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國家來說,最大的發展和邏輯,其實就是不斷強大國家,富裕百姓,這是根本的職責。所以只要是能夠強大國家,只要是能夠富裕百姓的道路,都是好的道路。這一點那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世界各國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原因了,而且一旦探索好,必然堅持發展下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伊朗,伊朗其實探索出了強國富民的道路,最終卻放棄了。為此,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了,當年伊朗為何拋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對於教士階層來說,要想恢復自己的地位,世俗化那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政教合一才能保證教士的地位和財富,這是核心。所以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其實就是教士的私利,教士為了奪取權力和財富,而不顧國家發展的結果,這才是根本原因。
2. 看新聞有感.伊朗是不是世俗化最高的伊斯蘭國家
不是,19世紀很多伊斯蘭教國家都有世俗化的經歷,當時很多國家的世俗化程度都很高包括伊朗,不過由於後來的各種矛盾,導致宗教勢力掌權世俗化基本都失敗了。
局勢一直都在變,土耳其沒有建立雖然沒有建立宗教國(目的可能是進入歐盟),但是經過多次政變,現在基本和宗教國什麼差別,已經開始禁止教關於進化論的內容。
一般來說土庫曼,哈薩克是比較世俗的。
你能有這個感覺,很可能是政府為了傳播「伊朗很安全」這個信息,營造的輿論氛圍。也就是說之後幾年可能要在伊朗搞投資。
3. 為什麼伊朗革命後世俗化了
1928年,新軍首領里薩•汗發動政變,建立了實行軍事專制的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局勢才逐漸趨於穩定。隨後巴列維政府開始採掘開發石油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里參與開發石油的英國石油公司懷疑巴列維國王與德國暗中勾結,於是策劃政變,強迫他退位,把他的小兒子巴列維二世推上國王寶座。二戰結束後,美國代替應該成為伊朗的幕後操作者,1953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保全巴列維二世的王位斗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深得民心的伊朗民族主義領袖,首相穆沙迪克欲策劃推翻巴列維二世,實現油田國有化。而中央情報局適時在伊朗發起針對蘇聯和它的盟友的秘密戰爭。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方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日漸增加,美國擔心像穆沙迪克這樣的激進領袖會切斷石油供給或者大肆提價,於是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工作重心放在保住這個不受歡迎的國王的權位上,鞏固維護他的聲望,使他成為西方和美國的傀儡。
巴列維二世是堅定的現代主義者,1963年,他宣布實行「白色革命」,意為與「紅色革命」相對的「不流血的革命」。開始把伊朗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成一個城市工業化國家,並且在伊朗建立起現代化農場。他相信,他正在進行的是把伊朗從數百年的落後狀況中解救出來,推動伊朗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偉大壯舉。在《白色革命》一書的前言中,巴列維二世進行如下闡釋:「導致這場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權力應歸全民,而不得為少數人所壟斷。」「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舉結束一切社會對立和導致不公正,壓迫和剝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礙前進,助長落後的反動勢力,指出建設新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變革初期,包含六項革新內容的白色革命中,最有成效的是「農業和土地制度的改革」。1962年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規定個人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規定數量,多餘的土地必須出售給土地改革局。到1975年土改結束為止,全國有近200萬農民獲益,92%的農民有自己的耕地。巴列維的改革使伊朗短短幾年經濟突飛猛進,使伊朗人民迅速脫貧致富,國力顯著增長(此處不舉數據支持)。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伊朗人民樂觀估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再過10年或者12年,伊朗將趕上歐洲主要國家的現有生活水平。25年內,在工業基礎和繁榮方面達到相當於世界上最先進國家的水平。」
20世紀60年代早期,穆斯林教長老批評國王統治腐敗墮落,違背伊斯蘭教義,由此遭到國王的打壓,阿亞圖拉•霍梅尼起初被流放到鄰國伊拉克,後被送去了法國(導火索)。石油換取的財富購買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最新武器裝備,從而建立龐大軍隊。王室家族的腐化墮落,上層人士強烈不滿,下層人民依舊貧困的生活,都表明白色革命並沒有如期望中那樣使巴列維二世王位更加鞏固。
白色革命帶來的重要後果是失業問題。新的農業技術只是把少數的農民留在了土地上,多數的伊朗人特別是年輕人,從祖傳的土地上被驅趕出去,到正在發展階段的城市另謀出路,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失業和貧困。盡管伊朗的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但是國王卻拒絕給予千千萬萬的因石油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適當的經濟補貼,引起民眾普遍不滿。到1978年伊朗局勢已如江河日下,國王的政權搖搖欲墜。於1979年1月16日國王離開伊朗,國王退位後兩個星期,阿亞圖拉•霍梅尼重回德黑蘭,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白色革命」算不上是一場力圖扭轉乾坤,使人民思想脫胎換骨的革命。正如恩格斯說的「那些大吹大擂自稱於革命的人,總是在第二天就不知所為,現實中的革命和他們心目中想像的革命往往截然不同」。巴列維二世變革的時候一定也有著富國強民的夢想,數量龐大的文盲,宗教勢力的對抗,背後的美國和西方的交涉,一定也使他對前路有過懷疑和不安。改革本意雖好也確實不是無功而返,只是我相信巴列維可以做的更好。革命里有大義凜然的英雄,有貪生怕死的懦夫,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振奮人心的口號,那些不能忘卻的歷史,深深影響世界的今天和未來。致敬每一場革命!!!
4. 在歷史上,伊朗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
歷史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是政權和宗教的關系緊密,但一般來說神職就是神職,國王就是國王,二者基本不會有彼此之間角色的互換。
此後,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經濟逐漸倒退,再加上後來的兩伊戰爭和歐美的經濟制裁,伊朗經濟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也導致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但是如果削減的話,又肯定會招來大量反對。
5. 伊朗是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嗎
伊朗根本不是世俗化的國家,到現在還是政教合一的政權,伊朗真正掌權的不是總統,而是大教長-大阿亞圖拉,現任大阿亞圖拉是哈梅內伊;
6. 巴列維時期,伊朗是更加自由的世俗化社會,為何卻爆發了革命
許多人提起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感情十分復雜,一方面,敬佩其敢公然對抗美國的膽量,另一方面,對於其嚴密到苛刻的宗教專制的統治感到十分的不滿,並一廂情願的認為,如今的伊朗人後悔革命,更加懷念巴列維時代。
伊斯蘭革命
因此,伊朗革命的發生,並不是一個霍梅尼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的宗教狂熱運動,而是由於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世俗領域種種社會矛盾激化和宗教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國內激烈的矛盾來看,即便沒有霍梅尼,即便沒有伊斯蘭革命,伊朗最終也會爆發推翻巴列維的運動,區別只在於誰領導這場運動罷了。
7. 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是不是宗教世俗化國家
對,巴列維王朝是推行宗教世俗化,巴列維當時想將伊朗歐美化,除了宗教信仰以外,其他一切都向資本主義國家過度,因為過於激進,不免存在新舊體制的沖突,於是霍梅尼利用機會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當時伊朗實際已經非常開放了,可惜被霍梅尼拉回原始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