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8年去英国留学自己做饭需要了解什么
对于很多去英国留学的人们来说,或许饮食将成为最大的问题,那么今天就和的我一起来了解一下2018年去英国留学自己做饭需要了解什么?
(图片转自网络)
主食
(一) 米饭
英国的米一般有:brown rice (此米颜色发黄, 口感犹如国内糙米,被很多中国人戏称为“印度米”); easy cook rice 此米是英国人的偏爱,一般多见学校食堂, 顾名思义,做法简单,烧一大锅水,把米扔下去煮,即所谓的boil rice, 十五分钟后用漏勺捞出即可。缺点是营养流失,口感全无);long grain rice (此米黏度始中,既为中国人所吃之米。);Basmati rice (这才是正宗的印度香米,特点是米身细长,粒粒分明,是我的最爱), 还有一种pudding rice, 米粒圆润,口感粘磁, 也是挺受南方人欢迎的。 现在很多英国的城市里都有中国超市, 在那你也许能买到泰国香米,小香米,青苗丝米,甚至糯米(sticky rice). 以前在中国留学生当中比较流行吃碎米(broken rice, 可能是香米, 或是美国长米), 虽然口感略次,但其价格只有同牌子好米的一半左右。
(二) 面条
留学生中也许有从来不做饭的, 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说不吃面条的, 可见面条对于留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此强烈建议,每一个准留学生多背几包康师傅到国外,留学的第一周,也许你的前半个留学生涯,都要指望它了。
从广义上说我觉得面类可以包括中国的挂面,米粉,越南河粉,意大利空心粉(pasta), 以及各式各样的方便面. 越南河粉和中国的渊源自不多说,据说意大利空心粉也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传到欧洲的。而且故事还说因为早期的意大利人总用不好筷子(chopsticks),但又想将长长的 spaghetti 卷起来,所以发明了叉子(folk)。空心粉价格低廉又种类繁多, 形状有圆有扁,有短有长,做法可中可西,一般来说学会做空心粉, 留学生涯的个人的肚子问题就解决了.
荤菜
在英国的这几年,想吃点荤菜可不太容易。出国之前从报纸上对英国爆发的疯牛病(俗名:mad cow disease, 学名:Bovine Spongiforn Encephalopathy)略有所知,很多朋友都劝我在英国千万别吃牛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1年英国又再次爆发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波及范围更广,所有偶蹄类的牲畜:猪,牛,羊,甚至伦敦动物园的大象都有病例报道。写此章之时禽流感(bird flu)已经杀到了法国南部, 一家德国超市ALDI出售的鸡的包装上已经加印了“100% British chicken” 的字样,可见商家有多么谨慎。
上面的历史似乎能解释为什么现在英国的素食主义者(vegetarian)越来越多了,不过我和很多朋友都是天生的食肉动物 (carnivore),一顿没吃到肉就好像饿了三天一样。 所以感谢上帝-疯牛和口蹄和禽流感没有一起爆发,要不然就得隔三差五地飞回国避难解馋了。
好了,闲话少说,点评一下英国的肉吧。首先,苏格兰的羊肉(lamb) 排在第一。 因为是绵羊,一点都不膻,肉质鲜嫩, 当归羊肉的功效我这就不多讲了,老少爷们自己去体会吧。其次是鸡 (chicken), 尤其是鸡翅 (chicken wing),实在是物美价廉(ASDA £1.2 一大盒),再次是牛肉 (beef), 英国有无数个版本的薯仔炖牛肉的做法(beef stew recipe),即使在明牛并最猖獗时,英国人照啖不误,看见牛肉的诱惑力有多大了。与牛羊肉相对,英国的猪肉是不敢恭维。因为杀的时候没有放血(电死的),肉质发酸,所以建议先用清水投一个晚上去掉异味,烹调时多加葱姜蒜。英国的超市里还有大量的火鸡肉, 鸭肉,和鹌鹑肉出售。只要烹饪方法得当,这些都是无上的美味。
牛羊的肝(liver), 肾(kidney, 腰花), 心(heart)超市里都有售, 偶尔也能看见猪肝鸡肝,鱼头牛尾什么的。溜肝尖,爆炒腰花和跺椒鱼都是我的最爱。
英国人买肉还可以去一些肉店(butcher’s shop),在那里能买到一些五花肉,这是做红烧肉和米粉蒸肉的必备原料。如果对肉的口感要求更高的话,想吃土鸡土羊时,可以去穆斯林的肉店。因为宗教原因,他们要求屠宰动物时一定要先放血,所以所售之肉肉质鲜美,没有异味。最后说一说鱼类和海鲜。英国以苏格兰的三文鱼(salmon)闻名于世。 另外鳕鱼(cod)适合清蒸,溜鱼片,马鲛鱼(mackerel)适合油炸, 彩虹鳟鱼(rainbow trout)可以红烧, 金枪鱼(tuna)罐头可以做汤下面, 常备应急。
虾类,贝类海鲜在超市以及鱼店都能买到,除却曼城几个地下商场以外,超市所售海鲜皆价格不菲,所以只能偶尔吃一两次解解腥馋。
素菜
说起英国的蔬菜,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遗憾。英国本土蔬菜瓜果匮乏,除却薯仔(potato), 洋葱 (onion) 西红柿 (tomato) 以外,基本都要靠进口。 以前我还特意让我爸从国内带了一些白菜 (Chinese cabbage) 的种子过来,可惜种到土里都没有发芽。最后只能在花园里种几株蒜苗聊以自慰, 谁知最后还被来除草的房东给一股脑地剪掉了, 可惜呀,可恨!
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很流行清华的“馒头神”张立勇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两个清华学生在买馒头时讨论英文单词bean能否能代表豌豆,看见窗外的两人争论不休,张立勇替他们解释道: “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 其实国内的学生搞不清菜名很正常, 即使到了英国很久,每个星期都去超市买菜的中国留学生也不一定能把菜名说全,不相信?我问你, 茄子,芦笋和菜花怎么说?(aubergine, asparagus and cauliflower).
除却上面提到的几种蔬菜, 常见的还有生菜(lettuce-iceberg), 西芹 (celery), 黄瓜(cucumber), 菠菜(spinach), 圆白菜(cabbage), 胡萝卜(carrot), 西兰花(broccoli), 柿子椒(pepper), 蘑菇(mushroom), 和西葫芦(courgette). 因为英国人越来越爱吃中餐了,所以有时超市里也买中国的豆芽(bean sprout) 和小白菜(pakchoi).
新鲜蔬菜固然是好,可是冰箱里也应当储备一些冷冻蔬菜以应饥荒.冷冻蔬菜便于储藏,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洗切,特别适合即讲究营养搭配,又懒于动手之人.我最喜欢的frozen veg 有garden pea 和mix vegetable(豌豆,胡罗卜丁. 菜花,和西兰花).做起来特简单,下面的时候和面,午餐肉一起煮就行了.
如果在超市买菜,你现在还能发现一个现象,即英国人现在越来越迷信organic food (有机食物)了,何谓 哦organic?以蔬菜为例,即农民自己家种的,在种植储藏过程当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和无机添加剂.一般来说organic food 比一般的菜要贵一些,所以当你抱怨英国的蔬菜越来越贵时,也许你是错拿了organic food了. 和有机食物对应的是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基因改良食物).每一次想到香菜时,耳边中会飘起<毕业生>这首歌的优美旋律.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歌中不断反复唱到的parsley (欧芹),sage(紫苏叶也称鼠尾草), rosemary (迷迭香),thyme (百里香叶) 便是西餐里最长见的四中香菜. 欧芹和国内最常见的香菜芫荽(coriandar)长得相似, 第一次购买时容易拿错。欧芹的叶子圆厚簇生,一般在空心粉和比萨饼中使用较多,也是凉菜拼花装饰的好材料. 如果你对烧烤类食物有所偏爱的话,一定要试一试rosemary, 这种香菜长得有一点象松针,烧烤之后散发出类似松香的味道。另外,若是你见到一种开着紫花,叶子细长的实心小葱,这是一种叫做西香葱(chive)的佐料,略微烹制后有淡淡洋葱的香味,一般用作装饰和沙拉调料。罗勒(Basil)是一种散发出甜香味的香菜,叶子宽厚, 有点象木耳菜。最后介绍最经典的香菜---薄荷(mint), 薄荷的清凉口味广被接受, 从牙膏到巧克力,从口香糖到冰激淋都有它的身影。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炒螺丝时放几片薄荷,有了丝丝清凉的感觉,你就不断地从极辣的汤汁中吸食螺肉了。
做中餐缺不了酱油(soyabean source),按照广东人的习惯,酱油分生抽老抽。生抽调味,老抽调色。论口味 “草菇老抽” 最正宗,英国的醋有麦芽醋(malt vinegar),苹果醋(apple vinegar),和米醋(rice vinegar)三种, 味道各有千秋。一般来说麦芽醋价格低廉,虽然口感略差,不过基本胜任一般菜肴的制作,例如糖醋排骨。如果读者特别怀念中国的镇江陈醋,觉得吃蒜泥白肉或是饺子是非他莫数的话,中国店里一般能买到。 味精一般得到中国店有售,也可用鸡精(chicken stock),或是beef stock取代。但注意beef stock一般颜色发红,口味偏咸。辣椒(chilli)和胡椒(pepper)是做好辣味菜的关键,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见有青色或红色的朝天椒卖,好的干辣椒不容易买到。泡辣椒 小灌装的辣椒粉要慎用,除非你想试一试印度或墨西哥口味的苦辣椒。另外花椒(green Peppercorns/Sichuan Pepper)一般在英国超市中是买不到的,自己背或是去中国店买。
做菜讲究色香味,所以除了使用正确和恰当的作料以外,刀工和一些基本的烹调原则要提一下。大体来说,肉和菜都可切块,切片,切丝。不论如何切,唯一的原则是 “同形相配”,以薯仔炖牛肉为例:薯仔切块,牛肉也当切块,若是薯仔切块牛肉切片则显得小气,若是薯仔切片牛肉切块,则薯仔易烂,菜不成形。
菜肴的颜色搭配是一门艺术。一般来说反差大的红绿能激发食欲,所以做的时候不要吝啬辣椒和香菜.
炊具
英国的炉子(cooker) 分用电 和用火两种, 因为安全的缘故,大学宿舍里的厨房都是用电的。很多刚到英国的留学生很不习惯慢腾腾的电铁片(hob), 觉得没有爆炒的感觉,所以做出来的菜不好吃。其实不然,电铁片虽然较慢,但是加热恒定均匀,去热的时间也将长,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做饭不宜做糊,炖肉易烂的特点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n), 和微波炉(microwave oven)是厨房必备之物,然而这两样东西对于新来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所以在这里我想多提一下这两样炊具的使用。先说烤箱,英国人的食物50%以上是用烤箱烤(bake)的, 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炒 (stir fry) ” 的概念。烤箱分两层, 上面叫Grill, 国内翻译成”烤网“, 早上可以用来烤面包片和培根(bacon); 下面一层就是烤箱本身了。 烤箱外面一般有两个旋钮,一个可调节烘烤模式和烤箱温度, 一个调解烤网的温度。 一些烤箱还设置了通风,照明 以及定时的功能。 微波炉向来有快速,清洁的特点。而且它的操作非常简单。上下两个旋钮, 一个控制功率(一般 0-700kw, 在200w 左右会有一个解冻-defrost 的选项),一个控制时间。 使用微波炉时一般将食物放入专用的塑料盒中, 磁质的碗盆也无大碍, 但一定不能使用金属物品, 因为金属容易吸收电池波,造成金属原子震荡, 这样会导致高温和火花,从而发生危险。用微波炉烹调食物容易过火,导致食物变干,难以下咽。 所以一般我在碗和盘子上加盖一层保鲜膜,保持食物中的水分不易流失。
好了,总结一下:比国内进步,留学生的烹调方法有,煎,炒,烹,炸,烤, 微波。
⑵ 求英国二十世纪的人文风俗 服饰 常识等
英国的人文习俗:先从吃喝说起---英国人喝茶的历史并不长,200多年前中国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还把它看作是稀世珍品。而会天,英国已成为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3.5公斤茶叶。一些英国人早上未起床就要喝一杯浓茶,有人把它称作“被窝茶”。而一般人都要喝午茶(也叫“正餐茶”),多在下午回五点钟,内容也不光是茶,还有面包、黄油、火腿、鱼。香肠、三明治、蔬菜等,相当于一顿饭。英国人爱喝红茶,尤其爱喝中国祁门红茶。过去他们喝茶时要加牛奶或放一些柠檬汁,还要加糖。但随着减肥热的兴起,英国人逐渐爱上了不加糖的奶茶或带各种水果汁的饮料茶。1,早餐:ASDA/TESCO里最便宜的面包,加黄油/果酱/CHEESE。煎鸡蛋(如果时间富裕)。牛奶。或者是简单方便但无法坚持吃下去的牛奶泡玉米片。 2,午餐:英国人很不重视午餐,他们随时都在吃些薯片,巧克力什麽的。 不住宿舍或者租房离学校远的就自己带个自制的三明治。英国一般中午1:00的时候才开始午休,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 3,晚餐:总觉得在英国没有什麽菜可选择的,扁豆和白菜都很贵。番茄,西兰花,卷心菜。考究的英国人和吹毛求疵的生活----如果你在英国忘记了时间,英国人的着装会告诉你——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时,一定是上班时间;一旦发现全城绝大多数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那必定是休闲假日,人们忙不迭地逃离写字楼,城市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每幢建筑都有百年历史 两次前往英国,我都离不开“英国教育”的主题。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印证英国严谨而开明的教学体系外,我更欣赏的是他们对于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在广州,上百年历史的房屋大概就要叫“文物保护单位”了,而在英国,百多年历史的房屋充其量只虚知能算是古建筑的“入门级”。几乎每一家学校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建筑,英国人以古为荣,常不辞辛苦地来到这些古建筑前办典礼、搞活动。 温莎堡的一所学校,原来属于某个王室成员的私人住所,后来改成学校,一草一木都保持着原样,甚至在餐厅里,竟然还挂着主人的大幅油画;牛津大学的布鲁克斯校区,古建筑前有一个大草坪,你可以在此看书、晒太阳,甚至踢球,完全没有顾虑。在这里上课,教室有火炉不奇怪,门上有精美木刻不奇怪,窗户有镂空铁窗装饰也不奇怪,学生们如同在博物馆里学习。 不过英国的教学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几乎每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因此你可以在古堡里看到最先进、网速最快的实验室、电脑室,这也是我很欣赏的地方。 不按时间表行事是你的错 如果说德国人做事喜欢按部就班,我相信英国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做事的细心与有条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就拿交通和旅游来说,大大小小的时间表和标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出机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交通标识告诉你——坐火车走这边,坐汽车往前走,搭出租车在此等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有时刻表,甚至连最常见的公交车站也有时刻表,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并提醒乘客还有几分钟,车辆将会到达;而在每一地的当眼处,各式各样的讲解资料随处可见,只要你喜欢拿走就是了。 因此在英国,游客必须按时间表行事,否则就是你的错。英国的旅游景点一般都很早关门,绝不会拖延半拍。我参观戴妃寝宫“Ken sighton Palace”时,时间才到下午4时,管理人员就关门了,不管你千里迢迢赶来有没有参观完;在位于诺丁山的跳蚤市场,下午6时不到,小贩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在他们看来,做生意远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重要! 标准的英式生活 行走在英国街头,你会发现非常统一的着装——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这是上班族的标准装扮。即使是朝九晚五的紧张生活,即使他们前晚“蒲”吧到凌晨,英伦独有的优雅气质也会在他们身上流露着:一色的西装衣裤,一如既往地干净、服帖,他们甚至还会别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出众一些。因此可以这样判断:大街上那些衣着随便、随意游荡的人,要不是“老外”,要不就是大学生,他们看上去太“格格不入”了亩誉拆。 傍晚时分,上班族们每天几乎都会做一件事——奔向隐藏在迅枣各个角落的酒吧,要上一瓶啤酒,和朋友海阔天空神聊,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遇到球赛季节,甚至还会更晚一些。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好几拨男男女女站在街头高谈阔论,我好生奇怪——莫非他们喜欢站在路口喝酒聊天?走近才发现:噢,原来酒吧里一早已坐满了人! 一旦发现全城的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你就可以断定:这必定是假日。对于英国人,这几天一定要留给家人,他们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晒太阳,或者全家出动到商场里大扫货。对于典型的上班族来说,“逛街”是节假日的又一重大活动。人们轻松的表情和休闲的着装,让城市也变得鲜活起来。 英国无聊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喝酒)----在曼彻斯特和伦敦这样的城市,夜总会十分着名。事实上,好的俱乐部遍布全国。俱乐部旅行全国也很常见,每年在特定的地点逗留几个月。参加俱乐部的费用可能十分昂贵,在俱乐部出售的饮料几乎是一般酒吧的两倍。舞蹈音乐和俱乐部常常与吸毒伴随。有的俱乐部常有人买卖毒品,那里也是警察经常光顾的地方。要警惕哦!因吸毒而造成死亡,随后引起媒体注意,结果是警察对夜总会的兴趣日益增加。在每个大城市你发现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演唱会、古典音乐会、摇滚乐、爵士乐和许多民间乐队在俱乐部和酒吧举行演出。酒吧向来就是和英国社交的中心。酒吧可以卖酒和软饮料。有时候进行现场音乐表演。或者现场演出即兴短剧。英国人常常在酒吧用大杯饮用啤酒时最为放松。人们能在酒吧彻夜掷标或打台球、玩智力游戏,或者唱卡拉OK,或者聊天和听音乐。冬日时节酒吧也具有诱惑力,你可以看到木槐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火苗。夏日里,畅饮者们可在酒吧外面围着桌子晒太阳。许多学院和所有的大学都不止一个酒吧,通常设在学生会。酒吧常是学生生活的核心,是课间或者晚上学生们聚集的地方。一队队朋友常常在酒吧相会,然后再到其他地方欢度今宵。英国的法律禁止晚上11点以后售酒。英国的电视节目关于英国的电视节目,人们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英国的电视节目无聊死板,也有人说十分精彩。其实,好不好看实在要看你自己喜爱那类节目。说英国电视节目死板的人,大概从人们对英国的印象--传统保守而得来。其实这个印象早已不正确,英国其实一点也不保守,她的电视节目也是很有创意的。事实上,英国的电视业从其开创到现在一直是领先世界的,许多亚洲的中文电视台的节目也是模仿英国的电视节目制作的。英国的电视节目针对性很强,事实评说之类的节目严谨得让人窒息,制作的非常深刻。而现场娱乐的节目往往创意无限,加之世界一流水准的舞台设计,常常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对象。现在席卷全球的猜谜娱乐节目《谁想做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就是原创于英国的节目。有线,数码和卫星电视如果你自租公寓,在得到房东准许下,可安装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许多免费的电视台只有在安装有线或卫星才能收看,如ITV2,BBC Choice等。英国的Sky电视台是英国第一大卫星电视台,你可以免费索要一个价值200英镑的卫星接收机,如果你注册他们的卫星服务12个月,可以以40英镑价格获得安装和调试。有线电视公司如Cable and wireless和ntl等同时提供电话和网络服务。通常申请一套包含电话,电视和网络的服务是最划算的。在英国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或有线电视接收中文节目,包括香港的亚洲电视等。而凤凰卫视欧洲台更免费播出国语和广东话节目,可以用Sky的接收机或Cable & Wireless接收。
⑶ 去英国旅游都需要什么
英国旅游:
先从吃喝说起---
英国人喝茶的历史并不长,200多年前中国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还把它看作是稀世珍品。而会天,英国已成为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3.5公斤茶叶。一些英国人早上未起床就要喝一杯浓茶,有人把它称作“被窝茶”。而一般人都要喝午茶(也叫“正餐茶”),多在下午回五点钟,内容也不光是茶,还有面包、黄油、火腿、鱼。香肠、三明治、蔬菜等,相当于一顿饭。英国人爱喝红茶,尤其爱喝中国祁门红茶。过去他们喝茶时要加牛奶或放一些柠檬汁,还要加糖。但随着减肥热的兴起,英国人逐渐爱上了不加糖的奶茶或带各种水果汁的饮料茶。
1,早餐:ASDA/TESCO里最便宜的面包,加黄油/果酱/CHEESE。煎鸡蛋(如果时间富裕)。牛奶。或者是简单方便但无法坚持吃下去的牛奶泡玉米片。
2,午餐:英国人很不重视午餐,他们随时都在吃些薯片,巧克力什麽的。
不住宿舍或者租房离学校远的就自己带个自制的三明治。英国一般中午1:00的时候才开始午休,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
3,晚餐:总觉得在英国没有什麽菜可选择的,扁豆和白菜都很贵。番茄,西兰花,卷心菜。
考究的英国人和吹毛求疵的生活----
如果你在英国忘记了时间,英国人的着装会告诉你——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时,一定是上班时间;一旦发现全城绝大多数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那必定是休闲假日,人们忙不迭地逃离写字楼,城市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每幢建筑都有百年历史
两次前往英国,我都离不开“英国教育”的主题。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印证英国严谨而开明的教学体系外,我更欣赏的是他们对于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在广州,上百年历史的房屋大概就要叫“文物保护单位”了,而在英国,百多年历史的房屋充其量只能算是古建筑的“入门级”。几乎每一家学校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建筑,英国人以古为荣,常不辞辛苦地来到这些古建筑前办典礼、搞活动。
温莎堡的一所学校,原来属于某个王室成员的私人住所,后来改成学校,一草一木都保持着原样,甚至在餐厅里,竟然还挂着主人的大幅油画;牛津大学的布鲁克斯校区,古建筑前有一个大草坪,你可以在此看书、晒太阳,甚至踢球,完全没有顾虑。在这里上课,教室有火炉不奇怪,门上有精美木刻不奇怪,窗户有镂空铁窗装饰也不奇怪,学生们如同在博物馆里学习。
不过英国的教学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几乎每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因此你可以在古堡里看到最先进、网速最快的实验室、电脑室,这也是我很欣赏的地方。
不按时间表行事是你的错
如果说德国人做事喜欢按部就班,我相信英国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做事的细心与有条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就拿交通和旅游来说,大大小小的时间表和标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出机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交通标识告诉你——坐火车走这边,坐汽车往前走,搭出租车在此等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有时刻表,甚至连最常见的公交车站也有时刻表,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并提醒乘客还有几分钟,车辆将会到达;而在每一地的当眼处,各式各样的讲解资料随处可见,只要你喜欢拿走就是了。
因此在英国,游客必须按时间表行事,否则就是你的错。英国的旅游景点一般都很早关门,绝不会拖延半拍。我参观戴妃寝宫“Ken sighton Palace”时,时间才到下午4时,管理人员就关门了,不管你千里迢迢赶来有没有参观完;在位于诺丁山的跳蚤市场,下午6时不到,小贩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在他们看来,做生意远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重要!
标准的英式生活
行走在英国街头,你会发现非常统一的着装——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这是上班族的标准装扮。即使是朝九晚五的紧张生活,即使他们前晚“蒲”吧到凌晨,英伦独有的优雅气质也会在他们身上流露着:一色的西装衣裤,一如既往地干净、服帖,他们甚至还会别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出众一些。因此可以这样判断:大街上那些衣着随便、随意游荡的人,要不是“老外”,要不就是大学生,他们看上去太“格格不入”了。
傍晚时分,上班族们每天几乎都会做一件事——奔向隐藏在各个角落的酒吧,要上一瓶啤酒,和朋友海阔天空神聊,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遇到球赛季节,甚至还会更晚一些。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好几拨男男女女站在街头高谈阔论,我好生奇怪——莫非他们喜欢站在路口喝酒聊天?走近才发现:噢,原来酒吧里一早已坐满了人!
一旦发现全城的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你就可以断定:这必定是假日。对于英国人,这几天一定要留给家人,他们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晒太阳,或者全家出动到商场里大扫货。对于典型的上班族来说,“逛街”是节假日的又一重大活动。人们轻松的表情和休闲的着装,让城市也变得鲜活起来。
英国无聊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喝酒)----
在曼彻斯特和伦敦这样的城市,夜总会十分着名。事实上,好的俱乐部遍布全国。俱乐部旅行全国也很常见,每年在特定的地点逗留几个月。参加俱乐部的费用可能十分昂贵,在俱乐部出售的饮料几乎是一般酒吧的两倍。舞蹈音乐和俱乐部常常与吸毒伴随。有的俱乐部常有人买卖毒品,那里也是警察经常光顾的地方。要警惕哦!因吸毒而造成死亡,随后引起媒体注意,结果是警察对夜总会的兴趣日益增加。
在每个大城市你发现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演唱会、古典音乐会、摇滚乐、爵士乐和许多民间乐队在俱乐部和酒吧举行演出。酒吧向来就是和英国社交的中心。酒吧可以卖酒和软饮料。有时候进行现场音乐表演。或者现场演出即兴短剧。英国人常常在酒吧用大杯饮用啤酒时最为放松。人们能在酒吧彻夜掷标或打台球、玩智力游戏,或者唱卡拉OK,或者聊天和听音乐。冬日时节酒吧也具有诱惑力,你可以看到木槐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火苗。
夏日里,畅饮者们可在酒吧外面围着桌子晒太阳。许多学院和所有的大学都不止一个酒吧,通常设在学生会。酒吧常是学生生活的核心,是课间或者晚上学生们聚集的地方。一队队朋友常常在酒吧相会,然后再到其他地方欢度今宵。英国的法律禁止晚上11点以后售酒。
英国的电视节目
关于英国的电视节目,人们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英国的电视节目无聊死板,也有人说十分精彩。其实,好不好看实在要看你自己喜爱那类节目。说英国电视节目死板的人,大概从人们对英国的印象--传统保守而得来。其实这个印象早已不正确,英国其实一点也不保守,她的电视节目也是很有创意的。事实上,英国的电视业从其开创到现在一直是领先世界的,许多亚洲的中文电视台的节目也是模仿英国的电视节目制作的。
英国的电视节目针对性很强,事实评说之类的节目严谨得让人窒息,制作的非常深刻。而现场娱乐的节目往往创意无限,加之世界一流水准的舞台设计,常常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对象。现在席卷全球的猜谜娱乐节目《谁想做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就是原创于英国的节目。
有线,数码和卫星电视
如果你自租公寓,在得到房东准许下,可安装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许多免费的电视台只有在安装有线或卫星才能收看,如ITV2,BBC Choice等。英国的Sky电视台是英国第一大卫星电视台,你可以免费索要一个价值200英镑的卫星接收机,如果你注册他们的卫星服务12个月,可以以40英镑价格获得安装和调试。
有线电视公司如Cable and wireless和ntl等同时提供电话和网络服务。通常申请一套包含电话,电视和网络的服务是最划算的。
在英国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或有线电视接收中文节目,包括香港的亚洲电视等。而凤凰卫视欧洲台更免费播出国语和广东话节目,可以用Sky的接收机或Cable & Wireless接收。
新式的数码电视可以接收画质更清晰的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而无需安装任何电缆或卫星接收器。没有数码电视的朋友可以免费索取一个数码接收机(但需加入12个月服务)。
⑷ 英国留学一日三餐吃什么
在英国留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可以非常多样化,尽管英国有时被认为是一个美食相对较少的国家。留学生的一日三餐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早餐:
开始新的一天,可以喝一杯英国红茶,搭配一碗半脱脂牛奶,有时会加入切碎的香蕉和少量的燕麦片或玉米片。
午餐:
午餐可能是自制的春滑三明治,内容可能包括面包片、猪肉火腿、生菜、奶酪以及罐头酸黄瓜。
晚餐:
晚餐可能会是水煮意大利面,搭配鸡腿和西兰花,以及沙拉睁键酱。
夜宵:
夜晚可能会选择酸奶或冰激凌作为简单的夜宵。
其他选项:
1. 早餐:在英国的超市如ASDA或TESCO,可以选择最便宜的面包,搭配黄油、果酱或奶酪,还有煎蛋(如果时间允许),或者简单地用牛奶泡玉米片。
2. 午餐:英国人可能不太重视午餐,经常吃些薯片或巧克力。不住在宿舍或离学校远的留学生可能会自带三明治。初来乍到的学生可能需要时间适应英国中午1:00才开始午休的习惯。
3. 晚餐:在英国,可能会觉得食物选择有限,扁豆和白菜价格昂贵。番茄、西兰花、卷心菜也是如此。然而,过去十年里,英国饮食经历了巨大变化和改进。世界各地的美食在英国的餐厅和饭店随处可见。留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当地旅游指南找到各种风味的餐厅。
城市中的中国城提供了来自中国各地的食物。市中心通常有各种国际餐厅,包括一些酒吧和外卖店,提供传统英国食品。如果留学生自己烹饪,城市中的超市、肉店和蔬菜水果店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超市通常比其他商店更便宜,可以购买到方便携带的食品。
印度巴基斯坦食物和比萨饼通常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英国传统食品鱼悉森巧和薯条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地的小外卖店就有售。
⑸ 英国旅游胜地及人文习俗 ;禁忌
1.民俗风情
①新年习俗
英国人认为新年已在圣诞节的12天节期之内了,所以很多地方显得不那么重要。 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过年却被认为比圣诞节重要。除夕夜全家围坐,丈夫还要赠一笔钱给妻子,作为新的一年中缝制衣服的针线钱,象征新的一年里家庭温暖。直到午夜12时,各教堂钟声齐鸣,人们便互相接吻,祝贺新年,也有许多人跑上街头,手持威士忌与街上人一边喝酒一边跳舞或高唱《友谊天长地久》这首闻名的苏格兰民歌,音乐停下时,人们不管是不是熟人,都互相拥抱、接吻,如此狂欢半夜,午夜过后家家门户大开,亲友之间互相拜年。
②礼节、礼仪
英国人注重礼仪。上层社会讲究“绅士淑女”风度,讲礼貌,不随便,不轻易动情 表态,衣食举止都有一定礼节。英国人见面很少握手,更不像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他们一般都在出外远行、久别重逢才握手。男女之间除了热恋者外,一般都不手拉手走路。
③饮茶习惯
除了中国人外,英国人可能算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民族了。英国人每天喝茶的次数多得惊人,若按内容分,则有牛奶茶、和清茶,一般早起就要就喝一杯浓红茶,上午10时半左右和下午3时半都要饮茶,上班亦不例外。作客时饮茶要一饮而尽表示赞赏,英国人还特重视喝茶艺术,从沏茶到喝茶、收茶都有严格的规矩,两百年来几乎没做多大改变,英国人的保守由此可见一斑。
④禁忌
英国人忌用人像做商品装潢;忌用大象图案等,认为大象是蠢笨的;视孔雀为淫鸟、 祸鸟,把孔雀开屏看作是自我炫耀;英国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婚姻、年龄、职业、收入等私事;从不直截了当的的说;“上厕所”,而是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洗洗手”等等。
2.主要旅游胜地
①伦敦城
伦敦是英国首都,也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伦敦城并非整个伦敦而是伦敦市32个行政区中的一个特殊行政区,被称为伦敦城中之城。伦敦城有独立的行政机构,设市政厅、警察厅和法院,市长冠以男爵爵位,地位比大伦敦市政委员会主席还高了,英国皇家军队是被禁止入城的,就是女王进城也要在城门口停车等候,待市长把“市民宝剑”呈上后方能入城。如外国贵宾到伦敦城,市长要把城门的“钥匙”赠给外宾,以示隆重欢迎。
② 西敏寺
西敏寺又名威斯敏斯特教堂,位于伦敦国会大厦西侧,是中世纪英国哥特教堂之一 。教堂长156米,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自教堂建成以来,一直是历代国王加冕典礼和皇室成员结婚的场所。1952年6月2日女王伊丽莎白就在这座教堂接受
加冕。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爱德华、伊丽莎白一世等都葬在这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教堂被王朝独霸的现象改变了,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占有一席之地,如狄更斯、达尔文、牛顿、莎士比亚等或葬于这里或在这里有纪念碑。
①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宫。初建于1703年,是白金汉公爵的公馆,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花了21万英镑买下了这座公馆,作为国王生活区,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接替王位后,成了历代君主的住处。白金汉宫多次重建扩建,才形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三层长方型建筑群。白金汉宫卫士换岗成了旅游者必看的“景致”,每天(冬季为隔日)11时30分,接班的卫士由鼓笛队前导,沿着林荫大道吹吹打打走向白金汉宫,在广场与即将下岗的卫士分厢列队,此时,一支更大的队伍随着军乐队的进行曲,由御林军旗先导也来到广场,随后是骑兵队;换岗操演,走出各式队形,使游客大饱眼福这套仪式正好12时结束,它既是皇宫卫士的换岗仪式,也是颇能招揽游客的娱乐表演。
②伦敦蜡像馆
伦敦蜡像馆由法国的杜骚夫人于1935年创办。蜡像人馆共分四层。地下室展出欧美国家的刑具,如断头台、绞架、电椅,室内灯光暗淡,还有处刑模拟表演,再配声光设备看了令人毛骨悚然,简直是一个恐怖室。第一层展示了特拉法加海战一幕,展厅内枪声隆隆,火光闪闪,展现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浴血奋战的场面,使人仿佛亲临战场。第二层展示了着名人物蜡像,如拳王阿里、球王贝利、着名喜剧大师卓别麟、影星玛丽莲·梦露等,面对这些作品似见其人。第三层主要展出当代和近代一些世界政治名人蜡像,有已故的列宁、毛泽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还有撒切尔夫人、施密特等人的蜡像。虽然门票价格不断涨,但观众依然是有增无减的……
⑹ 外国评选出的“最贵”中国食物,白菜为什么会上榜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美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最近几年,也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喜欢。当他们回国之后,还对中国的食物念念不忘,他们就会去一些超市里面,寻找一些中国的食物,可我们都知道进口的食物,价格都变得昂贵了,所以就有一些食物,被外国人评选“最贵”的中国食物,白菜上榜。
1、外国人眼中最贵的中国食物:辣条
说起辣条,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了。对于我来说,几乎是经常吃辣条,可以说是从小吃到大的。可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辣条却是一种比较奢侈的食物,因为他们在吃的时候还要考虑考虑,因为辣条在外国的价格并不低。所以,当他们来到中国之后,会觉得像这么昂贵的食物,怎么人人都可以吃得起。那是他们不知道,像便宜的,也就5毛钱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