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的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30個省、324個地區、865個郡、982個縣、2,378個鄉: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1德黑蘭省16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省2庫姆省17科吉盧耶-博韋艾哈邁德省3中央省18布希爾省4加茲溫省19法爾斯省5吉蘭省20霍爾木茲甘省6阿爾達比勒省21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7贊詹省22克爾曼省8東亞塞拜疆省23亞茲德省9西亞塞拜疆省24伊斯法汗省10庫爾德斯坦省25塞姆南省11哈馬丹省26馬贊達蘭省12克爾曼沙汗省27戈勒斯坦省13伊拉姆省28北霍拉桑省14洛雷斯坦省29霍拉桑省15胡齊斯坦省30南霍拉桑省主要城市: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馬什哈德、克爾曼、大不里士等。
⑵ 伊朗馬什哈德的菲爾多西大學的資料還有確切的么
位於Khorasan e Razavi省省會,前Khorasan省會,東部第一大城市馬什哈德的Ferdowsi大學,國立大學,建於1949年,綜合排名大概是伊朗前五到十位,文科還不錯,同時也是招收生最多的三所大學之一。
⑶ 伊朗的簡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部,北接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庫曼,瀕臨裏海,西與土耳其、伊拉克接壤,東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南隔波斯灣、阿曼灣與阿拉伯半島諸國相望。面積1 6 4 .8 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 8 3 0 千米。
伊朗是個古國。我國古代史書上稱其為「安息」國。公元前6 世紀稱波斯,是個大帝國。7 世紀後,異族先後入浸。1 8 世紀前期,納第爾汗領導伊朗人民推翻了異族統治。1 9 世紀後期起,英國、俄國和美國不斷侵入。1 9 2 5 年,建立起巴列維王朝。1 9 7 9 年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 9 7 1 年8 月1 6 日同我國建交。
居民
波斯人約佔6 6 %,還有阿寒拜疆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巴赫蒂亞爾人、盧爾人、阿拉伯人、加什蓋伊人、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等。西北部人口較密,大部分地區每平方千米1 0 —5 0 人,信伊斯蘭教,什葉派佔大多數。波斯語為官方語言。
自然環境
伊朗是一個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大部分位於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 0 0 —1 5 0 0 米之間。中央部分大部為較平坦的高原,佔全部領土的 1 /2 。高原上多小型內陸盆地。北部有厄爾布爾士山脈,海拔2 4 0 0 —3 0 0 0 千米,主峰達馬萬德山海拔5 6 7 1 米,是一座死火山,為伊朗最高峰。裏海沿岸狹窄的平原上,覆蓋著肥沃的沖積土。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間盆地,有全國最大的烏爾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為許多平行的山嶺,把伊朗內地與海隔開。東部地區是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沙漠和荒地佔全國面積的1 /3 ,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部在伊朗境內。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寒暑變化劇烈,夏熱,冬冷多風,內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鹽沼。西部山地區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年平均降水量達5 0 0 毫米以上,東部沙漠地區減少到1 0 0 毫米左右,沿裏海一帶年平均降水量達1 0 0 0 毫米以上,炎熱潮濕,可生長亞熱帶植物。
自然資源
伊朗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現已探明的儲量達9 5 0 億桶。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以西南部胡齊斯坦省的卡倫河流域最豐富。主要油田有加奇薩蘭、馬倫、阿加賈里、比比—哈基梅等。此外還有大量天然氣、煤以及銅、鐵、鋁、鉻、石棉、磷酸鹽、石墨、硫磺等。在亞塞拜然和呼羅珊省還發現有鈾礦。
經濟概況
伊朗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4 5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稻子、棉花、甜菜等。畜牧業相當重要。地毯織造業很普遍。石油是經濟的命脈。年產原油1 億多噸,居世界前列;年產天然氣約 5 0 0 —6 0 0 億立方米。西南部是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產區。在各工業部門中,紡織工業居第二位,其它還有建築材料、鋼鐵、汽車裝配、機械製造、制葯、采礦等。主要外貿對象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土耳其、法國等。石油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外還出口棉花、地毯、干鮮果品、皮張、礦石、天然氣等。進口以機器、鐵和鐵製品、化工產品、葯品、電機、汽車、糖、茶、棉布等為主。
卡倫河是境內唯一的通航河流。輸油管把石油從產區輸往各出口港及提煉中心。
重要城市
德黑蘭:首都。1 1 世紀建立的古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鐵路樞紐。有紡織、石油提煉、汽車裝配、制葯、水泥等工業。
阿巴丹:著名的石油城。有規模很大的煉油廠和設備完善的石油化工廠。波斯灣上的哈爾克島,是伊朗原油的輸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港之一。
阿瓦士:位於石油蘊藏豐富的胡齊斯坦省。伊朗縱貫鐵路上的要站之一。為石油提煉中心和轉運站。大不里士:人口約6 0 萬。8 世紀起曾長期為伊朗首都。農畜產品重要貿易中心。以織毯、製革等手工業著名。地震較頻繁。
伊斯法罕:伊朗古都,古代「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國最大紡織工業中心,金屬製品亦著名。
馬什哈德:是伊朗橫貫鐵路的東部終點。向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蘭間的商隊貿易中心。是黃麻、絲、茶和麵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為什葉派伊斯蘭教聖地。
其它
重要節日:國慶日2 月1 1 日。春節(新年)3 月2 1 日。
與我國建交日:1 9 7 1 年8 月1 6 日。
貨幣:伊朗里亞爾。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3 小時3 0 分;比北京時間晚4 小時3 0 分。
國花:玫瑰。
國名釋義:古波斯語意為「光明」。
⑷ 本人要去伊朗馬什哈德留學但不知道那裡的氣候和文化,最好有知道那裡的菲爾多西大學的
位於Khorasan e Razavi省省會,前Khorasan省會,東部第一大城市馬什哈德的Ferdowsi大學,國立大學,建於1949年,綜合排名大概是伊朗前五到十位,文科還不錯,同時也是招收留學生最多的三所大學之一。
⑸ 伊朗中部最大城市是
重要城市 德黑蘭:首都。1 1 世紀建立的古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鐵路樞紐。有紡織、石油提煉、汽車裝配、制葯、水泥等工業。 阿巴丹:著名的石油城。有規模很大的煉油廠和設備完善的石油化工廠。波斯灣上的哈爾克島,是伊朗原油的輸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港之一。 阿瓦士:位於石油蘊藏豐富的胡齊斯坦省。伊朗縱貫鐵路上的要站之一。為石油提煉中心和轉運站。大不里士:人口約6 0 萬。8 世紀起曾長期為伊朗首都。農畜產品重要貿易中心。以織毯、製革等手工業著名。地震較頻繁。 伊斯法罕:伊朗古都,古代「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國最大紡織工業中心,金屬製品亦著名。 馬什哈德:是伊朗橫貫鐵路的東部終點。向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蘭間的商隊貿易中心。是黃麻、絲、茶和麵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為什葉派伊斯蘭教聖地。
⑹ 請介紹下,伊朗前任外長外交部長馬努切赫爾·穆塔基的詳細信息。謝謝。
馬努切赫爾·穆塔基,伊朗政治人物。出生於1953年5月,是伊朗職業外交官。2005年8月起擔任伊朗外交部長,2009年獲得連任。2010年12月13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解除了穆塔基的職務,由伊朗副總統兼伊朗努切赫爾·穆塔基(英語:Manouchehr Mottaki,波斯語:منوچهر متکی ),伊朗前外交部長。出生
馬努切赫爾·穆塔基
於1953年5月12日,畢業於印度班加羅爾大學,後來在德黑蘭大學獲得國際關系碩士學位。1985年至1989年任伊朗駐土耳其大使,1989年1992年任外交部西歐事務秘書、外交部副部長,1994年至1999年任伊朗駐日本大使。2005年8月起任伊朗外交部長,2009年獲得連任。2010年12月13日被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解除外長職務。
原子能組織主席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暫時代理。
⑺ 伊朗的禮薩呼羅珊省怎麼不在27個省內
伊朗29個省,謝謝 、網路上看
音譯不同嘛,禮薩呼羅珊省就是霍拉桑省,在東北部
⑻ 絲路重鎮在哪裡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古波斯)—西亞—大秦(古羅馬)
⑼ razavi khorasan province是什麼意思
razavi khorasan province
拉扎維呼羅珊省
拉扎維呼羅珊省,(波斯語:خراسان, 英語: Razavi Khorasan Province)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面積144,681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3。人口約5,202,770(2005年數據);省會馬什哈德市。
【地理位置】
拉扎維呼羅珊省位於伊朗東北部;北面與土克曼斯坦斯坦和北霍拉桑省為鄰,東面阿富汗斯坦交界,西面與亞茲德省和塞姆南省接壤,南面連接南霍拉桑省。
⑽ 絲綢之路經過了現代那幾個省份以及世界哪些國家
路線
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參見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