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王國什麼時候覆滅的

伊朗王國什麼時候覆滅的

發布時間:2022-05-08 02:23:27

Ⅰ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Ⅱ 波斯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波斯第一帝國,是波斯首個征服大部份中亞領域的帝國。領土東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歐洲的馬其頓、色雷斯,西南至埃及。

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當時整個波斯地區還是在米底王國的統治之下。阿契美尼斯死後,他的兒子泰斯帕斯繼任王位,並在米底王國斯基泰時期帶領阿契美尼德脫離米底王國的統治。泰斯帕斯死後將土地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塞魯士一世和阿里亞拉姆尼斯。他們死後將王位分別傳給他們的兒子:岡比西斯一世和阿爾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塞魯士二世繼承岡比西斯一世的王位,並在其後承襲了亞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聯合阿契美尼德王國。

塞魯士二世隨後開始擴張領土。他首先公開反叛米底王國,並在公元前550年將其徹底消滅。其後,他與巴比倫結盟,以確保王國的後方不會受威脅;然後再起兵西進里底亞,並於公元前547年在薩迪斯(里底亞的國都)將其征服。消滅里底亞後,塞魯士二世乘著巴比倫國內政局不穩之時揮軍向其進攻。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塞魯士二世入城,並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願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

塞魯士二世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任王位。他對埃及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攻破其國都孟菲斯,更將法老擄至蘇薩。其後,他又對迦太基、阿蒙及努比亞發動征戰,但最終卻無功而返。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國內部發生叛亂,岡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師回朝,卻死在途中。其王族將領大流士一世續率兵回國,並成功平定叛亂,更最後獲得王位。

大流士一世為阿爾沙米斯的孫兒。他奪得王位後對內採取了嚴厲的措施以穩定政局。對外他則積極推行擴張。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大片地區納入疆土。其後,他又揮軍至亞細亞與希臘之間的赫勒斯滂海峽。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馬多尼奧斯進攻色雷斯和馬其頓,但於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臘時的馬拉松戰役中失利。

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接續作王,並於公元前485年成功鎮壓在埃及發生的一場叛亂。其後,他對希臘發出多次進攻;最初獲勝,佔領希臘北部地區。但在之後的幾場戰役中均失利,馬多尼奧斯更於普拉提亞一役中戰死。自此,薛西斯一世將集中力轉移在宮廷生活,最後更於公元前465年被謀殺。

接續薛西斯一世的分別是阿達薛西一世、薛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二世。其中,薛西斯二世執政只有45天,最終因喝酒過多被宮里的一個妃嬪之子殺死。在他們之後接任的是阿達薛西二世。他成功策動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更最終簽署了《國王和約》,從而得以插手希臘的事務。公元前401年,小塞魯士從小亞細亞起兵叛亂,率10,000希臘雇傭兵東進制爭奪王位,被阿達薛西二世所敗;但他所雇的長征記希臘雇傭兵卻成功退卻回希臘本土(參見色諾芬)。

此後的幾年間,阿契美尼德王國本土發生了多次的叛亂;雖然最終都獲平定,但卻大大動搖了王國本身的基礎。公元前359年,阿達薛西三世登基。由於他拒絕幫助雅典對抗北面的馬其頓,與雅典鬧翻。馬其頓其後統一全希臘,更於公元前330年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攻入波斯波利斯。同年,阿契美尼德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殺,阿契美尼德王國正式滅亡。

Ⅲ 求1800年至1914年滅亡的王國及王室姓氏

韓國 大韓帝國대한제국(1897年—1910年)李
中國 清朝(1616年—1911年)愛新覺羅
緬甸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印度 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
伊朗 土庫曼阿夫肖利耶王朝(1736—1802年)
阿富汗 薩多查依王朝(1747年—1818年)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Cent-Jours(1804年—1815年)波拿巴
法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Second Empire(1852—1870年)波拿巴
德國 萊茵邦聯Rheinbund(1806年—1813年)

Ⅳ 伊朗真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戰勝了所有外來的侵略者嗎

這句話是伊朗的外交官在跟美國的口水戰中說出來的,反過來看伊朗的歷史,其實不是像伊朗外交官說的那樣子的,伊朗在歷史上有過好多敗戰,伊朗外交官說的太霸氣了。

到了1501年,有一些人在伊朗地區成立了薩菲王朝,薩菲王朝就是伊朗的前身了。到了1921年,又建立了巴列維王朝,而且又自稱波斯帝國,就是最開始在伊朗地區成立的王朝;到了1935年,禮薩汗將把巴列維王朝成功的改名為伊朗,伊朗國家真正的出現在我們的耳朵之中了。可是好景不長,二戰期間又成為了附屬國,直到後面的1979的伊斯蘭革命,才是真正的獨立。

Ⅳ 巴列維王朝曾經是中東最強大的王國,為何突然就滅亡了

巴列維時代指的是伊朗獨立,到伊斯蘭革命這段時間,屬於巴列維王朝時期。當時的伊朗,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爆發性增長的過程。當時伊朗石油資源豐富,利用石油財富,積累了大量的錢財。而且得到了美國大量的援助,在美國幫助下,伊朗社會徹底世俗化發展,破除宗教的愚昧思想。當時伊朗徹底思想解放,婦女可以上學,工作,可以不帶頭巾面紗,可以穿比基尼。而且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到70年代,伊朗經歷20年的快速發展,就已經成為了當時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了,只需要再堅持10到20年,伊朗成為發達國家那是非常輕松的。

Ⅵ 伊朗歷史悠久嗎

去年我去位於伊朗設拉子的波斯波利斯遺址的時候,直接被震驚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三洲帝國的統治中樞,這里實在是太雄壯氣派了。可以想像一下,在2500多年前,現在伊朗人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非常高超的建築技能,能營造出這樣規模的城市,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而對照一下這個時期的正處在東周亂世時期的中國,從目前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來看,似乎還沒有能夠和波斯波利斯媲美的城市,包括西周的都城豐鎬,與東周的都城洛邑。

當然修建波斯波利斯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波斯帝國的全盛時期,開國皇帝居魯士修築的蘇薩,從復原效果圖來看,就已經非常壯觀了。作為當時西亞-小亞世界強悍統治者米底國王的外孫,他先是擊敗了這一區域強國之一的呂底亞,然後又征服了修築空中花園的新巴比倫。這些都是伊朗輝煌悠久歷史的組成部分。

再往前追溯,建立於兩河流域的文明,其統治范圍也影響到了伊朗高原,雖然不是波斯民族創造的歷史,但這一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也屬於伊朗歷史的一部分。

和中國一樣,伊朗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氏族時代,這里都有文明存在,而且起步發展的非常早,可以說是大幅領先於同一時期的中國的,所以從文明大省的時間和取得的成就來看,伊朗絕對配得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稱號。

Ⅶ 伊朗與以色列有什麼世仇

在過去的2006年裡,世界政治舞台上風雲激盪,中東更是引人眼球。波斯硬漢伊朗總統內賈德頻出驚人之語,公開置疑二戰期間納粹屠猶的真實性,威脅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地要求把伊朗驅逐出聯合國,堅決反對伊朗的核計劃,威脅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以色列與伊朗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相隔千里的以色列與伊朗到底有何糾葛?

猶太人的「解放者」——波斯帝國與猶太民族

以色列與伊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以色列的猶太民族和伊朗的波斯民族很早就生活在中東地區,也都曾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王國,所羅門王時期達到鼎盛。後來,希伯萊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分裂造成國勢衰落,也直接造成了猶太民族的苦難。公元前77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王國所滅,民眾被驅離故土,湮沒於歷史之中。猶太王國雖逃過亞述一劫,但厄運難免。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賈尼撒攻克猶太王國都城耶路撒冷,城中財富被洗劫一空,聖殿被付之一炬,全城盪然無存。尼布賈尼撒將耶路撒冷全城的居民,包括貧民、工匠、貴族和被挖去雙眼的猶太王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成為亡國奴的猶太人,在異鄉歷經50餘年的磨難,念念不忘故國,思鄉之心越來越重。他們渴望耶和華派救世主降臨來拯救他們,讓他們重返家園,復興國家。

波斯人屬於中亞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進入了今天的伊朗境內。公元前550年波斯部族首領居魯士建立了波斯帝國。居魯士志向遠大,終生東征西討,滅國無數。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兵不血刃攻佔了千年名城巴比倫。猶太人的命運出現了轉機。開明的居魯士大帝比較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他發布文告,釋放「巴比倫之囚」,讓他們回歸故國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據說當時共有42000多猶太人扶老攜幼返回耶路撒冷。更讓猶太人感激涕零的是,居魯士還把尼布賈尼撒掠奪的5400餘件耶和華聖殿聖物交給了猶太人。居魯士對猶太人的「解放」正好與猶太人的救世主傳說巧合,這一事件促進了猶太教的形成。居魯士大帝因而被猶太人尊稱為「塗聖油的王」。返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了聖殿,恢復了國家,並持續了400餘年的自治。可以說波斯帝國是「巴比倫之囚」的解放者,也甚至可以說沒有居魯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猶太人,也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公元前330年,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伊朗先後遭到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統治。近代伊朗又淪為英國和沙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第一次復國後的猶太國家也歷經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公元前65年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帝國佔領,猶太人的國家不復存在。公元1至2世紀,猶太人不堪羅馬帝國奴役,先後兩次大規模起義反抗,但慘遭鎮壓,數十萬人被殺,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翻耕成田。殺戮之後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於是猶太人開始了背井離鄉、流浪異地的長期民族飄泊史。

親密的准同盟——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

歷史再次使兩個民族的命運兩千年後相連。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備受歧視與迫害,雖然猶太人在經濟、教育與科技領域成績斐然,但歐洲反猶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猶太人便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替罪羊。19世紀末,作為一種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移居曾經的故土——巴勒斯坦。納粹興起後大肆迫害猶太人,二戰期間有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屠殺。民族的悲慘命運使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曾經的故土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進入自己的家園。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雙方沖突不斷。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者」——英國面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壓力左右為難,乾脆把這個難題丟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這個猶太國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國的次日,阿拉伯聯軍就發動軍事進攻要把這個國家扼殺在搖籃中。以色列軍民浴血奮戰終於站穩腳跟。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則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出於同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的考慮,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沖突。摩薩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認以色列。摩薩台倒台後,巴列維國王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實權。巴列維想實現伊朗的現代化,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光榮。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輝煌成就吸引了國王,認為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他實現「白色革命」。美國猶太社團對國會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朗與以色列搞好關系,可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猶太社團的力量敲開美國國會的大門,幫助伊朗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藉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維護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與伊朗搞好關系,擺脫在中東的政治孤立,從伊朗獲得必需的石油。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密切,雙方人員來往絡繹不絕,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梅厄、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訪問過伊朗。雙方的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也開花結果。政治上,雙方共同致力於遏制納賽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同在葉門對抗納賽爾,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游擊隊,並通過伊朗把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轉往以色列。在軍事上,以色列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有趣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甚至認為擁有核武器對伊朗來說是很危險的,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並批評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提倡建立「中東無核區」。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在經濟方面,以色列幫助伊朗在農業、軍工等方面進行建設,而伊朗則在阿拉伯對以色列實行嚴格的經濟貿易禁運時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從伊朗進口,到1976年伊朗則提供了大約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對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幫了大忙。面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指責,伊朗聲稱「我們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六·五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十月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

冰河時代——以色列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了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必然發生逆轉。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講中,呼籲伊斯蘭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團結一致,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認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對伊朗國王與以色列政權建立友好關系。在巴列維時期,霍梅尼通過演講、發表聲明和撰寫文章向穆斯林闡述以色列政權對伊斯蘭世界構成的威脅,認為以色列政權是伊斯蘭世界心臟的毒瘤,如果不鏟除,其後患無窮。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兩國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駐伊朗的機構、專家全部撤出,伊朗駐以色列的機構也關門閉市,許多合作項目半途而廢,其中包括「鮮花工程」。革命後的伊朗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政策,號召伊斯蘭世界鏟除以色列這個「毒瘤」,把每年的齋月最後一個周五主麻日定為「古都斯日」,旨在喚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滅以色列政權。自此後,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政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但他不是個反猶主義者。在伊斯蘭革命時期,他曾許諾保護伊朗的猶太社團,不許傷害生活在伊朗的猶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許願意離開伊朗的猶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目前,在伊朗還生活著數萬猶太人。伊朗憲法保護他們的宗教習慣和風俗,並在議會留有一個席位。

革命後的伊朗雖然激烈反對以色列,但是兩國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國際上極其孤立,武器彈葯缺乏。這時,被伊朗視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動拉了死對頭伊朗一把,向伊朗輸送了大量軍火。一來,以色列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極端主義是暫時的現象,會很快退燒,兩國可以重溫舊好。198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前總理伊扎克·拉賓總結以色列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策時說,「伊朗現在從其奉行的哲學上來說是以色列的危險的敵人。……但同時,伊朗28年或者37年後將會是以色列的朋友。」兩伊戰爭時期,以色列不僅自己賣軍火給伊朗,而且還在美伊之間穿針搭線,幫助伊朗藉助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美國軍火。霍梅尼時期,伊朗雖然購買以色列的軍火,但其反以思想並未軟化,積極支持巴解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反以行動,並與敘利亞在反以問題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強烈譴責伊朗的反以言論和行為。

以色列經過多年的奮戰,終於基本擺平了阿拉伯國家,老對頭巴解組織也逐漸軟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國以來所處的艱險環境。面對現實,一種新的和平主義之風吹拂阿以政壇。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伊朗卻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當時的和平進程是公正的,認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談判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旗幟鮮明地要求「公正」——解決1948年以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權利、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問題。伊朗表示原則上接受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協議》,因為這個協議是「不公正的、傲慢的,歸根結底是荒謬的」。在人們對巴以和談寄予厚望,憧憬中東和平美景之際,伊朗的特立獨行顯得與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態度十分惱怒,認為伊朗是「最危險的敵人」,但對伊朗也無可奈何。

繼巴以和談之後,伊朗核計劃又成為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嚴重問題。兩伊戰爭後,伊朗重新啟動巴列維時期的核計劃。這時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對巴列維核計劃的支持,強烈反對伊朗重啟核計劃,指責伊朗尋求核武器,並力促美國、歐盟等國家向伊朗施壓,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伊朗核問題成為核危機,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也進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內賈德上台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還牙要求聯合國開除伊朗。內賈德還對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表示置疑,以色列則指責內賈德犯了反人類罪,雙方你來我往,口水戰不休。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內賈德的言論無非是要轉移阿拉伯對伊朗的核計劃的擔心,並借反以言論,凝聚國內共識,獲得政治支持。內賈德嚴辭反以但他並不是反猶太主義者,2006年12月,他本人還向德黑蘭一猶太醫院捐款。伊朗的猶太人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內賈德言論的影響。

總起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爭並非出於直接的國家利益之爭,而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伊朗反以無非是把以色列視為西方代理人,認為以色列建國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陰謀。可以說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響,維護伊斯蘭利益的表象,其實質是反以色列後面的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其實,以色列也不願與伊朗為敵,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Ⅷ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

Ⅸ 這幾個國家是怎樣被誰滅亡的

平時還是應該多了解點歷史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拜占庭就是現在的土爾其.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領屬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舊址,故又稱拜占庭帝國

匈奴 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基本上就是現在的蒙古

突厥 的後裔包括現在的土耳其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等.由於他們的遷移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他們和匈奴不是一回事.

前古典期即瑪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
古典期(約公元250~900)瑪雅文化進入盛期,各地較大規模的城市和居民點數以百計,都是據地自立的城邦小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
後古典期(約1000~1520)的文化有濃厚的墨西哥風格。從墨西哥南下的托爾特克人征服尤卡坦,並以奇琴伊察為都城。
1450年,大概由於內部叛亂,瑪雅潘被焚毀,此後百年中文化趨於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虛而入,從墨西哥南下,佔領尤卡坦半島,瑪雅文明被徹底破壞。

古瑪雅文明是斷絕了的文明,對其發展程度很難回答 不過是個很厲害的民族 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復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只,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系。
馬其頓在古代的時候與希臘的關系就好像是蒙古與中原的關系似的。其實也是希臘的一部分。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托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2001年春,馬其頓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馬國爆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馬國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之後馬國國內民族關系有一定的改善。

我覺得不是,因為他們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但他們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

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神廟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約翰騎土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巴巴羅薩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蘇丹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Ⅹ 已經消失的國家有哪些

查了一下,這個很全,應該符合你的要求

消亡的國家
這些國家現在已經分成幾個國家。

奧匈(Austria-Hungary) - 這個雙君主國家於1867年組成,由哈布斯堡帝國發展而來。分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在1918年,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Yugoslavia) - 於1918年、1929年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黑山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建立;在 20世紀90年代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脫離南斯拉夫,後塞爾維亞和黑山於2003年重新建立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 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1993年國家分裂成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
西印度群島聯邦(West Indies Federation) - 1952年由獨立的加勒比海內的前英國殖民地組成。在牙買加投票決定脫離後,聯邦瓦解。
馬里聯邦(Mali Federation) - 1959年由法屬西非的兩個部分塞內加爾和法屬蘇丹組成,1960年分為塞內加爾和馬里。
蘇聯(Soviet Union)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 - 於1918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由許多加盟共和國組成,後分裂為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摩爾瓦多、白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和俄羅斯。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 - 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的聯邦,1961年解散,埃及使用這個名字直到1971年。
中美洲聯合省(Provinces of Central America)也稱為中美合眾國 -- 獨立於1823年;1838年-1840年陷入內戰而分裂。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或兩國聯邦共和國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Two Nations) - 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於1772年-1795年劃分。這些土地是今天的波蘭、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卡爾馬聯合(Kalmar Union) - 由丹麥、挪威和瑞典組成的由一個國王統治的聯邦。
荷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1815年 - 1830年)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Royaume-Uni des Pays-Bas) 於1815年的維也納國會期間建立,分裂為比利時(1830年脫離)、盧森堡(1835年脫離)和荷蘭。

更名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名字曾經被更改。

緬甸(Burma) - 1989年改名為Myanmar。
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 - 臨時存在在(1977年-1979年)的中非共和國期間。
錫蘭(Ceylon) - 1972年改名為斯里蘭卡。
愛爾蘭(éire) - 於1949年使用另一種描述1。
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 - 1937年改名為éire。

象牙海岸(Ivory Coast) - 1985年成為把國家名的寫法統一採用法語的「C?te d'Ivoire」,並定為正式的名稱,廣推至所有採用拉丁字母的語言。
柬埔寨(Kampuchea) - 柬埔寨(Cambodia)1980年到1989年的名字,後來改回以前(1949年到1975年)的名字。
高棉共和國(Khmer Republic) - 柬埔寨(Cambodia]])從1975年到1980年的名字。
新康涅狄格(New Connecticut) - 比較短暫,在1777年成為佛蒙特共和國的名字。
波斯(Persia) - 1935年改名為伊朗(Iran)。
剛果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Congo) - 從1960年到1966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名字。
暹羅(Siam) - 1939年改名為泰國。
外約旦(Transjordan) - 1946年改名為約旦。
上層沃爾塔(Upper Volta) - 1984年改名為布吉納法索。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於1927年改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的大部分於1922年獨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 只餘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省的前南斯拉夫於2003年重新命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扎伊爾(Zaire) - 從1971年至1997年採用此名,之後政權轉變,改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南非「獨立」祖國
這些「祖國」的人民為黑種人,被從南非准許「獨立」。由於不被其他國家承認,他們在1994年被官方重新合並。

博普塔茨瓦納(Bophuthatswana) - 1977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西斯凱(Ciskei) - 1981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特蘭斯凱(Transkei) - 1976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范達(Venda) - 1979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分裂的國家
這些國家曾經宣布過獨立,但是不能取得獨立、或者沒取得永久獨立的地位、或者重新合並進祖國、或者合並到另一個國家。

比亞法拉(Biafra) - 1967年宣布從奈及利亞獨立,1970年被擊敗和重新合並。
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 1861年宣布從美國獨立,1865年重新合並。
克里米亞(Crimea) - 1992年宣布從烏克蘭獨立,但不久接受成為烏克蘭內的自治共和國。
加丹加(Katanga) - 1960年宣布從剛剛建立的剛果共和國獨立,1963年再次被合並。
加利福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alifornia) - 在1846年6月宣布獨立,脫離墨西哥,在1846年7月被美國海軍佔領。
里約格蘭德(Republic of Rio Grande) - 1840年宣布獨立,一年後被暴力統一於墨西哥,包括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新萊昂和美國得克薩斯的一部分。
得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 - 1835年從墨西哥那裡宣布獨立,進而於1845和合並
車臣(Chechnya) - 1990年宣布獨立,脫離俄羅斯為伊赤克利亞車臣共和國,但是只被塔利班承認。在2002年恐怖分子襲擊事件後,經過第二次車臣戰爭,俄羅斯聯邦重新控制車臣。
合並的國家
這些國家曾經獨立,現在是另一個國家的一部分。

英屬索馬里蘭(British Somaliland) - 曾經宣布為獨立的索馬里蘭共和國,後來成為索馬里的一部分。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 1990年統一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東羅美利亞(Eastern Rumelia) - 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1886年統一於保加利亞。
東尤卡坦半島的陳聖克魯斯瑪雅 - 在19世紀50年代被英帝國認為是獨立的國家,現在是墨西哥的一部分。
Regency of Carnaro1919年和Free State of Fiume1920年,在港口城市Fiume和Rijeka的兩個短暫的政權,由Gabriele D'Annunzio宣布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爭議領土,1921年被義大利佔領。二戰後轉交給南斯拉夫,現在在克羅埃西亞。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1801年合並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夏威夷王國(The Kingdom of Hawaii) - 於1810年由卡美哈美哈一世統一,從1826年到1893年1月17日被美國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繼君主政體被顛覆之後以獨立的夏威夷共和國形態存在,直到1898年與美國合並。
伊夫尼(Ifni) - 1969年以前為西班牙的領地,然後被摩洛哥吞並。
印度土邦Indian Princely States
意屬索馬里(Italian Somaliland) - 成為索馬里的一部分。
卡拉特(Kalat) - 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剛果王國(Kongo) - 非洲王國,1885年在柏林會議上被殖民列強所分裂。現在的安哥拉的一部分(incl. Cabinda)、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滿洲國(Manchuria) - 1945年前Manchuria - 日本的傀儡國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摩爾達維亞(Moldavia) - 分裂為現在的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
里斯尼特(Moresnet) - 極小的歐洲國家,100多年前成為比利時的一部分。
紐芬蘭(Newfoundland) - 從1855年到1907年以的一塊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形態存在,然後主權在1934年恢復為英屬殖民地。在1949年加入加拿大。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 美國的加勒比領土。
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 - 1832年-1835年,現在美國的一部分。
夏威夷共和國(Republic of Hawaii) - 成為美國的領土,後來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Taiwan) - 在中國把台灣割給日本後,當地人宣布獨立,台灣民主國從1895年5月持續到10月。
得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 - 在1836年脫離墨西哥後,最終在1845年加入美國。
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 Vietnam - 現在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
錫金王國(Kingdom of Sikkim) - 被印度於1975年吞並。
南葉門(South Yemen)(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北葉門(North Yemen)(葉門阿拉伯共和國)於1990合並為葉門。
圖瓦(Tuva)(又稱唐努烏梁海) - 中國的領土,後被蘇聯佔領,現在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德蘭斯斐尼亞(Transylvania) - 在成為奧匈帝國一部分之前半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
佛蒙特共和國(Vermont Republic) - 佛蒙特共和國存在於1777年到1791年,後來佛蒙特成為美國的第14個州。
瓦拉幾亞(Wallachia) - 於1859年與摩爾達維亞聯合組成羅馬尼亞。
尤卡坦半島共和國 - 成為墨西哥的一部分。
桑吉巴爾(Zanzibar) - 桑吉巴爾在1964年與坦噶尼喀合並成為坦尚尼亞。

閱讀全文

與伊朗王國什麼時候覆滅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到底有多少種動植物 瀏覽:305
伊朗核原料什麼時候能恢復 瀏覽:672
義大利扎扎現在在哪裡踢球 瀏覽:867
印尼巴士怎麼快速賺錢 瀏覽:905
義大利的牌子有哪些牌子好 瀏覽:542
印度尼幣價格多少錢 瀏覽:369
臨汾哪個超市有義大利面 瀏覽:754
英國買鞋為什麼便宜 瀏覽:203
sabbia義大利文什麼意思 瀏覽:282
2021年英國冬天冷到多少度 瀏覽:695
美國為什麼暗殺伊朗名將 瀏覽:656
印度的1000磅等於多少美元 瀏覽:21
為什麼伊朗軍艦被擊落 瀏覽:712
伊朗高原為什麼叫伊朗高原 瀏覽:17
印度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22
印度小葉紫檀龍龜多少克 瀏覽:179
活著就是奮斗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81
印尼半年簽證是什麼簽證 瀏覽:752
去伊朗買什麼機票最好 瀏覽:333
印尼落地簽費用印尼盾多少錢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