威廉德国、希特勒挑战过欧洲的霸权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三、英国崛起的历史追述16世纪的争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个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各大洲也开始打破了相对隔绝的状态。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并了葡萄牙,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产业和殖民地,短暂的处于独霸世界海洋的巅峰。英国自知与西班牙力量悬殊,直接与其进行军事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于是鼓励民间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较有名的海盗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与西班牙作对,比如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支持法国的胡格诺教派反抗西班牙庇护的法国天主教,在比如在欧洲比较有名的三十年战争中,英国让自己尽量直接出兵介入战争中去,同时也支持法国反对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纪的争霸。随着西班牙的衰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渐渐地崛起了。英国对付荷兰主要是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实现的。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主要是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运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商品生产国的船只。第三次英荷战争,起因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企图兼并荷兰,英国于是联合法国对抗荷兰。英国主要是在海上攻击荷兰,而法国主要是在陆地上进攻荷兰,后来英国由于国会削减战争的经费于是与荷兰单独的媾和,并且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于是英法同盟关系破裂。法国与荷兰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英国这在一旁袖手旁观。18世纪的争霸。18世纪主要是英法两国的较量,随着法国的崛起,英国同样联合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制衡法国。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加入到反法同盟当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同样利用普鲁士与法国对阵。到后来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拿破仑开始了对外的扩张,英国积极地组织了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制法国。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签订了有名的《维也纳和约》,确立了大陆均势。可以说,战争了法国之后,英国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权,并且称霸了一个多世纪。不管我们从那里角度来看英国争霸的历史,其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英国不断变换着同盟的伙伴和竞争对手,欧洲大陆上的弱小的国家永远是自己联合的对象,而那些试图挑战欧洲霸权的国家则是自己制衡的对象。也就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肆’ 为什么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这个词如果翻译过来,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西班牙帝国衰弱后,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辽阔的版图,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 PS:“日不落帝国”一词究其原意,则部分老牌殖民帝国都符合条件,如葡萄牙帝国、荷兰帝国和法兰西殖民帝国,在它们的领土上空太阳也不会下沉。“日不落帝国”一词扩展应用于这些国家,则和“全球帝国”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领土上空太阳不落”条件的全球帝国都可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虽然“日不落帝国”一词不再是英国的政治用语,但事实上,太阳在英国海外领地或以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王国上空仍然不落,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法国海外省和海外领地。
‘伍’ 全球90%的国家曾被英国侵略过,为何现在几乎没有仇视英国的国家呢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常年征战,在以前占了很多殖民地,但是现在为什么几乎没有国家仇视它了?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现在的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很强而且还出口很多材料给其他国家所以仇视它的国家敢怒不敢言,第二英国侵略手段不算强硬更多时候英国去侵略他国的时候都是以交易的形式进行,双方属于你情我愿的情况。第三当时很多国家根本就还没有成立,经典的就有“美国”当时去殖民非洲的时候哪里的黑人还全是原始部落群居。

所以诸多原因让很多国家都不仇视英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经济一体化,很多国家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好的发展和英国展开更好的贸易,也不会过于仇视它。
‘陆’ 英国是如何从当初的世界老大、超级大国沦为今日的二三流国家的
英国现在仍然在第一梯队,不是所谓的二三流国家。
英国的衰落是从一战开始,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和美国不同,美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在战局将定的时候加入了即将胜利的一方,而英国却是从头到底,所以损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却和美国相同.所以英国在世界大战中其实相比与美国来说是失败方。
2、在二次大战中,英国饱受了德国的轰炸,工业设施受到重创,最后拼死拼活借助美国的帮助才打败德国,但自己内陆的工业损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美国是个独立大陆的国家,况且美洲大陆本来就是它自认为的"后院"所以相比英国有地理优势,完全不必担心敌对国家的武装进攻.。
3、在二战之后,民族情绪高涨,英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继独立,"英联邦"成为了一个松散的组织。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掠夺到了殖民地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大量廉价的生产资料,以及对殖民地的物资倾销。当靠掠夺而崛起的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时候,也失去了原料产地和市场。
‘柒’ 本是日不落帝国英国,是如何从神坛跌落谷底的
因为英国到了后来,它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慢慢被德国和美国超过,就连教育水平也被美国给赶上了,美国因为二战损伤较少,很快就成为了英国之后的世界级强国,从此以后英国就走向没落,之前占领的殖民地都全部还出来了,但是英国依然有着非常高的人均GDP和世界影响力。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英国人已经缺乏以前那种企业家的拼搏精神了,因为英国崇拜贵族的生活,他们往往都想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贵族一般的人,而慢慢就缺少当初那种创业的拼劲,所以现在英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没有多少存在感了,不过英国的首都伦敦依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影响力丝毫不在纽约之下。
‘捌’ 英国几乎侵略了全世界,为什么并没有太多国家仇视英国呢
曾经被称作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的国家都被英国所入侵过。但是现在,要是真正的统计下来,没有几个国家愿意仇视英国与英国为敌。这让很多人费解,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爱侵略的强国,却没有引起太多国家的仇视和抵抗呢?

第三就是精于算计“搅屎棍本色”。英国这个国家在之前世界一战、二战的时候,就如同现实中的卑鄙小人。这种国家它不会主动去陷害你,而是天天传一些风言风语,挑拨一个国家和另一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些坏事虽然看起来英国没有实际性的参与,但实际上可能背后的操纵者就是英国。
现在的英国也被一些政治上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各个国家都会对英国现在的政治局势产生同情心,所以仇视就想对来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