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纽约新热酉州在哪里
与大多欧洲的城市不同,纽约并没有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童话,却多了许多活生生的励志人物。anyway,还是以纽约的来源来作为这篇游记的首章吧。
在欧洲移民之前,纽约的原住民是勒那佩人。而那个时候 勒纳佩男人打猎妇女耕田,欧洲殖民者到了纽约马上被culture shock了,因为在欧洲,耕地种田是男人的份内之事,而打猎是贵族用来消遣的娱乐活动,所以勒纳佩曾被认为是个懒散的民族。
欧洲殖民者刚到纽约的时候,发现纽约这个地方没啥意思,不过由于勒纳佩的男人常常打猎,在勒纳佩人看来皮草不是什么值钱的货色,而在欧洲皮毛却是很奢侈的物件,所以欧洲人觉得倒卖皮毛一定有赚头,然后就开始做起皮草商。所以说纽约是以皮草起家的也并不过分。
纽 约早期的殖民者是荷兰人,他们从土着手中以相当于presnet value为1000美金的荷兰盾买下了曼哈顿岛,取名新阿姆斯特丹。可好景不长,他们在英荷战争中把纽约输给了英国人。英国人乐坏了,把新阿姆斯特丹改 名为新约克。而后,荷兰人发起第二次英荷战争并赢得了战争,不过,荷兰人并没索回纽约,而是以英国承认其在印尼的一个叫pulo run的小岛的统治权为条件,把纽约出卖给了英国人。自此英国人在纽约正式建立了统治。后面的事情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
写于布法罗
纽约(二)--42街:曼哈顿的中轴线
飞机缓缓地降落在位于皇后区的拉瓜迪亚机场。大家知道外国人喜欢用名人的姓名来命名机场,但拉瓜迪亚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
此 君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纽约市长,也是他终结了Tammany Hall在纽约的独断地位,所以这位先生绝对是美国人心中的模范市长。顺便提一下,纽约现任市长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布隆伯格先生,也就是 Bloomburg的创办者,有兴趣的童鞋可以google一下此君的经历,对励志很有帮助。
其实在拉瓜迪亚,我已经可以看到Manhattan岛的天际线了,这令我迫不及待的想越过东河挺进曼哈顿。
作为一个背包客,公共交通工具运用的好坏事关钱袋子的深浅,所以,一出机场,就买了一张7日的公交通勤卡,29刀。虽然价格不菲,但绝对物有所值。有了通勤卡,跨上M60直奔曼哈顿。
M60从125街绕入曼哈顿,而125街的另外一个名字叫“Martin Luther King Boulevard”,所以大家一定可以猜到这条街就是纽约黑人区(哈雷区)的主干道了。
入住旅馆,放下看似沉重的backpack,换上城市随行包,开始第一个半天的行程,目的地---42街。
从地理上来说,42街也许并不是一条将Manhattan横切成等分两半的街道,但由于42街沿线遍布知名的建筑,所以我选择了以42街为起点开始曼哈顿的行程。
偶的第一站是位于7道42街的时报广场。(顺便提一句,XX说这个季节在纽约适合穿hoodie,但翻箱倒柜,发现只有一件Duke的hoodie,就傻模傻样的披上了,但这件hoodie,不,确切的说是hoodie上这四个字母,却为我的纽约行程增色不少,在后文中我会略有提及。)
出地铁站,就是被称为“世界中心”的时报广场,没什么好说的,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不过,大家在以下照片中有看到中国元素么?
继续向东行走,突然发现NYPD的一绺车队很拉风的驶过,不知是为哪个头脸人物护航(感慨一下NYPD真乃纽约的一大活宝啊,上天入地,无处不在,难怪纽约的财政跟加州一样的拮据。除了NYPD,纽约还有两大活宝,先卖个关子,后文中我会陆续给出。)
远处是由Van Alen设计的克莱斯勒大厦,位于莱克星敦大街和42街交汇之处。我想大家也一定知道有关克莱斯勒大厦的顶冠的故事,所以此处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纽约就是野心家的乐园。
位于5道和42街交汇之处的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9世纪,是世界知名的图书馆。令我相当欣赏的是,纽约把最中心的位置留给了图书馆。之前有提到过42街是纽约南北两分的主道(arguably),而5道则是纽约东西两分的主道了(因为5道往西,都是West XX St. 而5道往东则是East XX St. 而5道嘛,就是名店林立的道道,以后的游记中会我会介绍一下。)所以42街5道的交汇之处就很特殊了(遗憾的是,竟然没有拍下42街和5道交汇之处的指示牌)。
图书馆门前有两个石雕卧狮,这两座石雕卧狮是有正儿八经的名字的。下方照片的远方那只叫“Patience”,近处那只叫“Fortitude”。而为其取名的正是前面所提起的拉瓜迪亚市长先生。
在往东走,就是位于Park Ave和42街交汇之处的Grand Central Terminal了。这座枢纽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公交枢纽之一,开往纽约上州的火车大多从这里发车。
这座车站还有一个很别致的地方,就是他的天顶,仔细看,这个天顶上的星空图正好跟实际的星空图方向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
GCT之后,就是位于1道的Tudor City。这个Tudor City的来源有些像上海的中远两湾城,位置不错,但却曾与脏乱为伍,被一度称为Goat City。但现在的Tudor City也可谓名声在外,Law & Order, Spiderman, Godfather等大片都曾取景于此
Tudor City之后就是42街最后一景---联合国大楼。上张照片,以示到此一游。我到联合国大楼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打烊了。据说里面可以寄一张带有联合国印戳的明信片。
热狗在纽约的地位绝对可以比肩在上海的四大金刚(另外三君可以说是Bagel,cheese cake和pizza. Michigan的诸君有木有吃全纽约的四大金刚呢?)。而纽约人喜欢用木瓜汁和这热狗吃,所以就会有很多带有Papaya字样的热狗店。最有名的也许是Gray’s Papaya,可惜这次时间太赶,木有得偿所愿。不过纽约街头的Sabrett也是着名的热狗连锁店。当提到热狗,王律师特意说一定要吃那种街边的热狗,也许指的就是Sabrett吧。
一群趴在window上看店内的大师做烤面包的小孩子。相当可爱,看见我在拍他们,还朝着同伴大叫道“XX, you are in the picture now”。
晚上在百老汇的Gershwin Theater看了Wicked,坐在第一排的感觉相当的奇特,因为演员就在你身边表演,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很遗憾地被告知《猫》由于票房惨淡,已不再百老汇上演了。纽约就是这么个残酷的地方,今天也许你在世界之巅,明天也许就会是阶下之囚。另外Wicked相当赞,推荐。
要说美东给我的最大感受,恐怕就是反复无常的天气了,所以带把好伞是必须的。来纽约第二天就遇上了暴雨,幸好行程上安排的是博物馆之旅。
起了个大早,先跑去哈德逊河边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很喜欢Morningside Heights这个名字,也很喜欢那里的幽静,而高地的四周则是教堂和学校,哥大就坐落于此。
在很远处就能看见坐落于120街附近的Riverside Church,它是美国最高的教堂,但其线条却没有Duke Chapel优美,纽约也很少有雅致优美的建筑。
论建筑造诣,欧洲的教堂绝对可以把美国的教堂从南京西路甩到五角场。这里的教堂建筑风格单一,多以哥特或新哥特式建筑配以灰色的墙体为主流。
但,Riverside Church内置活动室,却也体现出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作风,当然最高的那个tower仍旧是教堂的主殿。
再往西走,就是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很肃穆,纪念堂采希腊的陶立克柱式,更显将军本人的轩昂有力。General Grant大家也许不一定熟悉,但此人却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关二爷,是他终结了南北战争,也是他第一次提出“无条件投降”这个概念,所以美国人把他头像印在50美元的钞票上(话说,有哪位同学见过50美元的真身?)。除此,Grant先生还顶着另外一个更光鲜的头衔---美国第18任总统,但作为总统,Grant资质平平,所以大家更喜欢称其为“格兰特将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Grant将军跟中国某位人物还有些瓜葛,他就是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李中堂也是我的偶像之一)。大概是因为两人的成长背景太过相同,所以二君可谓惺惺相惜。
李鸿章造访美国的时候,亲自去了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拜谒了已故的格兰特将军,并为之种上一棵银杏树,而这株杏树就位于将军墓的北边。
杏树下方有一块铜券(下图),上书“大清光绪二十有三年,岁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敬为大美国前伯理玺天德葛兰脱墓道种树,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铁岭杨儒谨题。”
我盯着铜券,一直琢磨这个“伯理玺天德”是啥称号,后来恍然大悟,原来是president,哈哈。事后想来,当初真难为杨御史了,因为“总统”这个词汇不是汉语的原生词,大概是在近代才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未经考证)。
出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顺便去哥大校园里晃了一下,觉得就校园来说,更喜欢Duke,但Duke却缺少那么点人文气息。哥大校门口有两座雕像,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请Jessica和MY同学指点一下哈。
按纽约人的生活方式,早上应该吃百佶饼,所以,按计划跑去纽约最着名的H&H Bagel吃百佶饼。可惜跑到百老汇大街,却被告知其在百老汇大街上的分店已关门大吉。旁边Fedex的店员很热心地帮我打印了H&H总店的地址。
插一句,我在纽约的最后一天终于吃到了H&H Bagel,的确很赞,外层香脆,内层松软,印象深刻。不过,我觉得这家店的经营有问题,所以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各位童鞋想去H&H Bagel的话就尽早吧,因为我实在觉得这家百年老店看不到明年的世界末日。
转道中央公园西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老友记中Ross在AMNH的恐龙馆做志愿讲解员的场景还令我记忆犹新,我会不会碰到Ross式的人物呢?
这里要提一下省钱省时间的利器----纽约城市通行卡。据我所知,纽约有两种主流的通行卡:New york City Pass和New York Pass。我买的是前者,原价79刀,我用ISIC卡再knock off了 10%,此卡基本涵盖了纽约的主流景点。而new york pass则较贵,要100多刀的吧,涵盖的景点比前者多很多。但据我观察,各景点还是用前者的人较多。除了省钱之外,持pass的人可以越过售票处的长龙,直接在一个专柜换入场券就行,所以可以省时间。
⑵ 古代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着《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
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把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宅建设和城市改建的一项准则。
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人们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家应当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要求。产业革命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内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难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同旧城市结构的矛盾愈益明显。
英国警察总监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见解。他的关于“划区”的规划思想是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同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大街坊”概念,试行于考文垂,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伦敦规划。
此后,学者们提出了树枝状道路系统、等级体系道路系统等多种城市交通网模式。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现已被广泛接受。城市交通规划同城市结构和城市其他规划问题息息相关,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人们对交通的认识,也从认识它的单纯运输功能 ,进而认识到它对空间组织的意义和空间联系作用,并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数。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也发展到从城市环境的多种要求出发论交通。
在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问题。1893年为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芝加哥湖滨地带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优美的游憩场地,使人们看到了宏大的规划对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影响所及,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
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席谛对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将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各项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深化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问题除了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继续进行探索以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这是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开端。实践证明,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纳入其中。
城市的急剧发展,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地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区看作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等观念。现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都考虑保护自然环境问题。
历史纪念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古以来,远见卓识之士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是,近代由于城市迅速发展,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名城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而且更多地遭到人为的破坏。1933年《雅典宪章》较早地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保护古建筑问题。
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旧建筑、旧居住区在实用、经济和艺术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以新的观点研究旧城、旧区、旧建筑的改造问题。通过全面调查、精心规划,把旧城、旧区、旧建筑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既适应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观念和程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区域的甚至国土的范围来研究与城市有关的问题。自从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以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实践以193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田纳西州区域规划的成果最为卓着;大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以纽约及其周围地区规划较早,也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展。后来,一些城市纷纷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
从区域角度对工矿区进行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作的一项内容。较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斯特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规划等。对风景名胜区、休养疗养地区进行规划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例如苏联黑海沿海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地带的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工作的另一内容是对农村地区的研究。美国格尔干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剖析》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地区中心》一书中分析了该地区乡村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提出了有名的“中心地理论”。他根据这种理论探索了农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分布,以及区域规划中的城镇体系。
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观点,就人、地、工作关系来综合分析城市。他的名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座右铭。这种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采用。
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5963.htm
⑶ 印度人怎么评价中国
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几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
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
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
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
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