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覺得最好的伊朗電影是哪一部
是伊朗的那部《小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為自己沒有鞋子而煩惱過呢?相信大家應該都沒有吧,但是有些貧窮的地方,一雙鞋子也很重要。今天小給大家來介紹一個關於雙鞋子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黑。小黑是一名懂事的小男孩,因為家境貧寒,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人做能及的事情,這天,小黑從鞋匠那裡拿回了滿是補丁的鞋子,這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小黑小心的將鞋子包好,然後又去了便利店,還要買些土豆,當作一家人的飯菜。
就在小黑買菜的時候,妹妹的鞋子卻被別人拿走了,小黑並不知道,拿走鞋子的是那個撿破爛的老頭,原來老頭把他妹妹的鞋子當做破爛收走了,小黑卻以為在雜物箱底下,於是使勁往下摸,卻不小心弄壞了店家的蔬菜,遭到店家呵斥。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父親剛為他們買了兩雙新鞋子,也許這就是平凡日子中的驚喜與幸福吧。
到這里,整部電影就結束了,這部電影反映了貧苦人們的小幸福,平凡而又感人,值得一看。
B. 伊朗電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獲過什麼獎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1997年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C. 奧斯卡獎伊朗名導法哈蒂被訴抄襲學生影片,大家怎麼看
據外媒消息,伊朗法院對此前的阿斯哈法哈蒂新作抄襲案做出裁決,認定兩屆奧斯卡獎得主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個英雄》抄襲了其前學生阿扎德馬西扎德(azad Masizad)在求學期間製作的紀錄片《All Winners,All Losers》,罪名成立。德黑蘭一家法院裁定,法哈蒂侵犯了阿扎德紀錄片的版權,並在沒有註明原作者的情況下竊取了她的紀錄片的關鍵元素。
總而言之,這雖然是一部抄襲的影片,但是不得不說它的劇情以及對人性的刻畫是非常好的。
D.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推銷員》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伊朗電影《推銷員》最終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然而,由於特朗普的入境限制令,法哈蒂根本沒法出現在頒獎禮現場,他個人也一早宣布拒絕出席。
法哈蒂說:「我的缺席是對我祖國和其他16個被禁止入境國家的侮辱。」我們對這個導演並不陌生。
在2012年第84屆奧斯卡上,《一次別離》拿了最佳外語片。
此外這部影片在當年引發全球電影節震動,拿獎拿到手軟。
《推銷員》的故事有著跟《一次別離》非常像的平民氣質,講述了伊朗的一對平凡夫妻的生活被一次意外所打斷。
男主角艾馬德是一位中學語文老師,上課之餘兼職做話劇演員。全片的第一場戲,是他與妻子拉娜所住的房子即將倒塌,夫妻倆和鄰居們一起從大樓里撤離。
樓房的牆壁從內部裂開,象徵著家庭細胞的裂變,預示著男女主角情感的最終破裂。
艾馬德在課堂上給學生上課時告訴大家,他正在出演一出話劇《推銷員之死》。 妻子拉娜也在這部話劇中出演推銷員的妻子。
這是一個對於女性限制森嚴的國度。話劇的排練現場,男演員對一個漂亮的女演員有些不尊重,女演員憤而離場,綵排被打斷。
艾馬德和妻子忙著搬新家。一切忙中有序,夫妻倆伉麗情篤。
一次演出,丈夫要演到深夜12點,妻子獨自先回家,就在這天晚上,意外發生了。
妻子與丈夫通完電話,在新居獨自卸妝、梳洗。門鈴響了,她覺得一定是丈夫回來了,就把門禁和房門都打開,然後自己去浴室洗澡。
丈夫從超市買好東西回家,按門鈴,沒人開門,只好讓鄰居幫忙開門。上樓梯時他越來越覺得不對勁,血跡一路從樓梯延伸到了浴室。
導演沒有去表現浴室里的場景,而直接切到了醫院里妻子。
鄰居告訴艾馬德妻子被一個闖入的男人打傷了頭部,正在進行救治。
鄰居懷疑陌生男人是來找原來的房客,一位妓女曾在這里住了很久。
丈夫說不出話來,那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妻子有沒有被性侵?兩人悶著這個心結度日如年。
妻子回家養傷,曾經情深義重的夫妻兩人閉口不談此事。影片用大段的緘默來表現男主角獨自操持家務,照顧養傷的妻子。
妻子不想報警,希望當成什麼也沒發生過,繼續平靜地生活。丈夫卻認為應該向警察坦白一切,追查兇手。夫妻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妻子堅持當天晚上去表演。在舞台上,丈夫臨時改了台詞,將憤怒通過台詞發泄在她身上。她也無法控制自己,中途退場。
後台,妻子告訴丈夫,退場是因為有個觀眾的眼神讓她不舒服,因為看起來很像那個破門進入的男人。丈夫聽後滿臉懷疑地問:「你不是說沒有看到他嗎?」
妻子那晚到底經歷了什麼,這個問題又一次像毒蛇纏繞丈夫,令他窒息。
即使當事人閉口不談,周圍的流言蜚語還是把這對夫妻淹沒。艾馬德在學校里也無心上課。
丈夫一邊在現實生活中瘋狂地搜索犯罪人遺留在屋子裡的蛛絲馬跡,順著他留下的車鑰匙、手機等信息追查他的下落,發誓要把他找出來。一邊在夜晚演出的舞台上通過台詞釋放自己無處發泄的憤怒。
根據貨車留下的線索,艾馬德找到了那天晚上進入房間的犯罪者,竟然是一個老人。老人承認自己是原房客妓女的常客,但堅持沒有傷害他的妻子。
兩人從言語沖突升級成扭打。憤怒的艾馬德把老人反鎖在空無一人的房屋中。
這天晚上,夫妻兩人在《推銷員之死》的演出中大獲贊賞。回到家,妻子看到丈夫竟然私自拘留了老人,奪門而出。
老人的心臟終於因為不堪重負出了狀況,夫妻兩人也慌了,打電話喊來了他的家人。
老人的妻子滿眼淚水感謝夫妻倆救了自己的丈夫。
眼看著妻子已經打算隱瞞此事,劇情發生反轉,艾馬德將老人單獨叫入房中,狠狠給了他一巴掌,並把裝有避孕套和嫖資的袋子還給老人的家人,老人覺得事情終將敗露,再次昏倒在樓梯間,悲劇釀成。
救護車的鳴叫響徹夜空,夫妻兩人久久對視……
戲中戲——世界經典名劇《推銷員之死》
美國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推銷員之死》是一部被公認的美國戲劇史上最佳作品之一的著名話劇,1949年2月在百老匯首演,1983年來中國北京由人藝也演出過。故事講述了一個城市中的小人物不懂得資本主義社會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抱著不切實際的陳腐理想和過時的處事哲學屢屢碰壁,最後以自殺來騙取保險金。
《推銷員之死》中的許多細節都與電影《推銷員》一一對應。
第一處
話劇第一幕中演妓女的女演員,因為男演員一聲笑,立刻怒氣沖沖罷演了。女演員認為男演員在嘲笑她,因為她扮演的是妓女,從而不尊重她本人。扮演妓女的女演員因為同事無意的笑聲就覺得受到了羞辱。艾馬德在妻子被誤認為是妓女而遭受襲擊,因此覺得受到莫大羞辱的心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處
拉娜不顧受傷的身體,繼續出演話劇。當丈夫扮演的「推銷員」說出了「我配不上你」的台詞,拉娜立刻覺得這是說她的,立刻崩潰大哭,逃離舞台。拉娜非常清楚丈夫因她受到陌生人傷害感到的羞辱。襲擊者對於她的直接傷害遠不及傳統男權思想對她的隱性傷害來的大。
第三處
艾馬德得知房東同事把妻子的事,告訴其他同事們,原本就因為房東同事隱瞞前房客妓女身份的事而非常惱怒的艾馬德,更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了,他怒氣沖天,在演出時修改台詞,大罵房東同事。
第四處
拉娜扮演的劇中人台詞:「我已不再哭泣,你為何還要那樣做?」正好暗示了隨後發生的報復事件後拉娜的心情。拉娜無法理解已經同意寬恕麵包店老闆的丈夫為什麼還要繼續報復他?劇中人對丈夫的傷心和失望,也正是拉娜在報復事件後的內心反映。
當妻子被人襲擊後,比起妻子內心的陰影,他更在意的是鄰居們的非議,同事們的流言。雖然表面上他對妻子照顧有加,但內心卻因為男權思想受到打擊而憤怒,急於討回自己受辱的自尊。
他倒掉了妻子做好的飯菜,因為這是妻子用襲擊者留下的錢買來的食材。
艾馬德找到了案犯,麵包店老闆,一位患有心臟病的老人,不顧對方的求饒,執意要當著他妻女和准女婿的面,揭穿老人的醜行。
「以眼還眼」,受到了羞辱就要讓對方同樣受到羞辱,古老的傳統依然被伊朗現代的知識分子忠實的執行著。
一次本應齊心協力尋找施暴者的事件變成了受害者的糾結與對立,將片中角色巧妙地放置在進退兩難的道德困境之中。阿斯哈·法哈蒂最擅長的就是通過對社會不同階級人物群像的白描,創造出極具壓迫感的戲劇沖突,在從被困於道德困境中的影片角色,尖利的映射到整個社會層面上。
本片擊敗了今天呼聲最高的最佳外語片候選《托尼·厄德曼》,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爆冷。
更多精彩請關注電影公眾號:關燈拆電影
E.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F. 得奧斯卡獎的伊朗電影
伊朗電影已經敲響了奧斯卡的大門,《天堂孩子》獲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影片之《我在伊朗長大》
G. 伊朗電影名字獲奧斯卡獎的大概在2000年前後
http://ke..com/link?url=vrjoeLr9xyeHA_Yzt_D_L_2ke__tApNzqdKqDhmN2FYHN4uxDlcjGps-8G6y3LLk01ILa_Hjyg1O
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
H.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入圍名單公布,都有哪些影片在列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入圍名單公布,《駕駛我的車》,《上帝之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偉大的自由》,《童一個世界》,《教室里的一頭氂牛》,《六號車廂》,《逃亡》,《我是你的人》,《羊崽》,《一個英雄》,《蜂箱》,《火之夜》,《大教堂廣場》,《好老闆》。
I. 以前看過一部外國電影,忘了名字,好像是說一個小男孩想要一雙鞋子,可是家裡窮買不起,有一次學校舉辦運
伊朗電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J.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2022
奧斯卡2022年獲得最佳國際影片提名的有:《教室里的一頭氂牛》(不丹)、《逃亡》(丹麥)、《上帝之手》(義大利)、《駕駛我的車》(日本)、《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
第94屆奧斯卡獎預計將於2022年3月27日登場,主辦方12月22日晨公布最佳國際影片(舊稱:最佳外語片)15強名單,其中正好人在台灣的不丹導演巴沃邱寧多傑,就以《不丹是教室》入選。
該片不僅去年在台創下735萬(台幣)票房,更「連續」代表不丹角逐2021、2022年奧斯卡(去年因為不丹尚未成立電影委員會推介不符資格,今年迅速成立於是過關)。
2022奧斯卡國際電影15強公布
2022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15強名單,除在意料中日本導演濱口竜介的《在車上》,以及伊朗導演法哈蒂的《A Hero》外,北歐電影戰力超強。
一口氣破紀錄進了丹麥《漂浪人生》(Flee)、芬蘭《邂逅在六號車廂》(Compartment No. 6)、挪威《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和冰島的《羊懼》(Lamb)等4部電影。華語電影則提前出局。
以上內容參考 正觀新聞-2022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