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为什么那么强大
英国为什么强大 其实是有他的 原因的
原因分为三种 这三种是最基本的大走向
首先是政治上的 ,英国是欧洲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在无地王约翰 时 就订立了大宪章 (12几几年大概,相当于中国宋,元) 这为将来的君主立宪提供了先河 ,众所周知 君主立宪制 大大的减弱了国王的权利 加强了议会的权利 从而使国家机器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国王所左右(国王的性格脾气很容易使国家走向出现错误),这样有利用统治国家。是为比较早的民主。个人认为这是英国为什么强大 因素最大的一个。
第二种原因 就是 殖民制度。和他的地理位置
先说地理位置 ,英格兰的英伦三岛 在古代很难被攻克 因为他的英吉利海峡的关系 ,英国没有统一之前7大王国时期很脆弱 ,海防线没有统一防御,等到英国在为塞克斯期间逐渐统一后就极难被攻克了 , 连拿破仑也拿它没办法。英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 建立稳固防线 。使它难被攻克却可以去攻击他国、
15,16,17,18世纪时 英国殖民地越来越多 知道后来的 日不落帝国时达到顶峰,这就给国力定下了雄厚的基础。拿破仑在伟大 却也输给英国的国力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在伟大的一个人也是斗不过世界强权的,他可以用所有殖民地的力量来磨垮你,国力一直是战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众所周知的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实现了工业革命 给予全国技术。军事 经济 等等等飞跃的提升 一下子把国力提升到世界最强。所以 利用这3点因素 英国做到无敌与当时 。
纯个人手打 望楼主采纳
⑵ 英国UKRI很厉害吗
很厉害。超级计算机Archer2项目获得了来自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和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提供的7900万英镑的科研拨款,这两个委员会都属于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UKRI),英国UKRI是很厉害的,英国研究与创新(ukresearchandinnovation,UKRI),是博士生奖学金资助力度最大的机构,它设立的目的是支持国家研究目标。
⑶ 什么手柄比较好用
我玩游戏20年了,从小蜜蜂街机开始的。哈哈!用过的手柄超过30只,客观评价,中国的产品没有一款是质量和手感都很好的,包括国内最有名的北通。
要十字键手感好的,公认最适合玩格斗游戏的,就买土星USB复刻版,淘宝卖一百元左右。但是没有振动也摇杆。而且假货和翻新的很多。
XBOX360的原装手柄,操作感也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摇杆位于左上方,而十字键位于手柄中间的位置,这样玩起格斗游戏是非常不爽的。但是就方便了其他游戏。价格在200元以上。
还有英国的“赛钛客P3600”是目前PC用手柄中最完美的,也是最贵的,价格在230-260元之间,它带有线型的按键,能适应任何仿真赛车类游戏,而且十字键和左摇杆的位置是可以对调的,大大方便了玩家的不哃需要。该手柄是最接近XBOX360手柄的操作感的,包括振动方式,很完美。
首推XBOX360手柄,其次赛钛客P3600手柄。这两种是目前功能最为完善,而且质量个操作手感都最好的手柄。但是价钱比较贵
略次的是罗技品牌的手柄,质量很好,但是手感一般。
再次就是北通,质量过得去,但是手感奇差,如果你能忍受搓招搓不出的话。可以选择这个,价钱相对便宜。
⑷ 为什么英国人很擅长斯诺克
这可能就与英国的历史观了。英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斯诺克的文化背景所以说英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打斯诺克了所以可能就慢慢的越来越受欢迎受到了大众的普及。还有英国就是一直就是崇尚绅士,斯诺克就是一项非常绅士型的运动。所以说平常都喜欢玩慢慢的也就擅长了。
平常大家都说一个人的学习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如果你生活在英国旁边的人都喜欢打斯诺克的话,你慢慢的也会去爱上斯诺克。所以说英国很多人都擅长斯诺克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把那个斯诺克放到我们生活中,可能打的人就会非常少了。所以说英国人擅长斯诺克,都是因为他们喜欢打很大众,所以人们慢慢的就擅长打了。
⑸ 最近炒的很厉害的SS手柄到底是什么东西
ss是世嘉公司当年的游戏主机(94年发行),ss手柄则是ss主机对应的手柄。ss手柄因为其优良的设计与手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尤其是其十字键结构设计,外部圆盘十字键,内部有类似摇杆的结构,定位精准,且在格斗游戏中搓技能的准确率和连贯性非常高,被很多玩家誉为"最适合玩格斗游戏的手柄"。所以这样一款经典的手柄被炒很正常。
⑹ 主机游戏现在玩的人还多么主机游戏技术比较厉害的国家是哪里
主机游戏现在是越来越火了,就我的了解,主机游戏的市场正在扩大,而且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愿意为主机游戏付费的人也逐渐在增多,以后只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玩主机游戏。目前主机游戏比较厉害的是英国,英国出过很多主机游戏,如果楼主很了解主机游戏的话F1系列、小小大星球都是英国的。英国本身主机游戏的技术实力就很好,而且现在英国还正在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游戏产业,那天还看见消息说英国56个大学视频游戏发展课程,以后英国的主机游戏技术会越来越好的。
⑺ 英国为什么能成为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作为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过大量殖民地。不过,他们的结局却不太一样。就英国而言,英国的殖民地最多时曾是其本土面积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数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全世界面积的1/4。二战以后,这些殖民地纷纷独立,目前,英国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类:王室领土、海外领地和英联邦国家。虽然独立者众多,但留在英联邦内的国家,许多都还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是英国的三大孝子,养育了大量的英国后裔。是英国最成功的殖民地。这三个国家与英国相对最具有类似性,人口组成类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国后裔,以英国后裔为主。)文化类似,社会制度类似,等等还有其它的众多类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岛屿国家,拥有便利的海运。英国,面积24 .42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万。人口密度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圆,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积997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万。人口密度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圆。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亚,面积768 .2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万。人口密度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圆。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新西兰,面积27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万。人口密度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圆。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说,英国殖民地相当成功——即使它放弃殖民地也是因为投入和产出的利益计算而主动采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弃。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可以说,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一个大获全胜,一个溃不成军,那么,都是殖民统治,为什么会有这天悬地隔的差距呢?这原因首先当然是英国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与西班牙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而西班采取的则是直接统治的方式,尽力将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结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着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独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当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这样的不同结果,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政策是决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愿性的完全市场经济政策;而西班牙对其统治的殖民地则是采取政府指导下的所谓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换言之:英国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场经济,而西班牙则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一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强力干预和全面控制,二是把尽量多地积累货币财富作为国家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是放手让商人去操作,政府极少插手,经营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东印度公司。这里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早在1215年的《大宪章》中,英国已经开始对国王的征税权作出限制。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可以说是对重商主义最后的致命一击。《国富论》弘扬“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指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和宽松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有可能对经济造成破坏。” 由斯密《国富论》开创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正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18世纪产业革命的先声。因此,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叔父、老阿诺德·汤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产业革命》一书中就已指出,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气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反观西班牙,16世纪初,它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并且在查理第五的统治下建立了横跨欧洲大陆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这是因为:第一,虽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动中攫取了大量财富(据历史记载,1503~166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财富多达白银18600吨和黄金200吨)。然而这些财富并没有被投入生产活动,相反,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从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产(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二,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第三,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造成了普遍的寻租条件。由于“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重商主义时代乃是一种腐败的寻租社会”(布坎南等编:《关于寻租社会的理论》)。这样,西班牙经济在16世纪后期“马尔萨斯灾祸”再次袭来和经济衰退重现时一蹶不振。1588年“无敌舰队”大败于英国海军,更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后,西班牙沦落为二流国家。它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独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后的事情。14~18世纪的法国历史,也向我们讲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结果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那就是:一些所谓“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以及它们所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是无法长久的,这种体制和政策安排在发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上,就必须及时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进一步市场化,否则会引来种种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