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1792年,英国以给干隆祝寿为由,派马嘎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说明马嘎尔尼使团访的背景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指的是1793年(干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英国希求通商
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因此,英国派遣一个使节团到中国访问,自然它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去的。事实上,中英两国交易往来的情况确实也应当有所改变,自从英国初到中国开辟市场之日起,以及以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以来,没有一件事情有助于改善英国人在中国的地位,而其他欧洲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处境却都比英国人好得多。”[6]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期望通过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扩大双方的通商。
当时,广州一口通商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1787年(干隆五十二年),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使臣在中途病死。1792年(干隆五十七年),英国又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2] 。
英方希望跟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达成下列协议:
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
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允许驻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
英国商品在中国内河运送时,争取免税或减税[7] 。
马戛尔尼使团出发时,内务部长敦达斯还特地告诫:“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敦达斯的嘱咐既包含了外交常识,又非常具有政治含义,其实就是要求使团不要因小失大。
十八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发生了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而工业革命起步最早的英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高速的发展使英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于是,英国人把眼光转向了东亚,在那里有一个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笔下被描述成几乎便地黄金的神秘古国——中国。尽管在此之前,葡萄牙、荷兰、俄国曾经十五次遣使企图打开中国国门未果,但英国人仍然相信,以他们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他们的使团一定能够成功。就这样,由马戛尔尼率领,抱着打开中国市场的雄心壮志的英国使团,打着为中国当时的满清政府干隆皇帝庆贺八十寿辰的幌子,于1792年来到了中国。但是,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令马戛尔尼和他的国家大失所望。
在中国,马戛尔尼使团被中国政府也就是当时的满清帝国政府看成是与其他来朝贡的国家(主要是藩属国)无二的来访者。因此,中方在觐见皇帝的礼仪上以传统的“三拜九叩”大礼来要求英人,而以平等的大国使节自视的马戛尔尼当然严词拒绝,双方的“礼仪之争”就此开始。经过针锋相对的交涉,中方让步,马戛尔尼以单腿下跪之礼觐见干隆皇帝。随后,在英使与中方官员的正式谈判中,英方提出了有关通商的一系列要求,要旨如下:(1)在舟山地区和广州附近各划出一岛和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留;(2)将宁波和天津开口贸易;(3)英商于广州与澳门间的运输货物,免征税或减少税收;(4)准许英国在北京常驻使节。当时正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中国满清政府一方面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另一方面认为英人划地居留通商的要求已侵害中国的领土主权,总体上傲慢无理,触犯天朝国威,全数拒绝。干隆皇帝为显示国威,还命大臣陪同英国使团沿运河游览。马戛尔尼及其随从人员借此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随后返回英国。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简要情况
B.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干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干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支持闭关锁国政策。 |
C. 圆明园里的“天文馆”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给干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率领的庞大使团,并随船携带来了19件当时世界上的先进 科技 物品,作为礼品呈献给干隆皇帝。
干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的情景
单腿下跪者为副使儿子小斯当东
这些贡品中轻巧易安装的送到了避暑山庄,高大不易安装的则安在了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主要有天文地理大表、天球图、地球图、地球运转全架、指引月球盈亏仪、测看天气晴阴表、玻璃镶金大彩灯。
在这些礼品中首要的前6件都是天文和气象仪器,在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
01 西洋语布蜡尼大利翁大架一座
乃天上日月星宿及地球全图,其上地球照依分量是极小的,所载日月星辰同地球之像俱自能行动,效法天地之转运,十分相似。依天文地理规矩,何时应遇日食、月食及星辰之,俱显着于架上,并有年月日时之指引及时辰钟,历历可观。
02 坐钟一架
亦是天文器具。以此架容易显明解说清白及指引如何地球与天上日月星辰一起运动,与学习天文地理者有益。拆分作三盒便于携带,其原匠亦跟贡差进京,以便安装。
03 天球全图
仿作空中蓝色,有金银做成的星辰,大小颜色俱各不同,犹如仰视天象一般,更有银丝分别天上各处度数。
04 地球全图
天下万国四州山河海岛,都画在球内,亦有海洋道路及画出红毛船只。
05 十一盒杂样器
具为测定时候及指引月色之变,可先知将来天气何如,系精通匠人用心做成。
06 试探气候架一座
测看气候最为灵验。
对于英使带来的这些礼品,干隆皇帝阅其清单后,最初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对接运、安装、陈列、管理、使用等,均给予了详细的指示。然而,当他观览了这些“贡品”之后却一反常态,不仅认为并不“新奇”,且认为有逊于清宫原有之旧藏,说“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
马戛尔尼使团赠送给干隆皇帝的自来火枪
长159.5厘米 内径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干隆之后的皇帝们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礼品中有 6 门非常精致的架在车上的铜炮,直到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仍完好无损地“贡”在那里,从未使用过。英军又把这些大炮、炮弹重新运回了伦敦。
英国人认为这些贡品是最好的英国物品和所有以后将会增加 社会 生活的方便和舒适的发明的样本。这些样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目的是让看到他的人对它们感到满意,并且激起一种更大的购买同样的商品的需求。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物品上所体现出的西方科学的进步能够传达给中国的皇帝,并以此要让整个中国了解英国人的能力、知识和天才。但是从中国官员的角度上来说,如果这些礼物真的是贡物的话,那么很显而易见,这些东西不可能比中国的事务更为优越。至多,他们只能是来自一个外端口世界的稀见、奇异的域外方物。
运输马戛尔尼使团送给干隆皇帝的礼品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
英国使团访华失败了,但他们尽一切可能,沿途搜集到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 社会 和科学等方面的中国情报,实现了访华的经济价值。反观中国,英国使臣带来的这些近代科学仪器,客观上对于中西方 科技 的交流和促进起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给中国了解世界先进的天文气象科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统治者对西方的先进 科技 文明麻木不仁,没有认识到其中的 科技 含义,也就错失了使其发挥价值的机会。这批珍贵的 科技 仪器最后也随着圆明园的被毁而消失了。
D. 干隆为何让外国国王假牙都笑掉了,他80大寿的回礼是什么
干隆的一生可以说是辉煌的一生,就连皇位的接替跟他的父亲雍正相比也是顺利很多的,而且在执政的前期,干隆也算得上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并且干隆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但是干隆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目中无人,并且在干隆的世界里面总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大清朝是真正的天国,外面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是蛮夷,所以这也导致在他80岁寿礼的时候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
缅甸还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要不然清缅战争也不可能打了10年之久,最后还是因为缅甸的国力支撑不下去,和清朝进行了和谈,而且此战过后清朝的统治者也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
E. 干隆给英国国王写了什么圣旨,竟让国王笑喷
清朝是整个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搞工业革命宣布自己进入了工业社会的时候,清朝还沉浸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不可自拔,而且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所以干隆时期有英国使臣来中国,干隆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圣旨竟然闹了个大笑话。
英国使臣把圣旨拿回去以后,国王看过大笑起来,清朝一直都以大国自居,殊不知世界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很多国家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清政府看不清自己的形势,也看不清危险正在一步一步逼来,这才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人只能用特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