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敘利亞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敘利亞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羅馬和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希臘、愛琴海和小亞細亞間的軍事沖突。敘利亞戰爭指羅馬敘利亞戰爭(前192年-前188年),也被稱為安條克戰爭或敘利亞戰爭。
隨著馬其頓王國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敗於羅馬,安條克三世認為是擴張至希臘的好機會,從前196年起,這兩大勢力逐漸相互在檯面下對抗,並試圖與希臘諸多小勢力結盟來擴大自身在希臘的影響力,最終引發羅馬--敘利亞戰爭。
戰爭最後由羅馬獲得徹底的勝利,安條克三世被迫簽下阿帕米亞和約,使塞琉古帝國割讓小亞細亞給羅馬的盟國,也進一步確認羅馬在希臘的霸權,更使羅馬成為地中海惟一的一等強國。
軍事沖突
在登陸希臘後,安條克三世祈望還有其他希臘勢力可以加入反羅馬同盟,然而亞該亞同盟對他宣戰作為對應,甚至連馬其頓腓力五世都願意對羅馬提供幫助,這造成希臘半島上最強大的馬其頓可能變成安條克的敵手。
雖然戰爭初期有些進展,但在安條克登陸希臘六個月後羅馬完成戰爭的初步准備,派了兩支羅馬軍團登陸希臘,繞過埃托利亞進入色薩利,同時馬其頓軍也進入色薩利,安條克三世希望能在溫泉關抵擋羅馬軍。
但溫泉關戰役結果使他的大軍遭受慘重損失,這樣一來安條克三世只能撤回小亞細亞,孤立無援的埃托利亞同盟只能在埃托利亞戰爭後降服於羅馬。
雖然在愛琴海海域上塞琉古擁有強大的海軍,但羅馬在與帕加馬和羅德島的同盟下組成龐大的艦隊,並在科律克索戰役擊敗塞琉古海軍。
公元前191年,羅馬同盟艦隊封鎖小亞細亞沿岸的港口,而安條克三世試圖重建他的海軍,更派遣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到腓尼基建造艦隊,來阻止羅馬陸軍渡過愛琴海,也希望能在海戰中擊敗羅馬同盟艦隊使聯軍分散,再分別一一擊破。
如同安條克的計劃,羅馬同盟艦隊遭到塞琉古艦隊突襲,羅德島喪失大量船隻,使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派遣軍隊到北愛琴海支援陸軍行動,留下羅馬和羅德島繼續在薩摩斯監視塞琉古艦隊,羅馬聯軍因此而分散。
然而當漢尼拔的艦隊前往達達尼爾海峽的途中遭到羅德島艦隊攔截,並在歐利米登戰役中慘敗。安條克三世在無奈下只能以剩下的艦隊作為賭注,在前190年邁昂尼蘇斯戰役(Battle of Myonnesus)中再度戰敗。
在一連串海戰勝利後,羅馬大軍可以肆無忌憚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洲,而安條克三世也聚集龐大的軍隊對應,雖然安條克有意接受羅馬戰前的條件來避戰,但已經太遲了,雙方在馬格尼西亞戰役展開廝殺,羅馬軍隊主帥為大西庇阿的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亞細亞提庫斯。
雖然安條克三世成功擊破羅馬聯軍的左翼,但自己塞琉古軍隊的左翼卻遭到擊敗,使中央的步兵方陣遭到聯軍夾擊,塞琉古軍死傷大半,安條克只能接受這場戰爭失敗的事實。此戰後盧基烏斯獲得了"征服亞洲的"的稱號。
戰爭造成150多萬敘利亞人終身殘疾
自2011年3月中旬敘利亞爆發危機以來,持續7年的沖突共造成至少35萬人死亡,150多萬人終身殘疾,近1100萬人流離失所……2018年,有約1310萬敘利亞人正等待各類人道主義援助。呼籲國際社會立即採取有效措施,盡快結束敘利亞戰爭。
半島電視台2018年03月12日晚間報道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東北非地區負責人海爾特·卡帕拉爾在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指出,持續多年的戰爭已經造成敘利亞150多萬人終身殘疾,其中8.6萬多人手臂或腿截肢;敘境內330萬兒童正面臨各種爆炸威脅。
在過去的2017年,敘利亞兒童因戰爭死亡的人數是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最多的,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50%。敘利亞戰火還在燃燒,僅2018年頭兩個月,就有1000名兒童死傷。「交戰各方應該停止殺傷兒童,停止打擊醫療衛生機構和學校。」海爾特在講話中呼籲國際社會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以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㈡ 伊朗敘利亞什麼關系
截止2019年2月, 是盟友關系。
信息出處:
阿薩德2018年05月10日在接受希臘《每日報》(KATHIMERINI)采訪時稱:「如果您問我,從總統的角度看誰是我的盟友,我會說我最重要的盟友是敘利亞人民。
如果您問我誰是敘利亞的盟友,我會說這是伊朗和俄羅斯,當然,在安理會給予我們政治支持的中國也是我們的盟友。至於他們將來會在敘發揮怎樣的作用,我要說這些國家尊重敘利亞的主權和國家層面的決策制定。」
(2)敘利亞戰爭伊朗為什麼參戰擴展閱讀
敘利亞是美伊角力的焦點。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演變、發酵至今,使敘利亞和伊朗成為矛盾的中心,面臨著現實的戰爭威脅。這兩個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政體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是因為首先兩國在國際問題上,都反對美國強權政治、對以色列持強硬立場,
敘利亞更與以色列有著領土之爭。長期以來,大馬士革—德黑蘭—貝魯特(真主黨)構成的軸心是反對美國中東霸權的一座堡壘,大馬士革是這一軸心的中樞。在利比亞政局發生變化之後,中東地區最堅定的反美堡壘就是敘利亞和伊朗,而且兩國關系緊密,互為倚靠。
此外,伊斯蘭教的教派矛盾是一個主要原因,敘利亞是伊斯蘭世界惟一什葉派佔少數但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伊朗是惟一什葉派占絕對多數,宗教神職人員掌握實際權力的國家。目前已經形成一個伊朗、黎巴嫩的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與敘利亞連成一片形成的新月地帶。
伊朗一直謀求向阿拉伯世界輸出革命,推翻海灣各君主國,與之爭奪地區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而敘利亞是伊朗統治中東地區的橋頭堡,是伊朗向中東地區投送力量的主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和訊網-伊朗、敘利亞局勢走向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阿薩德將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稱為敘利亞的盟友
㈢ 敘利亞戰爭再次打響,這一次伊朗為何缺席
在中東地區,可以說伊朗和敘利亞是最鐵的,在當時敘利亞深陷危機,伊朗派出自己的軍隊幫助敘利亞打擊反對派,並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敘利亞的內戰中,敘利亞最感謝的應該是俄羅斯,要不是俄羅斯及時出兵,幫助危在旦夕的巴沙爾政權,使他反敗為勝,趕走了反對派,解放了大批被反對派占據的敘利亞領土,巴沙爾政權也許早就不存在了。
有可能連片連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也一起鬧事,訴求獨立,那就是災難性的,會連成一片,如果他們獨立成功,會形成一整片,分裂阿拉伯國家的大片領土,這是任何阿拉伯國家不可接受的。所以,伊朗不可能反對土耳其對庫爾德人的軍事打擊。
庫爾德人根本沒有選擇,每個國家都不會允許他們獨立的,他們繼續鬧下去,下場將更為悲慘。
㈣ 敘利亞戰爭的起因
起因是因為敘利亞佔有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靠近多條原油的輸送管道和海上航線的出海口,目前從中東運往歐洲的原油幾乎都要經過敘利亞。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導致其他國家眼紅。
敘利亞政府也存在很嚴重的獨裁腐敗現象,雖然說他們的總統都是民選出來的,但其實都是前任總統的親屬,這種情況下官僚腐敗成風,國家各方面都得不到發展。
而且中東地區的宗教信仰也比較雜,個個宗教之間的矛盾也很激烈。敘利亞當權的是人數較少的阿薩德派系,這讓遜尼派感覺到很不滿意,因為他們認為政府根本沒什麼作為,於是就一直在製造各種活動給他們添亂。
(4)敘利亞戰爭伊朗為什麼參戰擴展閱讀:
20世紀之前50年間,敘利亞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組成部分。一戰後,敘利亞現代國家誕生,但法國殖民當局設法將敘分成6個獨立國,因遭當地人強烈反對而未得逞。二戰前夕,法國從敘利亞版圖上割走兩塊土地,即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1946年,敘利亞宣告獨立,但國外各股勢力紛紛施加影響。
1958-1961年,埃及一度與敘利亞合並建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3年,「復興黨」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執政,僅將敘利亞視為「復興黨」和阿拉伯民族的「地區統帥」。直到哈菲茲·阿薩德統治晚期,特別是其子巴沙爾·阿薩德執政時期,敘利亞才開始通過教科書、國家電視台和其他媒體塑造國家認同。
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後,沙特從克羅埃西亞大批采購前南斯拉夫制無後座力炮、手榴彈、機槍、迫擊炮、打坦克和裝甲車的火箭彈等武器,以及烏克蘭制步槍子彈、瑞士制手榴彈、比利時制步槍,運抵敘反政府勢力手中。土耳其2011年8月起從巴沙爾政權的友好鄰邦變身為主要對手,支持敘穆斯林兄弟會等反對派,並向遜尼派反政府武裝提供庇護、武器和培訓,甚至默許「聖戰」勢力流竄到土耳其。
㈤ 敘利亞經常發生戰爭,到底是國家問題還是人民問題
「阿拉伯之春」影響最深的國家,至今已經打了8年,是內戰嗎?
「顏色革命」到了阿拉伯國家,就演變成「阿拉伯之春」,從突尼西亞開始,迅速席捲西亞北非地區。一些國家陷入內戰混亂之中。像利比亞、敘利亞都發生戰爭,最慘的當屬敘利亞,打了8年,國家打得支離破碎。不過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保住了,而且目前已經占據了敘利亞大部分領土,俄羅斯宣布敘利亞戰爭已經結束,但敘利亞境內還依然有大國利益,真正離結束還很遠。
敘利亞戰爭也會成為今後世界戰爭的一個「典範」,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這就是今後戰爭的一個特點。
㈥ 伊朗和以色列為什麼在敘利亞
以色列打擊敘利亞,有以下目的:
1、校驗一下空軍實際戰鬥力。以色列是最重視實戰的國家,其空間飛行員的飛行時間比美國還多,但是飛行員會新舊更替的,新飛行員打擊敘利亞會增加經驗。以色列也是要實驗一下打擊敘利亞機場時,俄軍的S300防空導彈的反應如何。(或實驗新到手的F35戰鬥力)
2、威懾巴沙爾政府。攪亂敘利亞的局勢,最好敘利亞越亂越好,這一點以色列是跟中國俄羅斯是唱反調來的。反正敘利亞也無法反擊,打了也就打了。
3、兩者矛盾不可調和,以色列佔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不打算歸還。(戈蘭高地是中東制高點,有了這個地方,就有了水源,就可以遏制以色列的軍事能力,可以用火箭炮封鎖以色列(中國的火箭炮))
4、敘利亞是中東一隻勁旅,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黎巴嫩戰爭),敘利亞人用三個殘破的裝甲旅頂住了5個以色列裝甲旅進攻。用損失400輛坦克的代價,擊毀以色列307輛坦克,其中擊毀最先進的梅卡瓦型,甚至俘獲了先進的馬加奇6B坦克,當做戰利品給了蘇聯,蘇聯迅速掌握其中的反應式裝甲的奧秘。以色列也是要進一步打擊敘利亞的戰爭潛力。
5、當然,敘利亞會反擊的,2008年2月,敘利亞用老式的S200導彈,打下了以色列的一架F16戰斗機。
㈦ 敘利亞戰爭中,為何伊朗成了除敘利亞之外,最慘的國家
伊朗陷入危機的原因除了因為自身核問題導致的美國的制裁,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朗是一個傳統的反美國家,遭到了美國和北約國家的圍追堵截。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伊朗對敘利亞援助了大量的兵力和資金。這幾個因素,讓伊朗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這樣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伊朗的社會局勢開始變得動盪不堪,目前各種示威遊行仍在繼續,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持續下去,很難說會不會有反對派產生,一旦有反對派產生,美國是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的。到時候伊朗恐怕會成為下一個敘利亞。
㈧ 為什麼美國要在伊拉克、敘利亞、伊朗不斷挑起戰爭
至於敘利亞戰爭的爆發,依然是繞不開石油這個大問題的,敘利亞靠近地中海,其港口多鋪設有往歐洲輸送油氣資源的管道,以及運往其他國家的油輪也多在敘利亞港口停靠。而中東其他國家的輸油管道也大都要經過敘利亞才能往他國輸送,比如伊拉克。 不過我們提起向外出售石油以及天然氣資源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能源輸出大國,那就是俄羅斯。從蘇聯時代開始,俄羅斯就主要是以石油等天然資源換取外匯。 盡管經歷了蘇聯解體這樣的混亂時代,國內許多油氣田落入了金融寡頭手中,但經過普京多年來的勵精圖治,這已然成為了俄羅斯換取外匯的主要來源。
這也正是俄羅斯的弱點,一旦國際油價出現了波動,那麼俄羅斯的經濟必然會出現巨大的損失,以西方諸國也多次控制原油價格跌漲,通過這種方式打壓俄羅斯,意圖要通過這種手段制裁俄經濟運轉。此次敘利亞內戰的爆發,美國正是打著全面控制中東地區的油氣輸送的主意,並想藉此將中東的石油藉此輸送全世界,以此將俄羅斯徹底從國際能源市場給排擠出去,以此來讓俄羅斯再也翻不起身,而戰爭是打擊敘利亞最好的手段。
㈨ 伊朗和敘利亞並不接壤 可是伊朗十萬大軍是怎麼到達
敘利亞瀕臨地中海的海岸線比較短,在整個敘利亞內戰期間,該國主要的兩個出海港口、同時也是俄羅斯地中海分艦隊的主要海外基地——拉塔基亞以及塔爾圖斯均在政府方手中。濱海的拉塔基亞省是執政的阿薩德家族所屬的阿拉維派的傳統聚居地,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父親老阿薩德即出生於此,而以遜尼派為主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人口佔少數的阿拉維派普遍持敵視態度、甚至在佔領區內大加迫害,使得當地居民對巴沙爾政府向心力較強,反對派實際上沒有一次真正打到過拉塔基亞沿海地區切斷敘利亞政府的外援通道。此外,由拉塔基亞至敘利亞核心區的哈馬-霍姆斯-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也在多數時期保持暢通,使得敘利亞政府始終能夠得到海外盟國(俄羅斯、伊朗、中國等)的人員與物資援助。
(敘利亞反對派雖然沒有控制過一個出海口,但通過與土耳其、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的陸地邊境獲得歐美和海灣國家的援助。)
拉塔基亞(Latakia)和塔爾圖斯(Tartus)是敘利亞最重要的出海港口,也是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核心利益,整個內戰期間反對派曾不止一次試圖進攻巴沙爾的家鄉拉塔基亞省,或者切斷連接拉塔基亞和首都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但最終都被挫敗。紅色為目前政府軍控制區。
敘利亞的鄰國黎巴嫩在歷史上與敘利亞有很深的淵源,敘利亞(特別是在老阿薩德執政時期)曾大力介入黎巴嫩內政甚至出兵加入黎巴嫩內戰,而黎巴嫩對於鄰國敘利亞則抱有復雜的敬畏心理(既對敘利亞歷史上插手內政有不滿情緒進而加以提防,但又怕得罪強鄰惹禍上身,同時也希望在面臨以色列等外部威脅時能得到敘利亞的支持與保護)。由於黎巴嫩本國也存在嚴重的族群和教派沖突,基督教派、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等不同派系立場上或是親敘或是反敘,黎巴嫩政府為防止受到敘利亞內戰外溢的波及則盡可能維持中立、但與敘利亞政府保持有限度合作。因此敘利亞政府從黎巴嫩方面也可獲得外部援助,特別是在黎巴嫩部分地區實際控制了政權的同為什葉派的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更是出動大量部隊輪流進入敘利亞參戰,除了屢次充當攻堅克難的先鋒之外,還協助政府軍恢復了首都大馬士革通往黎巴嫩和濱海拉塔基亞的陸上交通線(參見2013年古賽爾戰役),並反過來切斷了反對派武裝在敘黎邊境的補給線(參見卡拉蒙山脈戰役、扎巴達尼攻堅戰等),為政府方立下汗馬功勞。
敘利亞的另一個陸上鄰國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外交關系則較為復雜。戰後兩國曾經都是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但1979年薩達姆掌握伊拉克政權後兩國的復興黨隨之分裂,繼而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遜尼派出身的薩達姆大舉進攻什葉派主政的伊朗,導致此時與伊朗結盟的敘利亞(阿拉維派本是游離於什葉遜尼兩大主流派之外的一個小教派,老阿薩德為獲得外援積極改善和伊朗的關系,最後取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認可」阿拉維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同伊拉克徹底反目,之後的海灣戰爭中敘利亞乾脆支持多國部隊打擊薩達姆政權。然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之後形勢卻發生了逆轉,原本薩達姆時期被大力打壓的占伊拉克人口多數的什葉派被美國人放了出來組建伊拉克新政府,這樣一來反而與本來敵對的敘利亞和伊朗成為了同一教派的兄弟,從而在敘利亞戰爭爆發後,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也沒有對敘利亞採取敵對態度,在「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崛起之後兩國面臨共同的威脅更是加強了合作。雖然伊拉克政府沒有直接出兵敘利亞或提供物資援助,但卻默許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組織到敘利亞參戰,而這些民兵組織很多都受到伊朗的背後支持和援助。
伊朗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敘利亞部署得並不多,直接參加戰斗的還要更少(多是作為軍事顧問活動),地面部隊主要是伊朗支持或招募的什葉派民兵和僱傭軍,除了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阿巴斯旅」「人民動員部隊」等,還有伊朗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什葉派(這些國家大多是遜尼派主政,什葉派地位低下,加上局勢動盪不安,大量遷居伊朗)中招募的雇傭兵如「法蒂瑪旅」。伊朗本身並沒有出動大部隊到敘利亞作戰。
㈩ 在敘利亞戰場中,俄羅斯與伊朗是怎樣的關系
短期利益關系
俄羅斯與伊朗在敘利亞戰場上的關系可以說是准盟友合作關系,當然各自也有自己的打算,但從長遠來看:俄羅斯需要伊朗來制衡美國、影響中東;而伊朗需要俄羅斯大國支持,從而能夠與美國進行抗衡。
從根本上來說,伊朗和俄羅斯都是石油輸出國,必然會在某些時候會有沖突;但俄羅斯站在中東全局考量,是不會放棄伊朗的,但對伊朗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只能慢慢看再說。
畢竟,在敘利亞戰爭中,俄羅斯有自己的利益,而伊朗也有自己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