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的協約國有哪些
一、二戰時的兩大陣營:
1、同盟國陣營(協約國):
美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中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波蘭、加拿大、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2、軸心國陣營(對立陣營):
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義大利王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仆從國及軸心國的盟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緬甸巴莫政權、菲律賓勞雷爾政權、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二、協約國: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㈡ 第一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分別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協約國分別有:英國、法國、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分別有:德國、日本、義大利。同盟陣營分別有:中華民國、蘇聯、美國、英國等。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各是哪些國家為什麼分別叫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協約國:先後加入27國,英、法、俄、意(1915)美(1917)、日(1914)、中國(1917在美國後)、塞爾維亞義大利,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一部分),宏都拉斯,古巴、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
叫同盟國的原因:
在俄奧爭奪巴爾乾的斗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叫協約國的原因: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系。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沖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㈣ 義大利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開戰前,義大利是同盟國,但之後加入了協約國陣營
一戰爆發時,義大利是拒絕宣戰.在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集團.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1882年5月20日於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遂告瓦解.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㈤ 協約國主要指哪些國家
同盟國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其中義大利在中途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協約國最開始是英國,法國和沙俄.隨著戰事的發展,美國加入,中國也加入協約國,推出同盟國的義大利也加入協約國.其他還有塞爾維亞,日本,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一部分),宏都拉斯,古巴、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塞爾維亞是一戰中唯一個為了正義而進行的斗爭. 一戰是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的,戰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制定針對戰敗國的凡爾塞體系.中國雖然上戰勝國,可是主權遭到了嚴重的踐踏,並由此而引發中國國內的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㈥ 義大利何時加入協約國
義大利(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義大利基於自身利益出發加入協約國。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各是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㈧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分別有:
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協約國分別有:英國、法國、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分別有:
德國、日本、義大利。同盟陣營分別有:中華民國、蘇聯、美國、英國等。
(8)義大利協約國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第一場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㈨ 一戰中的同盟國是指哪幾國協約國又是指哪幾國
同盟國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其中義大利在中途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協約國最開始是英國,法國和沙俄.隨著戰事的發展,美國加入,中國也加入協約國,推出同盟國的義大利也加入協約國.其他還有塞爾維亞,日本,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一部分),宏都拉斯,古巴、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塞爾維亞是一戰中唯一個為了正義而進行的斗爭. 一戰是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的,戰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制定針對戰敗國的凡爾塞體系.中國雖然上戰勝國,可是主權遭到了嚴重的踐踏,並由此而引發中國國內的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關於二戰:
起因:二戰爆發的核心原因,我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階段,資本高度集中,金融壟斷,整個國家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就會採取擴張的辦法,來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場,罐頭貨'等事件,不過是為發起戰爭找一個借口.
經過: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1940年4月進攻丹麥和挪威,1940年5月全面進攻西歐,1941年6月以190個師550萬的兵力,全面進攻蘇聯,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是德國和日本的軍事行動.盟軍也做了相應的反擊,1942年7月-1943年2月,蘇聯進行了斯大林格勒會戰(此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1944年6月盟軍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同年9月17日發動了市場花園作戰,10月進行了萊特灣海戰,12月阿登反擊戰.
結果: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希特勒畏罪自殺,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㈩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協約國主要是哪幾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協約國:先後加入27國,英、法、俄、意(1915)美(1917)、日(1914)、中國(1917在美國後)等。
同盟國是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簽署的攻守同盟條約,條約名字叫《三國同盟條約》,所以叫做同盟國,後來還有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一些小爬蟲也加入了。協約國以大英帝國,沙皇俄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為主,簽署的條約叫《三國協約條約》,所以就叫協約國了,後來中國,美國,日本也加入了。這是一戰的兩大對抗集團,加速了歐洲大陸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