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自己抽不抽鸦片的
说到在鸦片战争事情也还是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就好比在那个时期中国人真的是被鸦片不知道迫害到什么地步了,大家也都知道其实中国人的鸦片都是外国来的,而且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国家就是英国人了,那么这个时候有的人要问了,难道英国人卖鸦片他们自己不抽的吗?想必很多人都对这个很感兴趣的吧,所以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这个问题看看吧!
确切说,当鸦片在清代的中国泛滥时,卖鸦片的英国人,本国也十分流行鸦片。但区别在于:中国人是吸鸦片,英国人是吃鸦片。
为什么会有此怪现象?就得简单说说鸦片的前世今生。
虽然在十九世纪时,英国人的鸦片买卖就已经轻车熟路,但论与鸦片这个舶来品打交道,中国古人却是远远早得多:这款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就风靡的毒品,《sj》里的忘忧药,早在唐代时就传入了中国,当时还叫乌香或阿芙蓉,自唐代起至明代,一直是中国高档药店柜台里的名贵药物,手术时有镇痛作用的奇效。千年来一直造福患者。跟清代时荼毒百姓的恶劣形象,真心八竿子打不着。
至于英国人,那更是早早用过鸦片,对其上瘾的特效,更是深有体会。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国内并没有禁止鸦片的法律,直到1914年才有了第一部专门的禁烟法律。而以《鸦片史》里的形容,英国人何止抽鸦片?连同时期中国人自杀时才敢尝试的吞大烟土,他们竟都当日常消遣,好些英国有钱人都喜欢把鸦片碾碎了掺在酒和果汁里,饮宴时喝的无比陶醉。为了过把毒瘾,就是这么不要命。
不止是当时英国的消费阶层,大多认不清鸦片的危害,甚至许多西方社会德高望重的学者们,对鸦片更是大爱。近代医学的奠基人希登汉姆更曾热烈歌颂:我忍不住要大声歌颂伟大的上帝,这个万物的制造者,它给人类的苦恼带来了舒适的鸦片。确实,在当时英国人看来,鸦片就是这么舒适。
如此认识,也令十九世纪时的英国,消费鸦片的风气一度非常盛行。不单是医学上治疗腹泻和镇痛的良药,英国近代不少名流更都是嗜好鸦片的瘾君子。甚至英国人还生产过一种含有鸦片成分的儿童糖果Balagoli,到20世纪初时还是英国小朋友们的大爱。以英国散文集德昆西的话说:对于一般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来说,服食鸦片就像喝酒或抽烟一样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比起这火热风靡的场面来,鸦片在当时英国商人眼中,另一个意义才无比重要:摇钱树!比起近代史上鸦片在中国的流行,英国这点火热,简直小巫见了大巫!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比起英国人五花八门的消费鸦片方式,清朝年间的国人们,从康熙年间起,就认准了其中毒性最大,破坏力最持久的消费方式:吸食鸦片。
这吸食鸦片比起英国人的多种抽鸦片方式,差别究竟在哪?李圭的《鸦片事略》里说的十分形象:煮土为膏,镶土为管,就灯吸食,等于是分分钟就消耗一大堆。感觉更是无比舒坦:其气芬芳,其味清甜。吸到高潮时更是刺激效果:但觉梦境迷离,神魂骀宕,真极乐世界也。
这种吸食鸦片的方式,产生在欧洲人殖民下的东南亚地区,虽说英国人那时也消费鸦片,但对这种模式,确实极不感冒,认为只是一种古怪的娱乐或怪癖的习气,但是传到大清朝后,就迅速火热风靡,从康熙年间起就火遍东南各省。而且和英国人吃鸦片最大的不同是:吸食鸦片别看刺激,可是消费量更大,吞云吐雾间就是大把的钱。对身体的摧残也更惨,别管吸食的时候多过瘾,事后就是瘦弱无力打哆嗦,一天不吸就要死要活。
这种又糟钱又糟蹋身体的缺心眼消费方式,等于就是给鸦片贩子白白送钱。于是从18世纪中叶起,精于鸦片贸易的英国人,迅速赚了个盆满钵满。康熙年间时,中国每年消费鸦片不过两百箱,几十年后的干隆中期,数量就已经突破了每年千箱。十九世纪初的嘉庆年间更到达了每年四千箱。待到道光皇帝登基时,数量已经成了恐怖的两万箱。整个近代史上,这是堪称奇迹的贸易增长。
而且同样奇迹的是,在林则徐奔赴广州禁烟前,大清王朝的鸦片交易,却是越严令禁止越泛滥,清朝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都曾严令查禁鸦片,结果却都是各级检查部门赚的盆满钵满,每次严禁之后,鸦片输入量都是滚雪球增长。连好些英国鸦片贩子都调侃:最盼大清朝查鸦片,每次查完都是赚。
这奇迹带来的,却是国计民生的全面破坏:以1835年时清政府的统计,清王朝当时的瘾君子总数,已经到了空前的两百万人,且上至王公贝勒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渗透各行各业。吸食鸦片的破坏力,不但摧毁着人们的健康,更恐怖掠夺着大清朝的财富,以英国人的估算,一箱鸦片从种植到卖进中国,纯利润就有一千银元。以英国头号鸦片贩子查顿的炫富说:这是最安全最气派的投资方式。
也正是在这最安全最气派的贸易中,表面强盛的大清朝,就伴着大烟鬼们的吞云吐雾,每年白银大把的外流,以至于道光年间时的白银价格,都比干隆年间暴涨了一倍。曾经强大的江南纺织业,更被泛滥的鸦片贸易冲的七零八落,以林则徐的话说,交易量比道光年间前缩水了一倍。一种堕落的吸毒方式,就这样给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年年不停大放血。道光年间为什么要厉行禁烟?为什么会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看看这个破坏力就知道,就是必然的无奈之举。
鸦片的恶劣习气,只是一个外因,清朝自康乾时代起,越发病态腐败的社会环境,才是鸦片泛滥的真正温床。如此教训,哪怕已过百多年,任何时代,都不可不戒!
B. 痒痒挠在干隆时期竟是国礼
痒痒挠在干隆时期确实曾被用作国礼。
综上所述,痒痒挠在干隆时期确实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使团和君主。
C. SELENE科普贴:英式下午茶为什么是红茶不是绿茶
我们知道,依靠鸦片等药用商品销售产业的推动,大英帝国雄踞全世界霸权帝国之首,特别是在对华鸦片销售的进程中获利甚巨。
1840年,鸦片为英国带来了75000英镑的收入(约折合今天的38亿美元);
187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910万英镑(约折合今天的220亿美元)。
新近崛起的糖、茶叶、鸦片贸易产业为大英帝国那无坚不摧的海军舰队提供了后援资金,令它们的战斗力得以不断提升。没有印度的鸦片生意,就没有大英帝国的繁荣发展;如果失去了印度,大英帝国在后拿破仑时代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就此崩溃。
然而,有一件事,英国人很不爽:
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茶叶是中国人把控着的!
干隆统治时期,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种贸易中,茶叶所占比重最大,自17世纪50年代茶叶被首次引入伦敦之后,英国对茶叶的需求量直线上升。在五十年内,茶叶逐渐取代了咖啡,成为英国社会中的一种时尚饮品。那个时候,大英帝国丝毫没有意识到茶叶一直是中华帝国负责生产的。
至干隆晚年时,中国1/7的茶叶都出口到了英国。到18世纪末,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茶叶的需求,英国每年进口的茶叶超过2300万镑。
中国人采摘茶叶、烘焙、混合后,再以一个包含利润的价格卖给英国。中国利用对这种饮品的完全控制,统治了英国人的品位达两个世纪之久。而且,这个国家通常利用这种依赖,对英国持着粗鲁无礼而不合作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茶叶次品大肆抬价。
于是英国人就担心了:
如果中国本土可以种罂粟、造鸦片,那英国人的鸦片卖谁去?同时,英国人对茶叶完全不懂。也就是说,这生意注定是赔了,将会有大量雪花花的银子(真的是白银啊)流入中国。
其实,早在干隆年间,大英帝国是做出过努力的。那时我大清朝灰常强大的,英国派出使臣马戛尔尼,按照西方外交流程与礼仪对我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1793年前后大清朝新闻联播(如果有的话)对此进行了报道。马戛尔尼来与皇帝谈经贸合作,而干隆皇帝将其作为“番邦使臣前来觐见”,随手送了两个玉如意。双方外交人员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亲切会晤,然后马大人就被打发回国了。
大英帝国很郁闷:大清朝你不按常理出牌嘛~!
于是绅士们觉得要不咱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没错,我们自己种!茶!叶!
然而,大英帝国也很困惑:
红茶和绿茶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树种?
茶叶如何从一种绿色鲜叶变成了饮品?
为什么自家殖民地、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红茶品质远远不如中国红茶?
印度同胞表示不服:阿萨姆红茶怎么不好了!?
最终,绅士们决定派间谍了解中国茶叶的秘密所在。
这个人的名字叫福钧,是一个着名的“植物猎人”(有关植物猎人的来龙去脉,回头再慢慢讲给大家听)。
福钧潜入了中国。那个时候中国刚刚经过了鸦片战争的折腾,不得已开放了几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然而作为一个“老外”的福钧还是不可能在中国大陆地区随便逛荡。于是他化了妆,装上了辫子,学习中文,并雇佣了两个跟班。
罗伯特·福钧,不知道他装上假辫子穿长衫会什么样子?
第一站:上海-杭州-安徽某地
目标:了解并盗取绿茶树种
结果:成功
最终结果:失败
福钧装扮成一个官员的模样来到杭州附近的一个绿茶工厂。在这里他观察了绿茶的生产过程,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将影响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大秘密!
中国工人为了让绿茶显得碧绿好看,居然在添加不明染料!!
这种染料后来被他化验并认定是石膏粉(脱水硫酸钙)和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吃了会怎样呢?轻则恶心反胃,重则不孕不育和终身瘫痪。按照当时英国人饮茶的剂量,喝茶喝残废那是早晚的事儿。
“福钧偷偷从这座工厂里拿走了一些有毒染料……这些东西将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被隆重展出……这次公共展览会意味着这一刻的到来:笼罩在关于茶叶——英国国饮——的神话传说之上的阴影和谜团将被暴露在西方的科技之光下,彻底消散、解除。福钧将揭示那些中国人在无意之中犯下的罪行。这将为英国自行种植、加工茶叶提供无可辩驳的依据。”(引自萨拉·罗斯:《茶叶大盗》, P126~127)
据说这就是英国人再也不喝绿茶的原因
不过也幸亏是最终选择了红茶。否则按照彼时英国下午茶的习惯,茶水里又加糖又加牛奶的。如果是绿茶,不知道会不会成了泻药?(关于糖在英国的历史,请参见西敏司《甜与权力》)
当然,虽然这次探访是成功的,但此次收集的树种因为运输后保存不善,全被收件人玩儿坏了,几乎没有存活。这样一来,制作绿茶的物质基础也就没了。
福钧一定恨死了在印度收件的猪队友。
第二站:福建武夷山
目标:了解红茶和乌龙茶的制作过程
结果:成功
最终结果:成功
福钧运走了诸多绿茶树种之后也没闲着,他继续来到“大红袍”的产地——福建武夷山。在这里收集茶树树种和制茶技术。最终将这里的茶种移植到印度喜马拉雅山麓,与当地阿萨姆红茶嫁接,成为今后一个多世纪英国主要茶叶产地。
之前阿萨姆地区的红茶香气扑鼻,但口感太差,所以除了茶商炒作以为,普通民众很少购买。但自从有了中国红茶的树种,印度一下就成了英国茶叶种植的大本营。所以,就茶文化来说,中国绝对是世界范围内的鼻祖。
D. 盛世干隆,为何在英国人眼中却如此不堪
1793年,也就是干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英国工业革命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干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干隆十二年,普并羡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
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在西方快速前进的对面,清朝无疑是沉重的。
○摘自《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着),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
E. 干隆时期,英使送给大清的榴弹炮,后来去哪了
清朝覆灭的最终原因在其闭关锁国、自视甚高,虽然闭关锁国从根本上使得清朝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清朝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是一步一步走向了极端化。顺治年间清朝为了防范逃出海外的明朝余党卷土重来,他们采取了更为严苛的海禁政策,甚至连寻常的贸易也不能正常进行。
这样的禁令在清朝平定三藩之后才有了转机,当时社会稳定,清政府没有了政治危机,而且有人提出海禁政策影响经济收入,可能导致国库亏损。
那个时候的清朝由康熙皇帝统治,康熙为人开明,便同意了开放海外贸易。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都是在那时被允许开放,并且一些外国的商船也被同意来华贸易。而清朝在那次的贸易中获利不少,年平均关税高达四五十万两白银。
对于英国使者送来的各种礼物,干隆皇帝也没有显露出太多的诧异,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英国的这些东西在他面前不过是班门弄斧。
在经过选择之后,干隆皇帝将英国人送来的各种刀剑等,甚至是榴炮弹等都放进了库房,只留下了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新奇的钟表,交给工匠们研究如何使用。关于干隆皇帝的做法,在我们后人看来,他错过了与世界联系的最佳时期。
不过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当时的人眼里,他们并不知道地球仪能够指导人们环球航行,也不理解气压计是物理学发展的产物,更不懂得榴炮弹是无机化学与热力学结合的复杂的且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武器,干隆皇帝甚至也没有想到清王朝会终结在西方的炮火之下。那一次的访华对英国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外交,对中国来说但却是古代中国接触近代科学最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