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正的贵族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贵族文化开始是兴起于西方的,尤其是英国,那里的阶级感非常明显,在那里人就是分三六九等的,但是其实在西方英国,贵族意味着道德高尚、个人品性极为优秀,自制力极强、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现代很多中国家长都喜欢将孩子送到所谓的什么贵族学校进行深造。这样的例子不占少数,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去了国外受到贵族的熏陶一定可以将孩子培养的很好,相当于镀金,在那里的孩子不仅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自身素质。
贵族,在中国的古代就是指王室下的皇亲国戚,但是身为贵族,其实他们活得连平民都不如,他们活在贵族的圈子,不断伪装着每天都很开心的样子,香槟红酒牛排海鱼,无非就是装一装自己贵族的样子,自己与平民不一样,贵族有贵族自己的圈子,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这也是贵族的悲哀。
❷ 贵族气质如何形成(1)
英国学校的“贵族”气质是无人质疑的。贵族不是小资,是大资。让我们先看看小资和大资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小资的生活方式是讲究情调、气氛、外在的形式、好吃的食物、好玩的地方、时尚的服装、美丽的风景、背景绚烂的戏剧,都是小资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贵族或者叫“大资”除了注重外表的华丽外,更多地注重内涵和地位。 时间:气质源于培养 贵族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打造贵族气质需要长期的积淀、涵养,非一朝一夕之功,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我们对于贵族气质的理解存在一个东方西方的区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贵族的解释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贵族的解释是:Nobleman,指出身高贵的人,而 Noble 一词本义是高贵、高尚、伟大。 可见西方对于贵族的理解更多地强调其文化诉求、人格光芒、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讲究的是思想和行为的品质。这和东方的理解方式相差很大,后者强调的是政治地位。其实这样的区别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也许这和东方式政治话语习惯有很大关系。这里所说的贵族气质是精神气质,它指的是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的光芒。 英国人崇拜贵族的传统在办学上充分地体现出来。牛津市共有人口 110,000 左右,其中学生 13,000 人,分布在市内约 40 所大学。这些大学多是以教学楼围起的一片庭院,外围多被回廊环绕。漫步其中,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牛津和英国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少了点幽静,多了些嘈杂和喧嚣。可能是游客太多的缘故吧!因为到处都能看到旅游团的小旗和成群结队的散客,让人感觉这里更像是旅游胜地,而不是世界最高学府。 此外,还可以去牛津的商业街逛一圈,那里的各种小东西可是琳琅满目。在英国旅行,能看到特色的旅游景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充满自豪感的人民,就像品一杯醇厚的威士忌酒,叫人回味无穷,充满无尽的想象。 空间:多元文化的综合影响 英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你可以轻易的在街上发现来自于各个不同国家的人,非洲的、南美的、中国的,形形色色。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潮,而且是一种课程改革模式。为了实施这样的教育,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如:哈佛、耶鲁等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思想、价值(CIV)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文明课程”等都直接服务于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为了真正让学生理解其他文化、种族和国家,像牛津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还非常重视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他们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研讨会,通过讨论来加深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牛津大学在本科生课程中,盎格鲁—撒克逊历史、英格兰的历史文化、基督教历史、欧洲中世纪哲学、古希腊哲学等占有较大比例。牛津大学的绅士教育强调普通教育的基础作用,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牛津的高街(Highstreet)两侧集中了牛津一些最着名的学院。先来到圣玛丽教堂,这里的楼梯仅能容纳一人通过,背个背包都显得非常狭小。来到教堂尖塔的展望台,在阳光下放眼望去,整个牛津城悠然静卧在典型的英国田园中。这景致像是《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各种各样的思潮就在这个宁静城市的背后涌动。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里,没有人让你相信什么,或者让你不信什么。只有人跟你说:这个东西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学生们学会的是批判性地看待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