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时期的官员如何与外国人交流
通过翻译(当时称通事)交流。
清朝初期,清朝官方主要接触交流的就是西方传教士,清朝的通事主要学习的是拉丁语。而清初清朝的唯一的外交对象国就是沙俄,所以《尼布楚条约》除了满文,俄文还有拉丁文文本。且规定如果双反发生歧义纠纷,以拉丁文本为准。但是当时中国自己没有拉丁文翻译,是依靠在华的外国传教士。所以沙俄通过贿赂外国传教士,在谈判中占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谈判,拉丁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当中国方面被临时专抓差来的英文程度不佳的商人应付不了的时候,最后双方不得不依赖长期定居澳门的中国人和懂葡萄牙文的英国人来互相以葡萄牙语来最后确认准确意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创立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先开设的英法俄三个语种,后来陆续增开了德日语。
自中法战争开始,中国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担负对外交往任务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广总督等地方督抚已经普遍配备并使用自己培养的翻译了。
❷ 想知道清朝时,外国人说的话清朝人怎么听懂的呢
。。。。。。。那个时候早就有传教士来华了。像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熊三拔等。其中南怀仁,汤若望等在早清都已在华传教,其中南怀仁更是康熙帝的老师,汤若望甚至在晚明就已来华。郎世宁更是干隆的宫廷画师。所以当时最早的翻译是来华的传教士们啊。中国一定知道英国在哪的,因为利玛窦曾绘制过坤舆万国全图。
参考:来华外国传教士在谈及自己学习汉语的目的时,都声称是为了传播宗教。
例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国官府抓到了两名外国传教士,耆英派员
审讯,诘问他们“远涉重洋,经历数省,学习各处语言文字,意究何
居?”(8,3046)这两个外国人回答说:“因伊国语言文字,中国人不能通晓,是以
学习中国文字并各省语音,无非为便于传教起见,并无他意”(8,3046)。传教士
来华之初或学习汉语之初,主要目的确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教。1580年
(明万历八年),西班牙方济各会神父奥法罗在结束广东之行来到澳门之后,
一再强调:
……抱有极大希望看到他愿望的实现,因为他每天都在一个跟中国
人见面交往的地方,一旦他能说(中国)语言,他就要试图教导他们有
关信仰的事。……i乏il:我们布道,如果我们会(中国)语言的话,靠上
帝的帮助,我们会很快学会语言,因为我们是在不断跟中国人交往、谈
话的地方‘u,305--306)。
最早学习汉语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学习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教,他认为
“这是为归化他们必须有的步骤”(80,5),他直言不讳地道出汉语学习与传播宗
教之间的直接联系:“我希望短期内(能)自如地使用这一语言。目前正在练
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这可以成为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120,40)。在进入
中国内地十年后,紧随罗明坚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说:“今年已决定请位老
师教我国文……看看能否用中文编写书籍,结果还算不错,我每天听他授课
两小时,而后编写,全由我执笔,这样准备写本有关教义的书,用自然推理
证明教义为真,印刷后将在全中国使用”(81,Ⅲ,139)。
❸ 中国人最初是怎么样听懂英国人在说什么的
现在英语成为多数年轻人都接触过的一门外语,但是我们在学习中还是遇到不理解,不懂得翻译,不认识的单词,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和外国人交流的呢?
国家间使者的相互学习
很多印度僧人来中国宣扬佛法,就要熟练地掌握汉语。他们往往跟随商队前往中国,一路学习语言,到中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就能掌握汉语了。而在很多西域国家,由于常年和周边国家打交道,不乏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他们也经常被印度僧人请去教授汉语。
总结
总的来说,学习英语还是因为人们的某种生活需求所必须学的,例如文化交流,做生意,但只要在有氛围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还是能够理解,彼此沟通的
❹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英国敢于对大清宣战,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形成的。
从17世纪初到鸦片战争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17世纪英国人对华评价比较高,传说中的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国人羡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国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纪上半叶贬华之风开始兴起。此后中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特别是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贬华言论日盛。正如英国评论杂志《不列颠评论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过去60年间关于中国人的大众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更。”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种变更仍在继续,而这种对中国的了解与评价的变化对英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论断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对远东有所了解的英国人都是这样看中国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就曾告诉内阁: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两三只轮船和几只小型武装商船就可以把从北京到广州的整个海岸封锁起来。
当然,这种论断里面存在着极大的引诱成分,是诸如林德赛、巴麦尊这种战争贩子用来诱使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操作。
除此之外,当时英国还流行着一种中国人“欺软怕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831年在华英国人向英国下议院呈递的一份请愿书,表达得尤为淋漓尽致。请愿书中这样写道:“与这个国家外事交往的整个历史表明,对其政府傲慢和无理主张的坚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迟或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友好与调和的意向。当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保持独立时,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尊敬的对待,并且从事着广泛的有利可图的商业;但当他们采纳奴性政策时,他们却受到了蔑视;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已逐渐陷入了悲惨与衰败状态。甚至暴力经常受到整个政府的友好对待,而顺从与遵奉其专横的法律所遇到的回报只是严惩与压制。在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史上存在着许多这类事例.......”
正是上述种种言论,引导着英国舆论,最终在两院讨论中促成了英国悍然向清廷发起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么,大致上跟他们这些言论相去不远.......
可悲,可叹,但不可怜哎!
❺ 英国国王想跟清朝通商,干隆是怎么回复他的
当年干隆皇帝拒绝英国通商请求,不能不说是与英国强大有关,英国先进的枪炮和军舰对他的内心肯定有所触动,干隆之所以一口回绝英国通商要求。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当年清廷开放了中国市场,也许中国会成为英国倾销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之地,暂时对清朝经济不利,不过最终是可以促进清朝的近代化,而这种和平进入近代化对清朝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干隆时期清朝的GDP占世界份额超过30%,比美国占的分量还要多,干隆时期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人口的1/3,相当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市场,这样富强的国家在亚洲是无敌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于前列。
所谓的干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国三句话总结完毕:①清政府的相关政策,无外乎就是自负所导致的。②他们想凌驾于世界各国的头上,却没有这个本事,还鼠目寸光。③他们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国民一直保持愚蠢。
马戛尔尼回国后评价清朝说,清朝的军事力量比英国落后三四个世纪,而且他把清朝评价成为一个破旧的大船,可以说马戛尔尼的出使让英国人彻底看清了清朝的没落,所以英国在40年后敢于发动鸦片战争。
干隆皇帝拒绝与英国通商,拒绝开放本国市场,相当于拒绝了全球化,这是大清国运的转折点,闭关锁国的结果是他的孙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鸦片战争,重孙咸丰皇帝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最悲催的是重孙媳妇慈禧再遭八国联军入北京之耻,自此后大清帝国走向了末路。
❻ 意大利在清朝和英国之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公元1792年,干隆突然收到一封两广总督的奏章,上面说有个叫做英吉利的外邦小国,要遣使来祝贺干隆帝八十大寿。
虽然此时干隆的寿诞已经过了,但“四夷宾服”实在太符合清代人对于“天朝上国”的想象了,于是干隆很快下旨说,既然英吉利如此恭顺,就准许他们朝贡,成全他们沐浴王泽之心。
随后,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谁曾想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要不是意大利及时伸出援手,大清和英国险些不能愉快的聊天。
一、使团朝贡
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扩张,这使英国急需为其生产的工业产品,开辟新的销路。而幅员辽阔的中国,无疑成为英国人眼中最理想的新兴消费市场。
谁知,等到英国人与广州十三行打了一番交道后,才发现能卖到中国的东西寥寥无几,庞大的中国市场就像什么都不需要一样,根本不给英国商人盈利的机会,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全不相符。
英国商人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必然是十三行从中作梗,若是英国能绕开十三行直接与中国百姓做生意,一定能打开销路,让大英帝国迎来新的辉煌。
商谈虽不理想,但暴露的问题,却发人深思。两国邦交,找个翻译都如此难,可见当时大清,封闭到什么地步了。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仅埋下了大清几十年后挨打的大坑,更说明了一个硬道理:封闭永远不会换来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