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为什么废除黑人奴隶制
经济上来说,英国本土的奴隶不多。奴隶不适合工厂工作,和种植园、矿山结合地更紧密。英国当时已经丢掉北美,就是少部分人在西印度群岛还有些种植园,经济上不那么重要。
思想上来说,天赋人权这种概念毕竟已经出现很久了,虽然奴隶主百般狡辩,但蓄奴还是没办法说通。进步思潮影响之下,废奴不可避免。
有部电影可以看一下Amazing Grace,讲英国废奴主义者威廉·威伯福斯
Ⅱ 英国为何会从奴隶贩子转变成为了废奴主义者这其中有何原因
对于19世纪时期的英国来说,这是一个和平年代,海军军舰的数量从1813年的1009艘到1826年锐减到了179艘,由原本的14.5万海军人员缩减到了2.3万人。即便如此,英国的海军实力仍然是稳居世界第一的,仅仅战列舰的总吨位就达到了25.7万吨,与当时的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瑞典这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之和还要多出8.8万吨。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鸦片战争,在英国海军史上仅仅属于不起眼的小事,如果问现代英国人,19世纪初期他们的海军干了些什么?可能他们印象更深的是从1807年后几十年进行的的查禁奴隶贸易行动。
在1807年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海军的首要任务一直都是在大西洋上拦截奴隶走私船。
从1807年开始,英国本土议会禁止从非洲贩卖奴隶,而当时在英属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占有奴隶却仍然是合法的,在北美和南美,反对这一禁令的国家更不在少数,因此从1807年开始,英国海军开始派战船在非洲沿海巡逻,每当找到贩奴船,不管这船来自哪国,英国海军找缴获后,都把奴隶送回西非。
执行这项任务最出色的军舰是“黑色玩笑”号(Black Joke)及“罗莎蒙德美人”号(FairRosamund),在1830年到1832年期间,共俘获了9艘贩奴船。
“他们脚带镣铐,两人一组绑在一起,到达目的地被解除镣铐后,他们无不心满意足,感激涕零”。--- 一位英国海军军官日记
海军的基层军官和水手对解救奴隶的任务乐在其中,因为按照规定,海军每解救一名奴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更别提获得的感谢和社会声誉。因此在几十年缺少战争的时期,英国海军一共拦截了上千艘奴隶船,解救了15万名奴隶。
我们现代人有一个问题是:到底英国人为什么要平白做好事解救奴隶?
要知道,英国人曾经是世界头号奴隶贩子,从1631年开始,英国人就开始在西非黄金海岸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在这里他们大量购买西非本土商人手中的奴隶,再卖往美洲盈利。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逐渐抢占了位于加勒比海域的一系列岛屿,当时这里被称为“英属西印度殖民地”,这里对非洲奴隶有几乎无穷无尽的需求。
为何要叫“西印度,”呢?因为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伦布到达这一带时,坚持认为这里是印度。还称呼当地人是“印第安人”。虽然后来欧洲人搞明白了真相,发现这里不是印度而是块新大陆,但原有的称呼却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只好叫这里是“西印度”,而真正的印度南亚地区,就被叫成“东印度”了。
哥伦布在美洲虽然找到了黄金,但真正的财富可不仅仅是黄金。欧洲人发现,西印度群岛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而甘蔗榨出的糖有高热量,可以替代大量的食物。《国富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承认 : “ 在十七世纪过了四分之三以后 , 英属西印度群岛任何一个糖业种植场所获得的利润 ,要比欧洲和美洲其他从事各种种植业者所获的利润大得多。
但甘蔗榨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数量不足,于是殖民者想到从隔着大西洋的西非买进黑奴来干这种活。
不过要指出的是,奴隶买卖从古一直都有,欧洲人往往也并不是直接去捕捉黑奴,而是直接从西非沿海城市的奴隶商人或者上层黑人那里购买黑奴,除此之外,还要给当时的西非黑人国家缴税。不管来源是怎么样的,大量的西非奴隶就这样被运送到了美洲,为欧洲人的种植园生产蔗糖。
所以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是西欧各国起家的根本:非洲的奴隶送到美洲,美洲的糖和酒等原料送到欧洲,欧洲的工业制成品又卖去非洲,英国的着名口岸利物浦一度就是靠血腥的奴隶贸易起家。
1709年,利物浦拥有的商船仅占全国的2%,而到了1730年涨为10%,到1771年,英国1/3的商船都来自利物浦。到18世纪末期,利物浦成为臭名昭着的世界奴隶贸易第一港口。1783年到1793年,英国人运送和贩卖了30万奴隶到美洲,占到了全欧洲奴隶贸易的3/7。在整个奴隶时代,英国人是头号奴隶贩子,他们贩卖的奴隶比其他欧洲国家加起来还多4倍!
不过,虽然奴隶贸易使得英国人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人还保有良心,从1783年开始,就有宗教人士在伦敦组建了伦敦废奴协会,他们四处搜集证据去证实奴隶贸易的非人道,展开说教活动去扭转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态度。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最终促成在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和国家开始倾向于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
之后几十年下来,英国在花费在废奴事业上的经费,和他们之前在奴隶贸易上挣到的财富数量大致相当。
不熟悉历史的人,往往喜欢把国家拟人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理解为何英国社会投入那么大力量去废除一项对他们有好处的奴隶贸易。
真实的原因是,在英国社会内部,有着不满奴隶贸易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实力不断壮大,在19世纪超过了奴隶贩子和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们。
一,让人很诧异的是,对西印度奴隶制仇恨的一个集团,是我们亚洲人很熟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在发展初期,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们取得了一项垄断权,他们可以对英国本土进口的其他蔗糖征收重税以保证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的利润,而东印度公司同样在亚洲种植了蔗糖,所以在东印度公司看来,西印度的种植园主是可恨的竞争对手,能废掉西印度群岛的发家法宝----奴隶买卖,他们是乐观其成的。
二,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奴隶制度并非就一定是低成本的,由于西印度群岛的土地退化,和奴隶反抗,从西印度群岛运到英国的糖,价格实际是偏高的。仅1828年一年,这些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糖让英国人多支出了500万英镑。
英国本土工业不断发展,糖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逐渐强大的英国本土工厂主们,也越来越看西印度群岛不顺眼,他们要求废除西印度公司的垄断,能自由进口其他地方的廉价蔗糖。
所以越来越强大的英国工厂主是主张废奴运动的另一个推手。
三,支持废奴运动的第三种力量是曾经从奴隶运输中获利的海运商。在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新的支柱产业---棉纺业。从美国独立后,从美国运输进口棉花原料成为利物浦商船的主要工作,原有的奴隶运输工作利润越来越小,利物浦这些港口的海运商们也希望停止奴隶运输,转而大举转入棉花运输当中。
说白了,奴隶贸易和种植园产业虽然赚钱,但他们是旧式产业,赚到的钱却只局限于在少数商人之间流通。而新兴的产业却觉得这些老古董吃的是独食,不仅牺牲了奴隶,也挡了越来越多英国人的路。这是英国人在19世纪转向废奴运动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倾向于废奴主义的社会集团虽然人数众多,但如果没有把他们的力量联合起来,向社会大众争取支持,那么在英国这个议会政治的国家也是不能形成法律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首先站出来大声疾呼“奴隶制是罪恶的”的那些废奴主义者们的重要性。
1787年,废奴运动的“伦敦委员会”在一个书店里发表了简短的声明,声明认为奴隶贸易是不公正也不明智的,将搜集奴隶贸易的证据和信息,并公开出版。
这十二个人里,有两个是银行家,四个是商人,还有两个是工厂主,他们对各自的任务进行了划分,内容非常严谨,规定好每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和完成的时间表。
这12个人起草了一个遍及34个郡的132名地方代理人名单,这些地方代理人负责将他们搜集到的证据印刷成书籍,小册子和期刊,最后的证据将通过政治渠道进入议会。
他们是英国最早的NGO,即非政府组织,在英国,民众议会外的政治组织在1750年前从未出现,废奴运动活动家是最早组织起来,从政府外部努力,去影响政治的第一批英国人。
从1788年到1792年这短短的四年间,英国的舆论环境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反对奴隶贸易的书籍充满了全英国的各个书店,在城市和乡村里处处可见有人演讲,写作,和讨论奴隶贸易的罪恶。英国人似乎一夜之间良心发现了。
1792年,即英国向清朝派遣外交使团的那一年,英国全国向议会下院递送了519份请愿书,全国总签名人数达到40万个,占到当时全体男性人口的13%。请愿书的内容全部要是要求废除奴隶贸易。
而英国人也并非光说不练,废奴运动的演讲家告诉人们:一个每星期食用五磅蔗糖的家庭,如果坚持二周不吃蔗糖糖也不喝朗姆酒,就挽救了一个与我们同样灵魂的生命。如果有8个这样的家庭坚持20年,就可以挽救100个奴隶的生命,如果有38000个家庭同时行动,就可以彻底摧毁奴隶贸易!
所以英国人开始了蔗糖抵制运动,最高潮时期,英国许多郡的蔗糖销量下降了1/3到一半,这对于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和奴隶商人们来说,影响是致命的。
十几年后,有人充满感慨的描述了废奴主义发展到高潮时期的情景:
只有亲身见证了那一刻的人,才能想象到当时的民族热情高涨到何种地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局面,如此高尚的情感在社会所有阶层中的蔓延。当前的社会潮流是如此的强烈,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没人能够阻止它。“
Ⅲ 19世纪的英国人为何从奴隶贩子转变为废奴主义者
1、因为在英国社会内部,有着实力很强劲的利益集团,不满对手发家致富的奴隶贸易,因此便想要废掉西印度的奴隶买卖。
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西印度的奴隶贸易很仇视,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们可以对英国本土的其他蔗糖征收重税,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利益。而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样也种植了蔗糖,所以对东印度公司来说,西印度便是自己的对手,抢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于废除奴隶制,东印度公司是乐见其成的。
在当时工业环境下,奴隶贸易和种植园对于当时的很多商人来说,已经属于旧式贸易,利润也不大,而且很大一部分的利益都掌握在部分人的手中。因此,对于当时的新兴产业崛起的商人来说,旧式贸易已经阻挡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当时的英国废除奴隶制度的运动迫在眉睫。虽说当时的很多商人都在抵制奴隶贸易,但是因为废除奴隶制度并不是一项法律,所以在当时这些商人的抵制并没有什么用。直到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变成全国的一项抵制运动。
Ⅳ 英国何时废除奴隶制
3月25日是英国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英国政府正在积极筹备纪念活动,让民众有机会对这段历史感到“羞耻”并“以古鉴今”。然而,奴隶制在英国并没有成为“过去”。2月26日,英国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和国际反奴隶组织(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公布了一份长达79页的名为《英国当代奴隶制》的报告,揭示了今日英国仍然存在大量“隐性奴隶”,这些人被犯罪集团和人口贩子控制,像奴隶一般被迫工作。
为此,《新民周刊》越洋采访了该报告第一作者、英国赫尔大学韦尔伯福斯奴隶和解放研究学院的加里·克雷格(Gary Craig)教授。克雷格表示,奴隶制在全球化的今天普遍存在,“事实上,鉴于交通和管理成本,现在买一个奴隶比200年前更便宜”。
从未消失的制度
现代人对奴隶制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数世纪以前。马克思曾说,“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时,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及其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是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人民进行侵略与掠夺的时代,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使黑奴贸易逐渐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为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自由雇佣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奴贸易的大国。1787年,英国成立了“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又称“伦敦协会”,领导这个协会的是多年从事废奴主义运动的英国着名社会活动家格伦维尔·夏普(Granville Sharp)。从此,废奴运动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起来。
1807年,英国议员威廉·韦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领导反奴隶运动,导致这一年《废除贩奴贸易法》(Abortion of the Slave Trade Act)的诞生。“然而奴隶制仍在继续。”克雷格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英国政府又在1833年通过了《废除奴隶法案》(Slavery Abortion Act),仍没有完全终结这一肮脏的制度。也就是说,200年来,奴隶制从未在英国销声匿迹。
“今日的英国存在奴隶……只不过这些奴隶被‘隐藏’起来了。”国际反奴隶组织的负责人艾丹·麦克奎德(Aidan McQuade)在报告发表后第二天再次确认了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克雷格教授向本刊记者表示,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也存在奴隶制,是因为在过去150年间,奴隶制的许多性质已经改变,“尤其在过去20年中,市场全球化和各种人才穿越国界工作,使奴隶市场发生重大变化。”
在《英国当代奴隶制》中,“当代奴隶制”包括世袭奴隶(如在非洲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工(被强迫劳动的人)、农奴、被债务控制的人(雇主也是债主,导致债务人难以获得自由,在南亚地区较为严重)、性奴(被强迫卖淫者)、童工和被迫加入武装冲突的人。当代奴隶制体现在三个方面:严重的经济剥削、人权缺失和非法控制。
在英国,“奴隶”主要是强迫劳动力、被债务控制的人、性奴和童工。麦克奎德说,这些人受强迫或欺骗而进行工作,薪资微薄甚至没有任何收入,“雇主”通常通过精神、肉体的虐待或威胁来控制他们。
《英国当代奴隶制》认为,最后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雇主”并没有真正施暴,只是采取一种威吓形式,如没收“奴隶”的身份文件,但这足以起到控制作用。
现代奴隶“比狗都不如”
近几年最着名的英国“奴隶”事件,莫过于莫克姆湾海滩拾贝惨案。2004年2月,21名中国人在英国西北部兰开夏郡莫克姆湾海滩拾贝时淹死,2人失踪。遇难者都是非法移民,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2006年3月两名中国籍主犯被判有罪,法院裁定将两人遣返回国。《英国当代奴隶制》中,麦克奎德和克雷格教授都提到了这一案例。因为此事发生后,英国政府于2005年4月1日设立了“雇主许可机构”(Gangmasters Licensing Authority)。“但这个机构的信息量不够,不足以处理问题。”克雷格教授对记者说,目前大概有1万个雇主在这个机构登记,虽然大多是合法经营,但对于其中的“违法者”,“雇主许可机构”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英国当代奴隶制》提供了不少案例,一些就是在“雇主许可机构”成立后发生的。考虑到这些人的安全,报告没有提供他们的真实姓名。
2004年5月1日,30位波兰人开始到英国西南部的埃克塞特(Exeter)工作。他们不懂英文,不清楚自己的薪资待遇和老板的名字。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工厂包装鸡肉,产品运到邻近城市的一家超市。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这家食品加工厂直接聘用的,而是通过一连串的中介机构。
在波兰时,这批人只知道自己会在靠近南安普敦的地方工作,中介公司许诺每小时最低工资4.5英镑(约合67.5元人民币),每周食宿费只需支付25英镑(约合375元)。然而,这些人在英国的第一周并没有得到工作,自然也没薪水,但他们每人却要支付40英镑(约合600元)的食宿费,即便睡在厨房和起居室的地上。
然后,他们突然被连夜送到埃克塞特。每周薪水被自动扣除40英镑食宿费,几个人共用一个国家保险号码,签的劳动合同没有波兰语翻译。他们每周40小时的薪水115英镑(约合1725元),每小时不到2.88英镑(约合43.1元),但拿到手的更少,因为每次发薪水时都会毫无理由地被扣15英镑(约合225元)。许多人没有在英国内政部登记,因为付不起50英镑(约合750元)登记费。因此,他们害怕被赶出工厂或是遇到警察。
他们住的宿舍没有家具,垃圾堆积如山,味道难闻。20个波兰人挤在三四间小房间里,另外10人住在邻近的小房子里。他们只能睡在肮脏的床垫上,每天由小货车载到工作地点,从下午2点开始工作到10点。雇主威胁他们,如果告诉别人自己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就会被解雇,并扣2周薪水。他们还被要求随时保持安静,不要成群外出,以免引来警察。后来在英国当地工会的帮助下,这批波兰人才结束“被奴役”的生活。
一对20出头的东欧夫妇,交给中介250英镑(约合人民币3750元)后来到英国约克郡东区打工。他们被中介安排的住所是只有2间房间的小屋,墙壁被打通后成为集体宿舍。这对东欧夫妇和另外8个男人挤在一起,没有一点隐私。他们每人每月房租是200英镑(约合3000元),而工作的薪水却总是被拖欠。这对夫妇在宿舍被盗200英镑,但雇主威胁他们不能报警,两人最后无奈地离开了这块伤心地。
波兰工人和东欧夫妇的不幸遭遇发生在“雇主许可机构”成立前,而以下发生的故事仍在继续,由此可见,“奴隶”现状并没有因为这个机构的成立而改善多少。
一个20多岁的拉脱维亚母亲,出了100英镑(约合1500元)“中介费”后到英国打工。她抵达英格兰东部的赫尔后,被中介机构收了护照,对方骗她是要送护照到英国内政部登记。4个月后,她仍然没有拿回自己的护照。由于没有护照,她无法离开这个机构,不得不每天在工厂做工16小时,若拒绝就会丢了工作,露宿街头。她从未有加班费,却经常莫名其妙被扣“手续费”和“交通费”。她还不得不和2个男人住一间房间,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她英语糟糕,没什么朋友,不知这样的噩梦还会持续多久。
两个20多岁的越南青年支付给在越南的中介机构1.8万英镑(约合27万元)后到英国的酒店打工。他们抵达英国后获得工作许可,至少每小时应有4.95英镑(约合74.25元)报酬。但他们在英国被中介机构没收了护照,在酒店工作2个月却分文未得,只得到免费食物而已。为此,他们试图在这家酒店罢工抗议,但他们在越南的家庭立刻受到威胁。现在,他们不敢找驻英越南使馆帮忙。只是对外透露自己的遭遇,告诫想到发达国家合法打工的人们不要走他们的老路。
一个20多岁的伊朗小伙5年前来到英国寻求避难。政府准许他在这里工作。他拥有伊朗和英国的电工上岗证,但由于没有护照而无法做稳定工作,也当不了电工。他每一份工作不超过一周,存不下什么钱。这些年他找了7个中介机构,对方介绍的都是最低工资的临时工,而且没有帮他解决护照问题。对此,这个伊朗小伙气愤地说:“我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即便是狗,在这个国家也有身份。我比狗都不如。我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需要“政治聚光”
《英国当代奴隶制》是由英国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赞助的命题研究,因此以探讨英国目前的奴隶问题为主。但报告在一开始就强调“当代奴隶制在全世界无处不在”。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的“奴隶”产业,年收益高达320亿美元(约合2480亿人民币)。目前全世界至少存在1230万名“奴隶”,其中至少有36万人生活在工业国家,他们中的2/3是被迫劳动的外籍劳工。“当代奴隶制”最严重的是东南亚、拉美、美国、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至于那些被迫劳动的外籍劳工,43%进入性产业、32%进入劳务市场、25%两者兼有。
《英国当代奴隶制》认为,如今的奴隶制由政治、社会和经济利益引发。全球性的人口移动提供了大量“奴隶”。最显着的是欧美国家的非法移民问题。2003年,欧盟有3450万非法移民,这个数字每年至少以40万的速度增加。2006年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指出,美国每年有60万-80万人被贩卖到美国,其中八成是女性,一半是未成年人。而在当代奴隶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从事卖淫和强迫劳动为目标的人口贩卖。至于英国,它现在不仅是“奴隶”接受国,也是中转地。粗略估算,在过去10年间,大约有1万名妇女和三四千名儿童被送到英国当性奴,这些人主要来自东欧、非洲、南美和亚洲。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奴隶”是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英国的,他们往往持有工作签证。但由于这些人不了解自己在英国所拥有的权利,语言不通,而沦为“奴隶”。对此,报告的解释是:英国是欧洲最灵活的劳工市场之一,工作时间、录用和解聘制度比较弹性,对于合同签订时间长短和薪资多少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在英国,建筑、农业、清洁和家政成了外籍劳工的“天下”,这些领域也最容易发生剥削现象。雇主更愿意聘用外籍临时工,薪资低廉且可随意开除。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劳工被当作商品一般对待。许多雇主威胁外籍劳工,若不符合要求就会撤消工作许可。
英国公共服务业工会(UNISON)在《国际劳工移民》(2006)报告中指出,外籍劳工对于英国的经济十分重要。但政府没有给予这些人应有的保护。“英国警方和内政部都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但由于政府内部对于‘入境外籍人士’所持的态度不同,导致奴隶制问题始终处于英国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之外。”麦克奎德说,英国政客虽然口头上抨击“奴隶制”,但现有的司法和政治框架却无法进行持续、有效地打击行动。政府至今都没有签署欧洲议会的《反对人口贩卖活动公约》。30多个欧洲国家已经签署这一公约。
克雷格教授也认为,英国政府虽然签署了一些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也建立一个针对人口贩卖的机构,但由于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如移民局、警察局等)仍把非法移民视作“罪犯”,而不是受害者。因此,即便这些非法移民成为“奴隶”,他们也不愿和警方合作,害怕会被移民局遣返回国。如果揭发“雇主”和“中介”的罪行,在得不到政府的任何保护情况下,他们还可能遭到袭击或被再次贩卖。
“政府还没有显现足够的政治意愿或运用足够的资源来面对这一问题。”克雷格教授最后表示,“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引发一次打击奴隶制的热潮,迫使政府改变政策和改善相关服务。这需要得到各种组织和其他国家(奴隶提供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