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有多少大學教授

伊朗有多少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2022-05-15 09:42:14

『壹』 什麼是伊朗埃米爾尼扎姆改革

19世紀中葉,伊朗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轟轟烈烈的巴布教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伊朗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從中看到進行社會改革的必要性。他們感到如不改弦更張,伊朗勢必要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屬國。當時的首相密爾扎?達吉汗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

密爾扎?達吉汗原本不是貴族出身,他曾作為伊朗外交代表團成員出使土耳其。當時土耳其政府正在進行政治改革,達吉汗考察了土耳其的改革情況,並從中得出結論:伊朗只有走改革的道路才能富強起來。達吉汗後來被國王提升為首相兼軍隊總司令,並賜予封號埃米爾?尼扎姆。

尼扎姆改革的宗旨是鞏固中央政權,限制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勢力。他的改革首先從軍隊入手。他大力整頓軍紀,嚴懲官兵中的違紀鬆懈行為,禁止挪用士兵軍餉。為了緩和與農民的矛盾,減輕農民的負擔,他制定了具體數額,以限制各地官員和貴族對農民的剝削。

尼扎姆大力整頓國家的財政。明令禁止官場中相沿成習的貪污賄賂、營私舞弊行為。他裁減政府中的冗員,對留用的官員也要減薪一半。經過三年的努力,伊朗財政狀況明顯改善,消除了預算赤字。

尼扎姆還積極推動國內外貿易,凡是阻撓商人經商的地方官吏都會受到懲罰,同時為了便利商人行商,他下令在首都德黑蘭興建市場和貿易貨棧。

尼扎姆努力推動伊朗的普及教育事業,向外國選派留學生,聘請外國教授來伊朗,在首都德黑蘭建立大學。

尼扎姆堅決反對英國控制伊朗,積極採取恢復伊朗政府處理國內外事務上的獨立自主權的措施。針對英國人利用地方勢力削弱伊朗中央政府權力的做法,尼扎姆將那些依附英國人的地方州縣和其他一些重要官員撤免。當然,從一方面看,尼扎姆主張發展伊朗與俄國的關系,他認為這符合伊朗的利益。

尼扎姆的改革觸犯了伊朗封建貴族和伊斯蘭什葉派上層勢力的切身利益,從而引起他們的不滿。於是這兩部分勢力便聯合起來攻擊尼扎姆及其改革。原本支持尼扎姆改革的國王在他們的挑唆下,於1851年11月免去尼扎姆的首相職務,第二年1月,國王竟下令將他處死。尼扎姆的改革中途夭折。

『貳』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10
:薩拉曼卡大學

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成立於公元
1218
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大的大學之一,曾經哥倫布
在航海時,為了地理的問題,特意到薩拉曼卡大學咨詢了大學中的地理系的學者。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9
:劍橋大學

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
1209
年,劍橋大學共分為
31
個學院,其中有
85
位諾貝爾獎得主
畢業於劍橋大學,劍橋大學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傳統觀。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8
:蒙彼利埃大學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成立於
1150
年,在
1793
年蒙彼利埃大學被迫關閉,於
1810
年恢復
教學。

1970
年蒙彼利埃大學一分為三,
分別教授:
醫學、
法律、
技術、
語言文化等科目。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7
:牛津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成立於公元
1096
年,在歷史中牛津大學共有兩次關閉,直至如今牛津大
學是現代世界上的頂級大學之一,
共擁有
38
個學院,
共有
58
位諾貝爾獎得主畢業於牛津大
學。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6
:巴黎大學

法國的巴黎大學成立於
1096
年,
巴黎大學的具體成立年代已經模糊,
公元
1096
為推測
時間。於
1970
年巴黎大學被改編成為十三所大學,分別教授:藝術、醫學、法律、神學等
等課程。在歷史記載中巴黎大學曾遭到三次關閉。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5
:博洛尼亞大學

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立於
1088
年,是歐洲最早的高等教育研修學院,是西方世界
高等教育中的典範,在西方世界歷史的發展中起到了重達作用,培育了無數的人才。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4
:巴格達尼查姆大學

伊朗的巴格達尼查姆大學成立於公元
1065
年,在巴格達尼查姆大學中人們分享知識,
並對所有學生提供免費的教學,然而最終巴格達尼查姆大學在
1258
年在戰爭中落幕。

世界上最古老的十所大學
Top3
:愛資哈爾大學

愛資哈爾大學位於埃及,成立於公元:
970-972
年,是伊斯蘭教的古老的大學,伊斯蘭
教文化和學術方面培養了大量的學生

『叄』 在伊朗的大學里能夠教授廣義相對論嗎

這個東西基本上都是至少大學三年級甚至四年級的優秀學生才可以碰的。你可以不需要學習所有數學物理,因為第一你沒有這個精力,第二在脫離大學的環境中沒有環境。如果你想真的學會這本書,不妨先去把高中讀完,然後考上一所大學攻讀物理,那個時候你來談這個問題還比較現實以及可操作性。你可以繼續追問我。

『肆』 哈全安的人物生平

1983—1986年和1988—1991年兩次就讀於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先後取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此間,曾於1988—1989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進修,1990—1991年在伊朗德黑蘭大學文學院進修。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歷史教研室主任、南開大學哲學系復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講座教授、天津市政協常委、中國中東學會理事、中世紀史研究會常務理事,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入選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同年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7年獲南開大學首屆「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獲天津市「優秀教師獎」,2010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1年獲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著作獎。講授「世界上古中古史」、「阿拉伯文明史」、「中東現代史」和「伊斯蘭教史」,其中「世界上古中古史」於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先後獨立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青年基金項目「古典伊斯蘭時期中東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十·五」規劃項目「中東諸國現代化比較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研究項目「伊斯蘭教誕生以來的中東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中東政治現代化進程研究」,招收中東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應邀在中國科學院世界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多所高等學校做學術報告,在《光明日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專欄文章,接受新華社、中國圖片社、天津電視台以及《華商報》、《齊魯晚報》、《南開大學報》、《東北師大報》專訪。

『伍』 世界上唯一不怕美國的國家

美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霸主,大多數國家都多多少少會對其有幾分忌憚,但是同時也有很多國家因為各種理由對美國絲毫不懼。近日,外媒就對這樣的國家進行了一個盤點,共有5個國家上榜,他們之中有的是因為真的硬氣,而有的卻是因為窮,拿出了「誰也不怕」的膽識。

伊朗:美國制裁的主要對象

伊朗與美國之間的「戰爭」持續已久,自從1979年伊朗與美國鬧掰後,時至今日落得了個反目成仇的局面。多年來,美國不斷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不讓伊朗從他國購買武器,也不讓伊朗將國內的石油售出。

但伊朗非但沒有屈服與美國的制裁手段,反而表現出了極度強硬的態度,多次在公開場合稱將與美軍戰斗到底,要將美軍趕出中東。

委內瑞拉:標準的反美先鋒

除了伊朗,委內瑞拉也是一個著名的「反美先鋒」,這個占據了世界石油儲量4%的國家,本該富得流油,但卻在美國的制裁下,成為了經濟危機最嚴重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貧窮,才讓委內瑞拉更加堅定了「反美」的決心。

古巴:美國的老對手

提起古巴這個國家,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當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這是人類距離毀滅最近的一次,而從那之後古巴就顯得有些尷尬,德黑蘭大學教授更是表示,如今的古美關系已經處在破裂的邊緣。

【古巴導彈危機:由於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蘇聯為了扳回一城,而在古巴部署導彈,差點釀成熱核戰爭。】

中俄兩國:擁有足夠的底氣

除了上述三個國家之外,中俄兩國不懼怕美國則完全是因為有強大的實力進行支撐。拿俄羅斯為例,此國國內擁有連美國都不得不重視的核彈頭儲量,再加上俄羅斯人「北極熊」一般的性格,美國絕對不敢輕易招惹。

一旦真的將俄羅斯惹急了,那恐怕就不是如今「打嘴仗」能夠解決掉的事情了,俄羅斯已經有了「先扔核彈再發通知」的打算,這對於美國是非常強力的威脅,而俄羅斯也是世界上反抗美國制裁最硬氣的一個國家。

『陸』 伊朗的幾個以下大學的網站是什麼

德黑蘭大學(Tehran University)http://ut.ac.ir
塔爾比亞特·莫達列斯大學(Tarbiyat Modares University)http://modares.ac.ir
伊斯蘭自由大學(Islamic Azad University)http://www.iau.ir
伊朗科學技術大學(I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ttp://www.iust.ac.ir
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Ferdowsi University of Mashhad)http://www.um.ac.ir
設拉子大學(Shiraz Univesity)http://www.shirazu.ac.ir
霍梅尼國際大學:(Imam Khomein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http://www.ikiu.ac.ir

『柒』 中國與伊朗有什麼共同的國際利益

《華盛頓觀察》
「中國和伊朗接近的最大原因是石油。」美國伊朗關系理事會(American-Iranian Council)主席、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中東問題教授胡山·阿米拉馬迪(Hooshang Amirahmadi)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短期而言,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20年後,中國對能源的渴求將是巨大的。那時,它將和美國角逐整個中東的主導權。簡言之,未來50年中,哪個國家能控制伊朗、伊拉克和沙特三國,它就能控制全球的石油。」

在中國為自己打造的「能源版圖」中,伊朗成為一塊備受關注的熱土。作為歐佩克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伊朗擁有佔世界12%的石油儲量和18%的天然氣儲量。而其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和儲量相比之下,伊朗在石油生產上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於是,日益密切的中伊貿易引來兩國政治合作的聯想。

「伊朗希望將中國作為其長期的戰略夥伴,它正不惜一切機會向中國尋求這種可能。」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系訪問學者傑里·洛山德爾(Jalil Roshandel)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說,「但是,中國感覺到了來自美國的壓力,因此在避免和伊朗發生某種形式的戰略關系。在其外交日程中,中美戰略關系無疑是比中伊關系重要得多。」

中國填了伊朗的貿易真空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已經發展了近20年,經歷了兩個階段。」洛山德爾說,「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並沒有將中國作為一個『夥伴』,而是提供武器和資源的對象。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伊朗顧忌蘇聯和中國的意識形態色彩,沒有與之過多的接觸。但是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面臨美國的禁運和經濟制裁,逐漸轉向東方,填補這個外交缺口。伊朗前總理穆薩維曾積極推動和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日本――的關系,試圖用石油貿易換取伊朗的政治、經濟利益。」

基於此,洛山德爾認為,中伊之間的兩個外交階段是有本質區別的。長遠看,第一個外交階段是臨時的、過渡性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國才進入長期而有意義的第二個外交階段。
即將在2006年出版「中伊關系」專著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外交學院教授高龍江(Dr. John Garver)這樣分析伊朗向中國走近的動因:「伊朗之所以選擇中國作主要貿易夥伴,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有競爭優勢。相比於法、德、英這些歐盟國家,中國的工業產品價格更加低廉;進而,中伊貿易額的擴大,為伊朗在服務行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國際舞台一向奉行經濟關系獨立於政治,不在貿易往來中摻雜政治問題。」高龍江在美國著名研究機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 7月14日舉行的「中伊關系」研討會上說,「美國和歐盟總是用人權、核武器擴散等政治議題『敲打』伊朗,動輒使用經濟制裁。比如,在兩伊戰爭期間,美、英、德、法等國就出於政治考慮撤出了伊朗市場,將絕好的貿易機會留給中國。戰爭結束後,雙邊的貿易額增長也相對緩慢,1991年只有2%,2003年不足8%。」

如此語境之下,中國從伊朗獲得了大量的訂單。高龍江的研究揭示:中伊之間的經濟合作項目遍布於伊朗各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如汽車、住房、采礦、糖業、漁業等;另一邊,中國則從伊朗進口石油、原油和礦產資源,如銅、鋅、鉛、大理石等等。其中,石油進口佔到80%,礦產資源佔14%。

「相應地,中國能從與伊朗的貿易關系中得到雙重利益。」與其他學者不同,高龍江除了看到中國在伊朗能得到的能源之外,還剖析了更深層的原因:「首先,當中國對外敞開國門時,其輕工業產業積極吸引外資,但是中國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強大的重工業和一些高技術產業卻需要向外尋找市場。於是,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伊朗就成為其重要出口地。其次,這才是中國對石油的渴求。尤其是90年代以後,中國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戰略需要,如在台海問題上的軍事儲備。」

『捌』 伊郎核問題看大國之間的關系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大部分從與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其核能項目陷於停滯狀態。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 1980年與伊朗斷交的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同年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
在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於2003年12月18日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依朗核問題的背景)
依朗核問題的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依朗核問題大記事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實施秘密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而伊朗始終否認有核武器發展計劃,它的核計劃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是為了自力更生確保核電站的核燃料供應。這次核風波是從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而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現將這兩年多來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大事記摘要如下:
截至2005年4月,歐盟與伊朗舉行多輪談判,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談判陷入僵局。
2005年5月25日,歐盟三國與伊朗在外長級會議上商定,歐盟在約兩個月內提出一個推進與伊朗在技術和核能領域合作的綜合計劃,當年8月恢復雙方的談判。
8月5日,歐盟在向伊朗提交的提議中承認伊朗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敦促伊朗放棄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改由他國提供核燃料。
8月8日,伊朗重啟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備,伊朗與歐盟的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9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以投票表決方式通過決議,指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有關文件,但沒有明確要求立即將伊朗核問題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
10月上旬,俄羅斯建議允許伊朗從事鈾轉化活動,而將後續的鈾濃縮活動轉移到俄羅斯境內完成,以確保其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
11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決定暫時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使伊朗與歐盟就俄羅斯提出的妥協方案進行磋商。
12月21日,歐盟和伊朗的高級官員在維也納就伊朗核問題進行接觸,同意雙方2006年1月18日再次會晤,就化解伊朗核問題的分歧尋求共同點。
1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內與伊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建議。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將重新啟動核燃料研究設施。
1月7日,伊朗與俄羅斯開始就俄建議展開會談。
1月10日,伊朗正式啟封核燃料研究設施。
2006年春季,西方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對峙,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備受爭議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在4月11日宣布,伊朗已經提煉出濃度達3.5%的低濃縮鈾;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發展的擔心陡然加速。
同伊朗目前強硬路線相呼應的是,以美國《紐約客》雜志為首的一批西方媒體相繼作出「美國計劃對伊朗核目標實施軍事打擊」的報道,「動武論」一時甚囂塵上。而國際原子 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在4月28日做出的對伊朗核計劃進行評估的報告,幾乎無法對伊朗給予有利的評價。由外交斡旋發展到制裁,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中打擊的陰影,都使得伊朗核問題成為當前國際關系中最迫切、最棘手的問題。

伊朗核問題溯源

造成伊朗核問題今日今時危局的主要原因遠遠超越了伊朗自身,而是深深紮根於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其中包括伊朗同西方、伊朗同以色列、伊朗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之間、美國同歐洲圍繞核計劃,以及伊朗什葉派神權政權間種種相互交織的利益與沖突。
從歷史事件上看,以上種種關系的由來又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幾乎持續上世紀整個80年代的兩伊戰爭,因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及巴以沖突而加劇的阿拉伯世界的內部分歧,甚至「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勢力發展對西方體系的沖擊。
國際社會之所以為伊朗核計劃憂心忡忡,並不在於伊朗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的簽字國是否具有和平發展核能的權利,而是在於伊朗始終無法讓國際社會信服其核能開發是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國際社會進而擔心,伊朗在接受國際核監督之外,還可能另有一套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核計劃。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心腹大患之時,一個擁有核武器、並且在西方眼裡同恐怖組織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伊朗,對西方而言是完全不可容忍的。這也就解釋了美國的底線:伊朗絕對不能擁有核武器。
在伊朗的強硬與西方的恫嚇背後,伊朗距離美國的底線究竟有多遠?根據製造核武器的基本知識,天然條件下出產的鈾礦需要加工成所謂的鈾濃縮體(俗稱「黃色蛋糕」),然後轉變成鈾四氟化物(UF4),後者再進一步轉換成為氣態的鈾六氟化物(UF6),然後通過離心機將鈾六氟化物加工成低濃縮鈾(就是目前伊朗宣布已取得的技術突破),低濃縮鈾進一步濃縮成高濃縮鈾,後者既可產生民用核能,也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
如果伊朗的聲明屬實,根據有關專家估算,它距離生產出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要的高濃縮鈾還有十三年零七個月。但令國際社會擔心的是,伊朗不會滿足於其目前擁有的164台離心機機組——伊朗已經聲稱到今年底修建由3000台離心機組成的機組。據估算,這樣規模的機組將可以在271天內造出一枚原子彈所需的高濃縮鈾。而伊朗的內坦茲核工廠的裝機設計容量是5萬台離心機,假設在美國的炸彈降落下來之前建成並全力運行,只需16天就可以造出一枚核彈所需量的高濃縮鈾。
去年俄羅斯為解決僵局提出的在其領土上建立合作核燃料工廠的提案,主要是避免讓伊朗完成濃縮鈾的全過程,即將「黃色蛋糕」之後的階段轉移到俄境內進行加工。而伊朗宣稱的低濃縮鈾的製成,標志著伊朗掌握了濃縮鈾的全過程技術。因此,內賈德在4月11日驕傲地宣稱,伊朗從此加入核俱樂部的行列。

一意孤行

今年2月,伊朗核問題被報告給安理會後,國際社會並未放棄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外交框架下解決該問題。但以內賈德為代表、主張發展核計劃的強硬勢力,至少在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伊朗外交的主要聲音。這種執意獨立發展伊朗核工業的心態,主要來自在1980-1988年兩伊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伊朗領導人,既對西方核不擴散承諾的質疑,更對核武器禁忌不屑一顧。
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對伊朗軍隊使用了化學武器,但在當時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支持伊拉克的情況下,世界輿論對薩達姆的行為指責寥寥。在意識形態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成為決策核心時,世界默許乃至縱容了薩達姆的行為。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中東研究高級研究員雷·塔基亞(Ray Takeyh)在今年春季號的《國家利益》雜志中指出,對內賈德這樣兩伊戰爭老兵出身的新一代領導人而言,戰爭教給他們這樣的信條: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隻能靠自身的發展來保證,寄望國際公約和西方的善意是行不通的。
而在伊朗看來,美國對以色列實際擁有核武器的支持,以及最近美印之間關於核合作的條約,都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核不擴散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對「民主國家」和盟友,完全可以罔顧以色列和印度不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的事實,對其發展核工業乃至核武器開綠燈,不惜一再破例;但對伊朗這樣身為條約簽字國的國家,僅因為其同美國不和,就可以被剝奪利用核能的權利。
在西方世界的雙重標准下,自主開發核能乃至最終造出核武器成為伊朗維護國家民族尊嚴和安全的虛實雙重保證。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常規力量所顯示出來的壓倒優勢,以及最近對伊朗核設施使用戰術核武器論調的抬頭,更使伊朗強硬派領導人確信,只有核威懾才能避免伊朗淪為下一個薩達姆或塔利班。這種看法伴隨著美國在海灣地區軍事存在的加強,美國全球民主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的威脅,增強了伊朗建立核威懾的迫切性。
內賈德認為,核問題僅是美國挑戰伊朗神權政權的第一步,即使伊朗按照美國要求停止核計劃,美國依然會以伊國內的人權、民主問題為借口步步進逼,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的政權被推翻。美國國務卿賴斯要求的用於「推進伊朗國內民主力量發展」8500萬美元撥款,也被認為是美在伊朗實現政權更迭的步驟之一。

德黑蘭權力架構

根據伊朗憲法,國家最高領導人,即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Khamenei)是武裝力量統帥,同時也控制國家宣傳機器和國家司法權。
伊朗外交政策的決策機構是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SNSC),該委員會目前為拉里賈尼(Ali Larijani)領導,他也是此次核危機中伊朗的首席談判代表;但哈梅內伊對最高安全委員會的決定擁有最終決定權。在4月5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辦的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討論會上,國立伊朗大學的國家關系教授馬哈穆德·沙里奧哈蘭(Mahmood Sariolghalam)表示,從哈梅內伊掌權的17年歷史來看,他既不希望同西方實現和解,同時也不希望發生同西方的對抗。
另一方面,伊朗的國會以及由前總統拉夫桑賈尼(Ali Rafsanjani)領導的權宜委員會(Expediency Council)都有大批持溫和立場的改革人士。在伊朗國內經濟、失業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伊朗75%人口不足30歲),解決國內的發展問題更多成為上層的改革人士和廣大民眾關注的重心。
在這種獨特的外交、內政決策機制下,伊朗國內民生問題的日益突出,使得國際社會抱有希望:伊朗可以通過內部的角力來取得核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為何國際社會選擇一面向伊朗提供合作的美好前景,另一面輔以包括制裁在內的壓力的軟硬兩手策略。
在伊朗立場日趨強硬的今天,要求揮舞大棒的聲音也日益升高。同樣在4月5日的外交關系委員會研討會上,布魯津斯學會中東政策研究室主任肯尼斯·波拉克(Kenneth Pollack)指出,在伊朗經濟日益需要境外資本的今天,特別是未來五年伊朗每年需要200億美元、未來十年需要700億美元用來更新石油工業的融資計劃,對伊朗實行投資制裁會取得相當不錯的結果,同時又不會引發類似當年制裁伊拉克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
一旦包括外交途徑以及投資制裁這樣的「軟制裁」方式,仍無法使伊朗停止濃縮鈾活動的話,那麼,更嚴厲的制裁乃至「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就會成為一個選項。而這種選項的不利之處,除了具體的軍事方面的局限性(比如無法保證一次性消除所有的伊朗核設施,以及盡管核設施本身的消除,但有關核技術的知識卻無法根除),還包括對油價不斷創下新高的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沖擊,對伊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國內政治經濟、對巴以沖突的解決種下種種惡果等。
勿輕言戰端

一個核武裝的伊朗將打破中近東地區的戰略平衡,會影響到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阿拉伯國家對權力的控制,同時可能產生所謂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引發類似伊拉克目前的遜尼和什葉教派之爭。
但西方也有投鼠忌器的一面:戰端一開,目前剛剛迎來新總理的伊拉克,可能因為伊朗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再次將伊拉克動盪不安的國內安全局勢送到一個更加危險的境地。此外,西方指責的伊朗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聯系,同敘利亞的密切關系,連同伊朗對巴勒斯坦哈馬斯政府的支持,都會因此得到加強,從而對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反恐事業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此外,在薩達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動對科威特的侵略後,整個阿拉伯世界呈現「中東政治美國化」的局面,彼此間的互信程度下降,各國忙於自保。而另一場海灣地區戰爭的後果,很可能再次強化美國的在該地區本已十分強大的存在,加強阿拉伯國家互相孤立、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阿拉伯世界在所謂的文明沖突中再次敗下陣來。
因此,阿拉伯世界如果不是反對用軍事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至少也不希望造成支持美對伊朗軍事打擊的印象。對美國而言,如果不能聚合盡可能多的盟友,特別是阿拉伯盟友,發動對伊朗的攻擊將令其擺脫霸權形象的努力付之東流。
更為嚴重的是,鑒於美國正在世界推行的「民主化」浪潮,伊拉克戰爭似乎昭示著,至少在中東地區,戰爭已成為推進民主的主要手段。而一場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將會導致這種印象實質化。這無疑對美國「民主化」的推進不利,使其民主成本呈指數級加大。
西方內部的分歧也幾乎排除了近期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盡管歐洲三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在過去三年多的談判中無功而返,目前站在美國一邊要求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但美歐在處理方式上仍有本質區別:對歐洲國家而言,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是他們的原則,並不是一時之計。而美國則不同,主張用外交手段更多是考慮到眼下進行軍事打擊的准備不夠充分,是一種權益之計。歐洲主張必須在窮盡外交手段之後,才可以另尋它途,美國的布希政府顯然沒有這種信條與耐心。
圍繞伊朗核問題的種種錯綜復雜關系使得該問題的解決分外棘手。但外交斡旋不會因為巴拉迪報告的出台而就此停止。相關各方將會各盡其力,尋求一個盡可能令各方保住面子,同時又不至於導致局面不可收拾的解決方案。安理會成為各方角力的主戰場的事實,並不理所當然地意味外交——制裁——戰爭這一路徑的不可逆轉。伊朗核問題的反復,也意味著其解決進程的一波三折。世界仍舊需要更多的耐心

『玖』 伊朗平民總統內賈德,敢公開和美國叫板,最後怎樣了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一直不咋樣,現如今兩個國家劍拔弩張,在此之前伊朗的前總統內賈德也是位名副其實的「反美鬥士」,他對待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態度非常強硬。內賈德出身平民家庭,他上台之後對待老百姓非常好,被稱為「平民總統」,但就時這位深受伊朗人民擁戴的總統卻在下台後被送進了監獄,這是怎麼回事呢?

內賈德雖然在國際上非常高調,但是私生活卻非常的低調,即便是他做了總統也一直住在老房子裡面,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傢具,每天上班的汽車還是1977年的老古董,實在是令人敬佩。2013年內賈德下台後在大學做起了教授,不過他對現在伊朗政府的一些政策很不滿,在一次演講中因為批評現任總統,被以「製造騷亂」的罪名逮捕了!這位敢和美國叫板的總統被自己人送進了監獄,這也真是有點黑色幽默啊!

『拾』 霍金是伊朗的嗎

不是。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勛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勛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閱讀全文

與伊朗有多少大學教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伊朗都要海珊 瀏覽:602
印尼信用卡怎麼辦 瀏覽:580
印尼為什麼鎳礦出口禁令 瀏覽:753
中國什麼地方下雪 瀏覽:200
烏克蘭客機為什麼會在伊朗飛行 瀏覽:366
貨物到達萊比錫多久到英國 瀏覽:266
越南到廣東的水路有多少公里 瀏覽:930
怎麼鑒定印度美版米諾地爾 瀏覽:308
印度疫情對中國如何抓住機遇 瀏覽:779
印度人如何崛起 瀏覽:25
為什麼義大利人受不了意麵加番茄醬 瀏覽:978
越南跟新加坡哪個實力強 瀏覽:48
伊朗為什麼支持以色列 瀏覽:148
印度森林大火是怎麼回事 瀏覽:112
印度人喝的都是什麼水 瀏覽:453
義大利語gemma是什麼意思 瀏覽:68
倫敦留學生在英國住哪裡 瀏覽:72
英國的米奇旗怎麼畫 瀏覽:319
印度哪個省份最富 瀏覽:94
義大利家裝設備有什麼用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