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鄭氏祖籍是哪裡

越南鄭氏祖籍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29 16:16:36

『壹』 鄭姓的來歷

■鄭姓貼吧

貼吧:http://post..com/f?kw=%D0%EC%D0%D5+%E9%BA%C1%AA

■鄭姓網站

世界鄭氏網:http://www.zhengshi.org/

■鄭姓QQ群

QQ群:3606602、12077867

■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
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鄭姓宗祠通用對聯

〖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
文成一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
號為司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
系出滎陽。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

賢傳歐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尚書世祿;
通德名門。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
庭留松蔭。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

鄢陵世澤;
心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
司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
九世同居。
——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

合族源流始;
同居發朝初。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

滎陽綿世澤;
秋浦振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
尚書履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

〖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
船來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
德感黃巾不入鄉。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
蘭及春風兆筆花。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
學傳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

三台道學傳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
天子親書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孝友出張際之上;
文章接吳宋以來。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
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

〖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
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
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
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

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
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
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
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

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
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
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
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
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
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
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

■附錄:【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公泉與鄭公風〗
西漢鄭弘,紹興人,幼年家貧,常常獨自登山砍柴,休息時就在一個山泉里洗澡,在泉邊讀書。泉邊風景甚好,後來鄭弘任太尉,其泉被稱為「鄭公泉」。
鄭弘家鄉有座白鶴山,山裡有隻仙鶴,專為射箭遊玩的仙翁撿箭。一天,鄭弘砍柴至此,撿到一隻箭,仙鶴就變成仙人,向他索要,鄭弘沒有說什麼,就將箭給了仙人。仙人感到鄭弘仁義,就問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幫助你。」鄭弘想了想說:「白天砍柴,天實在熱,需要刮南風;晚上回運柴草,需要刮北風。如果能白天刮南風,晚上刮北風,就好了。」後來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風,晚上刮北風了。人們稱之為「鄭公風」。實際上,紹興北部靠著杭州灣,白天陸地受熱快,空氣受熱後向海上流動,晚上海水散熱慢,空氣又向陸地流動,由此形成的自然風向。人們為了贊揚鄭弘,把這種自然現象神話化了。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那是十五世紀初,明成祖的時候,34歲的鄭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領的船隊,海船那麼大、那麼多,在當時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說那大船吧,長44丈,寬1.8丈,豎立著9根粗大的桅桿,掛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動。船上只工作人員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員、水手、采辦、工匠、醫生、翻譯,還有400名士兵護航。整個船隊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組成,起上名字,編上船號,大小搭配,裝配齊全,滿載金銀、絲綢、布匹、瓷器、鐵器等貨物。這樣一支龐大的船隊,載著2.7萬多人,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上乘風破浪,這是多麼偉大的氣勢!
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裡,航海次數之多,路線之長,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隊從江蘇太倉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經我國的福建、台灣,而後到現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再往西經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一直到了七五計劃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線延長到波斯灣口。第五次以後,航程

『貳』 介紹一下鄭氏的有關知識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
【鄭姓宗祠通用對聯】
〖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
文成一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
號為司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
系出滎陽。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
賢傳歐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尚書世祿;
通德名門。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
庭留松蔭。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
鄢陵世澤;
心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
司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
九世同居。
——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裕民創業;
禮義興邦。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裕禮公宗祠門聯。聯以鶴頂格嵌裕禮公名。祠堂為三開間二進廳堂,北側有一偏院,佔地面積258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裕禮鄭公祠為鄭紹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三間兩廊為基本單位橫向擴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築旁加建一開間,有門房、十天井、大殿。擴建部分用來做祠堂活動的輔助工作,空間上同樣是開敞通透的「廳井」空間。因大殿進深較大,故後牆用壁柱承載。頭門形式為磚牆承重,天井兩側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裝飾,充分顯示豪門的氣派。側立面不開窗,鑊耳式封火牆下約有30公分的草尾裝飾,屋面為硬山頂擱檁式結構。因大殿進深較大(9.45米),故用兩排四根圓木柱來分擔荷載。從側面看,門頭與大殿的鑊耳式封火山牆基本同高,但從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頭門、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這表明大殿是整個家廟的重點,門口檐廊及大殿內梁架均以木雕裝飾;天井兩側行廊為坡頂式建築,在其屋面與牆壁交接處,有彩繪裝飾,題材為花木風景。
〖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
合族源流始;
同居發朝初。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
滎陽綿世澤;
秋浦振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綸音榮鳳闕;
將業煥龍坡。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聯。鄭氏宗祠是大旗頭村鄭氏始祖的祠堂,為三開間三進廳堂合院式建築。佔地面積542平方米,建築面積439平方米。20世紀80-90年代,後堂重新修繕過,顯得較新、較空盪,但也存在著一些對原來裝飾的破壞。
〖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
尚書履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
〖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
船來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
德感黃巾不入鄉。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
蘭及春風兆筆花。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
學傳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
三台道學傳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
天子親書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孝友出張際之上;
文章接吳宋以來。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
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
〖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
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
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
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
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
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
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
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
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
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
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
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省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並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並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
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
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
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想當年文韜武略、叱詫風雲,威震南天垂史冊,鄭門歷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創業興邦、縱橫天下,揚名四海立新功,德蔭堂前晚輩服務中華。
——佚名撰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德蔭堂聯(近年新撰)
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
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
============================================================
附錄:【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

『叄』 鄭姓祖籍在哪

一、尋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 洛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四、家乘譜牒 江蘇:鄭氏宗譜一卷、雲陽鄭氏宗譜二十卷、扶風鄭氏宗譜四卷、蘭陵鄭氏宗譜三十卷、東山鄭氏世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鄭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鎮北龍山鄭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視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慈溪灌東鄭氏宗譜十卷、蘭溪鄭氏宗譜十九卷 安徽: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鄭氏宗譜十三卷、桐城鄭氏宗譜、桐西鄭氏宗譜、禮儀堂鄭氏

『肆』 鄭姓的起源和祖先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南鄭一支:
鄭武公東遷後,留下在原址(陝西華縣)的一些鄭國宗室人員,當戎狄入侵時,南遷到今漢中地區建「南鄭」,為首者稱南鄭君。後來成為秦國的南鄭縣,其宗室子孫,亦以鄭為姓,散居四川、陝西各地。
東鄭一支:
在今山東費縣城東,有一支很早的鄭氏,這是鄭國建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庄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邴」(即今山東費縣城東18里)的地方,作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並有宗室人員駐守,鄭國滅亡後,也以國為姓,成了山東早期的鄭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鄭國(即鄭邦)應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即為東鄭。
河南的兩支:
一支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魯公之後,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早在鄭國被韓滅亡之際,原鄭國貴族中改姓為鄭的人投奔散居在陳、宋之間。由於這一地區是韓國和魏國的勢力范圍,鄭國滅亡後他們也分別被稱為韓國人或魏國人。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於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族人、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 「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勿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隨父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注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漢文帝時憂憤而死。榮公之子當時,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余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台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後漢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今開封市)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眾公之子安世,後漢車騎將軍;安世公之長子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沖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謚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長子泰,次子渾。
回遷開封的鄭泰,曾遠播沿海與海外;鄭渾一支,遷回祖地,成為顯赫晉魏的巨族,其後鄭羲、鄭道昭、鄭述之祖孫幾代,又到山東兗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鄭氏是滯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後,宙公在韓滅鄭時被俘。韓國為賄賂鄭國民心,於韓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鄭據到囂山之陽的荒僻之地(即現在廣武山一帶),為踐土君(或囂陽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鄭王之墟 (即今鄭王莊)。據公之子強,為報失國之恨,曾載800金說秦伐韓;強公之子朱,跑到趙國,為趙媾秦,助秦伐韓;朱公之子國,初為韓國水工,參加治理滎澤水患,修築鴻溝大渠,後奉韓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說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無力伐韓。國公終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反使秦得水利,國力更強,統一了六國。中國歷史進入秦漢大統一時期後,鄭氏也隨歷史的發展,以中原為軸心,向周圍輻射播遷。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大穰,不僅解決了秦國困惑多年的糧食問題,而且還使後人代代受益無窮。因此,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鄭國之子鄭如,鄭如之孫有一個叫鄭弘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個歷史名人。
少數民族中的鄭姓問題,情況比較復雜,與漢族鄭姓的關系也較為明顯,即血統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於明朝皇帝朱棣的賜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的後代。從血統上看,他們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與漢族完全無關,只是因為生活在漢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漢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鄭。至於其他少數民族中的鄭姓,情況也與回族中鄭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鄭以外,又有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鄭姓的來源與其某些家族在讀音上近似於「鄭」的發音有關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交界處,人口570多萬。族中的鄭姓來源極早,大約在兩漢時就有人以鄭為姓。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時巴郡南郡蠻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鍾離山,其中之一便是鄭姓。巴郡南郡蠻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綽所編撰的《蠻書》中也說巴人有4大姓,鄭姓仍是其中之一。不過,一般認為早期的鄭姓與後來所說的姓氏含義不同,所指的是一個鄭姓部落,因其在讀音上近似於漢字「鄭」才被以鄭相稱。另外,由於「鄭」字在土家語中的讀音近似於「陳」,因此鄭姓有時又被稱為陳姓。如在《蠻書》中就是鄭、陳並稱,各自為姓。由此可見,土家族鄭姓的得姓原因是由於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稱謂在讀音上近似於漢族人的「鄭」,在載入漢族人編撰的典籍時便以「鄭」相稱,此後相延成俗,也同時被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鄭姓人口為數不少,仍保持著大姓之一的位置。由於相傳鄭姓在發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間至今還保持有互不通婚的習俗。
3、朝鮮族 遠古的朝鮮族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山谷中,至新羅第三代國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鄭姓,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口190多萬,其血緣與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有關。根據近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朝鮮族經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個,幾乎全是漢族姓氏,其中鄭姓的使用者相當多,與金,李、崔、朴並稱為五大姓。
朝鮮族人以鄭為姓,起源於遠古的傳說時代。據朝鮮人編撰的《三國史記》記載,早期的朝鮮入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山谷之中,分作6個部落,至新羅第三代國王時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為本彼部姓鄭。當然,在另一部朝鮮人的著作《三國遺事》中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被賜姓為鄭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賜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鄭。今天看來,無論哪種記載更符合事實,都不影響鄭姓為朝鮮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書中所謂新羅國王對本國民眾的賜姓,若歷史上確有其事,則發生在高麗國統一朝鮮半島以前,亦即中國的唐朝時期。當時的王公貴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並借用這些巨姓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當時稱雄唐朝的崔、李、鄭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鮮半島,成為當地王公貴族的姓氏。後來,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普通百姓也被允許使用姓氏,使鄭姓在當地的使用人數迅速增多,再經過以後近千年的發展,鄭姓終於成了當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時期,原生活在朝鮮半島北部的人因當地發生飢荒而移居我國東北,形成朝鮮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鄭為姓的人,以至使鄭姓進一步成為朝鮮族的大姓之一。
4、瑤族 瑤族鄭姓屬於盤瑤十二姓之一,來源於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評皇和高皇爭天下,評皇懸賞捉拿高皇,並答應以公主作為有功之人的賞賜。結果一隻名為盤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並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瑤族鄭姓的族先。後來,一些漢族人為了逃避賦役,來到瑤族聚居的地區,與瑤族人交錯雜居,對外也自稱瑤族。久而久之,這部分人便融入瑤族中,成為瑤族人的一員。在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鄭。
5、京族 京族鄭姓人數較少,據50年代中期的戶口統計,姓鄭的人僅有1戶,居住在瀝尾島中間村,是當時31個姓氏中人數最少的姓氏。從那以後,鄭姓人數又有所增加,但遠遠低於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數最少的姓氏之一。
6、納西族 納西族鄭姓是歷史上遷入納西族居住區的漢族人的後代,後來才融入納西族。其中的一支來自江西,約在明清時遷到今雲南麗江一帶,從此便留居當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納西族鄭姓中影響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鄭姓人的姓氏來源較晚,一般認為直到明朝中葉才開始使用姓氏。據《臨安府土司官志》記載,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8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姓。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姓的新成員。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餘萬,經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個,鄭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鄭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稱增坷斯)名稱的漢字同音對譯和簡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贈坷斯為姓,後因姓氏過於繁復,便隨例簡化為漢姓鄭。如今,鄭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較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鄭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詔國執政官鄭回為祖先,在血統上與漢族鄭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擁有較多的人口。
二、遷徙分布
鄭姓遷徙史
先秦時期
山東之鄭氏,距今山東費城東18里「邴」地一支,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後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鄭國,應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這一支鄭氏後人在歷史上影響較大的還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南里君」魯公之後。
秦漢時期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居住在陳、宋兩地之間的魯公之後。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劉邦二年降漢。
滯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韓滅鄭時被俘。韓國為賄賂鄭國民心,於韓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據於囂山之陽的荒僻之地(即現在廣武山一帶),為踐土君(或囂陽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鄭王之墟 (即今鄭王莊)。據公之子強,為報失國之恨,曾載800金說秦伐韓;強公之子朱,跑到趙國,為趙媾秦,助秦伐韓;朱公之子國,初為韓國水工,參加治理滎澤水患,修築鴻溝大渠,後奉韓王之命游說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無力伐韓。國公終於將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國力更強,統一了六國。中國歷史進入秦漢大統一時期後,鄭氏也隨歷史的發展,以中原為軸心,向周圍輻射播遷。魯公世系的昌公,即鄭昌,初為楚守。劉邦二年,因為項羽封當時任吳縣令的鄭昌為韓王。
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勿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
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注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憂憤而死。
榮公之子當時亦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余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
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台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後漢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今開封市)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眾公之子安世,後漢車騎將軍;安世公之長子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沖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謚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長子泰,次子渾。
的宙公之後鄭吉公與鄭弘公就是山東臨淄名門之後,漢武帝時,為防強宗作亂,將其兄弟遷至浙江紹興。後弘公之子鄭仲、鄭均兄弟又回遷山東任城;賓公,為漢光祿大夫,居山東高密,他的子孫中著名的有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回遷開封的鄭泰,曾遠播沿海與海外;鄭渾一支,遷回祖地,成為顯赫晉魏的巨族,其後鄭羲、鄭道昭、鄭述之祖孫幾代,又到山東兗州、青州做官。山東與河南之鄭氏是互相穿插、互為影響的。
宙公世系的國公後代。國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孫有一個叫鄭弘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個歷史名人。他年輕時當過嗇夫,被名叫第五倫的太守發現,任命為都郵,舉為孝廉。鄭弘又拜河南太守焦況為師,研究學問。漢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劉英謀反被廢,焦況受牽連被捕,死於押解途中。接著焦妻和兒子又被捕,焦的親朋都怕牽連自己而和他家疏遠。獨有鄭弘剃掉頭發,帶著鐵鏈,上朝為焦況鳴冤叫屈,終使漢明帝覺悟,赦免了焦況家屬。他的忠義為人,感動了皇帝,當即任命他為鄒縣縣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減少徭役,頗有聲望,又升為太守,後為尚書,不久又入朝代鄭眾為大司農。他奏請皇帝批准,開辟零陵、桂陽(湖南南部)至南嶺(廣東、廣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當大司農期間,他開源節流,使國庫盈足。這時天下遭旱,邊防有警,鄭弘又建議減免災區賦稅徭役。元和元年(84年),鄭弘進為太尉,他又推舉第五倫為司空,每次上朝,他總是躬身自卑,以後輩之禮相見。皇帝問明情況,特在二人之間設以雲母屏風,以免因小節而誤大事,此舉成一時佳話,到處流傳。當地為了紀念他,把他幼時常去洗澡的泉,稱為「鄭公泉」。稱順時如意的風,為「鄭公風」。也的後代中有一部分後來遷居到了山東東平郡。到東漢初年,又有一個叫鄭均的名人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至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仍沒有停止。其中鄭氏南遷規模較大的有:
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後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 (今江寧縣)。建興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縣令,死後葬於信安西門外。庠公長子平公為豫章太守,坐鎮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遷泉州刺史,後為晉安郡太守,卒後葬長樂。現閩東、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夾際系,均為其後;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於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繼由永泰遷到興化(莆田),隱居南湖山,建造湖山書堂收徒講學。後人稱南湖三先生。子孫播遷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遠播泰國、菲律賓及東南地區。宋人鄭樵為宋史學家,著作頗豐,稱夾祭先生,亦為此支後裔。
彭城(今徐州)的鄭氏,是南北朝時期,東魏中書侍郎鄭頤的父親攜家遷此繁衍的;淮安的鄭氏,是由徐州遷出的,與徐州鄭氏原本一支;著名書畫家、又名「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板橋),其先祖是由福建興化(莆田)遷入的,為南湖鄭氏的後裔。
唐宋時期
唐高宗年間,固始人陳政奉命入閩鎮守,後被困九龍山一帶,其族人陳敏、陳敷二人率領中州58姓軍校入閩相救。陳敏、陳敷的幕僚中有叫鄭時中的,後采留在閩地繁衍後代,後世子孫眾多。故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滿街排」的諺語。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鄭氏均為此支,後遷台灣者甚眾。
唐代被譽為「詩、書、畫三絕」的鄭虔,被貶浙江台州為司戶參軍,死後葬白石金雞山,對浙東文化有較大貢獻,被譽為「台教正宗」,後代播遷臨海、寧海、三門、天台、黃岩一帶。
唐中和年間,壽州屠戶王緒,與妹夫劉興全聚眾作亂,挾固始縣佐王潮及弟審(圭阝)、審知為助。並命王潮為軍正。宰相鄭畋(鄭氏後裔)之後可遠公,被挾以舉族相隨。王緒自稱將軍,劉興全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啟元年 (885年),王緒領兵 5000,氏族(士、農、工、商、百工技藝全有的自給自足群體)萬餘人,渡江而南,輾轉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長汀),沿途遺散氏族老弱,故閩西長汀、龍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鄭氏,爭為此次遺散之鄭氏後裔。後王潮以軍眾不習南方水土,又經桃源(今永春)沙縣返回中原。並嚴肅軍紀,不許擾民。此時的泉卅刺史廖彥若,貪暴害民,民眾疾苦難言。泉州人張延魯率領泉州民眾迎候王潮於武榮 (現豐州鎮),請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墾,可遠公率族人屯墾武榮州。一年後克泉州城,王潮自領刺史,命可遠公守南安郡桃林場 (今永春縣)。可遠公年老隱居於吳田。宋真宗時,有鄭姓人為朝陽軍都巡檢史,告老亦卜居於此地。故又稱「鵬翔鄭氏」,族譜多稱來自固始,可遠公為始祖。鵬翔始祖可遠公,其父為鄭氏後裔,是唐僖宗時為宰相的鄭畋的後裔。鄭畋死於隴州郡舍,子啟昌、可遠、可運奉喪還葬於河南祖籍,避亂於光州固始,而後隨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鵬山之陽,稱鵬翔鄭氏。尊可遠公為始祖,族人隨海上絲。綢之路,遠播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溫州、平昭、龍爾、雲和一帶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陽、光澤、漳平等地也有鵬翔鄭氏旗人的足跡;後台灣鄭家軍曾於崇禎末年兩次來永春招兵,隨軍去台者以後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塹、羅漢門等地。
江西九江的鄭氏,多是鄭善果的後裔。善果為江州(九江)刺史時,死於江州任上。其子孫就在九江、德安地區繁衍。北宋德安人鄭良,是個地理學家,是善果的重孫。南宋德化(九江)人鄭輪,任龍南縣令。龍南縣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壓迫,被迫上山為匪。鄭輪上任後,政寬人和。原上山為匪的一些人,紛紛自動下山,說:「現在有個好官不欺壓我們,我們都願回去種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鄭谷,任永州刺史,以寫鷓鴣詩出名,人稱「鄭鷓鴣」。宋代有個鄭銓,是一位學者。新建(南昌附近)鄭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寫入《元史·列女傳》。
元明清時期
沛郡(今宿縣)鄭氏,約為秦末漢初由陳郡或宋城遷人,成為當地大族。三國時,隨孫策起兵的鄭札、鄭胄、鄭豐祖成了孫吳名臣,此後南遷。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鄭遇霖、鄭遇春兄弟加入義軍,遇春隨軍轉戰中原,後被封「侯」。
民族英雄鄭成功家族,是嶺南三軍投散騎常侍鎮南將軍平公之後裔。平公與入閩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鄭氏是昭公之後裔。
貴州鄭氏是中祖鄭恬之系的分支,為唐朝第七個宰相鄭畋的後代。南宋鄭昌、明朝開國功臣鄭遇春均為其後裔。晚清時期的遵義人鄭文清及其子鄭珍,均為清代文字語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貴州鄭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陝西的鄭氏多是南鄭君(武公東遷後,留下一支南遷,稱南鄭君)後裔。四川德陽一支,根據其族譜記載,應為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之鄭國後裔。廣漢人鄭躬、成都人鄭少微則是由中原地區遷入的鄭氏。在陝西,有助秦築渠的鄭國的後代和從漢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長安之官員的後代。
鄭氏有清代由山東、河北陸續遷入東北的。清末有鐵嶺人鄭文焯,長於金石、書法、醫學、音律、填詞,為清末有名的雜家。
鄭氏部分始遷
一世祖桓公建都畿內。
二世祖武公隨平王東遷,建都京(今京襄城村)。
三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輝縣)。後為段氏始祖,詳見《新唐書》。
十五世祖魯,遷宋、陳間(今河南淮陽、商丘一帶)。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為關內侯。
十九世叔祖襲,遷居司州(今河南洛陽縣),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鄭。
二十四世叔祖吉與其侄遠,遷居會稽山陰。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鄭州第二房鄭。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開封縣清遠鄉棘進里。
二十九世祖賓,居山東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陽,即雍州咸陽第三房鄭。
三十四世叔祖賢即揚州南海第五房鄭、釗,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鄭。
三十九世祖庠,居丹陽,即揚州丹陽第七房鄭。
四十世祖平,居東陽郡信安縣,後為處、婺、越、杭、台諸鄭祖。子五:望、寵、碑、瑛、濟。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長樂。
四十一世祖望,後為丹陽、吳郡諸鄭祖。
寵,後為東陽信安諸鄭祖。
碑,後為衢、婺諸鄭祖。
瑛,後為湖、杭、陸、明、台諸鄭祖。
濟,後為江陰、鎮江、平江、越州、常山諸鄭祖。
慮,昭公第三子,即兗州泰山第大房鄭。
四十二世祖邀即揚州東海第八房鄭。
璜,後為福州城門村鄭祖。
琰,後為福州城內外白橋、洪嶼、長樂、湖裡諸鄭祖。
球,後為長樂南鄉諸鄭祖。
四十二世祖璣,後為福州福清諸鄭祖。璜、琰、球、璣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孫。
四十二世祖濤,為三十四世祖渾公之八世孫。
四十三世祖蕙之後為福州釣龍台及平村瀨下苦竹、橫嶼、長樂、山東村諸鄭祖。
蘭之,居平川。
暉之,居福州苦竹、橫嶼。
忻之,居長樂、東山村。
林之,為南安永春諸鄭祖。蕙之、蘭之、暉之、忻之、林之,為同胞兄弟,昭公曾孫也。
四十四世祖誥,即江州晉安第十房鄭。(南昌、九江、武昌一帶,古屬江州)
拱,為南安縣桃源村鄭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會稽內史,行九,後為福州釣龍台祖。
澤,庄公胞三弟,行十三,與兄藏同為福州釣龍台祖。
襄,露公胞長兄,官光祿大夫,行一,遷居荊陽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衛大將軍,行二,遷居福唐始祖。
襲,露公胞四弟,行六,遷居湖陵始祖。
潛,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進士,遷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屬於露公之後者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遷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詳),遷仙游。
五十九世祖鞏,遷福州。
六十一世祖揮,遷東京。活,遷淮西。森,官青州司戶,因居焉。
六十四世祖
益生,遷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韓,遷潤州,今江蘇鎮江。 宗斐,遷福州。
仲宣,遷仙游。
六十五世祖介卿,遷仙游,科升。
嚴,遷杭州城鐵線巷。
伯特,居荊門州(今湖北當陽縣、遠安縣)。
伯可,遷龍溪。
伯輿,遷潮州。
季膺,遷潮州。
(乙)屬於庄公之後者
五十八世祖方迥,遷福州大田。
方遜,遷福州竹演。
方迓,遷永嘉德化。迥、遜、迓,庄公之孫也。
六十三世祖憐,遷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岑,與從弟襲禮、襲義同遷鄂州(今武昌)。
邵,遷仙游。
七十世
祖蕭,遷潮州。
中之,遷潮州。
七十世祖已,攜其子文正遷仙游東湖,為錢園始祖。
(丙)屬於淑公之後者
七十二世祖天爵,居溫州平陽。
七十二世以後,因缺乏資料,留待他日續之。
遷入港台和澳門
台灣省鄭氏人口更為集中。據1954年統計,全台灣省約有鄭氏17552戶,以6口之家計算,人口應有10萬。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灣地區人口姓氏分布》一書,統計表明當時鄭氏總人口約 316635人,16年增長3倍。台灣各地大都成立有鄭氏宗親會,是由紀念鄭成功「國姓會」演變而來。
港台和澳門鄭姓都是我國鄭姓的組成部分,目前,僅生活在台灣地區的鄭姓看,由於人口眾多,是位居全島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島。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時,全島有鄭姓17552戶,其中台北市 552戶,基隆1162戶,陽明山178戶,

『伍』 越南鄭氏是什麼民族

鄭主(越南語:Chúa Trịnh/主鄭,1545年–1787年),有時也稱作「鄭朝」或「鄭氏政權」,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由鄭氏家族掌政,歷十三代領袖。鄭氏家族因參與後黎朝反莫的戰事而有功於後黎朝,並擁有凌駕於後黎朝皇帝的地位。
鄭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鄭檢,自稱是後黎朝開國臣鄭可的後代。莫登庸篡奪後黎朝皇位之後,阮淦於1532年擁立黎維寧為帝。鄭檢被阮淦當作心腹大將,並因參與後黎朝反莫的戰事而有功於後黎朝,成為重臣。阮淦死後,鄭檢驅逐了阮淦之子阮潢,獨攬朝政。阮潢則退往南方,成為世襲的阮主。 隨後鄭氏家族世襲執掌後黎朝朝政,在1592年奪取升龍、誅殺莫英祖莫茂洽的戰事之後,鄭氏權力更加膨脹,並擁有凌駕於後黎朝皇帝的地位。1677年,鄭柞攻滅高平莫氏政權之後,創立了「入朝不拜、書奏不具名」之例,並於黎帝的御座左側設立鄭主的坐椅,後黎朝皇帝完全成為了一個擺設。

『陸』 鄭姓的祖先是誰

鄭姓的祖先是周朝的鄭桓公。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鄭姓的來源很簡單,也來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古代中國第一世祖是有封國的,往往這個姓也就是他們祖先的封國名。鄭國也不例外,鄭姓就來自於第一代鄭國國君一一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6)越南鄭氏祖籍是哪裡擴展閱讀:

鄭姓的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2、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

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後,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陝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並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柒』 湛江太平鄭氏起源哪裡

湛江太平鄭氏始祖是湛江吳川市黃坡鄭屋村一世祖湛江鄭氏始祖鄭璐公(玉成)的二兒子遷到太平鎮的。發源地在黃坡鄭屋村

『捌』 鄭氏的祖籍是哪裡

一、尋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 洛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四、家乘譜牒 江蘇:鄭氏宗譜一卷、雲陽鄭氏宗譜二十卷、扶風鄭氏宗譜四卷、蘭陵鄭氏宗譜三十卷、東山鄭氏世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鄭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鎮北龍山鄭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視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慈溪灌東鄭氏宗譜十卷、蘭溪鄭氏宗譜十九卷 安徽: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鄭氏宗譜十三卷、桐城鄭氏宗譜、桐西鄭氏宗譜、禮儀堂鄭氏宗譜、鄭氏宗譜一卷 福建:南湖鄭氏宗譜、石井本鄭氏宗族譜、石井本宗族譜、鄭氏世代譜、桃源鄭氏族譜二卷、桃源鄭氏族譜、四城鄭氏家譜、滎陽堂鄭氏家譜 滎陽鄭氏宗譜、岩鎮鄭氏遷出宗譜一卷、鄭氏傳家譜、續修白華鄭氏宗譜、鄭氏族譜、鄭氏宗譜不分卷、鄭氏宗譜一卷 五、歷史名人 鄭玄:漢代創立鄭學。 鄭成功:明末名將。 鄭和:明航海家。 鄭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麻煩採納,謝謝!

『玖』 鄭姓尋根!

天下鄭氏出滎陽。鄭姓應該是在鄭州市的滎陽縣(現在也是市了,縣級市)吧。
滎陽當地有個小滑草場、還有桃花峪景區、然後滎陽還有鄭氏三公象(其中一個是鄭成功,其他2個忘記是誰了呵呵)、滎陽還有漢霸二王城(也就是西楚霸王的地方,霸王村,因為楚河漢界的鴻溝就在那裡)。對了,據說滎陽馬上也要合並給鄭州市了,到時滎陽就是鄭州的一個區了,經濟應該會起來的。好了,大概就這么多了,我就是滎陽人,住在鄭州,另外你所說的新鄭也屬於鄭州,鄭州的機場設在新鄭。

『拾』 姓鄭的最原始的祖籍是什麼地方

姓氏:鄭 祖籍:河南
祖宗:鄭桓公 郡望:滎陽郡
分類:以國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閱讀全文

與越南鄭氏祖籍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買房子要交多少稅 瀏覽:829
中國政治的自信來源於哪裡 瀏覽:263
印尼虎為什麼有偏黃 瀏覽:91
越南語160厘米怎麼說 瀏覽:824
越南古巴市場怎麼樣 瀏覽:682
伊朗什麼工作最好 瀏覽:332
為什麼沒有隊願意和伊朗踢熱身賽 瀏覽:45
義大利楊樹適合種在哪裡 瀏覽:302
中國的刑法有哪些 瀏覽:711
中國哪裡有姓大氏 瀏覽:859
中國汽車在國外哪個國家有 瀏覽:645
義大利哪裡有雞精賣 瀏覽:204
伊朗人喜歡中國的什麼產品 瀏覽:147
英國的車險怎麼買 瀏覽:327
美國炸死伊朗二號人物是什麼意思 瀏覽:706
中國人民銀行解凍銀行卡需要多久 瀏覽:37
越南湘妃什麼意思 瀏覽:141
義大利諾寶瓷磚有哪些賣點 瀏覽:139
英國留學高中學費押金需要多少 瀏覽:855
印尼買金絲燕什麼牌子好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