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的園林特點是什麼
義大利的園林特點如下:
義大利園林一般附屬於郊外別墅,與別墅一起由建築師設計,布局統一,但別墅不起統率作用。它繼承了古羅馬花園的特點,採用規則式布局而不突出軸線。園林分兩部分:緊挨著主要建築物的部分是花園,花園之外是林園。
義大利境內多丘陵,花園別墅造在斜坡上,花園順地形分成幾層台地,在台地上按中軸線對稱布置幾何形的水池和用黃楊或柏樹組成花紋圖案的剪樹植壇,很少用花。重視水的處理。借地形修渠道將山泉水引下,層層下跌,叮咚作響。
或用管道引水到平台上,因水壓形成噴泉。跌水和噴泉是花園里很活躍的景觀。外圍的林園是天然景色,樹木茂密。別墅的主建築物通常在較高或最高層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園景色和觀賞四周的自然風光。義大利園林常被稱為「台地園」。
(1)什麼是義大利造園的典型風格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義大利、法國、英國的造園藝術是西方園林藝術的典型代表,雖然它們同屬西方園林藝術體系,具有許多共同特徵,但由於受到各種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也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但總體而言西方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迥然不同。
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完全排斥自然,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苟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成為西方造園藝術的基本信條。
B. 義大利式園林的特徵有哪些呢
義大利式園林的特徵受到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景觀、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1.相地選址:16世紀後半葉的義大利庄園多建在郊外的丘陵坡地上,在府邸前留有開闊、可供眺望的遠景。為了營造出穩定而均衡的庭園空間,園林順山勢辟成多個台層。連續幾層台地的格局,形成義大利式園林的結構特點,並被形象地稱為義大利台地園。
義大利造園家偏愛地形起伏很大的園址,並善於利用地形的變化,創造出激動人心的效果。台地的布局與地形緊密結合,花園覆蓋在山坡上,就像大地的衣服一樣貼切。不僅庄園中重要軸線和視線的安排,而且台地的設置和規模,甚至花壇的布置和坡道的形狀等,都受到原地形的制約。別墅建築的布局,也要兼顧與地形、台地之間的吻合。同時,巨大的地形變化也削弱了規則式花園單調呆板的感覺。因此,義大利園林的設計方法,從一開始便要求將平面布局與豎向設計結合起來,做到統籌兼顧。
C. 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特徵
文藝復興園林,園林中的植物扮演重要的角色,攀緣植物爬滿牆壁,蒾籬勾畫花園房屋和小徑,葯用植物也普遍運用。花卉形成復雜的幾何圖案,常綠植物增添了園林的季節性色彩。 植物學也是產生於文藝復興時期,各大大學擁有植物園,人們爭相收集植物。植物園作為人們休息和學習的場所。
中文名
文藝復興園林
外文名
無
時代
文藝復興
類別
園林
歷史淵源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更多追求放在精神上,同時藝術,建築上發生極大變革。對於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追求影響了園林的設計,園林的形式又是古希臘羅馬的一種繼承和超越。建築上,更多體現了幾何學,通過游廊,涼廊,藤架來聯系房屋和公園。別墅里希臘和羅馬神話的人物畫像。
歷史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公元14、15世紀是早期,16世紀極盛,16世紀末走向衰落。
當時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有商船和北非、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黑海延岸進行貿易。政權為大銀行家、大商人、工場主等把持。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與發展其政治、經濟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反對教會精神、封建文化,開始提倡古典文化,研究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文學、藝術等等,利用其反映人肯定人生的傾向,來反對中世紀的封建神學,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意識。義大利城市一時學術繁榮,再現了古典文化,並藉以發揮,所以將此文化運動稱為文藝復興。
這正是資本主義文化的興起,而不是奴隸制文化的復活。文藝復興的這種思想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與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思想相對立,它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發揮人的才智,對現實生活取積極態度。這一指導思想反映在文學、科學、音樂、藝術、建築、園林等各個方面。
園林發展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發展、特點
15世紀初葉,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文學和藝術飛躍進步,引起一批人愛好自然,追求田園趣味,文藝復興園林盛行,並逐步從幾何型向巴洛克藝術曲線型轉變。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甚至追求主觀、新奇、夢幻般的「手法主義」的表現。
17世紀,園林史上出現了一位開創法國乃至歐洲造園新風的傑出人物——勒·諾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國園林即由他開創。中國稱之為古典主義園林。勒·諾特的造園保留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庄園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種更開朗、華麗、宏偉、對稱的方式在法國重新組合,創造了一種更顯高貴的園林,追求整個園林寧靜開闊,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景觀效果。在中國的圓明園,由於乾隆皇帝的獵奇,也建造了模仿法國園林的西洋樓。
17、18世紀,繪畫與文學兩種藝術熱衷於自然的傾向影響了英國造園,加之中國園林文化的影響,英國出現了自然風景園。以起伏開闊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叢自然生長的樹木為要素構成了一種新的園林。18世紀中葉,作為改進,園林中建造一些點景物,如中國的亭、塔、橋、假山以及其他異國情調的小建築或模仿古羅馬的廢墟等,人們將這種園林稱之為感傷主義園林或英中式園林。
歐洲大陸風景園是從模仿英中式園林開始的,雖然最初常常是很盲目的模仿,但結果卻帶來了園林的根本變革。風景園在歐洲大陸的發展是一個凈化的過程,自然風景式比重越來越大,點景物越來越少,到1800年後,純凈的自然風景園終於出現。
19世紀上半葉的園林設計常常是幾何式與規則式園林的綜合。19世紀末,更多的設計使用規則式園林來協調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藝術和建築業在向簡潔的方向發展,園林受新思潮的影響,走向了凈化的道路,逐步轉向注重功能、以人為本的設計。
19世紀,造園風格停滯在自然式與幾何式兩者互相交融的設計風格上,甚至逐步淪為對歷史樣式的模仿與拼湊,直至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中導致新的園林風格的誕生。 受工藝美術運動影響,花園風格更加簡潔、浪漫、高雅,用小尺度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構築花園,並強調自然材料的運用。這種風格影響到後來歐洲大陸的花園設計,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影響。
新藝術運動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裝飾的手段來創造出一種新的設計,主要表現在追求自然曲線形和追求直線幾何形兩種形式。新藝術運動中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園林與建築之間以藝術的形式相聯系,認為園林與建築之間在概念上要統一,理想的園林應該是盡量再現建築內部的「室外房間」。
D. 中國園林和義大利園林的特點
1.中國園林的特點:
(1)取材於自然,高於自然。園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為基礎,但不是簡單的利用,而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現一個高度概括、提煉、典型化的自然。
(2)追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中式造園除了憑借山水、花草、建築所構成的景緻傳達意境的信息外,還將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形式,如匾額、楹聯、碑刻藝術等融入造園之中,深化園林的意境。此為中國園林所特有的,非其他園林體系所能比擬的。
2.義大利園林的特點:
(1)建築統帥園林。在歐洲古典園林中,在園林中軸線位置總會矗立一座龐大的建築物(城堡、宮殿),園林的整體布局必須服從建築的構圖原則,並以此建築物為基準,確立園林的主軸線。經主軸再劃分出相對應的副軸線,置以寬闊的林蔭道、花壇、水池、噴泉雕塑等。
(2)園林整體布局呈現嚴格的幾何圖形。園路處理成筆直的通道,在道路交叉處處理成小廣場形式,點狀分布具有幾何造型的水池、噴泉等;園林樹木則精心修剪成錐形、球形、圓柱形等,草坪、花圃必須以嚴格的幾何圖案栽植、修剪。
(3)大面積草坪處理。園林中種植大面積草坪具有室外地毯的美譽。
(4)追求整體布局的對稱性。建築、水池、草坪、花壇等的布局無一不講究整體性,並以幾何的比例關系組合達到數的和諧。
(5)追求形式與寫實。歐洲人的審美意識與中國人的審美意識有著截然的不同,他們認為藝術的真諦和價值在於將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繫上」。
E. 義大利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一,建築風格:
哥特式,代表建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二,義大利風格的建築有多種風格,文藝復興時期有巴洛克、洛可可、羅馬、拜占庭等;其後又有托斯卡納、威尼斯、米蘭等三種,
古典風格的義大利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這些建築物的外露部分會有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而一些富人的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建築則多用磚石建造,並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去進行美化,圖案細膩柔媚,常常採用多種不同手法,並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
巴洛克風格興起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在義大利語中,巴洛克意思是「畸形珍珠」。巴洛克風格主要體現在,裝修毫無節制、放盪不羈、炫耀財富、五光十色。在巴洛克建築里,充滿了壁畫、雕塑,並且壁畫的構圖是躁動不安、扭曲的,貼金描銀,色彩艷麗的,藝術家更熱衷於那些有錯覺的、富有戲劇性的裝飾方法,顯然,這樣的房間是不大適合凡人居住的。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巴洛克風格是文藝復興「人本思潮」的倒退。
F. 義大利式園林的造園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呢
義大利式園林的造園要素包括植物、水體、石作雕塑。
1.植物:在義大利園林中,植物主要是作為建築材料來使用的,將植物塑造的空間作為建築空間的附屬或延伸,以求庄園與周圍環境相結合。由於夏季氣候炎熱,園林色彩不宜強烈,故以常綠植物為主,沿園路和圍牆密植,並修剪成綠廊或綠牆;台地上滿是整形黃楊或柏樹圍合的方格形植壇。以大果柏木和冬青櫟為材料的高大樹籬,顯得緊實勻稱,通常作為雕塑和噴泉的背景,偶爾也用於襯托色彩鮮艷的盛花花壇。
G. 西方各國古典園林的特點和典型代表各是什麼
人們習慣於將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洲建築體系視為西方建築,將以法國為代表的規則式園林稱為西方園林。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許多別墅園林。以別墅為主體,利用義大利的丘陵地形,開辟成整齊的台地,逐層配置灌木,並把它修剪成圖案形的植壇,順山勢運用各種水法,如流泉、瀑布、噴泉等,外圍是樹木茂密的林園。這種園林通稱為義大利台地園。
西方園林
法國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的造園藝術。1638年,法國布阿依索寫成西方最早的園林專著《論造園藝術》。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麼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紀下半葉,法國造園家勒諾特爾提出要「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他主持設計凡爾賽宮苑,根據法國這一地區地勢平坦的特點,開辟大片草坪、花壇、河渠,創造了宏偉華麗的園林風格,被稱為勒諾特爾風格,各國競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