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為美國送上了什麼驚喜呢
據報道1月16日伊朗為拜登的上台送上了一份大禮,伊朗進行了大規模的導彈發射演習,成功發射了17枚左右的彈道導彈,精準的定位目標射擊十分准確無誤,伊朗導彈技術已經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了美國可不能小看。
伊朗這次軍事演習展示了自己在國際的地位,沒有一個國家敢明目張膽地在軍事上挑釁伊朗了,伊朗也在不斷的改變著,不斷的進步著,希望伊朗軍事力量能夠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獨立,與此同時,也希望美國能夠重視伊朗的發展和進步,不要小覷了伊朗。
❷ 伊朗秘密計劃泄露,白宮立馬轉變態度呼籲「坐下談判」,伊朗會答應嗎
實際上美國對伊朗問題一直都是進行口頭警告和經濟制裁,希望以此把伊朗逼到談判桌上。然而直到伊朗的石油出口被限制到只有十分之一了,伊朗人還是沒有妥協。
二、特朗普的治國理念
特朗普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特朗普在上台之後聲稱要改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這一現狀,還說要在自己任期內結束美國的所有海外戰爭。雖然特朗普也曾下令對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發起打擊,但是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打擊。
所以說,伊朗人正是發現了美國人現在已經無力發起針對伊朗的全面戰爭這一點才可以對美國如此強硬的。
❸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3)伊朗怎麼評價白宮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❹ 美國一再被伊朗侮辱,特朗普為什麼能一忍再忍
我覺得這是因為特朗普非常的聰明,他懂得不能夠隨便的發起戰爭,而他也知道伊朗只是逞一逞口頭之舌。人類漫長的軍事沖突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就像結婚一樣,進入容易出來難。美國與伊朗的戰爭也不例外。在紙面上,它幾乎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美國軍隊在各方面都遠遠優於伊朗。
特朗普雖然一直在要求和伊朗會談,但是這只是他的一個計策。從伊朗方面來看,顯然沒有因為特朗普的言論放鬆警惕,特別是伊朗軍方更是在針鋒相對地做著對美國軍事斗爭的准備。最新消息說,伊朗已經把過去通常在每年冬季舉行的霍爾木茲海峽聯合軍事演習提前了,集結了上百艘艦船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大規模軍演,這可以說是對特朗普提議的最有力的回答了。
❺ 特朗普本周再度評判伊核問題伊朗怎麼回應
關於伊核協議,特朗普政府再度面臨抉擇。
本周五(1月12日),特朗普政府計劃將宣布是否放棄取消對伊朗能源領域的制裁。而伊朗方面則回應稱,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從法律層面上,美國如要退出(伊核協議),其影響並不大,但其政治意義是非常重要。目前已不存在重新談判的可能。」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良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
隨後一年多,伊朗被凍結的海外資產陸續解除、石油出口增長明顯、歐洲訂單紛至而來。2016年,伊朗的經濟增長率為7.4%。
然而,在一系列大筆訂單和亮眼經濟數據的背後,伊朗民眾的生活水平仍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去年12月28日開始連續數日爆發的反政府抗議示威活動,也正始於民眾對政府提振經濟的訴求。
「伊朗發生的大規模抗議會對特朗普的決策有一定的影響。」潛旭明補充道,如果特朗普執意重啟制裁,則已在伊朗的外資將懾於制裁而從伊朗撤走,伊朗經濟將進一步惡化,在此背景下,伊朗存在重啟核武研究的可能性,「這是美國和國際社會不願意看到的。」
❻ 伊朗門的白宮內訌
「伊朗—尼加拉瓜」雙料丑聞剛敗露,里根班底便慌作一團,紛紛向新聞界發表談話,表示自己「清白無辜」,並相互推諉指責,怕火燒到自己身上。
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放出風聲說,他早就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份有關備忘錄上對美伊交易一事批註道:「此事荒唐」當他得知軍售款項轉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時則似乎怒氣十足,說:「這種事本來不應該發生,我感到十分驚駭,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是可以的,但不能用這種方式,應由國會撥款。」12月4日,他指責麥克法蘭在美伊交易問題上給里根出了「餿主意」。
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凱西則稱他在該案中「沒起什麼作用」,直至 1986 年10月才「聽說」轉移款項一事。
號稱「美國外交政策設計師」的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自稱一直反對「武器換人質」的作法,對具體情況也只是「略有所聞」。但麥克法蘭斥責舒爾茨撒謊,他稱舒爾茨經常聽取他關於秘密使命的匯報。話說回來,即使情況真加舒爾茨自稱的那樣,作為堂堂美利堅合眾國對外政策的執行人,對如此重大的問題竟一無所知,那隻能說明他是一位「只是部分時間處理對外政策的業務經理。」
有意在1988年問鼎總統寶座的副總統老布希則竭力與里根保持距離。他先是默不作聲,避免發表任何評論。但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他終於在 11 月28日打破了沉默,他承認,美伊交易「損害了我們的信譽」,但「此舉對於阻止蘇聯對伊朗的入侵是有特殊意義的。」他說他知道美伊交易這件事並曾表示過支持,但他進一步說,「在某些方面表示過某種程度的保留意見。」他認為,這一丑聞可能損害了他尚未宣布要參加的總統選舉,他說:「我知道有許多猜測,我認為,如果有人在外面正在刮台風的時候就試圖預測兩年後的氣候情況,那麼,我想他肯定是瘋了。」
閣僚們忙於自保而無暇救駕倒也罷了,可有的人反戈一擊,將里根推到更加難堪的境地。麥克法蘭在國會作證時反復聲稱里根事先批准了向伊朗出售武器,副國務卿懷特·黑德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上不客氣地指責了里根。溫伯格也說里根對軍售款項轉向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一事是知情的。面對這番景象,里根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有消息說,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里根頻繁與尼克鬆通電話,向他討教辦法,並傾訴了滿腹苦水。
❼ 伊朗秘密計劃泄露,白宮立馬轉變態度,想要談判的話伊朗會答應嗎
伊朗答應的可能性挺大的,人們都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特朗普宣布對伊朗的石油出口清零之後,中東地區就成為了全世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地區之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美伊兩國在波斯灣內也是劍拔弩張,而雙方的矛盾也開始由制裁轉移到了核問題上。而且隨著美國的制裁不鬆口,這也讓伊朗在核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開始了逐步在軍事上的施壓,並希望伊朗能在此方面回頭。
現在由以色列透露出這個消息,華盛頓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雖然說以色列的話中明顯的有水分,但是美國也不能不做出回應。而就在內塔尼亞胡發布消息的當天,特朗普表示願意同魯哈尼進行無條件進行會晤。就連鷹派博爾頓也發生了態度上的逆轉,表示願意坐下談判,釋放了讓步的姿態。
❽ 伊朗總統如何看待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
特朗普於當地時間8日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他於當日在白宮發表電視講話時,稱伊核協議是「糟糕」的協議,並表示美國將重啟在伊核協議下豁免的「對伊朗制裁」。
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第一時間批評美國此舉「違反國際協議」,是非法的舉動。他也表示,特朗普關於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是一個歷史性事件,而伊朗將繼續履行協議。
魯哈尼還指責美國近40年來一直奉行敵視伊朗的政策,也沒有履行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規定的義務。對於美國的制裁威脅,魯哈尼表示伊朗經濟不會受到影響,伊國內市場能保持穩定。
❾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❿ 白宮最後一次放棄對伊朗的制裁意味著什麼
當地時間12日,美國白宮表示,最後一次放棄對伊朗的制裁。這也意味著,特朗普目前仍保留伊核協議。
12日援引伊朗議會國家安全與外交委員會主席布魯傑迪的話回應稱,「伊朗絕不會就自身的導彈政策退讓哪怕一步,美國人必須了解的是假如他們想違背核協議並採取不理智的行動,我們目前的能力已經遠超協議達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