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是什么样的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96年),法国取得阶段性胜利。法王约翰死后,太子查理监国八年后登位为王,即查理五世。为了收复失地,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取代部分骑兵。
法军吸取了上一阶段战争的失败经验,改变战术,大量使用火炮。这些对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西欧军事史上具有历史意义。查理五世还修筑城乡防御工事,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他起用英勇善战的骑士杜·克斯克林为军队总司令,赋予他很大的权力。查理五世通过改革扭转了战局,一度收复了几乎所有的失地。
1368年,法军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动,收复大片失地。1372年,法舰队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四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除加来等几个沿海据点外,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都被收复。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其实是逐步占优势),原因如下:
1.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等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力的膨胀
2.英国封建势力相对薄弱,新旧贵族的利益分歧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3.荷兰执政(英王女婿)的势力不容小看
4.外国反动势力没有干涉英国革命
总之,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然改变,这是历史规律。当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荷兰执政,但是不能夸大偶然因素的作用!
3. 英西战争中英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英西战争是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国于16世纪下半叶开始争夺销售市场和殖民地,同当时最大的海上殖民强国西班牙展开了竞争,这就是引起战争的原因。
1586~1604年英西战争,揭开了两国武装争夺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图打倒英国这个竞争对手,决定建立一支为数4万人的远征军入侵英伦三岛。
于是,成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支舰队主要由便于载运部队但不太适合海战的大型高舷船只组成。英国为了制止入侵,派出了几支区舰队对西班牙沿海一带及其各殖民地的船只和移民点进行袭击。1587年英国一支分舰队袭击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海岸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1588年,由130艘舰只组成的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沿海,但在英吉利海峡遭重创。新的远征准备工作又被英国舰队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动所破坏。
1596年,由17艘英舰、24艘荷舰、150艘运输船只组成的英荷联合分舰队攻占了加的斯港。1597年,西班牙曾试图支援爱尔兰起义,并派兵在爱尔兰登陆,但以失败告终。
4年后,即1601年,西班牙陆军1个支队在爱尔兰登陆成功,但因孤军无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缔结了和约。西班牙虽保持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却大为削弱。
1625~1630年英西战争中,荷兰和法国支持了英国。这次战争以双方不分胜负告终。英荷舰队试图重新夺占加的斯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战争结束,在马德里缔结了和平同盟条约。
1655~1659年英西战争中,法国支持英国。1655年5月,英国舰队攻占了牙买加岛。1657年4月,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夫岛近击败西班牙舰队,1659年6月攻克敦刻尔克。战争至1659年底结束。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军于1704年8月4日攻占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并在那里建立了海军基地。西班牙相继丧失了撒丁岛、西西里岛、米兰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
1718~1720年英西战争中,西班牙企图收复其地中海的领地。
但是,宾格海军上将统率的英国分舰队击溃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舰队。英军的基本战略方针是:既靠本国的兵力,又借助法国、荷兰、奥地利等盟国的兵力来消灭对方的舰队,这样便最后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1726~1728年英西战争中,西班牙再次试图收复直布罗陀,又未成功。英国舰队封锁了西印度群岛,使西班牙政府无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
1739~1748年英西战争,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期间英国力求夺取西班牙在巴拿马海峡的殖民地,但以失败告终。为此英国曾建立了两支分舰队,一支从墨西哥湾进攻,另一支从太平洋进攻,结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务。1762~1763年英西战争是7年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国在这次战争中给予西班牙以最后一击。英国舰队凭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优势,夺得了古巴的哈瓦那。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
这样,西班牙实际上已丧失了整个舰队。
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西班牙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以交换哈瓦那和马尼拉。北美独立战争中,西班牙于1779年与法国、荷兰王国一起反对英国。
根据1783年凡尔赛和约,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和梅诺卡岛归还西班牙。
英西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丧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国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这几次战争中取胜是符合规律的。
英国拥有一支用当时第一流武器装备起来的较强大的海军,这一点在英国海军当局的军事学术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线上积极展开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封锁行动,巧妙地选择主要突击的时机等。
4. 英国资产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是:
1.按照马克思说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英国的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部分的大资本家同时也是大大小小的各种贵族和地主,所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通过比较平稳无流血的“光荣革命”达成胜利
5. 发生在同时,哪两个历史事件,造成东西方的差距呢
十七世纪中期,东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其后数百年世界历史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在西方崛起,而一个传统农业古国却在东方日渐沉沦,最终造成的时代差几近一个朝代近三百年,而其源起却发生在同一时代,那就是分别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大地上的异族征服事件--满清入关。
梳理完这一段历史,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商业强国的崛起和华夏文明被异族征服并自外于世界潮流,两件事几乎发生在同一时代,直至近三百年后的辛亥革命,我中华民族才逐渐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这个角度看,''满清误我三百年''确实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6. 英国曾经是世界霸主吗
16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一个海上强国的姿态展现于世;
17世纪末18世纪初对荷兰、法国争霸的优势逐渐体现,殖民地大幅扩展;
18世纪中叶,取得阶段性的全球胜利,可以说是世界霸主了,但是没多久就遭遇了北美战争(法国荷兰也参与了),大受挫折,但是在危机中,工业革民已经悄然兴起;
1814-1815年,英国联合欧洲各国终于将生平最大的敌人法国彻底击败,全球霸业再无敌手;
19世纪中前叶,英国的工业革民率先完成,成为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到了在第二次工业革民,在科技、经济方面逐渐被美国、德国赶超,到20世纪初强盛时期已经过去。
英国的日不落时期是在19世纪,那时美国已经独立了。
7. 第一次世界霸权更替,英荷两国是怎样鏖战百年的
17世纪上半叶,荷兰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
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荷兰的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荷兰国家内部的成品大量堆积,而劳动力与资源却处于紧缺的状态。
自此,荷兰开始了海外扩张、海外贸易的道路。
彼时的荷兰究竟有着怎样的国力呢?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荷兰拥有商业贸易的船只1.6万只,仅仅一个国家就占据了世界商船的3/4。
与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的势力相比,荷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彼时的荷兰是世界海上贸易的垄断者,荷兰人的足迹遍布世界的五个大洲。
百年英荷战争意义深刻,从霸权更迭的历史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
8.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从政治体制来讲是一个民主国家,就注定其拥有高的行政效率,同时英国当时已经开始拉开二次工业革命的帷幕,使得较少的劳动力可以达到更多的产值,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迅速进行补给。军事上来说,英国有大量的亚洲港口兼世界第一的海军,可以轻松的将士兵运送到各个地方,这让行动迟缓的大清很头疼,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接触爆破弹,清军的大炮还时实心弹,所以火力上有输一筹,再加上清军吃空饷,少训练的现象屡见不鲜,战斗力和英军难以相提并论。
9.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英国在18世纪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8世纪中叶开始了工业革命,它标志着机器生产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革命战争阶段
①革命开始于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1642-1649内战期间。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溃王党军。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3)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遭到人民反抗。
(4)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2)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6)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1.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教材从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的影响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更加重视通过扩大市场,掠夺原料,用以强凌弱的不平等贸易来获取惊人的利润。英国这种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行掠夺的手段,使得被称为英国“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经营的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中新的剥削方式随之产生。手工工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手工工场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制呢业手工工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部门。采煤、炼铁、造船等部门,也采取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的发展影响到农村,在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牧场主和农场主采用了雇用工人的剥削方式,农业工人随之出现。
2.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新的阶级和集团的出现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通过16世纪英国的海外掠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农村的“圈地运动”,英国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金融家、银行家、商业资本家和工场主,都拥有大量的资本并投资于手工工场,他们在社会中有着同其他阶级不同的利益,从而形成了新的集团,新的资产阶级出现了。在农村中,出现了一批经营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的牧场主和农场主,他们中有的人还经营工业和商业。他们也拥有资本,同资产阶级有着相同的利益,为了将这些人同封建贵族加以区别,他们被称为新贵族。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3.英国都铎王朝的统治。从1485年开始,英国处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历代国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利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又比较弱小,他们还需要依靠封建王朝保护自己的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都铎王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一方面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发动宗教改革,包括设置惩治不顺从的贵族的法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宣布英国国王为教会首脑等,这些措施都起了削弱和限制旧的封建势力的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英国的实力,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鼓励航海业发展,扩大海外贸易,以便进行海外掠夺;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英国打败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成为海上强国。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都起了促进作用。
4.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这个自称将“生命与贞节奉献给大英王国”的女王逝世。她终生未婚,死后无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遗诏,本应传位给外孙女玛丽·斯图亚特,但她在苏格兰亲政时已于1567年被废黜,后又被处死。这样依照规定就传给了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英格兰。詹姆士六世在英格兰统治时被称为詹姆士一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詹姆士一世在苏格兰统治时,以压制新教和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他亲自写过《皇帝之天赋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则真谛》两篇文章,它们不仅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到了英国以后,他和他的继承人都变本加厉地维护和推行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在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国王还可以任命亲信把持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或给予少数人贩卖某种商品的特权,而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甚至控制着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苏格兰他曾压制新教,统治英国后,他看到英国国教中还保留有许多天主教旧习,而且英国国教当时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改变作法,以尊奉国教为名而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教会的礼仪。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严厉地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由于以上两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在议会中,他们指责国王的专制统治政策,特别是利用议会有权批准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传统权力,同国王进行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议会形成了反对派。这使查理一世的专权受到了威胁,他绝不能让这种现象存在下去,终于在1629年解散了议会。
2.苏格兰人起义和革命的开始。斯图亚特王室虽然统治着苏格兰和英国两部分,但两国并未合并,苏格兰保持着独立性。英国的宗教改革使苏格兰宗教也受到影响,苏格兰也出现了“清教徒”,并在教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637年,查理一世命令苏格兰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祈祷书,这对于要保持苏格兰独立性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对于清教徒来说更是一种强行污辱。苏格兰人为了保护本国的独立性和保护自己的信仰,举行了起义。起义军一直打过边境,占领了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地区和纽卡斯卡城,这种局势严重地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
为了讨伐苏格兰人的起义,需要大批经费,查理一世在财政问题上本来就已捉襟见肘,现在的处境更加窘困。他曾强行借贷,但收效甚微,并引起更大的不满。这就迫使他只能召开议会,以合法的形式来筹集经费。议会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的代表,首先要求的是限制王权。这一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这样,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合法斗争形式进行的革命开始了。
3.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查理一世不甘心“和平”地走下历史舞台。在议会中,国王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反复的较量后,最终在1642年挑起了内战。在议会军同王党军的斗争中,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逐渐取得了重要地位。克伦威尔在第一次内战中,指挥议会军取得了纳西比战役的胜利,击溃了王党军主力。第二次内战中,在普里斯顿附近再次打败王党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结束了内战。战败的查理一世成为阶下囚。当时英国处在“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下,旧贵族、保皇派的势力也十分强大,对如何处置查理一世的问题展开了复杂的斗争。直到1649年元月,下院才通过审判国王的决议。1月4日,下院宣布国家的权力源于人民,人民选出下院,就是授权由议会管理国家。这就意味着否定了“君权神授”,把查理一世从神坛上拉了下来。20日开庭审判;30日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
关于克伦威尔的统治,教材侧重于克伦威尔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作用的分析。当英国建立共和国后,国内外的局势都非常紧张。在内战期间,英国经济受到一定损失。内战结束后,阶级矛盾并未结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并未停止。在国外,荷兰乘机抢走许多海外贸易。爱尔兰还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为王,称查理二世;苏格兰也支持查理二世。在这种形势下,克伦威尔等人掌权后,对内:在政治上以武力维持统治,镇压了许多持不同意见的势力;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英国资产阶级早有征服爱尔兰的企图,此时,以爱尔兰拥立查理二世为借口,1649年由克伦威尔率兵征服爱尔兰。1652年,在打败苏格兰后将其兼并。针对荷兰的海上优势,英国于1651年公布《航海条例》,以限制荷兰的发展,又于1652年进行了第一次“英荷战争”,以维护英国自身的利益。因此,总的来说,克伦威尔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共和制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封建君主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批判,旧势力没有被铲除,再加上克伦威尔本人也逐渐擅权专断,好大喜功,年他被宣布为“护国公”,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为了军事独裁者。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其子曾继任护国公,但他既没有克伦威尔的威望,又没有其父的才干,因而引起军官们的不满,他被迫下台。高级军官都想独揽大权,他们的明争暗斗使政局极为混乱。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恢复君主制的势力采取了妥协和赞同的态度,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复辟。复辟后的王朝不仅推翻了原先的诺言(见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布雷达宣言》),还实行反攻倒算,进行残暴的统治,使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逐渐地被否定甚至丧失。这种倒退使政治斗争又趋于尖锐。詹姆士二世继位后,继续执行反攻倒算的政策,而且还要恢复天主教,这意味着要夺回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天主教会中所获得的土地,而且要推翻英国国教所取得的统治地位。这场政治上的角逐必然在议会中反映出来。当时议会中正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两派——“辉格派”和“托利派”(这就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它们被称为“辉格党”和“托利党”)。此时,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而王后又是个天主教徒。面临这种新局面,议会中的两党都明白,等到小王子长大继位之时,必然信奉天主教,这样,天主教统治英国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两党向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和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们赴英执政。威廉得知后急忙宣称,到英国后将全力保护“新教”、“自由”、“财产”和“议会”,这自然得到了英国国教徒、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等的支持。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国王派出军队,可是他没有想到军队将士已不再听从他的命令,最后,众叛亲离的国王被迫逃往法国。12月18日威廉进入了首都伦敦。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没有造成伤亡,就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所以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决定,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他们以法律形式逐渐取消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并限制王权。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以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教材以资料的形式对《权利法案》做了介绍,其中摘录的内容,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君主立宪制”,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例如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依照教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第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任务。玛丽和威廉三世虽然仍属于斯图亚特家族(后为汉诺威家族),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制已经被推翻了。第二,这次革命对英国本身的影响很大,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第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从此,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