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能打入国际市场,1996年任正非致电李嘉诚:香港业务需要仰仗您
1996年,任正非52岁,李嘉诚68岁,任正非在李嘉诚面前还是“小任”。
李嘉诚是曾蝉联15年的“华人首富”,任正非则是中国最具代表的高 科技 企业华为的创始人。一个在香港,一个在深圳;一个做房地产,一个做电信设备,似乎并无什么交集。
1991年12月,华为自主研发的首批3台BH-03交换机顺利完成交付,奠定了华为在国内小型局域交换机的地位。到了1992年,华为年收入已经突破1.2亿元,净利润突破1000万。
此时,任正非敏锐地发现,胡局国内的电信市场基本被瓜分殆尽,不仅有中兴、大唐、巨龙等本土通信设备制造商盘踞,再如: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北电等国际巨头也是虎视眈眈。财务上的营收虽创新高,但市场潜力已经顶到了“天花板”。
为了有更多的资金“补给”研发团队,为了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更有底气,任正非决定开拓海外市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跨国业务无法开展,于是任正非把目标看向了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是世界上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地区,电话普及率达到66%。而香港电信相关的产业发展得非常完善,已然成为香港重要的支柱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领略到香港的地理优势和市场潜力后,任正非决定以香港为“跳板”,再图进军欧美市场。
1995年,香港解除电信行业的垄断限制,李嘉诚旗下的和记电老拆讯裤含让获得了一张电信经营牌照,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合作也已经到了签订合同阶段。而华为的到来,让李嘉诚改变了主意。
1996年,经人引荐,任正非亲自打电话给李嘉诚:“李嘉诚先生,您好,我是华为的小任,我们公司想进入香港市场,需要仰仗您的帮助。”
可以说李嘉诚帮助华为“落地”香港,既有商人出于利益的考量,更有民族向心力的驱使。
同时李嘉诚也提示任正非,华为是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一定会碰到一些没有遇到的问题,要将能力最强的华为员工都派到香港。
任正非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少壮派”副总裁李一男亲自带队坐镇,华为研发、测试精英工程师全数出动,以对待客户的最高的标准和规格来香港完成任务。
初到香港,华为产品还是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设备运行频频出现问题。如果验收不合格,华为国际化首战只能以失败告终。
时间越来越急迫,李一男倡导团队发扬华为的“床垫文化”,每个人购买睡袋,直接在机房里打地铺,也自愿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全力攻克难题。
几经磨难,终于由华为、和记电讯合作开发的通信设备通过了香港电信部门的验收。同时,李嘉诚也帮助华为拿下了香港电信通信设备的许可经营权。
这次华为与和记电讯的合作,不仅让李嘉诚和任正非成了“忘年交”,更让华为迈向国际化的道路初步站稳脚跟。自此之后,华为以香港作为跳板,逐步打入欧洲市场。
2010年,华为击败了诺基亚、爱立信等老牌电信巨头,成功登顶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同样是2010年,李嘉诚斥资91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电网公司,随后开始陆续打包出售中国的业务和资产,套现千亿现金继续加大英国投资。李嘉诚也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一度控制了英国30%的天然气市场,25%的电力市场和约5%的水务市场,有人戏称: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但也因此李嘉诚频频遭到很多国人的质疑,斥责李嘉诚“掏空中国,投奔英国”。无奈的李嘉诚只得公开回应:我只是一个商人。
但2019年,华为突遭风波,很多华为长期合作老客户处于观望,不敢与华为继续开展业务之际,李嘉诚出手帮助了华为。
李嘉诚叫停在加拿大价值389亿元对油砂公司MEG的收购项目,还让旗下的英国电信公司Three UK同华为签订了20亿英镑的5G订单。随后英国的电信运营商O2也宣布和华为开展合作,在伦敦签署了200个地点的测试设备合同。
在李嘉诚的“牵线”力挺下,英国的电信商沃达丰和EE也“松口”表示,不会排除华为的5G通讯设备,已经对华为的设备进行测试。而这四家企业就占了英国电信市场87%的份额,可以说在李嘉诚的助力下,英国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向华为张开怀抱。
李嘉诚的雪中送炭,给危机之下的华为撕开了一道通往光明的裂缝,让任正非多了一支强有力的友军。
作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他曾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2020年,李嘉诚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的“李嘉诚生物医学和 健康 科学中心”,并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李嘉诚的眼光独到、嗅觉敏锐、并拥有全球化的格局。对于李嘉诚,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或者意气用事地去看待他难免会有些偏颇,如任正非一样卓越的企业家都虚心向李嘉诚讨教,我们又何必“用鼻孔看人”呢?
❷ 只重逐利的李嘉诚:携巨款回国投资,爱国人设崩塌后还能否赚钱-
文 |明煜
编辑 |明煜论点
2013年前后,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内地大肆抛售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共回笼资金超 2500 亿元,给国内经济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钱一进腰包他便转身投资 海外市场 ,斥资 4000 亿 买下了 “半个”英国 ,还曾两次被英国女王封赏爵位。
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不顾的李嘉诚,在国外的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多个项目都出现亏损状况,许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值,毕竟他曾经是 中国人心中的“超人” 。
曾几何时, 李嘉诚在国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仅仅是惊叹于他的商业天赋和投资眼光,更是敬佩他的爱国情怀。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资创办汕头大学 ,直至2013年,他持续为其输入资金约 45 亿 港元,与国家携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广东省重点大学。
他还多次出席汕头大学组织的活动,给莘莘学子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不光自己创办大学, 他还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捐款 1000 万美元 ,用于新建图书馆,给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还多次出资建设公共设施 ,在香港有许多家敬老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基金会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诚援助的身影。
他还赞助过许多提高国家地位的大型活动, 1989年,他就曾捐赠 1000 万,用于支持北京举办亚运会。
以前李嘉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别能挣钱,也舍得为国家和百姓花钱,是“爱国商人”的典范。
作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场敏锐的觉察能力,对于商人的本质追逐利益也是发挥到了极致。
相信我们中国人对“ 公摊面积 ”这个词都很熟悉,它的定义就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
简而言之就是:整栋楼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计算在内的公共设施全都要平摊在业主身上。
因为有了“公摊面积”,我们买的房子房产证上写的是100平,实际面积才70平左右,更难接受的是你还要按100平来交物业费、供暖费等等。
这个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诚提出的 ,起源于香港,适用于我国各个地区,而其他国家却没有此项规定,他对此作出解释说: 这样可以拉低平均房价,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操控,李嘉诚的手段还不止于此。
上世纪60年代,李嘉诚的塑胶花产业兴盛,但他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将投资眼光放得更长远,意识到 香港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行业日后必然火爆 。
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李嘉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 囤地 ,正赶上当时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谷,他用极低的价格购买了许多有发展前景的地皮。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香港的房价更是让普通老百姓觉得高不可攀,动辄几十万一平的住宅让人望而却步。
许多人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人多地少,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房价飞涨。事实上, 人多不可否认,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产大鳄手中都握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地皮,他们用“ 饥饿营销 ”来抬高房价,获取更多的利润, 李嘉诚就是玩“饥饿营销”的高手 。
从上世纪 80年代 开始,李嘉诚将他在香港玩得炉火纯青的套路带到了内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着国内有潜力的城市,寻找最佳的出手时机。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诚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几十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总面积超过 1000 万平方米 。
在当时那个年代,李嘉诚在内地买地皮可谓是“ 白菜价 ”,而且他拿到后也不着急开发,只选择一些获利周期短的项目进行施工, 20年的时间里开发完成的地皮只占总面积的 1/3 。
从2012年开始,商业嗅觉敏锐的李嘉诚,开始大量抛售在内地的产业,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疯狂套现 2500 亿,此举无疑给国内的投资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动。
不光套现手段令人不齿,有些钱挣得也着实“ 昧良心 ”,李嘉诚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却迟迟不肯开发,一处楼盘建设了16年, 在房价达到巅峰时才开始抛售 ,单单一块地皮就挣了 38 亿 ,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李嘉诚在国内实现大批资金套现后,转身就将钱投到了海外市场,豪掷 4000 亿 用于英国投资, 当时还有媒体调侃说: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
虽然买下“半个”英国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资力度之大。
李嘉诚在英国涉足的商业领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等暴利行业 ,其中超 40% 的电信市场份额更是让他成为了行业龙头。
他的这种行为也让国内许多富商纷纷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传志 之流,给国内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 余震 ”。
对于此等行为,李嘉诚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哪怕面对国内外多重指责,他坦然回应说: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 我只是一个商人 ,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投资,哪里有风险,我就在哪清仓。 ”
此言一出,李嘉诚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间崩塌。
对于李嘉诚自毁形象的迷之操作让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说他骨子里就是个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虚,也有人推测说与他 早年的经历 脱不开干系。
1928年7月 ,李嘉诚出身在 广东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称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 李云经 是当地受人尊重的教师,后来还升任至学校校长。
李云经的本心是让儿子好好念书,长大后成为一名学者,奈何赶上了 兵荒马乱 的年代,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许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袭,他们的家乡也没能幸免。
1939年6月 ,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跟随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静庵 ,为了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李嘉诚在舅舅的钟表行里当起了学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年龄虽小,但心智却很成熟,天资也比较聪慧,许多东西在老师傅的指点下他一学就会,为人也勤勉,店里扫地、烧水的杂活他都会抢着做。
就这样过了几年,李嘉诚认为自己应该出门锻炼一下,便应聘了一家五金厂的销售职位,后来又转职到塑料花厂,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升任了总经理 。
年仅 20岁 就当上了一个工厂的总经理,李嘉诚也算得上是年少有为,但他的野心仍没有止步于此, 他想为自己挣钱,而不是给别人打工 。
在经营了两年塑料花厂后,他把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断辞职出去单干,他拿出了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再加上舅舅的资助,创办了 长江塑胶厂 。
纵然是李嘉诚天资过人,但创业初期的路总是坎坷的,厂子刚开起来就出现了质量事故,面临着事关存亡的危机局面。
面对难关,在母亲的谆谆教导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励下,李嘉诚有条不紊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之中 将濒临倒闭的工厂拉了回来 。
1955年 ,李嘉诚在杂志上了解到了意大利生产的一种 塑胶花 ,此产品在欧洲市场风靡一时,他从中嗅到了商机,便立即前往发源地学习工艺。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诚的创业思路更加开阔, 他不拘泥于自己所做的行业,而是不断地搜寻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1958年 ,李嘉诚用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房地产业有利可图,便将大批资金用于囤地建楼,位于 港岛北角 的一座工业大厦拔地而起。
此后的几年里,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区加大投资,名下的产业也飞速扩展,一位刚刚 而立之年的年轻商人 逐渐在香港崭露头角。
1963年 ,李嘉诚的表妹 庄月明 从日本留学回国,两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举办婚礼结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静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谓是亲上加亲 。
1967年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香港出现了经济低迷的颓势,房价、地价也随之跌落,许多商人纷纷抛售手中的产业, 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筹备大量资金低价收地,这也为他后来的暴富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 和记黄埔 ”,成为了第一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一时间名声大噪,外界还赋予他“ 李超人 ”的绰号,旗下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
此后的20年里, 李嘉诚开启了一边赚钱一边买买买的经营模式 ,只要是他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都会尝试着去涉足,凭借着多年的经商经验和雄厚的财力,他的投资大多都会赚的盆满钵满。
1999年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税后盈利达到了惊人的 1850 亿 港元,他的身价也随之暴涨,根据 福布斯 的综合评价排名,李嘉诚在千禧年之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华人首富 。
不同于现如今的首富轮流做,李嘉诚在华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间,他成为了无数创业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对象,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诚认为自己的成功取决于自己对未来市场的把握,还有就是每时每刻不敢放松的危机意识,想要成功就要学会未雨绸缪。
2012年前后,他嗅到内地市场存在投资风险,便开始大量抛售在各大城市的产业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带来巨额利润的产业也被忍痛割舍掉,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套现2500亿。
作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将家族的资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较看好的英国市场 ,陆陆续续收购了英国许多产业,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诚,近几年在英国的投资也并不顺心 ,先是英国高举脱欧旗帜,对自身经济有一定影响。再是疫情席卷全球,英国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许多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李嘉诚的产业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许是体会过了国外投资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诚觉得还是 国内市场比较稳定 ,最近两年又开始出现了吃 回头草 的迹象。
2019年年底,李嘉诚斥资 7.16亿 在香港买地,随后又用 40亿 的高价拍下 成都晶融汇 ,同时收购的还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
❸ 已背叛祖国的明星都有谁
有李连杰、吴亦凡、刘亦菲等人。
早前刘亦菲在电影《花木兰》中饰演花木兰引起热议,一些网友直指刘亦菲虽然是中国人,但是她早就入美国籍了,并不是中国演员怎么可以演中国的英雄人物?
甚至某官方网警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接点名批评了李连杰、吴亦凡、刘亦菲三个人,并且科普呼吁:“中国不承认双国籍!”对此很多网友表达出了内心的不满,甚至延伸到了要抵制外籍华人明星的地步。
中国人加入外国国籍这并没有什么,选择国籍是个人人身自由。但是入了外国国籍就不是中国人,还来中国捞金赚钱这就不对的。尤其是吴亦凡,在疫情严重的时候跑去了国外。疫情缓解国外开始爆发性疫情的时候,从加拿大回来了。这就很令人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