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為什麼打越南,理由是什麼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
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中南半島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 》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
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中南半島「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
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大日本帝國趁法國戰敗佔領法屬印支,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權力被當地的日軍懸空。1945年二戰結束前,日軍發動三九政變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及寮王國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3天後,中華民國國軍及英軍分別進駐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將當地的日軍繳械。1945年9月底英軍撤離越南南部,並歸還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國。
1946年5月中華民國國軍撤出越北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以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南越、柬埔寨、寮國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
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沖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戰爭
B. 為什麼美國越戰退伍老兵會受到美國人民的歧視和厭惡。
因為當年大批美國青年懷著愛國之情,加入軍隊參加了越戰,但是戰爭失敗了,後來這場戰爭被公認為是毫無意義的。老兵們並非為了正義而戰,更沒有獲得勝利。為了一場鬧劇式的戰爭,很多美國家庭將自己兒子的生命和健全的肢體拋在了異國他鄉。為此,他們要求國家給他們相應的補償。但由此,就有人開始冒充越戰老兵的身份了。據說至今累計已達300萬......結果美國社會漸漸開始不相信越戰老兵,甚至是歧視越戰老兵。當然,事情往往要看全部,不能以偏概全。在美國,退伍軍人總體上還是比較受人尊敬的。
C. 為什麼越南戰爭給美國士兵的心理帶來重大影響
我是1971年參的軍,79年就由濟南軍區調往南疆戰場,受傷回來後就轉業到了地方,一直對越南戰爭耿耿於懷!
越南戰爭的起因是美國意欲通過越南控制共產主義的中國,所以就當時的南越政府的邀約進入了越南戰爭,北越的軍隊薄弱,想當然就是很快結束戰爭的事。可惜,沒有想到的是越南是一個窮國,但是他的地域條件就是亞熱帶叢林的地形,不適於打像伊拉克、海灣戰爭那樣的規模戰役的,也不適於立體(特別是美國空軍優勢)戰爭的,需要的就是潛伏、游擊等各自為戰的戰術;空軍只有起到空投的作用,炸彈僅僅是一種聲勢而已,我們上過越南叢林戰的事先就是教育不能輕易用手榴彈,因為碰到樹枝、甚至樹梢就會反彈誤傷自己戰友的。叢林戰美國沒有經歷過。加上輕敵就是第一個原因;
其次,美國是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的外交國務都是以利益為准則的,越南沒有石油、沒有礦產、沒有工業,只有叢林樹木,對花去了大量美元的國家,賺不到利益,怎麼不要停止戰爭,不然軍費會把美國經濟拖垮。
再次,越南是一個民族心及其叛逆的國家,沒有外來入侵者時,內部無規無拘的,一旦有外敵入侵時不會像我們中國人過去抗日時期那樣逆來順受的,全民皆兵是他們的傳統,在這方面法國人吃了苦、美國人吃了虧、我們中國人也長了見識(現在提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就來氣)。
由於上面簡單的描述和歸納,可見一斑吧。不但美國軍人也好、還是中國79年參戰軍人也罷(後面論戰鍛煉的部隊已經吸取了我們的教訓),心裡陰影真的很大的,帶來的重大影響一直久久不能忘懷:比如到樹林里你就會感到不知道什麼地方會有一支槍對著你、看到一群老少婦幼在嬉戲你就會感到會不會突然間從衣兜和水桶里就有一支沖鋒槍拿出來掃射;(講講我們自己,看到中國紅 領章帽徽紅就會感到成為一個類似現在紅燈醒目的瞄準靶)。
美國大兵的個人裝備要兩萬美元,但是只有在基地里才會感到安全,直至伊拉克戰爭也是一樣的,這就是最明顯的越戰影響吧。
D. 有人說越南軍人打仗很厲害,你認為厲害在哪些方面
就周圍的軍隊而言,越南仍然有能力打仗,打日本人,打法國人,打美國人,入侵柬埔寨。但如果你想談論越南有多偉大,你不必這么做。在中國的領導下,越南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最終將法國人趕出了中國。襲擊法國,越南請求中國派遣軍事顧問團,被中國共產黨命名為譚耕!
E. 美國人民是怎樣看待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呢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作者:美約瑟夫·古爾登認為,朝戰在美國國民記憶中被「邊緣化」,朝鮮停戰屬既不同於此前美國完勝對手、凱旋班師、重塑國際體系的一戰、二戰的記錄,也有別於美軍筋疲力盡、被迫撤出後徹底失敗的越南戰爭。美國對朝戰的觀念多年來一直游離於兩個極端之間:既要「遺忘」,卻又難以割捨;千方百計地從記憶中抹除,也為當年不能「臨門一腳」而耿耿於懷,難以放棄與朝鮮現政權敵對的政策。事實上,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被迫接受的僵局。
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中指出:「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5分鍾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在《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一書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注於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於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如此評價朝鮮戰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響的著作《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在美國不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後,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於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後的亞洲國家打成了平手。盡管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國則以人海戰術和對國際政治巧妙的縱橫捭闔,制服了美國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對朝鮮戰爭勝負的感慨:「這協定暫時停止了(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中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越南戰爭:
美國人通常認為越戰失敗是美國自己造成的。有人認為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媒體和近乎叛國的反戰運動,迫使美國總統約翰遜和尼克松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時候減小戰爭規模。這種關於戰爭的修正主義觀點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
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評價越南戰爭時說:「無論是我們的人民,還是我們的領袖,都不是萬能的。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
F. 越南人打仗很殘忍嗎。看過一部美國關於越戰的電影,越南軍人感覺比土
越落後越殘忍,當年索馬里拉著焚燒過的老美兵遺骸遊街取樂,直接導致美國撤軍
越戰醫院里許多都是被越南兵砍掉四肢的傷兵
G. 越南戰爭時期美軍怎麼樣
從《野戰排》到《啟示錄》,美國大部分關於越戰的電影都是厭戰或者反戰的,這些片子渲染了戰爭的恐懼和非人性。這根美國國內看待越戰的觀點有關。
首先,越南戰爭是美國最不應該參與的一次地區戰爭,也是冷戰中的三次熱戰中的一次。越戰經歷了四任美國總統,最終在尼克鬆手中收場,美國在越南打了前前後後十幾年,一點便宜沒有佔到,以完敗終場(北越最終占據了全境)。這場戰爭,使美國損失了約2萬億美元,5萬余士兵的生命,而且,把美國的經濟差點拖垮,1973年,美國經歷了金元體制的崩潰與第一次石油危機,美國自己也發生了經濟上的滯脹,美國在與蘇聯的競爭中落在後面,不得以和中國恢復外交關系,以聯合制約蘇聯。因此,美國很討厭這場戰爭。
在美萊村事件爆光後,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興起,簡方達成為了最著名的反戰人士。國內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因此,美國國內對於越戰的印象,民間也是非常差的。
這些都催生了反戰電影的產生。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把美軍寫得很糟糕,像《越戰忠魂》(we were soilders)中,美國軍人就被寫得極有人性,互助友愛,還對越南人很好。不過,那部片子是美國政府支持的一部美式愛國主義電影,不是獨立電影,也不是反戰電影,甚至連商業電影都算不上。
你看了這部電影,就會覺得美國還是會拍歌頌式電影的。
H. 為何美國大兵會畏懼中國軍人,看看越南士兵是怎麼評價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ng hòa X hi Ch ngha Vit Nam),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越南這個小國的氣焰一點都不小,因為他曾經和中國美國兩個大國交過戰,甚至還打敗了美國軍隊。
畢竟不管怎麼說,在這個世界上面,要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仍然存在,而生命誠可貴,但某些東西價值無法言喻。
越軍某退役指揮官說:擊斃一個美國軍官就可以追羊了,擊殺一個中國軍官就趕緊逃命。
(越南士兵的原話-- 美國兵和中國兵的差別 "只要打死一個白人,其它的就扒著不敢動了。如果你打中了一個中國人,趕快逃!
他們會像猛虎一樣撲過來報仇.」 中國軍人:為了戰友 什麼都可以失去 包括生命 美國軍人:為了生命什麼都可以失去包括祖國!)
I. 美國人至今還對越南戰爭反思的原因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原因:
第一:利益:用武力手段對付社會主義國家和政權,防止社會主義陣營的無休止的擴大,而胡志明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顯然帶有這種傾向,這是不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的。
第二:政治:美國與蘇聯全球戰略爭奪。
第三:目標:這是美國實行全球戰略目標的具體步驟,美國在軍事打擊上體現出強烈霸權的慾望。
第四:威懾:越南要是被美國佔領,從戰略地理上可以威懾蘇聯和中國。
對美國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盡管美國自建國以來在絕大多數戰爭中都是獲利的,但是越南戰爭卻是美國人的滑鐵盧。戰爭初期國防開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為10%以上。與此同時,1965——1966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但隨著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陷入困境,國防開支負擔不斷加重,美國經濟又調頭向下,1967年經濟增長率降到2%。1970年美國經濟增長則完全陷於停頓。事實上,美國從1969 年12 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 年12 月經濟才得到復甦。
J. 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對越反擊戰
人們已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講,鄧小平領導的這場戰爭是打給中國共產黨人看的,小平復出以後,中國改革開放的藍圖已經在他心中草繪而成,要實現這個藍圖必須在黨內樹立絕對的權威。要打一仗。那時"四人幫"剛被粉碎,黨內思想極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鄧,更反對他的路線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權威。最快的樹立權威的辦法就是打仗。
也有人說,是打給社會主義國家看的。1975年,美國人是在損兵折將以後狼狽地撤出了越南。小平同志說了,我教訓一下越南。那時候越南跟著誰跑呢?跟著蘇聯跑。小平同志這個時候發起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就是把自己、把中國從所謂的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中劃出來。當時許多東歐國家都不滿意,說社會主義國家打社會主義國家。小平同志在當時就看到,你這種社會主義,不要也罷。結果怎麼樣?假社會主義是沒有生命力的。到1989 年,所有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台,連蘇聯都垮了。十年前小平同志就看到了這一點,用這一場戰爭和你劃清界線。
其實,鄧小平說教訓一下越南,最根本的是越南統一後的忘恩負義,在越南人民歷時二十多年的民族獨立戰爭中,新中國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給予了無私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抗美援越和抗美援朝一樣,這種支持是中國人民在自己食不裹腹的歲月里完成的。
美國人亨利·莫爾寫的《越戰前後目擊記》,從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自衛反擊戰的真實原因,讀後我有著較深的感受:自衛反擊戰應該打!
越南統一後的不久,越共政府總理範文同於1978年3月,在他的統治和整肅工作相對穩定一些的時候,突然宣布開展「與資本主義作斗爭」和取消一切私營企業的運動。
亨利·莫爾寫道:「 由於越南大部分企業和商業是由中國籍居民經營,並且佔有大量的財富和不動產,因此他們面臨著最沉重的打擊。在越南戰爭期間一直支持越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此提出了強烈抗議,並削減以至取消了對越共政府的援助。據報道,僅在1978年一年中就有大約十六萬中國僑民或祖籍中國的難民被驅趕到了中國境內。
美國《紐約時報》發表德魯?米德爾頓的一篇述評,摘譯如下:
反擊的中國部隊和越南守衛者之間的第二天的戰斗,顯然限於中國加強進攻部隊和越南在東北南三個方向通往河內的弧形保護線上部署五至七師的兵力。
雖然戰斗的規模似乎已縮小,但是中國的一名官方代表在一次談話中強調,攻勢將「繼續下去」。
研究越南和中國情況的美國和歐洲專家在研究了戰斗結果以後說,中國的攻勢顯然使越南的主力部隊受到了出奇不意的攻擊。
這些專家說,中國軍隊盡管在高平省受到某些損失,但已突破了邊界衛兵、民兵和其他非正規部隊的抵抗。
分析人員說,在中國發動攻勢的同時,柬埔寨的游擊隊加強了反對越南反擊者的活動。這可能是為了把越南正規軍拖住在那裡。河內承認,它的軍隊昨天和星期六在五條戰線上作戰,游擊隊出現在柬埔寨從貢布通往金邊的三號公路上。越南部隊(被認為是東南亞最精銳的部隊)的三至五個師准備保衛河內,他們大致部署成新月形,從首都以北紅河上的安沛起至海岸上的廣安止。
在第一天戰斗結束時,中國軍隊已形成從兩路進逼首都之勢。一路是從河內西北部的老街而來,顯然離河內已不到一百四十英里。
第二路是在諒山地區,據說已到達離河內不到一百英里之處。
中國的步兵在坦克部隊密切配合下作戰,大批中國部隊進入這兩條戰線對越南首都形成明顯的威脅。然而,中國人給人們一種強烈的印象,那就是這些部隊並非指向河內的唯一一批部隊,或許也不是最具有威脅性的部隊。
中國人從兩條戰線向越南開戰,但是他們打仗時一隻眼睛則盯住中蘇交界的北部邊境。
據來自東京的消息說,俄國的唯一行動是調派兩架圖95D偵察飛機南下,經對馬海峽上空前往越南。
北約稱這種飛機為熊式飛機,據信是從蘇聯沿海省份的機場起飛的。這些飛機的任務大概是偵察戰區,戰區在當天大部分時間中都是濃雲密布。
在最初兩天的戰斗里,中國人遇到的嚴重問題比較少。他們最初的進攻不是以猛烈的轟炸做為先導而是先用口徑為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五十五毫米的大炮進行長時間的密集射擊。
如果中國決定主攻河內而不是撤回邊界(在撤回時宣布已取得勝利)的話,那麼這兩支正在較量的部隊真要決一雌雄了。河內周圍的越軍估計最多有五萬人左右,他們具備的有利條件是壕溝陣地、較現代化的反坦克和防空系統,這些包括蘇聯的地對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