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大選結果出爐,超級強硬派總統上台,將親華抗美進行到底,你怎麼看
據路透社6月19日報道,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公布,萊西以支持率62%獲得總統大選,變成伊朗新一屆美國總統,將要卸任的美國總統魯哈尼對新美國總統表述了慶賀稱「我慶賀人民的選擇」。
依據半島電視台報道稱,跟萊西市場競爭的別的三位侯選人的團體票也比不上他多,三位侯選人現階段也對萊西表述了慶賀。
據新聞媒體,現階段伊朗與美國中間緊緊圍繞伊核協議的巴黎商談早已貼近序幕,根據各層面的考慮到,美國表明將撤銷對於伊朗的絕大部分封禁,因而,在萊西上台後,美伊關系將有一定的緩解。可是,伊朗所遭遇的內憂外患的局勢將有一定的轉好,可是,對立很多年,美伊彼此整體對立的趨勢不容易產生實際性的更改,伊朗親俄、親中,協同中國俄羅斯抵抗美國的現行政策短期內內不容易產生變化,而作為非常強硬派的萊西上台後,極有可能會將「親華抗美」開展究竟,這恰好是美國所擔憂的,歐美國家更期待一個親密接觸西方國家的伊朗美國總統上台。
⑵ 伊朗大選最終誰會獲勝
據伊朗伊斯蘭通訊社17日報道,改革派候選人、現任第一副總統賈汗吉里16日宣布退出競選。此前一天,強硬派候選人、德黑蘭市長卡利巴夫剛剛宣布退出總統競選。隨著上述二人的退出,19日的伊朗總統大選還剩四名候選人,分別是溫和派的現總統魯哈尼和前副總統哈希米·塔巴;保守派的前副司法部長易卜拉欣·萊希和前文化部長穆薩塔法·米爾薩利姆。
伊朗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統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可連任一屆。在首輪投票中獲得逾半數選票的候選人將直接當選,否則將由得票數居前兩位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角逐。選舉結果公布後,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認可,最終勝出者還須由最高領袖任命。自從1981年以來,歷任伊朗總統都獲得連任。在2013年第一次大選中,魯哈尼以50.3%的支持率在第一輪中勝出。
目前的非官方民調顯示,魯哈尼領跑伊朗大選。《印度教徒報》17日引述伊朗學生民調機構5月初的調查稱,魯哈尼的支持率是42%,萊希的支持率為27%,退選前的德黑蘭市長卡利巴夫為25%,賈漢吉里和米爾薩利姆為3%,哈希米·塔巴為2%。
另據路透社報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17日對總統候選人之間互相攻擊的現象提出批評。哈梅內伊稱,競爭對手當著觀眾的面互指對方腐敗,使本屆選舉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歷史上最惡劣的一次。他還說:「看看這個地區,安全的國家是哪一個?伊朗正在安全和平靜的氛圍里准備大選。這彌足珍貴。」
⑶ 伊朗現任總統是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Ahmadi-Nejad),伊朗現任總統。1956年10月28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大學時代,他就讀於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並於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兩伊戰爭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在伊朗革命衛隊服役。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年就步入政壇,曾任西南部庫爾德市市長顧問。20世紀90年代,他擔任西北部阿爾達比勒省省長,任內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模範省長。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還是伊朗「伊斯蘭工程師協會」的成員。2005年6月當選伊朗總統。同年8月就職。2009年6月大選,獲62.63%選票,連任成功。
艾哈邁迪-內賈德作風低調、朴實親民、勤儉廉政,深得廣大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支持。在擔任德黑蘭市市長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在聯合國大會上期間,他採取措施改善德黑蘭的交通狀況,並穩定了該地區的物價。
艾哈邁迪-內賈德屬於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的第二代。在政治上,他堅持「維護伊斯蘭價值觀」的立場。競選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一再重申,一旦當選總統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實維護國家法律和宗教習俗的尊嚴。在選舉中獲勝後,艾哈邁迪-內賈德發表聲明說,他將致力於建設一個「現代和進步」的伊朗,使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典範」。
在經濟上,艾哈邁迪-內賈德強調,國家資源不應當過分集中於政府手中,應當交給人民用於推動國家發展。他認為,目前伊朗對私有化的理解不全面,私有化並不意味著要出售國家財富。艾哈邁迪-內賈德還強調社會公正的重要性,認為社會公正問題應當是國家經濟發展計劃的核心。
在對外政策上,艾哈邁迪-內賈德主張發展「公正的國際關系」,主張所有國家一律平等,伊朗願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關系,特別是發展與周邊國家、伊斯蘭國家的關系。關於伊美關系,他認為,只要美國對伊朗採取敵視態度,伊朗就不會、也沒有必要改善與美國的關系。
在核問題上,他強調伊朗擁有掌握和利用民用核技術的權利。他表示要堅決維護伊朗自己的利益和立場,決不屈服於外來壓力,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他同時表示,伊朗沒有研製核武器的企圖,並願意與歐盟通過真誠的對話來解決矛盾和分歧。
許多改革派和獨立政黨以及一些抵制2005年伊朗總統第一輪選舉的人都呼籲組成聯盟來反對艾哈邁迪-內賈德,並稱呼該聯盟為「全國反法西斯聯盟」。例如IIPF曾呼籲人民進行第二輪投票來「預防宗教法西斯崛起的危險」,伊斯蘭革命組織稱呼這是「法西斯統治的危險」。包含一些獨立評論的評論家則聲言,雖然內賈德的崛起和行動有時類似於法西斯,但是這兩者有明顯的差異。第一,這運動既非民族主義也非種族主義。第二,它缺乏。其他評論則認為它泛義地或錯誤地描述對手。許多秉持相同觀點的評論家和隨之產生的支持群眾則認為他的是「虛構的社會主義」。
2009年6月12日,伊朗舉行總統選舉。6月13日,伊朗內政部長薩迪克·馬赫蘇利宣布,根據最終計票結果,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以62.63%的得票率在總統選舉中獲勝。
馬赫蘇利在內政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艾哈邁迪-內賈德獲得62.63%的選票,前總理穆薩維獲得33.75%的選票,艾哈邁迪-內賈德以絕對優勢成功連任伊朗總統。其他兩位候選人前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穆赫辛·雷扎伊和前議長卡魯比得票率分別為1.73%和0.85%。
馬赫蘇利說,此次總統選舉的投票率達到85%左右,「空前的高投票率是這次選舉的一大勝利,進一步加強了伊朗民族團結」。
此前呼聲較高的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對計票結果表示抗議,稱計票過程和選舉過程均存在許多違法違規操作,並警告不會就此屈服。
在回答記者有關此問題的提問時,馬赫蘇利說,此次總統選舉是在嚴密的監督下進行的,目前沒有任何選舉和計票存在舞弊的報告。他還說,「如果穆薩維對選舉結果存在疑問,可以尋求通過合法途徑解決,這是他的合法權利。」
伊朗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可連任一屆。
⑷ 伊朗是什麼政體
伊朗的政體是政教合一。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並稱贊伊核協議是「歷史性時刻」。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伊朗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4)伊朗大選結果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美國《華盛頓季刊》日前發文稱,由內賈德領導的伊朗,其軍隊的勢力再日益增大。1978-1979年伊朗革命形成的政教合一、神權高於一切的政治體制受到嚴重挑戰。
自1989年起,每年的6月4日,伊朗政府都會舉行隆重儀式,緬懷該國前最高領袖霍梅尼。2010年,伊朗革命衛隊首次負責組織紀念活動。霍梅尼的孫子教士哈桑登台進行佈道演說,但是被政府支持者們發出的陣陣噓聲轟下了台。
哈桑的遭遇展現了伊朗的統治基礎已經改變。伊朗的正式國名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屬政教合一政體。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神權作為統治基礎。但是,現在軍隊的勢力越來越大。
2009年6月,伊朗大選時眾多抗議示威和激烈爭斗表明了充滿生氣的伊朗國民很希望公平選舉,但是伊朗現在已是軍隊領導的體制了。
從這個角度上講,6月12日的大選引發的政局動盪可以看做是改革派和強硬派爭斗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由內賈德領導的事實上的「軍事政變」,改變了1978-1979年伊朗革命帶來的政教合一、神權高於一切的政治體制。
⑸ 美國官員對伊朗總統選舉發表了哪些干涉性言論
目前發表過此類言論的主要是國務卿希拉里,此人的言論是最尖銳的,她拒不承認內賈德在大選中獲勝。
6月13日伊朗選舉委員會宣布艾哈邁迪-內賈德獲勝後,美國方面拒絕承認這一結果,並稱美方將對競選中爆出的舞弊傳言予以關注。
美國13日拒不承認伊朗大選結果。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和白宮都沒有提及艾哈邁迪-內賈德和穆薩維的名字,但也沒有承認艾哈邁迪-內賈德獲得大選勝利。
「我們正密切關注著伊朗局勢的發展,但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正等待伊朗民眾的決定。」希拉里在與加拿大外長坎農一同舉行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幾分鍾後,白宮發表了一條只有兩句話的聲明,稱贊「這場選舉中激烈的爭辯和熱情」,但對「不法行為的報道」表示憂慮。
12日伊朗大選結果公布前,奧巴馬曾興奮地表示伊朗「有可能會發生改變」。「選舉結果最終由伊朗民眾決定,」奧巴馬說,「但是……你可以看見,(伊朗的)人們正在尋求各種可能。無論誰贏得伊朗選舉,事實是,那裡已經展開過一場激烈辯論,而這場辯論有助於讓我們以新的方式與伊朗對話。」然而,伊朗大選的結果可能仍然與美國的預期不符。
對伊朗大選結果最明顯表示失望的是美國猶太組織反誹謗聯盟。「我們對於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再次當選表示非常失望,」ADL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原本希望這次大選會有不同的結果,向國際社會表明艾哈邁迪-內賈德的行為並不代表伊朗人民的觀點。」
⑹ 伊朗什麼時候大選
今年
⑺ 美國的噩夢來了!伊朗大選揭幕,伊朗前總統內賈德宣布參選,你怎麼看
美國和伊朗最近的關聯有一定的緩解,兩國之間在重回伊核協約的交涉上進展順利,伊朗總統也一表過去強勢的反美心態,逐漸向美國套近乎,導致伊朗態度改變,巨大可能是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比較嚴重危害到伊朗的一切正常發展趨勢,再加上肺炎疫情危害,伊朗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乃至發生後退的局勢。
因為美國的單邊主義,美國制裁伊朗就代表著美國的友軍一起制裁伊朗,這也造成了伊朗先前乃至雙色球追號預苗的錢都沒了,而拜登登台以後表明想要和伊朗一切正常相處,但就在一片美好前景下,伊美關聯卻發生了新的難題。
但現階段民俗呼聲最高的便是極其反美麗的內賈德,稱為「美國的惡夢」。在任階段數次在國際性上與美國唱反調,美國政府部門見到他恨得牙癢,正逢伊朗和美國將要邁向一切正常時,內賈德高姿態公布參與總統大選,這也讓美國政府部門憂慮將來和伊朗的外交關系市場前景
⑻ 伊朗大選最新消息 伊朗新總統會是誰
伊朗在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後實行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在伊朗神權高於政權,伊朗的精神領袖是神權的最高代表,伊朗憲法規定在憲監會無不決定的情況下,可以提請精神領袖來作最後決定,總統只相當於總理職權,其實是內閣政府,伊朗總統的最終決定權在伊朗精神領袖,最近伊朗第十次總統大選出現了問題,伊朗憲監會在調查並沒有發現舞弊問題,但是伊朗新總統最後還是要伊朗精神領袖來決定的,伊朗精神領袖可以理解是真正的國家元首,總統只是內閣的負責人,職權相當於總理職權。
⑼ 伊朗總統的選舉制度
伊朗大選通常的程序包括候選人報名登記、憲監會進行資格審查、總統候選人展開競選活動、公民投票選舉等幾個步驟。
報名登記一般在上屆總統任期結束前3個月開始,由內政部辦理。報名登記工作結束後,內政部將所有報名參加總統選舉的人選情況匯總,提交憲監會。
憲監會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憲法規定的總統候選人條件,對所有報名者進行篩選,最終確定總統候選人名單。
總統候選人名單確定後,候選人即可展開競選活動,時間持續到選舉投票前24小時。
最後進入公民投票程序。憲監會和選舉委員會要向全國各地投票站指派監督員,具體負責監督投票情況、封存投票箱和監督選票統計等工作。 根據選舉結果,獲得全部選票50%以上的候選人將贏得選舉。如果在首輪選舉中,沒有一名總統候選人的得票率超過50%,則得票數居前兩位的總統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選舉。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將贏得選舉。選舉結果由選舉委員會公布後必須得到憲監會的認可。憲監會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有權宣布某個選區乃至整個選舉結果無效。
在得到憲監會確認後,最終勝出者還必須得到伊朗最高領袖的任命。只有得到領袖的委任函,當選總統方能正式宣誓就職。根據規定,總統宣誓就職,必須在伊朗議會進行。
⑽ 現在的伊朗怎麼樣了
內賈德很牛啊!
僅僅6個月前,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這個名字幾乎不為世界所知,如今他已經是被全球媒體關注最多的人物之一。
僅僅6個月,這位伊朗總統已經以他強硬的姿態改變了伊朗核談判的態勢,並在逐步爭奪中東地區的主導權,迫使白宮懇求他回到談判桌上來。
當西方分析家們把目光都投在了那些消費著西方文化、樂於參加德黑蘭北部歐式風格俱樂部的德黑蘭知識分子身上時,他們沒有看到德黑蘭南部的中低收入居民區,他們也忽視了伊朗貧窮的農村,正是這些人使內賈德在2005年6月的伊朗總統大選中打敗了有著豐富政治經驗、頗具知名度的伊朗政治家拉夫桑賈尼,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而內賈德就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
同樣,內賈德在一周內第二次說出「納粹大屠殺是個神話」的時候,他也恰恰是在前往伊朗南部三省視察工作的途中。
在德黑蘭東部的工薪階層低收入街區納爾馬克區,有一幢毫不起眼的兩層樓,這個只有90平米的公寓樓就是內賈德的家。在這里,他和他的子女住在底層,二層則住著他的父親,一位鐵匠。即使當了總統後,他也執意要留在原來的這幢公寓樓內,最後才不得不因為安全原因而離開。這一小小的細節,也許恰恰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開內賈德之謎。
如果說美國總統布希試圖用快人快語博得國內民眾追捧的話,那麼內賈德就任總統以來在伊朗國內的每一步舉措也同樣走得自信而有個性。
與人民在一起,是內賈德的口號。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他第一次內閣會議是在瑪什哈德的伊瑪姆禮薩清真寺舉行的。他命令把總統官邸內所有絢麗的波斯地毯全部拿走,而這絕不是做秀。他還允諾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送到每個老百姓的餐桌上,並縮小經理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的收入差距。
「他是個有點怪異的傢伙」。這是美國總統布希最近在接受美國公眾電視台采訪時針對內賈德有關以色列的一番驚人之語做出的最有味道的評論。對於美國來說,內賈德讓美國人感到琢磨不透,他們更熟悉拉夫桑賈尼、哈塔米等等這些與西方保持著良好關系的伊朗政治家。內賈德的當選使美國感到憂心忡忡。
在伊朗大選結果剛剛公布後不久,美國國務院立刻發表聲明,指責伊朗大選既不公正也缺少自由。隨後,又有當年的美國人質出來指認內賈德參與了1979年伊朗扣押美國使館人員的事件。甚至在內賈德於2005年9月即將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亮相參加聯合國大會時,還傳出了美國可能不會給他發放簽證的消息。
然而伊拉克的政治天平微妙地改變了美國和伊朗兩方的政治砝碼。現在美國要依賴伊朗維持伊拉克的穩定,而這反過來給了伊朗在核談判桌上與美國叫板的籌碼。內賈德當選後,伊拉克過渡政府總理和總統紛紛出訪伊朗,這兩位薩達姆的宿敵與內賈德的相會似乎有點「老戰友相逢」的意味,伊拉克的政治天平也越來越向伊朗傾斜了。而當內賈德口出「應該把以色列從地圖中抹去」,在一周內兩次拋出「納粹大屠殺是個神話」言論時,西方政治分析家似乎從他的話語中讀出了更多的意味。
2005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赴以色列調查其核武庫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廣泛關注,一些西方評論家認為,內賈德的反以言論是在爭取國內年輕人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處於西亞通往歐洲和中亞通往印度洋十字路口的伊朗高原,多次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山河幾度破碎,數不清的操著各種語言、信仰和習俗的部落、民族在這里生存。在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現代國際關系結構中,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國內的統一信仰、團結和鄰國的睦鄰友好,伊朗能夠在美國、以色列的重重包圍和威脅下實現發展經濟和民族復興的夢想。
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也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內賈德是個「有點怪異的傢伙」。
而未來,這位出身平民的鐵匠之子將把伊朗帶向何方,將會給世界政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人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