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伊關系陷入僵局,做為伊朗破除目前困境的突破點會是哪裡
改變對美國的敵對態度,最好是能跟美國合作,一起在中東地區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且美國也知道伊朗並不像伊拉克或者敘利亞這幾個國家,伊朗國內民眾反美情緒非常高,而且國內也是團結一致對外的,加上伊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比較好的經濟情況,如果跟伊朗開戰我想美國也不一定能佔到多大便宜,所以此次的與伊朗談判應該也是美國給自己的一個台階吧。
『貳』 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能否有效
8月7日,特朗普政府按照預定計劃重啟對伊朗的第一階段制裁。此次制裁主要針對伊朗非石油領域,重點是金融與貿易,禁止伊朗政府購買美元、黃金及其他貴金屬,禁止伊朗貨幣相關交易,禁止與伊朗發生主權債務相關活動,同時對伊朗重工業原料進口、汽車工業及地毯等行業進行制裁。
當前伊朗明顯在道義上獲得了歐洲與中俄等大國的支持,而其他一些與伊朗有密切聯系的經濟體,如印度、土耳其也公開反對美國的霸凌政策。
伊朗總統魯哈尼說,是美國受到了孤立而不是伊朗。國際社會的支持是伊朗能夠抵制美國制裁的重要輔助性力量。但應該看到,當前依然缺乏應對美國單邊制裁,尤其是次級制裁的有效手段。
國際大宗貿易結算過度依賴美元及美國金融系統的局面在短期內很難改變,這是特朗普能夠有恃無恐地發動對伊朗單邊制裁的根本原因。歐洲雖然推出「阻斷法令」,但是該法令從未正式實施過,因此還很難判斷其實際效果。大批歐洲企業正在離開伊朗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未來伊朗可能會更多地採取石油換商品的方式,或者與主要石油買家採取本幣結算的方式來規避制裁。伊朗也在研究新的完全不依賴美元的金融體系,推動本國經濟的進一步獨立化。但是,新的貿易及金融體制的籌備和落實需要時間。
因此,能否在美國實施第二波制裁之前,在伊朗政權還能維持穩定的前提下,伊朗、歐洲及其他相關國家及時完成規避美國制裁的體制的建立,對伊朗防範未來的制裁至關重要。
來源:新京報
『叄』 一滴油都不讓賣,美國封殺伊朗石油的背後到底是何目的
為了讓伊朗屈服在美國的中東霸權下,所以美國才會封殺伊朗石油。
伊朗的經濟發展70%是靠石油出口,如果美國封殺伊朗石油,那麼伊朗的經濟發展肯定會大幅度下降,而伊朗做了什麼事讓老美做的這么絕。
因此如果美國想要通過石油封殺令來完成對伊朗的制裁,那是不太可能的。美國真想讓伊朗屈服,還不如打一頓來得快。
『肆』 美國和伊朗最近怎麼了
當時親伊朗民兵正對降落在巴格達國際機場的美軍戰略運輸機(搭載了前來增援使館的空降師步兵營),進行火箭炮急速襲擊。而蘇萊曼尼將軍前一晚從黎巴嫩乘坐空客民航航班,秘密抵達巴格達現場指揮。
結果,民兵的偷襲並未成功,而機場附近兩輛越野車(分別搭載蘇萊曼尼和接應的伊拉克民兵副司令)上發出的頻繁通訊信號,特別是與火箭炮發射位置的通訊信號互相鏈接,讓美軍追蹤到指揮者的位置,隨後上報特朗普,啟動事後所謂的「決定性防禦行動」。
伊朗耍流氓,前幾天還各種叫囂,沒成想馬上被美國揍了。第二號人物在伊拉克被炸死了。被打得啞口無言,因為是在伊拉克被炸死的。聯合國早已通過決議限制其出境,它卻頻繁往返敘利亞和伊拉克,這次出境甚至一把手都不知道。
『伍』 特朗普制裁了伊朗國家銀行,為何會說是對一個國家實施的最嚴厲制裁
因為伊朗國家銀行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美國對伊朗國家銀行的制裁會對伊朗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打擊。伊朗國家銀行對伊朗有多重要?可以想想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你就能理解了。國家銀行作為一國金融中心,掌握著國家經濟運行的命脈。一旦金融中心失去作用,資金鏈斷裂,那麼國家會面臨破產的風險。
特朗普制裁伊朗國家銀行,扼住了伊朗經濟發展的喉嚨,當然可以說是對一個國家實施的最嚴厲的制裁。
『陸』 美國對伊朗石油制裁怎麼制裁
美國以原子能、支恐、核擴散、伊朗軍事威脅為理由經常制裁伊朗。
2018年8月,特朗普再發制裁命令!要求各國終止與伊朗石油、汽車、金屬、礦產、鋼鐵、煤炭、黃金等方面的貿易,否則美國將停止與違反制裁製度的國家做生意。他這是要從經濟上掐死伊朗。
但是美國的傳統盟友,老歐洲們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不尿美國。表示繼續和伊朗開展各種貿易,並向伊朗提供8千萬歐元資金支持。
『柒』 伊朗是石油出口大國,如果不能出囗了會是什麼情況
伊朗是石油出口大國,石油產業也是伊朗的支柱產業,如果斷了伊朗的石油出口,無疑是斷了伊朗的命脈,可能全國都會陷入危機。斷了伊朗石油的出口,就相當於給魚兒斷了水一樣。水是魚兒賴以生存的環境,石油也是,石油是伊朗賴以生存的手段,沒了石油,整個國家的運轉可能會崩塌。
雖然說伊朗出口石油的國家不只有美國一個,但面對美國這個軍事強大且不愛講道理的國家,誰都不想招惹他,美國對伊朗實行了“禁油令”之後,其他很多國家也停止了伊朗的石油進口,這無疑是讓伊朗的石油產業雪上加霜,原本每天50萬桶也保不住了。伊朗沒有辦法只好去其他國家社交,伊朗也表示不會低頭,兩國仍在對峙。
『捌』 美國對伊朗進行了哪些制裁
對伊朗制裁的現狀
自2003年伊朗核問題成為國際焦點以來,美國持續加大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力度。迄今,美國已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四個制裁伊朗決議,即2006年第1737號、2007年第1747號、2008年第1803號與2010年第1929號決議。此外,美歐還出台單邊制裁法案,並敦促日本、韓國、中國與印度跟進對伊朗制裁。
(一)美國加大制裁力度,集中在能源、金融兩大關鍵領域進一步打擊伊朗
第一, 為了強化對伊朗原有制裁措施的效果,2011年12月31日,美國公布《201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重點強化對伊朗中央銀行及相關銀行的金融制裁。法案第1245條規定,自2012年6月28日起,如果某個國家的金融機構繼續通過伊朗央行從伊朗購買石油,美國就切斷該國所有金融機構與美國銀行體系的聯系,這是美國第一次將金融制裁擴大到所有外國金融機構,目的是切斷伊朗中央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系。
第二,2012年7月12日,美國財政部再次推出新制裁措施,將制裁范圍從金融擴展至貿易、能源和人員等多個領域。
7月3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伊朗能源和石化部門採取額外製裁措施,同時還對向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朗蒂夫國際貿易公司和伊朗中央銀行提供物質支持,或者向伊朗政府提供金融幫助的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目的是進一步深化細化制裁措施,阻撓伊朗採用其它途徑規避制裁。
第三,2013年1月2日,美國公布新財年《國防授權法》,不但加強在能源、船運、造船領域的制裁外,還將限制伊朗在貴金屬、石墨、鋁、鋼鐵、冶金用煤和一些商業軟體領域的貿易,並特別規定限制易貨交易,防止伊朗規避制裁。
(二)美國敦促相關國家加入制裁伊朗行列,加劇伊朗困境
『玖』 美國重啟對伊制裁會失去伊朗市場么
8月6日,對伊朗制裁的寬限期將於當地時間6日午夜到期,屆時伊朗政府將不得再購入美元、黃金和貴金屬,地毯、食品等貨品則將無法向美國出口。伊朗不少民眾擔憂,華盛頓重啟制裁後將進一步打擊經濟,多家歐洲企業也面臨沖擊,恐再次失去伊朗市場,此前與伊朗企業簽署的合約可能無法履行。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並於美國時間6日午夜後(北京時間7日中午),恢復對伊朗的大部分制裁,石油制裁則會在11月4日起生效。此後如果外國企業違反制裁令,便可能同遭美國制裁。
法國標致雪鐵龍車廠去年向伊朗出售44.5萬輛汽車,但在美國宣布恢復對伊制裁後,決定暫停伊朗業務,英國航空及漢莎航空也可能取消剛恢復不久的往返德黑蘭航班。部分企業則持觀望態度,法國雷諾車廠表示會縮減伊朗業務,但暫未全面退出。西班牙美利亞酒店集團則稱,在伊朗的新酒店正在興建,現階段討論業務未來發展言之尚早。
美國恢復制裁在即,伊朗革命衛隊5日宣布,革命衛隊過去幾天曾在波斯灣舉行軍事演習,以應對「潛在威脅」。革命衛隊發言人謝里夫對軍演成果表示滿意,強調需要保護霍爾木茲海峽安全。
來自海外網
『拾』 現在的伊朗怎麼樣了
內賈德很牛啊!
僅僅6個月前,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這個名字幾乎不為世界所知,如今他已經是被全球媒體關注最多的人物之一。
僅僅6個月,這位伊朗總統已經以他強硬的姿態改變了伊朗核談判的態勢,並在逐步爭奪中東地區的主導權,迫使白宮懇求他回到談判桌上來。
當西方分析家們把目光都投在了那些消費著西方文化、樂於參加德黑蘭北部歐式風格俱樂部的德黑蘭知識分子身上時,他們沒有看到德黑蘭南部的中低收入居民區,他們也忽視了伊朗貧窮的農村,正是這些人使內賈德在2005年6月的伊朗總統大選中打敗了有著豐富政治經驗、頗具知名度的伊朗政治家拉夫桑賈尼,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而內賈德就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
同樣,內賈德在一周內第二次說出「納粹大屠殺是個神話」的時候,他也恰恰是在前往伊朗南部三省視察工作的途中。
在德黑蘭東部的工薪階層低收入街區納爾馬克區,有一幢毫不起眼的兩層樓,這個只有90平米的公寓樓就是內賈德的家。在這里,他和他的子女住在底層,二層則住著他的父親,一位鐵匠。即使當了總統後,他也執意要留在原來的這幢公寓樓內,最後才不得不因為安全原因而離開。這一小小的細節,也許恰恰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開內賈德之謎。
如果說美國總統布希試圖用快人快語博得國內民眾追捧的話,那麼內賈德就任總統以來在伊朗國內的每一步舉措也同樣走得自信而有個性。
與人民在一起,是內賈德的口號。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他第一次內閣會議是在瑪什哈德的伊瑪姆禮薩清真寺舉行的。他命令把總統官邸內所有絢麗的波斯地毯全部拿走,而這絕不是做秀。他還允諾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送到每個老百姓的餐桌上,並縮小經理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的收入差距。
「他是個有點怪異的傢伙」。這是美國總統布希最近在接受美國公眾電視台采訪時針對內賈德有關以色列的一番驚人之語做出的最有味道的評論。對於美國來說,內賈德讓美國人感到琢磨不透,他們更熟悉拉夫桑賈尼、哈塔米等等這些與西方保持著良好關系的伊朗政治家。內賈德的當選使美國感到憂心忡忡。
在伊朗大選結果剛剛公布後不久,美國國務院立刻發表聲明,指責伊朗大選既不公正也缺少自由。隨後,又有當年的美國人質出來指認內賈德參與了1979年伊朗扣押美國使館人員的事件。甚至在內賈德於2005年9月即將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亮相參加聯合國大會時,還傳出了美國可能不會給他發放簽證的消息。
然而伊拉克的政治天平微妙地改變了美國和伊朗兩方的政治砝碼。現在美國要依賴伊朗維持伊拉克的穩定,而這反過來給了伊朗在核談判桌上與美國叫板的籌碼。內賈德當選後,伊拉克過渡政府總理和總統紛紛出訪伊朗,這兩位薩達姆的宿敵與內賈德的相會似乎有點「老戰友相逢」的意味,伊拉克的政治天平也越來越向伊朗傾斜了。而當內賈德口出「應該把以色列從地圖中抹去」,在一周內兩次拋出「納粹大屠殺是個神話」言論時,西方政治分析家似乎從他的話語中讀出了更多的意味。
2005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赴以色列調查其核武庫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廣泛關注,一些西方評論家認為,內賈德的反以言論是在爭取國內年輕人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處於西亞通往歐洲和中亞通往印度洋十字路口的伊朗高原,多次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山河幾度破碎,數不清的操著各種語言、信仰和習俗的部落、民族在這里生存。在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現代國際關系結構中,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國內的統一信仰、團結和鄰國的睦鄰友好,伊朗能夠在美國、以色列的重重包圍和威脅下實現發展經濟和民族復興的夢想。
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也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內賈德是個「有點怪異的傢伙」。
而未來,這位出身平民的鐵匠之子將把伊朗帶向何方,將會給世界政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人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