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息國」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1.安息帝國
安息王朝的建立與擴張司馬遷《史記·大宛傳》所記載的安息,即西方史書中的帕提亞。帕提亞本土位於伊朗東北部和裏海東南一帶。它先是米底和波斯帝國的屬地,後來當亞歷山大東侵後又成為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古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3世紀中葉,中亞的巴克特利亞(大夏)、索格底安那(粟特)、馬爾吉安那和帕提亞等地區掀起反抗塞琉古統治的斗爭。安息國家的建立,就是帕提亞游牧部落反抗塞琉古統治的結果。帕提亞游牧部落東伊朗語支的帕勒·大益人(達赫人),起初在裏海以東至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草原游牧,公元前3世紀初期進入帕提亞與屬於北伊朗語支的土著居民融合,統稱為帕提亞人。其語言稱為帕提亞語(漢譯梵文為缽羅婆語)。帕勒部落首領阿爾薩息領導了部落群眾起義,於公元前247年稱王,號阿爾薩息一世(公元前247~?年),建立阿爾薩息王朝,定都尼薩城(在今土庫曼的阿什哈巴德西北)。司馬遷《史記·大宛傳》按阿爾薩息的音譯稱其國為安息。公元前239年,阿爾薩息東帕提亞總督,擊敗塞琉古二世率領的軍隊。阿爾薩息死於與大夏的戰斗中。其繼承者提里達特(?~前211年)在阿帕奧爾特納山興建新都達拉城,但不久後又遷都赫卡銅皮洛斯("百門之城")①。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是安息帝國的興盛時期。安息國王弗拉阿特一世(公元前176~前171年)佔領"裏海門"和附近的拉格斯,並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內訌,向西擴張。公元前155年左右,國王密特里達提一世(公元前171~前138年)佔領米底大部分地區,公元前148年攻下愛克巴坦那和整個米底,第二年遷都愛克巴坦那。公元前141年,他又佔領兩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塞琉西亞,並在對岸修築軍事要塞,這即後來成為安息都城的泰西封。巴比倫尼亞並入安息版圖。在東方,他從大夏手中奪取了馬爾吉安那的安條克城(木鹿),建立了一個東起中亞西南部,西至兩河流域的帝國。密特里達提一世統治後期,中亞游牧部落塞種人入侵,他將西部地區委①有學者認為此城即《漢書·西域傳》中的番兜和《後漢書·西域傳》中的和櫝;但也有學者認為番兜即尼薩城(Parthaunisa)。
㈡ 安息國現在是什麼國家
安息國就是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
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
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效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
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2)為什麼伊朗叫安息國擴展閱讀:
帕提亞帝國的原身是古波斯阿契門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統治下的一個郡。這一個郡居民主要是巴塔哇人,約公元前520年大流士一世的Bihistūn摩崖碑上對這一族有所記載。
在公元前250年到前248或前247年的這幾年裡,這個郡中的一個名為阿賽西的部落酋長帶領著自己的兄弟起義了,從此宣布自己獨立了。因此波斯史家大多數都將安息的創建者稱為為阿爾撒息,於是當時的漢人也根據他們國王的名字稱這個國家為安息。
公元前171到前138或前137年這一段時期,安息帝國的統治者為密司立對提一世,在他的領導下,安息帝國慢慢的強盛起來,在密司立對提一世登上王位後。
沒用幾年,密司立對提一世就打敗了東邊的鄰居大夏,以及西邊的處於塞琉古統治時期的敘利亞,自此,密司立對提一世在中東地區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安息帝國疆域的東邊從大夏以及身毒開始,西邊能夠到達兩河流域,北邊的疆域到達了裏海,南面到達了波斯灣,不得不說此時安息帝國的疆域非常的遼闊。在密司立對提一世以及他的繼承者弗拉特二世統治的時期,也是安息帝國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
在密司立對提二世死後,安息帝國的實力逐漸的衰弱,這一段時間,世界的西方有新興的羅馬勢力,而東方的大月氏也早已吞並了大夏,大月氏的後繼者貴霜王朝也正處於繁榮時期。
在這兩強壓力下,安息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到了公元224年,安息帝國被阿爾達希爾建立的波斯薩珊王國代替。
㈢ 安息國指的事現在的哪裡
亞洲西部伊朗地區。
帕提亞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3)為什麼伊朗叫安息國擴展閱讀
帕提亞帝國的統一狀況不如波斯,安息則不設行省,有些小國只要稱臣納貢就可以繼續作為屬國存在,當中某些貴族勢力強大,對國王實質上也保有某些獨立性。
例如在公元前53年擊退羅馬侵略殺死克拉蘇的蘇勒那,就是安息幾大貴族之一,據普羅塔克記載,他出門辦事,也攜駱駝千頭,妻妾二百車,重騎一千,輕騎無數,奴隸一萬,權力幾乎等於一個諸侯。
帕提亞帝國雖然政治結構較鬆散,然抵禦外敵時,比波斯堅強有力,這是因為波斯國大,民族矛盾亦比安息多,在安息中,只有兩河流域的民族與安息比較疏遠,可是兩河流域人民對羅馬的反抗比對安息更甚,所以在羅馬入侵下,帕提亞帝國內部民族可團結外御,正因如此,羅馬雖強於帕提亞帝國,卻不能在雙方斗爭中大占優勢。
㈣ 安息國和波斯國有區別嗎
安息國和波斯國不是一個國家。區別如下:
1、國家體制與地理位置不同
波斯國,是位於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安息國,是亞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
2、時間不同
波斯國始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揮軍東征,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國滅亡。
安息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薩珊王朝代替。
(4)為什麼伊朗叫安息國擴展閱讀:
安息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全盛時期的安息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隨著安息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㈤ 古代安息國的介紹
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
(5)為什麼伊朗叫安息國擴展閱讀:
安息國的文化藝術:
1、衣著服飾
在埃利邁斯沙米發現的著名安息貴族銅像可以作為例子說明安息人的騎馬裝束。那個高1.9米的石像身穿V形上衣、以腰帶束緊的V形束腰外衣、以吊襪帶固定的寬松折疊褲子,在整理過的短發上戴上王冕或頭箍。在公元前一世紀中,安息硬幣上的雕刻常見這種裝束。
2、陶器
帕提亞王朝時期的陶器,以生產釉陶為主,特別是綠釉陶器的製作頗為盛行。考古家在都拉.尤羅霍斯遺址發現了當時陶工藝的作坊和大量釉陶製品。其中以雙耳壺、大口壺、三耳壺、雙耳水罐、小水灌等形制居多。
3、文學
在帕提亞帝國統治時期,宮廷的吟遊詩人伴隨著音樂朗誦詩詞式的口承文學,但是這些詩詞並沒有流傳到薩珊王朝。事實上,在經歷了多個世紀以來,現今沒有任何安息語的文學原作存在。
4、宗教
帕提亞帝國由不同成分的政治和文化所組成,其宗教信仰和體制繁多,當中以希臘和伊朗教派最為盛行。除了少數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之外,大多數波斯人是信奉多神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息國
㈥ 安息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安息,西方作「帕提亞」,伊朗高原古代國家,中國史籍稱「安息」、「安息國」;224年被阿爾達希爾波斯薩珊王國代替。其疆域最大時北至裏海,南至波斯灣,東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發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全境,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塔吉克和阿富汗的部分。作為國家存在的時間約為前248年~224年;王城希臘語為Hecatompylos,《漢書》稱為番兜,《後漢書》稱為和櫝。
帕提亞為取英語Parthia之名的現代漢語音譯,而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帕爾尼部落(Parni)之名,帕提亞人屬於白匈奴的一支;漢朝則取其開國者Arsacids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與漢朝關系密切,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民族以安息回馬箭而著稱。
簡單的說就是伊朗
㈦ 安息國現在是哪個國家
安息國范圍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
安息國一般指帕提亞帝國,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㈧ 古代西亞的安息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帕提亞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8)為什麼伊朗叫安息國擴展閱讀
由於羅馬帝國的軍事資源變得短缺,繼承圖拉真的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不再入侵美索不達米亞,他重申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以幼發拉底河為邊界的傳統疆界劃分。受到安息人反抗的帕爾塔馬斯帕提斯被迫逃亡,羅馬人策封他為奧斯若恩國王。奧斯羅埃斯一世在與沃洛吉斯三世斗爭期間逝世,及後由沃洛吉斯四世(Vologases IV)繼位,他的統治時期相對較和平和穩定。
不過,他後來入侵亞美尼亞和敘利亞,重奪埃澤薩,使161年至166年羅馬~安息戰爭爆發。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令他的共同統治者維魯斯守衛敘利亞,另一方面使將軍馬庫斯·斯塔提烏斯·普里斯庫斯(Marcus Statius Priscus)在163年入侵亞美尼亞,另一位羅馬將軍阿維狄烏斯·卡修斯(Avidius Cassius)則在164年入侵美索不達米亞。
㈨ 安息國什麼來頭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帕提亞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
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被認為是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 。
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㈩ 安息國是指現在的哪裡
安息國即帕提亞王國,是西亞古國,帕提亞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在公元224年滅亡。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行抵安息西境。
安息國的歷史
黃帝後裔的安息王,是在漢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並且以安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國的歷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點,自然又是關於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項有力支持。頭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安姓人士,是遼東人氏安同。他仕於曹魏,以其有濟世之才而見稱於世,曾經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輔的高官。他的兒子安頡也是當時的名人,曾經以'尋死當戰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語,大破來犯的賊軍,而被皇帝封為西平公,光宗耀祖。
關於安氏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為多采多姿的時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輩出,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脈,使這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茁壯龐大不少。當時加入中國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經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算起時間,應該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以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