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什么时候结束的
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法案”(又称“蒙巴顿方案”),法案规定:英国人将政权移交给印度人民;同时,按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将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的地位。各土邦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哪一个国家,也可以选择继续保持同英国的殖民关系,但不能享有自治领的权力。7月中旬,英国议会批准“蒙巴顿方案”。8月14日与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继宣布独立。这样,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被分割成三部分:主要由穆斯林组成的巴基斯坦,主要由印度教徒组成的印度联邦,数百个王公土邦。英国在印度190年的殖民统治结束了。
‘贰’ 尼泊尔与印度70余年的恩怨情仇到底是怎么样的
1947年,在独立运动浪潮下,英国从印度次大陆撤出,将印度主权交给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作为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印度视自己为英国的接班人,以大哥的心态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此时,一向被英国视为“独立国家”的尼泊尔并不平静。当时,负责尼泊尔朝廷的拉纳家族曾在1846年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提升了王室权力,成为未来100年的实际掌权者。在这期间,他们不仅派遣雇佣军与英国作战,还帮助镇压了印度的民族起义。
虽然国大党的斗争使拉纳政权难以为继,但1950年尼泊尔国王出逃推翻了拉纳政权。
1950年10月,尼泊尔国大党(国大党和民主国大党重组)试图组织暗杀执政的拉纳家族。然而,暗杀计划被拉纳政权发现,所有参与者都被逮捕。此外,拉纳政权还怀疑论坛王与此事有关。国王知道这件事不好,便无可争辩。他趁警卫不注意,逃到印度大使馆避难。几天后,他被直升机带到印度。
国王出逃的第二天,拉纳的政权宣布他四岁的孙子将成为国王。不过,与之建交的国家都没有回应。这使得“胁迫皇帝制造王子”的拉纳政权陷入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教盛行的尼泊尔,国王是印度教神毗湿奴的化身。没有国王在手,拉纳政权的政治威信大打折扣。
‘叁’ 印度什么时候独立的
1. 印度在1947年结束了英国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并且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
2. 印度庆祝能够摆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设立了“印度独立日”,每年的8月15日便是“印度独立日”,独立日是印度国定的节假日。
3.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
4.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
5. 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
6. 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7.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8.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
9. 1950年1月26日印度自治领宣布成立共和国。
10. 印度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47年才脱离英国获得独立。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12. 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13. 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
1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
15. 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16.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
17. 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
18.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
19. 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散键统治宣告结束。
20. 印度殖民时期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
21. 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
22. 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
23.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冲汪巧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
24. 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25.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
26. 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27.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28. 印度是1947年8月15日宣布正式独立,这一天被印度定为独立日。
29.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现有13亿多人口,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耕地占比大。
‘肆’ 五百多万军队的大英帝国为什么允许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独立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截止那个时候,英国军队的总兵力超过了510万。但是这个数字包括了各个殖民地的军队,并不全都是英军。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印度希望英国兑现自己的承诺。此时丘吉尔准备反悔,印度对于英国太重要,他不惜违背自己的承诺。但面对印度负责的局势,英国想维持在印度的独立,需要大量的军队。经过二战的消耗,英国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就开始大裁军。此时的英国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弃印度,另一方面有无力阻止。截止这样的情况下,艾德礼取代丘吉尔成为了新任首相。艾德礼是工党领袖,主张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在对外问题上主张战略收缩。艾德礼同意印度独立,并且派遣蒙巴顿前往印度负责此事。印度的独立已成定局,英国人根本无力阻止。
‘伍’ 英国真的存心想要分割印度次大陆吗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印巴分治便开始了,这一年的8月份,英国人对南亚次大陆地图划了几道线,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帝国彻底解体,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统治分割成为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新兴国家。虽然都获得了各自一直渴望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却从诞生之日起就互不对付,时至今日,这对冤家在南亚次大陆的对立仍在继续。那么,作为有着几百年殖民经验的帝国,英国当时是存心要分割英属印度吗?
从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此后不断向内陆扩张。期间,众多印度邦虽能保持内部自治,但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7年5月,由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组建的不列颠印度军队发生哗变,随后爆发起义。
毫无疑问,这次起义极大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成为现代印度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英国殖民当局费了很大力气才平息了叛乱,经历了这场浩劫,英国人再也不敢怠慢印度了。1858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权。到了1876年,英国向印度邦王公、酋长和印度人民宣布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印度女皇。
至此,英属印度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印度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在英国人统治下,1947年独立前的印度先后成为一战后国际联盟和二战后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以独立身份参加了5届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英国对印度很多领土并没有直接控制,而是以附属联盟的模式进行统治。名义上独立的王侯领由王公、王侯和当地行政长官所统治,王侯领领主们必须承认并接受英王的最高统治者地位。
长期以来,英属印度面积的40%和人口的25%保留在562个主要土邦和王侯领地内,这些土邦与王侯领地保持着自身的种族和宗教信仰。久而久之,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态度逐渐从宽容和开明转向狭隘和惧怕。
早在一战前的1906年,印度的穆斯林就在达卡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穆斯林一直抱怨在国大党中穆斯林成员与印度教成员的权利不平等,甚至怀疑印度国大党的大多数成员为印度教徒。
真纳于1913年加入全印穆斯林联盟,而直到一战后的1919年,他在国大党一直保持身份,借助双重身份,真纳一度成为国大党的代言人,也被印度人民尊为印度教-穆斯林团结大使。二战爆发后,随着自己卷入远东战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无力维系了。
1942年,国大党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退出印度运动,最终因群龙无首和违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而宣告失败。二战期间,为了对抗英国殖民当局,当时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曾在日本人热心帮助下建起一支印度国民军,这支军队由印度战俘和流亡东南亚各地的印度人组成,一度成为制衡英国当局的生力军。
虽然取得了二战胜利,大英帝国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可谓元气大伤。不仅如此,英国长久以来的大国地位也被后来居上的美国取代,随着战后在世界各地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英国人清楚,印度这块大英帝国最大的殖民地是保不住了。
就算印度次大陆独立,英国人也希望保留一个统一的印度帝国,这不仅有利于英国此后遥控印度,也对抵御当时在东北亚蓬勃兴起的革命。
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英国起初规划了一个印度联邦独立方案。
印度联邦看似不错,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印度斯坦地区、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巴基斯坦地区和各藩王国组成,三者在联邦中和睦相处,共同对英国产生依赖。然而,一向老谋深算的英国人这次有点天真了,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真纳领导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极力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分离。
真纳以独立作为要挟,换取西部穆斯林较多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自治权,而甘地则反对分裂,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鉴于此,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当年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从宣布分治到实际分治仅有两个多月时间,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分别位于英属印度的东西两地,这成为划分界线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而划分界线的工作由之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人雷德克里夫担任,按照雷德克里夫线,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割,旁遮普地区被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孟加拉地区则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各土邦可自行决定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更为奇葩的是,雷德克里夫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还算好点,界线划分接近于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而旁遮普地区则遭殃了,由于之前从未进行过分割而发生了大规模混乱。
在这些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到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大量民众因强制迁移而沦为难民。如此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引发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暴动甚至屠杀。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在1947年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迁徙中,越过印巴边境的人数约有1000万到1200万,因此颠肺流离的人数高达1200万,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
在这场血流成河的分家中,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本就存在的不信任和憎恶进一步加大,对之后的印巴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大量难民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达卡等两国的大城市,在这些大都市产生了闻名世界的贫民窟。
当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印度则在8月15日宣布独立。然而,无论在独立过程中还是独立后,两国关系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仅很多宗教移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不同宗教教徒之间时常爆发冲突甚至发生种族清洗。
印巴分治后,蒙巴顿对当时印度的565个土邦国进行了大量劝说工作,劝他们不要选择独立。经过蒙巴顿和当时的印度副总理帕特尔共同努力,绝大多数土邦与印度签署了合并协议,只有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两个土邦保持独立地位。
海德拉巴后于1949年被印度出兵占领,而克什米尔则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占,直到今天仍是南亚次大陆的一个火药桶。应该说,为了保持一个统一的印度,英国人尽到了努力,但世俗国家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巴基斯坦注定过不到一起,两国的对立恐怕将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