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基德級驅逐艦的研發歷程是怎樣的
就在1979年這四艘驅逐艦完工之際,巴列維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權執行激進的反美政策,與美國的外交關系迅速交惡,拒絕接收這四艘導彈驅逐艦,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對伊朗新政權出售武器,美國對伊朗的所有軍售案全部告吹,當時一起泡湯的還包括bell公司與伊朗進行的一系列攻擊?通用直升機交易?這批導彈驅逐艦只能由美國海軍收購,它們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加入美國海軍艦隊?
首艦以艾薩克?基德少將命名,二號艦「考拉汗」號與三號艦「斯考特」號則是為了紀念在1943年底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陣亡的兩位美國海軍少將?
由於該級艦為斯普魯恩斯級的准姊妹艦,生產序號就依照「斯普魯恩斯」級的建造順序,在第三十艘「斯普魯恩斯「級的「佛萊徹」號後面?
性能指標
該級艦標准排水量6950噸,滿載9574噸,全長171.7米,寬16.8,高9.1米,吃水7米,航速33節,以20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可達6000海里,人員編制為軍官24人?士兵322人?
❷ 驅逐艦的發展歷程
早期
19世紀70年代,歐洲列強海軍中出現一種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主要對敵方大型艦艇實施雷擊作戰的「魚雷艇」(這種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這種艦艇體型相對普通魚雷艇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該艦是一種被設計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敵方魚雷艇,此外,該艦還攜帶一座三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攻擊敵方大艦。除了英國海軍外,德國海軍也發展了類似的軍艦,只不過英國海軍稱之為「驅逐艦」而德國海軍稱之為「大型魚雷艇」。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到20世紀初,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進行遠洋行動的艦隊型驅護艦,隨著技術的進步,英國部族級驅逐艦 (1905)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航速首次提高到30節。全部由驅逐艦組成的魚雷戰艦艇部隊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力基幹兵力,驅逐艦不僅肩負著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任務,同時還要負責在主力艦決戰前對敵艦隊實施魚水雷攻擊,削弱敵方兵力的任務。
到第一次大戰前,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標准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採用燃油的蒸汽渦輪發動機,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從存在意義上「驅逐」了魚雷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與護航、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一部分驅逐艦還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被直接用來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海戰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發生的赫爾戈蘭灣海戰,兩軍的驅逐艦都作為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都很好的完成了護航任務。在日德蘭海戰中,雙方都出動了艦隊主力,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驅逐艦,雙方大量的驅逐艦被以中隊為單位投入戰場,散布在廣袤的大洋上,辛勤的執行著艦隊護航,偵查,魚雷攻擊和救助落水水兵的任務。
1917年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面對潛艇對交通線的絞殺,協約國幾乎所有的驅逐艦都安裝深水炸彈以執行反潛任務,當時的潛艇技術性能遠不如今天的潛艇,速度很慢不超過20節,潛深也小,而在當時,驅逐艦小巧靈活,普遍具有30節以上的速度,潛艇想對驅逐艦發動突襲,幾乎不可能,因此成為商船隊不可缺少的護航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和任務的需要,這時期的驅逐艦就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並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所裝備的武器越變越強。1916年英國建造了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高幹舷設計,更加適合遠海大洋惡劣海況下作戰,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火力和續航力都有極大的提高。1917年美國國會批准為海軍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的提案。至此,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海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戰後到二戰前
隨著戰爭的發展,到一戰結束時,驅逐艦得到很大發展,噸位、火力、航速、續航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美英兩國的驅逐艦,已經發展成了可以伴隨艦隊在遠海大洋機動作戰的艦隊驅逐艦。但驅逐艦不僅在戰術上而且就其本身也處於變革的。有關陣痛期。魚雷攻擊的傳統觀念已在1916年的日德蘭戰斗中產生懷疑,從而開始了重新評價魚雷的時期,很快各獲勝國的海軍均轉入了和平時期的正常軌道。1918年之後世界上的驅逐艦很少更替,因而艦隊有了相當大的削弱,當時世界上所有的驅逐艦加起來比1914年前還要少。 為了保持足夠的戰鬥力,驅逐艦質量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由於條約對主力戰艦的嚴格限制,列強海軍對驅逐艦、巡洋艦這類受條約限制較少的艦艇的發展投入了很大精力,驅逐艦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噸位也越來越大,因而所能裝備的武器也更強。驅逐艦的主尺度不斷增加,標准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50毫米-88毫米口徑火炮、450-610毫米口徑三聯或五聯魚雷發射管1-2座,驅逐艦的武器搭配和戰法日益完善。
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其中以日本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發展最為具有時代代表性,由於日本的國力不能與英美對抗,寶貴的主力艦一定要用於艦隊決戰,因此日本海軍將驅逐艦的任務定位為遠海大洋上的夜間對敵主力艦隊的魚雷偷襲,以數個魚水雷戰隊兵力,數十艘驅逐艦持續整夜的魚雷攻擊甚至自殺攻擊來對敵主力艦隊進行削弱,爭取在天明後敵艦隊已經遭受很大損失,人困馬乏、提心吊膽的有利情況下進行艦隊決戰。為此,日本海軍對單獨使用驅逐艦的戰術和武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展了多級貫徹此種作戰思想的驅逐艦,並進行了持續數十年的艱苦訓練!二戰開始後,日本海軍在爪哇海戰、瓜島海戰等戰役中給予了美國海軍很大的打擊!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准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一度被稱為「反驅逐艦」即獵殺驅逐艦的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
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對締約國的驅逐艦噸位做出嚴格限制,但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政治和軍事形勢,面對可能的戰爭,幾乎沒有締約國海軍遵守條約發展驅逐艦。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備更強的驅逐艦。英國部族級驅逐艦,美國的本森級驅逐艦,日本的陽炎級驅逐艦,德國Z型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雖然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對敵艦隊進行魚水雷集群攻擊仍然是這個時期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種海軍戰斗艦艇的用途比驅逐艦更加廣泛。戰爭期間的嚴重損耗使驅逐艦被大批建造,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改進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僅弗萊徹級驅逐艦就建造了175艘。
同時,在戰爭期間,戰列艦的主力地位已經被航空母艦與潛艇替代。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驅逐艦裝備了大量中小口徑高射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出現了,例如日本的秋月型驅逐艦,英國的戰斗級驅逐艦。此外,針對嚴重的潛艇的威脅,舊的驅逐艦進行改造投入到反潛和護航作戰當中,並建造出大批以英國狩獵級護航驅逐艦為代表的,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護航驅逐艦。至此,驅逐艦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這尤以美日兩國海軍對驅逐艦的使用最具有代表性。
二戰後至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科技進步,火炮不再是海軍的主導,導彈時代來臨,驅逐艦的作戰形式和武裝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驅逐艦因其成本低廉受各國海軍重視。以魚雷攻擊來對付敵人水面艦隊的作戰方式已經不再是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防空、反艦、反潛作戰上升為其主要任務,魚雷武器已經不再是驅逐艦的主要武器,防空專用的導彈和火炮逐漸成為驅逐艦的標准裝備,而且二戰後,驅逐艦的排水量不斷加大,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建造的薛爾曼級驅逐艦以及超大型的諾福克級驅逐艦(被稱為「驅逐領艦」)就體現了這種趨勢。
60年代起,驅逐艦的噸位不斷變大,從基林級的2500多噸,迅猛擴大到斯普魯恩斯級的6000噸,幾乎和二戰時的輕巡洋艦不相上下。隨著飛機與潛艇性能提升(尤其是噴氣式飛機與核動力潛艇),以及導彈逐漸逐步應用,使得造價昂貴的大型導彈巡洋艦等性價比大大降低,面臨極大的挑戰,反過來成本低廉的驅逐艦開始嶄露頭角。
1967年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反艦導彈擊沉,攻擊水面艦艇的任務又成為驅逐艦的重要任務。燃氣輪機開始取代蒸汽輪機作為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為搭載反潛直升機而設置的機庫和飛行甲板也被安裝到驅逐艦上。為控制導彈武器以及無線電對抗的需要,驅逐艦安裝了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例如美國的亞當斯級驅逐艦,英國的郡級驅逐艦,蘇聯的卡辛級驅逐艦,自此多用途導彈驅逐艦逐漸形成了。
20世紀70年代,作戰信息控制以及指揮自動化系統,靈活配置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用來防禦反艦導彈的小口徑速射炮,開始出現在驅逐艦上,驅逐艦越發的復雜而昂貴了。英國的42型驅逐艦試圖降低驅逐艦越來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價(在後來的戰爭中擔當艦隊防空雷達哨艦的任務遭到重大損失,5艘同級艦參與戰事,兩艘被擊沉。)而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繼續向大型化發展,它們的標准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
80年代後,除了噸位和技術革新,驅逐艦的武裝和任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驅逐艦(後改稱為巡洋艦),排水量提高到近萬噸,並引入了能進行自動化指揮和控制的「宙斯盾」系統,其乘員大大減少,反應速度和戰區協調指揮能力大大提高。第一次使驅逐艦具備了以往只有大型戰艦才具備的旗艦級的戰區協指揮能力,憑借宙斯盾系統強大的預警、通聯功能使驅逐艦第一次具備了擺脫巡洋艦、航母進行獨立戰區控制的能力。自此,驅逐艦脫離了以往輔助的角色,真主成為能夠單獨組織指揮戰斗的主戰艦艇。不過與強大的指揮和防空力量相對應的是,該級艦的反艦和反潛能力比較薄弱,僅有配備極少數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和輕型魚雷,其大型相控陣雷達對空探測距離雖遠,但是由於地球曲率的存在,不具備發現40公里以上水面目標的功能。艦隊主要反艦任務、反潛任務由航母完成。
蘇聯海軍則是另一思維,蘇聯是大陸國家,海運僅僅佔全國交通運輸總量不到1%,其海軍核心使命為發射戰略導彈摧毀北約國家本土以及擊潰來犯的西方艦艇編隊,蘇聯航空巡洋艦(航母)、驅逐艦為掩護核潛艇而設計,只擔負「要塞區(術語,特指蘇軍核潛艇戰略巡航的區域,即巴倫支海和厄木茨克海水域)」的警戒任務,這些區域均位於海軍航空兵的庇護之下,是故蘇軍驅逐艦防空能力較弱,但是擁有令人生畏的反潛、反艦能力和極高的航速。以現代級為例,裝備一套特殊的「音樂台」天波雷達能夠利用電離層反射電磁波的原理探測水線以外的水面目標,搭載8枚核彈頭的白蛉反艦導彈,艦體細長、長艏樓結構,裝機馬力10萬軸,具有西方國家不具備的高速性能。
90年代,美國又以提康德羅加級為藍本,建造了其簡化版伯克級驅逐艦,其他國家也陸續建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現代驅逐艦。
現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艦體空間增大艦上條件逐步改善,現代驅逐艦的艦員們也不再像其前輩那樣,在簡陋而狹窄、顛簸劇烈的艙室中用他們的英勇和膽量經歷艱苦的磨難,而是在舒適的封閉的艙室中值勤,利用自動化技術操縱他們的戰艦。
驅逐艦發展至今,早已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的小型艦艇,逐步演變為一種多用途的中型軍艦。除了名稱留下的一點痕跡之外,驅逐艦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短小靈活的特點,轉而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只有幾門小炮,防護幾乎等於0的小型艦艇,變成了一種多用途的大中型軍艦。
❸ 驅逐艦發展史
驅逐艦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19世紀90年代,蒸汽動力裝置有了新的進步,英國海軍根據造船持同盟A·亞羅的建議,建造一種戰鬥力強,航速快,能有效對付魚雷艇的軍艦。1893年,「哈沃克」和「霍內特」號魚吉艇驅逐艦下水了,它們排水量240噸,艇速50公里/小時,裝有4門艦炮和3座魚雷發射管,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也是當時最快的軍艦。此後,各國海軍紛紛建造驅逐艦,並加大噸位,增強火力,提高續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強的作戰能力。
20世紀初,裝甲艦(即戰列艦)的排水量持續增大,而比巡洋艦輕快的驅逐艦承擔了原來由巡洋艦所擔負的偵察,巡邏,護航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潛艇的大量使用,而魚雷艇的作用下降,於是驅逐艦更多地用來為艦隊,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這期間驅逐艦的火力,航速,續航能力等性能不斷提高,排水量也達到1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繼續得到加強的驅逐艦,除了執行反潛護航任務之外,還由於海軍航空兵的崛起,較多地擔負了艦隊防空的任務。並且在支援島岸作戰,輸送人員及物資,擔任基地巡邏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參加艦隊間的海戰,有過傑出表現,因而被稱為「海上多面手」。
50年代後,驅逐艦沒有象戰列艦,巡洋艦那樣出現衰落,反而因其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的重視,迅速向導彈化,電子化,指揮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並出現了反潛驅逐艦和防空驅逐艦的分工,驅逐艦的噸位也明顯加大,大型驅逐艦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相當於輕型巡洋艦。在一些驅逐艦上還配備了反潛直升機。
導彈驅逐艦-世界上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於1953年建造的「米切爾」號驅逐艦,它的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韃靼人」防空導彈。最早裝備反艦和反潛導彈的驅逐艦是美國於1958年下水的「孔茨」號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
❹ 透視伊朗軍事實力及裝備有多少中國貨
空軍裝備應該有殲7
導彈有C-601、C-802反艦導彈、紅箭系列反坦克導彈、紅旗系列防空導彈等
陸軍裝備主要是輕武器及火炮
海軍裝備主要是導彈快艇
可能還有些電子設備提供
❺ 驅逐艦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建成
核潛艇:不同國家建造一艘核潛艇的時間長短(即建造周期)也有較大差異,美國和俄羅斯建造一艘核潛艇大約需要2-3年,英國需要4年左右,法國最長,需要7年左右。中國不詳,美國最新的核潛艇新罕布希爾』號由於改進了生產工藝則生產周期大為縮短只用了14個月,比同類型的周期縮短了將近6個月。
驅逐艦: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因而周期跟各國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造船工藝有相當的關系,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956系列驅逐艦的建造周期為三年,而國產的054型護衛艦和052C(171)型驅逐艦的生產周期因為採用了模塊建設先進造船工藝則只要半年左右(03年上半年開工下半年就下水);而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DDG70「霍帕」號屬於I型艦,於1995年2月26日開始建造、1996年1月6日下水、1997年9月6日開始服役於珍珠港。1995年8月17日,阿利·伯克Ⅱ型首艦DDG 72「馬漢」號開工建造;1998年2月14日,「馬漢」號服役;總的說來美國的宙斯盾系列的生產周期在1-2年左右;
護衛艦:建造需要不到一年,但海試過程相對較長,因此一艘護衛艦從建造到服役大約需要2年時間。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從噸位和建造規模上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3種。重型航母,可能在財力和技術上面臨諸多困難,甚至導致整個計劃無法按照規定的周期進行,而輕型航母雖然建造周期短但是戰鬥力不能保證。而美國一般建造一艘航空母艦的時間周期為七年左右,而要形成航空母艦編隊對於一般的過來說連同建造時間應該是在10年左右。
補給艦;中國目前國產的萬噸級醫療補給艦的建造周期估計在1年2007年開工建設據悉今年將投入使用,運輸艦也是補給艦的一種近期出現的"昆侖山"號艦,噸位遠大於中國海軍此前擁有的坦克登陸艦。該艦滿載排水量17600噸,全長210米,寬27米。主機為4部柴油機,雙軸推進,乘員數約為120名,其它數據不詳。該艦大幹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隅級運輸艦,但小於美國的聖·安東尼奧級艦。該艦於2006年6月開工,同年12月下水,預計於2008年服役,建造周期很短
❻ 基德級驅逐艦的研發背景是什麼
「斯普魯恩斯」級的原始設計中,本身就存在著反潛型與防空型,但當時美國海軍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性能更佳的「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上,此種「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號並未被本國海軍相中?
不過伊朗在1974年向美國訂購的四艘軍艦,便採用了這種防空版「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設計,因此有時候也被稱作「阿亞圖拉」級?
當時伊朗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在美國影響力相當大,是唯一獲得美國出口f-14「雄貓」戰斗機的國家?這種戰艦原先的設計意圖是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中使用,所以,它有非常出色的空調系統?
❼ 伊朗已經造出25兆瓦先進燃氣輪機,這離大噸位驅逐艦還有多遠
伊朗造出這台25兆先進燃氣輪機並不是軍艦的氣輪機,這台伊朗新研發的F級25兆氣輪機是用在了火力發電廠上的。雖然說這個氣輪機是伊朗的一個重大的突破,但是要將這個氣輪機搭載在軍艦上,以現在伊朗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火電站用的氣輪機在體積上就非常的大,如果不將這個25兆瓦的氣輪機縮小,是無法用在軍艦上的。
03、功率越大的燃氣輪機耐熱性要求越高,伊朗以現在的技術研製不出來
功率越大的東西耐熱性就要越好,否則動能沒轉換出來機器就已經燒了。伊朗現在這台25兆瓦功率的燃氣輪機只是在火力發電廠用,不用擔心散熱的問題。但要搭載在軍艦上轉換成動能使用,在這限制空間里耐熱材料要求更高。開著突然就起火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除非伊朗能夠解決材料、體積上的難題。不然想實現大功率動力軍艦很難。
❽ 伊朗海軍艦艇有哪些
驅逐艦「巴布爾」級3艘,
潛艇俄制「基洛」級3艘,自製潛艇數艘、
護衛艦3艘和輕型護衛艦12艘,.
導彈艇「滬東」級10艘,「卡門」級10艘,
炮艇3艘、大型巡邏艇3艘、近岸巡邏艇90艘、後勤登陸艦6艘、坦克登陸艦5艘、氣墊艇10艘、近岸掃雷艇3艘、近海掃雷艇2艘、補給船1艘、供給船2艘、支援船7艘、淡水船4艘、供給艇13艘,另有數十艘小艇。
❾ 伊朗核問題:為什麼美國最初支持伊朗搞核試驗
1979年以前伊朗是親美政權,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變成反美國家,「基德」級驅逐艦最初就是伊朗海軍訂購的。
❿ 驅逐艦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驅逐艦是以艦炮、水中武器以及導彈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只。它既是海軍的傳統裝備,也是海軍艦艇編隊中突擊能力較強的艦只。該型艦只主要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只,同時,還可擔負艦隊防空、護航、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可是說,這是在海戰中參戰機會最多的艦種。
驅逐艦在軍艦中屬中等類型的艦只,一般排水量在2000噸到8000噸之間。航速則在30節到38節。武器裝備因時代而異,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導彈和傳統兵器,如火炮、水雷、魚雷發射裝置等。
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是英國的一名叫做亞羅的造船技師最早提出了建造一種戰鬥力強、速度快、能對付魚雷艇的軍艦,這就是驅逐艦。時間是1892年。次年,英國就建造起「哈沃克」號魚雷驅逐艦和「霍內特」號魚雷艇驅逐艦。從此,開創了一個新艦種。1900年,美國人建造出了「班布里奇」號驅逐艦,排水量為420噸,航速29節,裝備了2門艦炮和兩個魚雷發射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德國、俄國、法國等國家,建造了數百艘驅逐艦,使該艦種成為海軍編隊中不可缺少的艦只。這些艦只的排水量大都在1000噸至1300噸之間,航速在30到37節之間。裝備的武器主要是,88到102毫米口徑的火炮。魚雷發射裝置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驅逐艦的排水量達到了2000噸左右,大戰結束前,又提高到了3500噸。航速達到35節至40節。成為當時最快的戰斗艦只。
戰後,一些軍事大國進一步提高自己國家研製的驅逐艦的排水量和戰鬥力。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米切爾」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了航空導彈。70年代又建造了「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7810噸,接近於輕巡洋的噸位。艦上裝備了「魚叉」艦對艦導彈、「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等現代化武器。
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庫和飛機起降平台,能搭載1至3架直升機。同時裝有先進的雷達、電子對抗、衛星導航等系統。
我國研製驅逐艦的時間並不晚,早在1902年,中國就建造了「建威」和「建安」號驅逐艦,排水量達到了830噸,航速為23節,艦上裝備了8到9門艦炮和魚雷發射裝置。從艦艇的噸位到武器裝備,在當時都算得上比較先進的驅逐艦。但是,在一個向著殖民地衰變的封建國家裡,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船舶製造業,也不可能有不斷成長的海防力量。隨著清政府的滅亡和腐朽的國民黨政權的建立,帝國主義乘虛而入,摧跨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同時也破壞了中國的造船業。驅逐艦的建造也被迫中斷。
新中國政權建立後,驅逐艦的建造和其他重要艦只一樣被提到海軍發展的重要日程。經過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共同努力,驅逐艦的發展和其他海軍裝備的發展一樣,也進入了一個從引進、學習到自己研製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中蘇「六四」協定,雙方達成了從前蘇聯引進4艘07型驅逐艦。當中國的代表到前蘇聯考察准備賣給中國的驅逐艦時,才發現人家賣給中國的都是1937年到1941年生產的老舊驅逐艦,在他們的海軍中已遭淘汰。我方的考察與接收人員稱這些艦艇是「廢銅爛鐵」。但是,主動權掌握在人家手中,如果不要,恐怕連「廢銅爛鐵」都得不到。無奈,中國只好買下了這4艘破舊的驅逐艦。
從前蘇聯買回的廢舊驅逐艦,排水量為2166噸,主機為兩台蒸氣輪機,航速36節。武器裝備是,主炮為單管130毫米口徑艦炮,配備4門;雙管37毫米口徑炮4門;三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兩座。另配有深水炸彈發射裝置、雷達和聲納等觀察與通信導航設備等。經修理之後,這些艦只於1954年和1955年先後開回中國。這就是新中國最早的驅逐艦。它們在中國的海域又服役10多年時間。
50年代末,中國開始自己研製驅逐艦,由於遇到了經濟困難,一度暫停。到1962年,該項工作重新開始。60年代中期,經中央批准,開始建造代號為051型的導彈驅逐艦。驅逐艦雖然不大,但是,涉及的技術復雜,材料要求很高,為此,有10多個工業研究所、工廠等承擔了研究任務。所涉及到的有關材料有700多項,配套設備一千多種。經過5年的努力,051艦研製成功,經過海洋試驗,達到了設計要求,並成功地交付海軍使用。由於該艦是在大連造船廠建造的,當時該地的名稱為「旅大市」,因此,051驅逐艦又名為旅大級驅逐艦。此艦的下水,標志著我國有了完全由自己製造的驅逐艦。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根據051號驅逐艦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於70年代末開始建造改進型艦只。相繼生產出「哈爾濱」號、「珠海」號等驅逐艦。使中國的驅逐艦的建造逐步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