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國家叫女王
1.伊莎貝拉女王,與其丈夫塞巴斯蒂什麼來著公爵共同統治西班牙。在她執政期間,領導西班牙人進行了復國運動,將盤踞伊比利亞半島幾個世紀的布爾人打敗。為西班牙日後稱霸世界奠定了基礎。而且她鼓勵航海事業的發展,為航海家提供資金支持,想當年哥倫布就是靠她支持的.
2.伊麗莎白一世,她對內推動英國國內的宗教改革,確立新教的國教地位,使英國避離了歐洲大陸激盪的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發展。並且鼓勵文藝事業的發展。對外利用自己強有力的外交手腕與歐洲大陸的霸主們周旋,為英國贏得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她鼎力支持英國的航海事業,籌建了強有力的海軍艦隊,並打敗超級大國西班牙。鼓勵人們航海探險、貿易、甚至是掠奪、奴隸販賣...
總之,是她為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打下基礎
3.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她雖然廢黜了彼得三世奪取政權,但是她的改革還是很偉大的。
4.瑪麗女王,確切說是英格蘭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的姐姐,鐵桿天主教徒,在她統治新教興起的英國期間,因鐵腕鎮壓新教徒,使英國人心惶惶,獲得了「血腥女王」的稱號(實際上在她統治期間,她處死的人也不過幾百名)。她為了捍衛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不惜嫁給自己的侄子——當時的歐洲霸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但腓力二世基本沒來過英國和她同住,後來還拋棄了她,使她深受打擊,不久鬱郁而終。
5.瑪麗·斯圖亞特女王,也叫蘇格蘭瑪麗一世,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出生六天即成為蘇格蘭女王,基本和英格蘭瑪麗一世同時,同時按輩分她也是英格蘭瑪麗一世的侄女,瑪麗·斯圖亞特未出世時即和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有婚約,但由於亨利八世意圖抓獲瑪麗·斯圖亞特,吞並蘇格蘭,所以瑪麗·斯圖亞特在出走盟國法國(那時蘇格蘭有聯法抗英的傳統,法國是蘇格蘭的傳統盟國),後與法國太子弗朗索瓦(即後來的法王弗朗索瓦二世)結婚,在丈夫病逝後,瑪麗·斯圖亞特回到蘇格蘭正式執政。因為新教運動在蘇格蘭興起,瑪麗·斯圖亞特前往英格蘭投奔她的姑姑伊麗莎白一世,但她的天主教徒背景,使伊麗莎白一世不得不殺掉她以斷掉天主教徒企圖將瑪麗·斯圖亞特扶上王位的心思。
6.英國還有一名瑪麗女王,即瑪麗二世,她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英國光榮革命中,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在最後妥協中,選了雙方都認可的兩個人作為英國的統治者,就是當時的荷蘭執政威廉夫婦。由於威廉的妻子瑪麗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兒,而威廉又是新教徒,這使得他們的身份能被各方所接受。威廉和瑪麗不費一槍一彈就繼承英國王位,二者分別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共同統治英國。1689年,他們簽署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權利法案》,從而為光榮革命畫上句號。
7.瑪利亞·特雷莎女王,她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女王,也是德意志民族唯一的女王,她的名字同18世紀的中歐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她在位期間正是啟蒙運動風起雲涌的時代,憑借血統和手腕,她統治著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三塊領土,打敗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她的丈夫也不簡單,是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實際上權勢被特雷莎掌握,她的丈夫只能經營一小塊地方——托斯卡納公國,即便這樣,她的丈夫也充分發揮才幹,積累了可以與任何一個王室相媲美的財富。
8.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她是歐洲中世紀歷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統治的時代是丹麥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統治范圍包括丹麥,挪威和瑞典,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卡爾馬聯盟,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也於此時成為丹麥的領地,同時稱霸波羅的海。瑪格麗特一世本人是丹麥公主,嫁給了挪威哈康王子(同時也是瑞典國王的孫子,但不是瑞典王位的法定繼承人),後來隨著哈康王子成為挪威國王和瑞典國王,她也成為挪威皇後和瑞典皇後,並在以後憑手腕成為挪威和瑞典的實際統治者。值得一說的是瑪格麗特一世畢生沒有加冕,一直以攝政身份掌握權力,但她是丹麥公認的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同時所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歷史都繞不開她。女王最後死於鼠疫,而今天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稱號就是出於對600多年前那位瑪格麗特的尊敬。
2. 居魯士大帝最後是被誰殺掉的
答:居魯士大帝最後是被馬薩格泰人殺死的。
1、公元前530年,居魯士出兵征討裏海東岸中亞廣闊草原上的馬薩格泰人。馬薩格泰人由寡居的女王托米麗司統領。雙方的大戰是居魯士一生經歷過的最殘酷的戰斗。在雙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之後,兩軍展開肉搏廝殺,最終的勝利屬於馬薩格泰人,波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居魯士陣亡。馬薩格泰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屍體,割下他的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她以此實踐自己的誓言,讓居魯士「飽飲鮮血」。
2、居魯士二世(英語:Cyrus II of Persia,波斯語:کوروش بزرگ;古希臘語:Κύρος;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即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首領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勝利,打敗了3個帝國,即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建立了從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國。今天,伊朗人將居魯士尊稱為「國父」。
3. 古代的伊朗叫什麼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3)伊朗女王叫什麼擴展閱讀:
伊朗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4.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到底有多少財富
在世界歷史角度來說,在權力與資源集中制的國家,國家領導人與領袖就掌握大量的財富。這就是為什麼近現代史上很多國家的總統,在位期間都能聚集大量的錢財,富可敵國。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敘利亞總統卡扎菲,都是資產多達幾百億美元。
現在由於美國制裁伊朗,也引起了很多人關注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財產問題。很多人好奇,作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美國一共有多少財產。實際上,真實數據是無法令人接受的。
而且,從伊朗的伊斯蘭革命開始,伊朗一直與美國對抗了四十年,那可是水火不容。。如果哈梅內伊真的有錢,為子女存錢也不會放在死對頭美國,應該放在瑞士,以及與伊朗關系不錯的德國、法國等。
所以,可以推斷美國對哈梅內伊的指責是胡說八道。
5. 阿迪王是什麼
天啊,兄弟,我不得不承認你的無知。
正版的阿迪王整個地球上只有七雙,然而至今沒有人找到一雙,若能集齊七雙阿迪王便能召喚神龍完成你的3個願望,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追尋著七雙阿迪王的路上。
世界大戰全都是因為七雙阿迪王散落在地球上的消息被傳開,希特勒想擁有所有的阿迪王,所以不惜征服世界去搜尋。
想有正版的阿迪王幾乎是不可能了。不過在地球上倒有幾家有那美剋星授權的真正的阿迪王「神賣店」,那些店都是專供來到地球旅遊的那美剋星貴族來買的。
美國的次貸危機真正內幕就是因為布希用國庫的錢買了一雙「神賣店:中的阿迪王而導致的。
可想而知,神賣店裡的兄弟是不可能有的,然而還有高仿、低仿,天啊,兄弟,又要告訴你個不行的消息,蓋茨大叔至因為從世界首富滑落下來就是因為買了雙低仿的阿迪王,高仿你也更別想了。
至於兄弟你在市面上見得那些阿迪王,純屬是假冒偽劣的,那些偽劣產品材料、價格甚至比不上低仿阿迪王的億萬分之一。
總之,兄弟你今生今世恐怕也不可能擁有真正的阿迪王了,不過別灰心,地球有60億人啊,他們與你都是同樣的。
好了,兄弟,寫這么多才發現你沒有一個懸賞分,你若不選我,你既對不起阿迪王,更對不起偉大艾抗米大神。 正統那美剋星貴族
6. 薩爾貢一世在建立阿卡德王國前都經歷了什麼
當時的閃米特人,實際上還是臣服於蘇美爾人的統治之下,總體實力上,無法與蘇美爾文明相比。直到數百年後的一個人阿卡德人的出現,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閃米特人的命運,他就是薩爾貢,統一蘇美爾、阿卡德的國王。薩爾貢是希伯來語的形式,是由阿卡德語的「沙魯金」(Sarru-kin 「真正的王」)演變而來的。正常繼位者不會採用這樣的稱號的。
希伯來語「寧錄Nimrod」是「反叛者」的意思。羅森茂勒指出,「東方人慣於為去世的顯要人物起個名字,名字的含意往往跟這人的生前事跡十分吻合」。薩爾貢正是一個篡位者。
薩爾貢的相關事跡,被人用楔形文字刻在一塊泥板上,是以自述的筆調這樣寫到:
我母親是一位大祭司,我不知道父親是誰。我父親的兄弟們家住山地。
我的出生地是安祖皮拉努(Azupiranu藏紅花之城,草葯),在幼發拉底河岸。
母親懷了我,偷偷將我生下。她倉促地把我放到蘆葦籃里,
並用瀝青把縫隙封好,把我放入河流中,但河水並未淹沒我。
河水把我帶走,帶到汲水者阿齊(Akki)那兒。
汲水者阿齊在用桶提水時,把我提了上來,汲水者阿齊把我當做他的兒子—樣養育,汲水者阿齊讓我在他的果園幹活。
在我當園丁期間,伊斯塔愛上我。
······
當我是花匠時,伊斯塔給予了我他的愛。並且我行使了王權54年,
我統治並且管理那些黑頭人。
另一文本寫到:
某一天我們的女王,在橫穿天堂之後,橫穿地球,在穿越天堂、穿越地球,
在橫穿埃蘭和舒布爾後,在橫穿······後。神已十分疲倦,睡著了。
我在我的花園邊看見了她;親吻她,與她交配。
我們猜想,當伊南娜醒來之後,他發現薩爾貢是他喜歡的男人,這個男人不僅能滿足她的性慾,還能滿足她的政治抱負。伊南娜/伊斯塔有權利挑選一個男人坐上王位並為她創造帝國。經由伊南娜的提拔,阿奴指認為「教士」、恩利爾定的「攝政者」。薩爾貢寫到,是恩利爾給了他統治權和王位。薩爾貢題字的附言總是援引了阿奴、恩利爾、伊南娜和烏圖/沙馬氏作為他的「證人」。
薩爾貢的母親可能是蘇美爾人,他的父親是阿卡德人。這個孩子出生的長相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阿卡德種。因為蘇美爾人圓顱,毛發較少,而閃米特人則是長顱,有著深陷的眼窩和濃密的須發。他們通姦的結果就是她不能撫養這個孩子,最終把孩子放入抹了瀝青的籃子里,順幼發拉底河漂走。類似於聖經中的摩西,不同的是一個在幼發拉底河,一個是在尼羅河(該河瀝青少見)漂流。一個是被壓迫的民族反過來統治了掌權者,一個是被壓迫民族逃離了掌權者。阿奇是基什國王烏爾·扎巴巴(Ur-Zababa)的園丁。從名字看他也是阿卡德人,並且是基什王的奴隸。薩爾貢後來也成為了國王的一名園丁。
由於薩爾貢出色的才能,和盡忠職守的品質,他被推薦給所在的基什城的國王烏爾·扎巴巴,成為奴僕中高貴的職務——持杯者、即一個負責為國王倒酒的僕人,也是一個受到國王信賴的顧問(他可能利用職務拉攏一些人架空國王)一天夜裡,女神伊南娜走進了基什的持杯者的夢鄉,對他說基什的王座將屬於他。
薩爾貢醒來後,就把夢的內容告訴了烏爾扎巴巴,基什國王漸漸感受到薩爾貢的潛在威脅,不斷使出陰謀詭計想害死薩爾貢。不過伊南娜女神一直照顧著薩爾貢,基什王所有的毒計全部落空,薩爾貢安然無恙。
真實的情況只能是這樣,薩爾貢利用「持杯者」的獨特地位,擴張了自己的權勢,培植了很多黨羽,威脅到了基什的王權,所以烏爾扎巴巴想要除掉這個野心家——不過這並不容易,因為薩爾貢有足夠的幫手和眼線,所以烏爾扎巴巴的計謀屢屢落空。
烏爾扎巴巴更加害怕,於是想了另一個辦法。
公元前2335年,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 zage si盧伽爾的意思是「偉大的男人)結束了拉格什(烏魯卡基那)第一王朝。幾乎將所有蘇美爾城邦征服、統一。在尼普爾發現的銘文中,他自稱統治了自「下海」(波斯灣)至「上海」(地中海或黑海)的所有國家。成為「蘇美爾之王」。他把自己的首都放在烏魯克,因此蘇美爾王表把他的統治稱為「烏魯克第三王朝」。
溫馬國王盧加爾·扎格·西(Lugal zage si)准備下一步征服基什時,基什國王烏爾·扎巴巴派遣薩爾貢作為基什的信使給溫馬王送去一塊泥碑,據說是在向這位國王乞求和平。
然而這塊石板上還有一條關鍵信息,那就是要求盧格爾·扎格·西殺死薩爾貢。不知為何,這一「借刀殺人」的陰謀被挫敗了,溫馬國王反過來還邀請薩爾貢加入到征服基什的行動中來。
薩爾貢出賣了基什,這就是他逃過死劫的原因。
基什城邦戰敗。他利用自己的身份、熟悉基什的情況,城內的黨羽,幫助盧伽爾扎克西的大軍很容易攻克基什。薩爾貢利用這一機會殺死國王烏爾扎巴巴並篡奪了王位,自稱「基什王」。薩爾貢攝於基什舊貴族的勢力強大,在奪取政權以後,仍然用基什的國號。在稱臣納貢的前提下,溫瑪軍隊撤軍。基什位於蘇美爾的北部邊緣靠近阿卡德人居住地,薩爾貢開始在他同族阿卡德人中招募士兵,這些游牧民族,因飢餓被薩爾貢拿出的糧食、美酒、亞麻白布、工藝品吸引加入到軍隊中。薩爾貢鎮壓了基什的反對者。蘇美爾人的世界似乎開始傾覆了,過去被他們視為貧窮、落後和野蠻的阿卡德人,現在成了城市的主人,而蘇美爾人成了被統治者。薩爾貢終於登上了女神伊南娜應許的王位。
薩爾貢在統一所有阿卡德人王國後,另建了一座新城阿卡德作為都城,來擺脫基什舊權貴的勢力,稱阿卡德王國。並且開始厲兵襪馬。他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隻專業用來打仗的軍隊,安排和搭配了步兵,戰車兵,弓兵的混合陣型,反復操練,加以改進和提升,這樣,一隻約有5400人的常備軍就被精心打造起來。
也許當時溫馬王盧伽爾扎格西出去鎮壓反抗、不納貢的拉格什,薩爾貢趁機奪取了他的都城烏魯克(Uruk)。烏魯克,這是一塊位於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幼發拉底河沿岸的古老土地,是一座地位崇高、影響范圍巨大的都城,其建立者乃是溫瑪國王盧伽爾和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吉爾伽美什。薩爾貢因此控制了大片蘇美爾人聚居區。薩爾貢迎擊率領著多個城邦聯軍的盧加爾扎克西,情理之中的,薩爾貢的精銳部隊挫敗了盧加爾扎克西的疲憊之師,俘獲了盧加爾扎克西。根據銘文記載,薩爾貢把盧加爾扎克西「帶到尼普爾的恩利爾神廟前」。盧加爾扎克西是否被處死不詳。
而在之後,又率領自己的軍隊開始了反征服,蘇美爾人在之前多年的兼並戰爭中早已經傷痕累累,被薩爾貢的大軍勢如破竹地,擊打得七零八落。他又打敗了居住在如今伊朗西部的埃蘭人。在西部,薩爾貢征服了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的部分地區。公元前2371年薩爾貢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第一次統一。定都阿卡德,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王權帝國——阿卡德帝國。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
由於蘇美爾文明要遠遠高於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幾乎全盤接受了蘇美爾文化,包括她的文字及她的宗教。
用蘇美爾人信奉的神來為自己做王解說,正像舊約記載居魯士打敗巴比倫一樣,他說「耶和華牽著他的受膏者居魯士的右手,使他橫掃列國、制伏各國君王、打開各處城門,」(賽45:1);「受馬杜克神的指派和保佑前來解放巴比倫,並統治巴比倫」。當居魯士率軍進入巴比倫後,握住了馬杜克雕像的手,以示尊重當地的信仰,以合法的身份統治。
以征服者的身份取得蘇美人祭司的同意,將勝利的成果功歸於蘇美神恩利爾(Enlil)的幫助,此舉同樣得到信奉天空之神安恩(An)的廣大信眾認同與振奮。另外,薩爾貢將他的女兒恩赫杜安娜(Enheanna)任命為烏爾(Ur)的月神南納的大祭司,後者也是一位詩人,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留下具體姓名的作家,她用無可挑剔的蘇美爾語創作了聖歌(獻給伊南娜)和祈禱的經典範例,在當時廣泛傳播並由此產生了如今的形式和體裁。
薩爾貢向蘇美女神伊南娜求愛;隨後即合理的以阿卡德人自有的相似神祇伊什塔爾替換掉伊南娜,而安恩也改為相似的名字安魯(Anu)。薩爾貢將美索不達米亞的區域神祇當作地緣政治的潤滑劑,不僅為往後普世主義中的一神教奠定基礎,也為亞述帝國預先鋪路。
7. 傳說古巴比倫的阿卡德王國的創立者薩爾貢是如何當上國王的
傳說薩爾貢本來出生於幼發拉底河畔的阿吉利那尼城,母親是一位高級祭司,然而父親卻不知是誰。由於當時王國規定不許女祭司懷孕生子,因此薩爾貢的母親偷偷生下他之後,只得把他放在葦筐中,送入幼發拉底河,任其漂流,祈求得到上天的救助。
薩爾貢被基什王宮的挑水夫救下來後,在挑水夫家裡平靜地長大,在養父的推薦下做了王室的園丁。後來薩爾貢得到國王烏爾薩巴巴的賞識,成為國王的近臣,職位是持杯者。持杯者是當時的高級官員,負責國王日常的起居飲食和宮廷大事的處理。有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愛神伊南娜的幫助下,取代了國王烏爾薩巴巴,登上了國王的寶座。第二天,薩爾貢便把昨夜的夢詳細地向烏爾薩巴巴描述了一遍。烏爾薩巴巴對此惶惶不安,他害怕這是神給薩爾貢的啟示,他不甘心就這樣把王位讓給一個不相乾的人,不願意就此放棄國家的最高權力。
為了消除顧慮,保住自己的寶座,烏爾薩巴巴想方設法地要把薩爾貢除掉。據說在愛神伊南娜的幫助下,薩爾貢幾次將臨頭的災難一一化解。最後,種種伎倆均不奏效的國王烏爾薩巴巴設了一個借刀殺人的圈套。他振薩爾貢給烏魯克國王盧加爾扎吉西送一封信,而信的內容卻恰恰是暗示盧加爾扎吉西見信後馬上將信使殺掉。在伊南娜的佑護下,大難不死的薩爾貢再次逃脫暗害。後來,烏爾薩巴巴在一場戰役中向盧加爾扎吉西投降。國王的賣國行徑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全國人民群起而攻之。薩爾貢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會,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國王,最終登上基什國王的寶座。
8. 玫瑰花的傳說是什麼
希臘神話關於玫瑰花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是愛神阿芙羅荻特(「維納斯」是她在羅馬神話里的名字,而羅馬神話關於玫瑰又另有說法)從海中升起的時候,身上的泡沫變成白玫瑰,後被其情人阿多尼斯的鮮血染紅,應該就是一樓同學說的那個版本,細節稍有不同。
第二個版本流傳更廣泛:花神Chloris把一位死去仙女(nymph)的屍體變作玫瑰,阿芙羅荻特給她取了名並賜予美麗,酒神Dionysus給了她芬芳,美惠三女神給了她魅力,還有一些其它神明也紛紛幫忙,於是玫瑰誕生,被稱為花後。
羅馬神話的版本是有個美女叫Rhodanthe,非常漂亮。因為追求者眾多,她不勝其煩,就躲到處子女神黛安娜的神殿里尋求庇護。可是時間一長黛安娜開始嫉妒Rhodanthe的美貌,於是在追求者們沖進神殿的時候把Rhodanthe變成了玫瑰,她的追求者變成了刺。
9.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位女皇
1、舍別克諾弗魯(Sebeknefru) 2、哈特舍普蘇特(Hatshepsut) 3、亞馬遜人的諸女王 4、示巴(Sheba)女王 5、阿塔莉婭(Athaliah) 6、塞米拉米司(Semiramis) 7、尼托克里司(Nitocris) 8、托米麗司(Tomyris) 9、阿爾鐵米西婭(Artemisia) 10、克婁巴特拉·特亞(Cleopatra Thea) 11、克婁巴特拉一世(Cleopatra I) 12、克婁巴特拉二世(Cleopatra II) 13、克婁巴特拉三世(Cleopatra III) 14、克婁巴特拉·柏倫尼斯三世(Cleopatra Berenice III) 15、柏倫尼斯四世(Berenice IV) 16、克婁巴特拉七世(Cleopatra IV) 17、卡蒂曼杜(Cartimane) 18、波狄希亞 19、赫爾杜 20、謝格萊 21、賈米萊 22、芝諾比亞(Zenobia) 中國及其相關部分 1、呂後(?-前180) 漢高祖劉邦之後,名稚,前188-180年臨朝稱制。 2、竇太後(?-97) 漢章帝皇後,公元88-92年臨朝稱制。 3、鄧太後(80-121年) 漢和帝皇後,名綏,公元105-121年臨朝稱制。 4、閻太後( -126年) 漢安帝皇後,名姬,公元125年臨朝稱制。 5、梁太後(116-150年) 漢順帝皇後,名妠,公元144-150年臨朝稱制。 6、竇太後( -172) 漢桓帝皇後,名妙,公元167-168年臨朝稱制。 7、何太後( -189) 漢靈帝皇後,公元189年臨朝稱制。 8、馮太後(441-490) 北魏文成抵皇後,465-467、471-480年間兩度臨朝稱制。 9、胡太後( -528) 北魏孝明帝母,515-528年間兩次臨朝稱制。 10、武則天(624-705) 大周皇帝,690-705年在位。」 11、劉太後(968-1033) 北宋真宗皇後,名娥,1022-1033年臨朝稱制。太原人,入宮後先後為真宗美人、修儀、德妃, 12、高太後 北宋英宗皇後,1085-1093年臨朝稱制。 13、謝太後(1210-1283) 南宋理宗皇後,名道清,1274-1276年臨朝稱制。 14、述律太後(879-953)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後,名平,小字月理朵,926-947年稱制。 15、蕭太後(承天後,953-1009) 遼景宗皇後,名綽,小字燕燕,983-1009年稱制。。 16、蕭太後(法天後) 遼興宗之母,小字耨斤,1031-1034年稱制。 17、蕭德妃 北遼宣宗耶律淳皇後。 18、感天皇後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後,蕭姓,名塔不煙。 19、承天太後( -1178)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與感天後之女,仁宗夷列之妹,名普速完。 20、沒藏太後(-1056) 西夏景宗李元昊妃,黨項族。 21、梁太後(前) 西夏毅宗諒祚之後,漢人,1086-1076年臨朝攝政。 22、梁太後(後) 23、乃馬真後( -1265) 蒙古窩闊台汗之妃(可敦),名脫烈哥那。 24、海迷失後 蒙古貴由汗之妃,名斡兀立海迷失。 25、倭耳干納女汗 察哈台孫哈剌旭烈兀之妻,1251-1260年主政察哈台汗國。 26、卜答失里後( -1340) 元文宗皇後,弘吉剌氏,1329-1340年稱制。 27、三娘子(1550-1612) 28、慈安太後(1837-1881) 29、慈禧太後(1835-1908) 30、隆裕太後(1868-1913) 亞洲部分 1、善德女主 2、真德女主 3、滿月夫人 4、真聖女主 5、尹大妃(貞憙王後,1418-1483) 6、尹大妃(文定王後,1501-1565) 7、沈大妃(仁順王後,1532-1575) 8、金大妃(孝懿王妃) 9、金大妃(純元王妃) 10、趙大妃(神貞王妃) 11、神功皇後 12、卑彌呼 13、壹興 卑彌呼宗女,卑彌呼死後邪馬台更立男王,國中不服,更相誅殺,於是更立十三歲的壹興為王,國中遂定。約249-270年間在位。 14、飯清豐 日本傳說中的第二十二代清寧天皇之女,484年清寧天皇死後聽政,同年亦死。 15、推古女天皇(554-628) 日本第三十代敏達天皇之後,名豐御飯炊屋姬尊。 16、皇極(齊明)女天皇(594-661) 日本第34代天皇舒明天皇之皇後寶皇女,641年舒明天皇死後即位為日本第35代天皇,稱皇極天皇(642-645年在位)。 17、持統女天皇(645-702) 日本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皇後,687年天武天皇死,空位三年後,其即位為第41代天皇,即持統天皇(690-697)。 18、元明女天皇(661-721) 日本第43代天皇,707-715年在位。 19、元正女天皇(680-748) 日本第44代天皇,715-724年在位,年號靈龜。 20、孝謙(稱德)女天皇(718-770) 21、北條政子(1156-1255) 22、明正女天皇 23、後櫻町女天皇 24、李昭皇 越南李朝末代女皇,1224-1225年在位。 25、柳葉 一世紀左右扶南地區女王,橫跌國人混填收服後娶之,為扶南開國國王。 26、闍耶特維 真臘王國末代女王,約681-713年在位。 27、安眉 柬埔寨女王,1835-1841年在位。 28、巧庫瑪麗(Keokumari,1342-1438) 29、華富里 公元七世紀中葉哈利奔猜王國(女人國,在泰國西北部湄南河河谷,13世紀末亡於八百媳婦國)的開國女王。 30、刀室利戍達旃( -1548) 31、信修浮 緬甸白古王朝女王,1453-1471年在位。 32、悉莫(Simo) 七世紀中葉中爪哇的訶陵國女王,統治期間,威令整肅,道不拾遺。 33、帕臘莫達凡達尼(Prasmodarardhani) 九世紀時中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女王(832-856年) 34、室利·伊沙諾棟卡威查耶(Sri Isana Tungga Wijaya) 爪哇的馬打蘭王國伊夏納王朝女王(947-991年在位),947年繼其父蒲·新托(929-947在位)為王,在位期間與其夫洛卡帕拉為共主。 35、拉查巴特尼(Rajapatni) 爪哇的滿者伯夷開國國王拉登威查耶之王後,1328年當其子查耶納卡拉王死後攝政,旋出家為女,讓於長女特麗布哇諾棟卡黛維攝政。 35、特麗布哇諾棟卡黛維(Tribhuwonottunggadewi) 滿者伯夷拉登威查耶王與拉查巴特尼王後長女,1329-1350年間為滿者伯夷國攝政女王。 36、蘇希達(Suhita) 滿者伯夷國王哇爾達納(1389-1429在位)之女,1429-1447年為滿者伯夷女王。 37、朱爾達蘭·夏非阿都丁·沙 蘇門答臘的亞齊王國國王伊斯干達爾 泰尼(1636-1641在位)之後,繼其夫於1641-1675年間為女王。 38、伊納耶特·沙·查基阿都丁沙 亞齊女王,1678-1688年間在位。 39、卡瑪拉特·沙 亞齊女王,1688-1600年間在位,後讓位於阿拉伯人沙里夫·哈辛。 40、阿哈拜勒 印度馬拉塔人的荷爾卡王朝馬爾哈·拉奧·荷爾卡之媳,1767-1795年間繼其公公成為荷爾卡王朝的統治者。 41、魯陀羅巴(Rudramba) 印度德干高原東部的喀喀迪耶王朝(1117-1425)國王甘那帕蒂之女,1261-1291年間繼其父為女王。 42、拉克西米·巴伊(1835-1857) 即有名的詹西女王,原為詹西土邦王公之妻。1853年其夫死後詹西為東印度公司兼並,1857年率國人起義,後戰死於爪廖爾,年23歲。 43、阿拉羅(Alara) 錫蘭的杜多迦摩尼王朝(前165-公元65)國王周羅那迦(前62-前50在位)之王後,前47-前42年間成為女王。 44、濕婆利(Shivali) 杜多迦摩尼王朝國王求羅阿巴耶(34-35在位)之妹,公元35年曾為女王。 45、梨羅伐帝(Liravarti) 羯陵加王朝(1187-1236年)女王,原為魯呼納王朝(1029-1189)波羅迦羅摩巴忽大帝(1153-1186年在位)之後,1197-1200、1209-1210、1211-1212年間三次為羯陵加女王,最後其王位被潘地亞人波羅迦摩·磐陀篡奪。 46、迦爾耶那伐帝(Garyanavarti) 羯陵加王朝國王尼散迦摩羅王(1187-1196在位)之後,1202-1208年間為女王。 47、德瓦爾·德維 尼婆羅王國馬拉王朝(1200-1482)國王賈亞·魯德拉·馬拉(1311年前-1324年後)之後,其夫死後為女王。 48、納亞克·德維 賈亞·魯德拉·馬拉與德瓦爾·德維之女,14世紀上半葉繼其母為尼婆羅女王。 49、普蘭杜赫特(Purankht) 薩珊波斯國王科斯羅埃斯二世之女,629年起為薩珊波斯女王。 50、阿扎爾米杜赫特(Azarmikht) 薩珊波斯國王科斯羅埃斯二世之女,普蘭杜赫特之妹,繼其姊為女王,直至634年。 51、阿比什·哈通 伊朗南部法爾斯的塞爾古里王朝(1148-1270年)末代女王,1265-1270年間在位,因嫁與伊兒汗之子,其國並入伊兒汗國。 52、馬麗亞(Maria) 耶路撒冷王國(按:耶路撒冷於1192年被薩拉丁攻佔後,耶路撒冷國王僅有空名義而無領土,以下兩王同)國王馬爾里克二世之女,1205-1212年間為王國市攝政。 53、伊莎貝拉二世(Isabella II) 馬麗亞之女,1212-1228年間為耶路撒冷王國女王。 54、凱瑟琳·科爾納羅 耶路撒冷國王詹姆士二世(1460-1473年在位)之後,三世(1473-1474年在位)之母,1474-1489年間為攝政。 55、夏洛特(Chrlotte) 塞普勒斯王國(1184-1489)約翰二世(1432-1458年在位)之女,1458-1460年間為塞普勒斯女王。 56、凱瑟琳(Catherine) 塞普勒斯王國詹姆士三世(1473-1474年在位)之後,1474-1489年繼其夫為塞普勒斯女王,1489年被威尼斯滅亡。 57、賽義德·阿爾瓦(Said Alwa) 葉門的蘇萊哈王朝(1047-1138年)國王穆克賴姆之妻,其夫死後為女王,至1138年死後蘇萊哈王朝被後納查赫王朝取代。 58、塔馬拉 喬治亞女王,1184-1213年間在位。 歐洲部分 1、艾琳(Irene 752-805) 拜占庭伊蘇里亞朝女皇,797-802年在位。 2、佐伊(Zoe,Porphyrogente 978-1050) 拜占廷馬其頓朝女皇,又稱「正統嫡系佐伊」,1042-1050年在位。 3、狄奧多拉(Theora) 佐伊之妹,曾在1042年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在位時間1054-1056年。 4、約朗德 拉丁帝國國君彼得(1216-1217年在位)之妻,於1217-1219年為攝政。 5、拉馬拉珊薩 東哥特王國奧多里克大帝(493-526年在位)之媳,在其子阿色拉里克(526-534年在位)為王時作為攝政。 6、喬安娜一世(Joanna I) 那不勒斯王國安茹朝女王,繼其祖父羅伯特(1309-1343年在位)為女王,在位時間1343-1382年。 7、喬安娜二世(Joanna II) 那不勒斯王國安茹朝女王,查理三世(1382-1386年在位)之女,繼其兄拉迪斯拉夫(1386-1414年在位)為女王,在位時間1414-1435年。 8、瑪拉(Mara) 科索沃國王武克·布蘭科維奇(1371-1397在位)之妻,1392-1412年為女王。 9、耶萊娜·格魯巴(Jelena Geruba) 波斯尼亞女王,1395-1398年在位。 10、馬爾雷塔(Marreta) 摩爾多瓦王後,1374-1377年間攝政。 11、提烏塔 阿爾巴尼亞北部阿爾迪安王國國王阿格隆(前250-前231年在位)之妻,前231-前229年間攝政。 12、瑪麗亞(Maria) 伯艮地公爵大膽的查理(1463-1477年在位)之女,父親在南錫戰役死後繼承為伯艮地女公爵,在位時間1477-1482年,嫁與神聖羅馬皇帝之子(以後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 13、瑪麗·德·美迪奇(Marie de Medici) 法國波旁王朝亨利四世王後,路易十三之母,出身於佛羅倫薩的美迪奇家族。1610年路易十三初即位後為攝政太後,委政務於侍婢之夫孔契尼。路易十三成年後派人暗殺了孔契尼,太後也被迫還政。 14、安娜(Anna) 出身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法國波旁王朝易十三王後,路易十四之母。路易十四即位初年於1643-1651年間為攝政太後,以紅衣主教馬扎然執政(後與其秘密結婚)。路易十四常成年後還政。 15、瑪麗亞·特雷莎(Maria Theresia,1717-1780) 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亞女王,1740-l780年在位。 16、瑪麗·阿黛拉伊德 盧森堡大公國女大公,1912-1919年間在位,一次大戰期間國土曾被德國佔領。 17、夏洛特(Charlotte) 盧森堡大公國女大公,1919-1964年間在位,二次大戰期間國土曾被德國佔領。 18、西克斯伯格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西撒克斯王國國王森沃爾赫(643-674年在位)之妻,夫死後於674-675年間為西撒克斯女王。 19、瑪格麗特(Margaret) 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之女,被許配為挪威王後時剛剛三歲。由於父親的死而繼承王位,在位時間1286-1290年。同英格蘭威爾士親王結婚,七歲時死,引起了蘇格蘭王位之爭。 20、瑪麗一世(Mary I,Tudor 1516-1558) 英國女王,1553-1558年在位。 21、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1542-1587) 蘇格蘭女王,1542—1567年在位。 22、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 英國女王,1558-1603年在位。 23、瑪麗二世(Mary II 1662-1694) 英國女王,1689-1694年在位。 24、安妮(Anne 1665-1714) 英國女王,1702-1714年在位,斯圖亞特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25、維多利亞(Victoria,Alexandrina 1819-1901) 英國女王,1837-1901年在位。 26、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E Alexandra Mary 1926-) 現英國女王,1952年即王位。 27、瑪格麗特(Margret) 神聖羅馬帝國諸侯荷蘭伯國女伯爵,1345年起在位,威廉三世伯爵(約1312-1345年在位)之女。 28、傑奎琳·德·巴伐利亞(Jacqueline de Bavalia) 荷蘭伯國威廉四世伯爵之女,1417-1428年間為女伯爵,1428年荷蘭伯國並入伯艮地公國。 29、威廉明娜 (Wilhelmina,1880—1962) 荷蘭女王,1890-1948年在位。 30、朱麗安娜(Juliana,1909-2004) 荷蘭女王,1948-1980年間在位。 31、貝婭特麗克絲(Beatrix,1939- ) 荷蘭女王,1980年起在位。 32、瑪格麗特(Margret) 佛蘭德爾女公爵,1384-1386年在位,路易·德·馬爾公爵之女,1386年與伯艮地公爵(大膽的)查理結婚,佛蘭德爾並入伯艮地公國。 33、伊麗莎白 盧森堡公國約翰公爵(-1409)之女,1409年後繼承其父為盧森堡女公爵。 34、烏爾拉卡(Urraca) 卡斯提爾女王,1109-1126年間在位,並兼萊昂女王,後與阿拉貢王阿方索一世結婚。 35、桑喬·拉米蕾絲(Sancho Ramirez) 阿拉貢王拉米羅一世(1035-1063年在位)之女,1063-1094年間為阿拉貢女王。1076年又合並納瓦爾,兼納瓦爾王,稱桑喬四世。 36、佩德羅尼拉(Petronilla) 阿拉貢王阿方索一世(1104-1134年在位)之女,1134-1162年間為阿拉貢女王(1150-1162年間其夫拉蒙·貝倫蓋爾四世為共主)。 37、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1451—1504) 卡斯提爾女王(天主教女王),1474—1504年在位。 38、瑪麗亞·克里斯蒂娜(Maria Christiana) 西班牙波旁王室費爾南多七世之王後,在其女伊莎貝拉二世初年攝政(1833-1840年)。 39、伊莎貝拉二世(Isabel II,Maria Isabel Luisa,1830-1904) 西班牙女王,1833-1868年在位。 40、瑪麗亞·克里斯蒂娜(Maria Christiana) 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二世(1875-1885年在位)之妻,阿方索十二世死後於1885-1902年間為西班牙攝政女王。 41、瑪麗亞一世(Maria I,1734-1816) 葡萄牙女王,1777-1816年在位。 42、瑪麗亞二世(Maria II,1819-1855) 葡萄牙女王,1829-1853年在位。 43、奧麗加(Olge) 基輔羅斯大公伊戈爾之妻,945年伊戈爾被德列弗利安人殺死後即位為女大公,鎮壓了德列弗利安人。在位時間945-965年。 44、葉琳娜·格林斯卡婭 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之妻,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其子伊凡四世立,葉琳娜為攝政太後。 45、納塔莉婭·基里諾芙娜 俄羅斯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之次妻,彼得一世之母,出身於納里什金家族。 46、索菲婭·阿列克塞耶芙娜 俄羅斯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之女,彼得一世之異母姊。 47、葉卡特琳娜一世(Ekaterina I,Alekseevna l684——1727) 俄羅斯女皇,1725-1727年在位。 48、安娜·伊凡諾芙娜(Anna Ivanovna 1693-1740) 俄羅斯女皇,1730-1740年在位。 49、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Elizaveta Petrovna, 1709-1761) 俄羅斯女皇,1741-1761年在位。 50、葉卡特琳娜二世(Ekaterina II,A1ekseevna l729——1796) 俄羅斯女皇,1762-1796年在位。 51、瑪麗婭(Maria) 匈牙利女王,1382-1385年間在位,為匈牙利國王兼波蘭國王路德維克(即匈牙利王萊昂休)一世大王之長女。1382年,路德維克大王死後成為匈牙利女王。1385年南部貴族叛亂,被關禁。經過一段混亂期,1387年其夫盧森堡的西吉斯蒙斯出任匈牙利國王(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52、雅德維嘉(Jadowiga,約1374-1399) 波蘭女王,1384-1399年間在位,為匈牙利國王兼波蘭國王路德維克一世大王之小女。 53、瑪格麗特一世(Margrete I,1353-1412) 丹麥、挪威女王,1387-1412年在位;瑞典女王,1389-1412年在位。 54、瑪格麗特二世(Margarethe II,1940- ) 現任丹麥女王,1940年4月16日生於哥本哈根,1972年起在位。 55、克里斯蒂娜(Christiana) 瑞典女王,1632-1654年間在位,瑞典古斯塔夫大王之女。 56、烏爾利卡·伊利俄諾臘(Ulrika Eleonora) 瑞典女王,1719-1751年間在位。 非洲、美洲、大洋州部分 1、舍哲爾·杜爾 埃及阿尤布王朝素丹撒哈利·奈吉木丁(1240- 1249年在位)之妻,其夫死後於1249-1250年間執政。 2、阿布臘·波庫(Abra Pokou) 今象牙海岸中部巴萊烏王國的女王,17世紀時在位。 3、塔辛·杭貝格(Tassin Hombeger) 達荷美王國國王阿克巴(1685-1708年在位)之妹,1708年兄死後短期攝政。 4、奧約羅(Oyoro) 貝南中部約魯巴人達薩王國女王,繼其兄薩格博納王為王,在位時間年代不詳。 5、奧里吉(Origui) 約魯巴人達薩王國女王,奧杜古王之女,在位時間年代不詳。 6、恩辛加(Ezinga) 今安哥拉北部馬塔姆巴王國女王,1624-1663年在位。 7、盧韋吉(Luwgui) 隆達帝國女王,孔代王之女。十六世紀末繼其父為王,後與盧巴國王王弟伊加倫·希班達結婚,為共主(1585-1610年在位)。 8、索菲亞(Sofia) 9、古迪特(Gudite) 10、泰圖(Taitu) 11、佐迪圖(Zauditu) 12、拉瓦希尼(Lavohini) 13、臘納瓦洛娜一世(Ranavalona I) 14、臘佐赫里娜(Razoherina) 15、臘納瓦洛娜二世(Ranavalona II) 16、臘納瓦洛娜三世(Ranavalona III) 17、姆萬布瓦(Mwambwa) 18、姆布亞(Mbua) 19、澤莉偉(Ziliwe) 20、恩通比(Ntonbi) 21、馬莫哈托(Mamuhatho) 22、利留卡拉尼(Liliukalani) 23、卡希娜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