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在哪裡
地球上最熱的地方當屬伊朗境內的盧特沙漠,這里的最高氣溫可達71攝氏度。美國宇航局的衛星曾記錄伊朗盧特沙漠的表面溫度高達71℃,據推測,這是有史以來記錄的地球表面的最高溫度。
盧特沙漠位於伊朗境內,佔地面積約480平方千米,被人們稱做「烤熟的小麥」。這里的溫度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為地表被黑色的火山 熔岩所覆蓋,容易吸收陽光中的熱量。
在春天的雨季,雨水從旁邊的克爾曼山脈流下,但很快就乾涸,只留下石頭,沙子,和鹽。盧特沙漠的東部是一片覆蓋著地勢較低的鹽灘。而中心地帶則是風化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溝壑地形,延伸超過150公里,高度可達75米。東南部是一片遼闊的像撒哈拉沙漠一樣的沙灘,沙丘最高可達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之一。
2.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3. 克爾曼省的地理位置
克爾曼省位於伊朗東南部﹔北面與亞茲德省和南呼羅珊省為鄰﹐東面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交界﹐西面與法爾斯省接壤﹐南面連接霍爾木茲甘省。
4. 克爾曼的地理位置
克爾曼位於伊朗中南部盧特荒漠邊緣的高地上。
5. 伊朗國家簡介
國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代碼IR。曾名「波斯」。
自然地理
164.8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主要河流有卡流倫河與塞菲德。裏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南岸屬伊朗。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乾燥少雨,寒暑變化大。西部山區多屬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除西北部山區與裏海沿岸超過1,000毫米外,一般在50-500毫米之間。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西南部地區與波斯灣中富有石油與天然氣,藏量居世界前列;另有銅、謀、鉛、鋅、重晶石、錳、硼砂等。主要城市有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馬什哈德、克爾曼、大不里士等,各地有眾多古跡。
6. 克爾曼的簡介
伊朗東南部最大城市,克爾曼省省會。人口23.9萬(1982)。位於庫赫魯德山東南。城外有大片農田與花園,用水依靠坎爾井。始建於三世紀,長期為波斯灣、呼羅珊、馬克蘭之間的貿易中心。十二世紀後屢遭破壞。十九世紀恢復。為拜火教在伊朗的兩個主要中心之一。交通樞紐,古姆-扎黑丹鐵路和克爾曼-阿巴斯港鐵路(未完成)都經過這里。有棉紡織、水泥等工業與銅制藝術品生產。地毯質量與花式聞名世界。
7. 伊朗南部沿海海水變色,大片地區出現傷痕是什麼原因到知道
2020年1月我們聽到關於氣候變化的消息可以說非常多,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科學報告指出,如今已經可以確定了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排名在第一的仍然是2016年。而在這種氣候的影響之下,我們看到了全球極端性氣候越來越多,並且世界氣象組織已經發布警告稱,在不斷上升的氣溫變化之中,預計會為2020年及往後的日子帶來更多極端天氣,所以可能不好過。也就是會看到明顯的高溫,乾旱,強降雨,強風暴等極端氣候現象,並且對我們人類的影響也非常的大,這就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連鎖效應,所以說我們不能讓地球在“變下去”了,這已經產生了影響。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自從工業化以來,我們全球的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約1.1攝氏度,海洋熱含量達到創紀錄水平,二氧化碳的濃度也是答案到了新高,根據初步預估,到本世末,我們地球氣溫將上升3至5攝氏度,人類面臨的問題將會變得更加的嚴峻,也許如今澳大利亞出現的森林大火只是在給我們人類做出警惕,如果這種情況也可能變成常態化的話,那麼地球或會走向一個“不敢想像”的局面,因為大氣中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將推動這樣的結果發生,在如今已有的科學數據來看,這就是一個發展的趨勢,所以人類不能“坐以待斃”,氣候的問題需要所有人來聯手實施才行,不然這樣會讓地球的生命走向一個滅絕的道路。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說這與自己無關,就如澳大利亞的野火一樣,燃燒這么久,我們也沒有看到氣候的變化,其實已經在加劇變化了,根據NASA的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澳洲野火的煙霧已經繞地球一圈了,對世界很多國家的氣候都產生了影響,就算是我們沒有明顯感覺到煙霧抵達到自己的身邊,但是全球的氣候為一體,他們釋放出來了,必然會加劇整個氣候的變化,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所以說,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氣候變化,都會影響到我們,並不是只有在自己的身邊才影響的,大家要認清這一點。
8. 克爾曼省的介紹
克爾曼省(波斯語:استان کرمان, 英語: Kerman Province)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面積181,714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2。人口約2,432,900(2005年數據);省會克爾曼市。
9. 2010高考地理熱點問題
關於2010年年地理高考熱點問題資料確實太多,有興趣的可以把郵箱給我,把資料傳給你哦~~
2010年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海地大地震
一、時事焦點
材料一:海地地震震況:
時間:當地時間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
地點: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約16公里
震級:7.3級,是海地200年來最強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人員傷亡:海地總理13日稱,強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0萬。
材料二:地震示意圖
材料三:地震回眸百年來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爾地區發生8.0級地震,造成1.88萬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地區發生8.4級地震,致使2萬人死亡,損失達2.56億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生地震,死亡1.5萬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國甘肅發生8.6級地震,死亡10萬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里氏7.9級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達發生7.5級地震,死亡5萬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發生7.3級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國雲南發生7.7級地震,1萬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築倒塌,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30多億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鎮及周圍許多村莊被一場震級在里氏7.5級至7.9級之間的大地震夷為平地,造成1.5萬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業區阪神地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萬多棟房屋倒塌、燒毀,34萬人無家可歸,損失960億美元。這也是日本半個世紀以來破壞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茲米特發生里氏7.4級地震,造成1.7萬人死亡,4.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00億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8級地震,造成3萬多人死亡;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為平地;有2500多年歷史的著名磚體建築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點:印度洋發生8.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232010人遇難失蹤。政府和國際機構承諾捐助69億美元的援助,全球私人捐金額則達到至少45億美元。
2005年10月8日:南亞次大陸北部發生7.6級強烈地震後,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又發生強烈餘震。巴基斯坦官方證實死亡人數為20745人,但非官方地震死亡估計人數超過5萬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這次地震危害極大,超過8萬同胞遇難,近4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二、熱點透析
(一)海地概況
1、海地位置示意圖
2、海地國家簡介
自然地理:面積27797平方公里。位於西印度群島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東鄰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是東加勒比海島國,海岸線長1080餘公里。全境3/4為山地,僅沿海與沿河有狹窄平原。全國最高峰為拉薩爾山脈的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該河谷地為重要農業區。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1000多萬。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海地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僅20%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二)海地地震發生的原因
海地地處兩大地殼板塊交界處的斷層地帶,屬強烈地震多發地區。海地地處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地震由這兩大板塊東西向運動時的相互碰撞引起。
(三)造成巨大破壞的原因
海地處於地震頻發區,震源淺和震中靠近城市是此次地震破壞力巨大的兩大原因。這次地震的震源距地面大約10公里,震源深度「非常淺」。這次地震發生處「恩里基約—芭蕉園」地質斷層帶持續緩慢移動,先前發生過多次地震,包括1860年一次地震和17、18世紀的幾次強震。除地質原因外,建築不夠結實等人為因素也是導致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
海地不少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
海地建築抗震性能不足歸因於經濟因素。海地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防震、抗震。
(四)地震及相關地質災害知識
1、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釋放能量增加約30倍。按震級分類為:微震(3級以下)、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地震與地質構造有關,有活動性斷層的地區。主要分布在①環太平洋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2、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早就開始認識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並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地震前兆的記載。例如:1739年寧夏銀川地震以後,有人就總結出地震與井水變化、動物不安、震前地下發聲、天氣反常現象之間可能存在某些聯系。
古書《隆德縣志》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1)地震的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宏觀前兆在地震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宏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
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種宏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井水的變色變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刺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信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3、其它地質災害
A.火山噴發
(1)定義: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的現象。
(2)火山構造教材圖:火山錐、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動情況可分為:
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噴發過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
強烈火山:噴發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B.滑坡和泥石流
(1)定義: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塊以至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
(2)危害:
滑坡會破壞或淹沒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國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
其原因有:①我國山區面積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地表結構遭到破壞。
C.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1)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
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區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如地震誘發地裂、火災、海嘯、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
如破壞植被,泥石流日益頻繁;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
D.地質災害的防禦
(1)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如監測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動,掌握火山噴發前兆(地震頻繁、地溫升高等),力求預測火山噴發的時間。我國正在啟用27個地震監測台網。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如我國一半以上的省區頒布了防震減災的地方性的法規。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恢復地表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三、高考點擊
1、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種災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質災害之間相關性的原因和表現;
2、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重大危害,防禦地質災害的重要意義;
3、人類目前防禦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
四、高考演練
1.岩石發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 D.震源深度
答案:B
2.關於地質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對地表形態的破壞作用 B.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表現
C.是引起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進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3.下列有關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帶,即:地中海地震帶、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太平洋地震帶
B.5~8級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發生,震動最強烈處是震源
D.地震是一種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答案:D
4.下面有關火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類目前發現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月球、火星等天體上也有火山活動
B.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C.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有百害而無一利
D.火山噴發出的物質就是高溫岩漿
答案:A
5.由外力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是( )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台風
答案:C
6.下列關於地質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一次地質災害發生過程中,決不會誘發其他災害
B.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關聯性
C.對容易發生滑坡的坡面應實行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
D.建立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主要是針對台風和氣象災害來說的
答案:B
7.下列對地質災害的防禦敘述錯誤的有( )
A.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B.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C.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D.對地震的監測主要是通過氣象衛星雷達監測其活動
答案:D
8.讀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回答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在川、滇、黔交界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這是因為 。
(2)此圖說明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 性。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 (地質災害)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人類大規模的工程活動是造成 (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1)該帶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由於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育,岩體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災害突發
(2)關聯
(3)泥石流 滑坡
9.海地地震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原因是什麼?
答案: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在地下八公里處。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也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抗震,地震發生後的處理機制未有效建立,減災能力較弱
五.高考文綜
地理學科:
1.海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自然資源、工農業、人口分布、宗教等);
2.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禦措施;
3.地震產生原因、類型及逃生;
4.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二.能力提升
【原創】美國地質勘探局宣布,加勒比島國海地(18.5ºN,72.5ºW)周邊海域12日下午發生里氏7.0級強烈地震。報告顯示,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12日下午4點53分。來源:新華網。據此回答1—3題:
1. 當海地地震發生時,格林尼治時間是( )
A.2010年1月12日21點53分 B.2010年1月13日20點53分
C.2010年1月12日19點53分 D.2010年1月13日21點53分
2.當海地地震發生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寒潮、暴雪正在肆虐我國 B.中國北極黃河站出現極晝現象
C.鹹海水位達一年中最高 D.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3.當海地地震發生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大體接近於( )
A.① B.② C.③ D.④
【原創】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月19日報道,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日前表示,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已經發現的地震遇難者已達7.2萬人,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據此回答4—5題:
4.此次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深
B.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淺
C.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
D.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深
5. 根據地震的成因,此次地震屬於 ( )
A.構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誘發地震 D.塌陷地震
【原創】6.新華網太子港1月20日電 海地時間20日晨6時03分,太子港發生里氏6.1級餘震,去年,我國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兩者相比,地震比數最接近的是( )。
A.2倍 B.30倍 C.60倍 D.900倍
【原創】13.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4點53分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海地地震是由於沿著加勒比海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之間的斷層所引起。另據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該中心已發出海嘯警告,海嘯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約10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將影響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馬等國。這次地震預計將影響300萬人,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
(1)根據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
(2)根據材料分析海地地震產生的原因。
(3)試分析此次地震沒有引起海嘯的原因。
【參考答案】
1A.2A.3D.4C.5A.6D.7C.8A.9C.10B.11A.12D.
13.(1)震級高;震源深度淺;處於地震頻發區;震中靠近太子港,太子港人口密集;海地的房屋質量差,建築物抗震能力差;海地內亂不斷,長期依賴國際援助,自救能力差;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 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區,地殼運動比較活躍。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而此次強震卻是兩大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並能釋放巨大能量。
(3) 地震引發海嘯通常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震級足夠大,震源深度較淺;地震發生在陸地和海洋交界處;以及震源斷層的錯動方式為垂直方向的運動。海地地震的發生是由於震源斷層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錯動,因此,海地地震不具備震源斷層條件,不會引發海嘯。
10. 克爾曼的介紹
克爾曼(波斯文:کرمان)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克爾曼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距首都德黑蘭東南約1,076公里,2005年估算人口為533,799。始建於三世紀,長期為波斯灣、呼羅珊、馬克蘭之間的貿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