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惹起地理大發覺
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 地圖等方面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 現」。「西方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人員之眾,組織之嚴密,氣魄之雄偉,歷時之久,遠非「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船隊所能比擬。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數量大、種類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寶船6 0 余艘,其載重量為1500 噸。鄭和船隊的船舶又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以及水船等輔助船,其中,寶船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馬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坐船又叫「戰坐船」,是大型戰船;戰船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水船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最後,表現在鄭和下西洋歷時之久, 次數之多上。鄭和下西洋從1409 開始,到1433年結束,前後七次遠涉重洋,共歷時達2 8年之久,像鄭和這樣在近3 0 年的時間里頻繁活動於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與鄭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西方船隊,無論在時間上、船隻數量及噸位、船隊人數、船隊組織上,以及航海時間上都相形見絀。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動因、目的之不同。
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宏大,但其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無可否認,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這種經濟上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是次要的,並且是從屬於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的,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及下西洋所帶回的物品中得到證明。
Ⅱ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首先要明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呢?
作為和平的使者。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明德認為,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但從沒有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傳播友誼、實現和平的目的。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船隊雖然前後航行達28年之久,遍歷亞、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統領官兵眾多,但他們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甚至誇耀是自己的偉大「發現」。盡管當時明朝擁有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國力,但是鄭和船隊並沒有因此而凌辱小國,霸佔別國的土地。這說明,中國人沒有掠奪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國家的土地開拓為殖民地的習慣。美國學者詹姆斯·赫西昂談到上述情況時,贊嘆地說:「由於缺乏一種更好的詞彙,我只能稱之為真善美。」
正因為鄭和船隊是和平之師、友好使者,故鄭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的友誼。據不完全統計,在鄭和下西洋期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東南亞4個國家的9位國王8次來華進行訪問。他們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將「體魄托葬中華」,至今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馬六甲首席部長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說,在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促成下,才使馬六甲這個彈丸之地,得以和當年超級強國的中國明朝建立穩固的外交關系,而且兩國的關系歷久不衰。他指出,鄭和艦隊下西洋到馬六甲,可以說對馬來西亞及馬六甲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包括宗教、文學、貿易及外交關系,並且豐富了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說,鄭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播的是先進的中國文化。據他介紹,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時,『西洋』一些國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還很原始,鄭和到達之後,在當地傳播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勸人為善,還教當地人鑿井、築路,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鄭和大規模船隊的訪問對東南亞沿海諸國及非洲東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沖擊。一時間,學習中國成為風氣。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給所在國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提升了這些國家的文明水平。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深得當地民眾的愛戴,他們尊稱鄭和為「三寶」(鄭和小名叫三保(寶))。在東南亞各地有許多以三寶命名的地方,如泰國有三寶港,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菲律賓有三寶顏,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等,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發展海外貿易。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禮制朝貢貿易關系的最高水平,客觀上刺激、啟示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近年來,有學者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總人數做過估算,大約有十萬人以上。這些人走出國門,精彩世界,觸手可及。他們回國之後,以言傳身教感染了數倍的人。特別是閩浙地區多靠海為生,所以當地百姓逐漸把從事海外貿易當成維持生計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終止下西洋的同時,民間海外活動悄然發展。以閩粵商人為主的商人集團,遠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從事貿易活動,成為世界市場中非常活躍的一部分。這些都顯示,伴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展,大規模的民間海外貿易在沿海地區開始蔓延,商舶貿易呈崛起之勢。可以這么理解,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活動,為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啟示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航海事業的貢獻。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揭開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成為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先行者。他對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發展,對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由此觀之,鄭和下西洋並非為何有什麼地理發現而去的,因此也不會有什麼地理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