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藏紅花和伊朗藏紅花有什麼不同
1、植物科屬不同
伊朗紅花是雙子葉植物的一種,是一年生草植物,它擁有頭狀花序,而且它的每一朵管狀花都是桔紅色。
而藏紅花則是單子葉植物綱鳶屬科植物的一種,它是多年生草村特,具有磷莖,而且花多青紫色或者紫紅色。
印度藏紅花:
2、功效區別
伊朗紅花與藏紅花在功效上也有很大的區別,伊朗紅花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活血。
而藏紅花的主要功效則是養血補血,雖然也有活血功效,但是沒有紅花那麼出色,而伊朗紅花的養血補血功效與藏紅花相比卻差了很多。
3、用途不同
伊朗紅花中有大量的天然在的色素,它們提取以後是天然的染料,能用於多種工業生產。
而藏紅花卻沒有這種作用,平時它以入葯為主,可以製成中成葯,也能直接用來泡水或者泡酒,在葯用功效方面藏紅花要比伊朗紅花高很多。
Ⅱ 伊朗大巴翻車致15傷,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大巴翻車事件可能是司機疲勞駕駛所導致的。
伊朗國家電視台報道,當地時間7月23日,伊朗這次塞姆南省發生一起大巴車側翻事故,造成15人受傷。據塞姆南省交警負責人卡比里介紹,事故發生在當地時間23日5時50分左右。該大巴共載有20名乘客,從馬什哈德開往德黑蘭,途經塞姆南至索爾赫公路時翻車。卡比里還表示,有15名乘客在事故中受傷,後被送往醫療中心接受治療,傷者目前狀況穩定。事故原因初步判斷為駕駛員疲勞駕駛。那麼導致司機疲勞駕駛,可能有多種原因。
3、司機開車前可能沒有吃東西。
我們知道這輛大巴是長途汽車。如果汽車司機在開車前沒有時間,或者不想吃食物。那麼在長時間的駕駛過程中就會慢慢的變飢餓。而飢餓會導致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四肢軟弱無力。精神也會不飽滿。如果是這樣也會導致車禍的發生。
Ⅲ 中國什麼地方產藏紅花
中國西藏、青海、四川、浙江、北京、河北、上海、江蘇生產藏紅花。
1、藏紅花原產地在希臘、小亞細亞、波斯等地,在我國的浙江、北京、河北、上海、江蘇等省市目前均已有有少量種植,產量僅有幾噸,國內藏紅花重要的銷售地是西藏、青海和四川。
2、藏紅花生長期正值少雨的冬春季,應特別注意灌水,在藏紅花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一定要及時排去積水,9~10月選晴天早晨採收花朵,摘下柱頭,烘乾,即為干紅花。
(3)伊朗塞姆南海拔多少米擴展閱讀:
1、藏紅花通過改善微循環,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從而降低異常增高的球蛋白和總膽紅素,對有毒物質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損害有化學預防作用,有希望用於慢性膽囊炎的治療。
2、藏紅花可使腎毛細血管保持通暢,增加腎血流量,促進炎症損傷的修復,於干擾腎炎動物模型已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3、藏紅花素對多種癌細胞均有明顯抑製作用,來自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的果實, 鳶尾科植物藏紅花及同屬其它植物的花柱頭等。
4、藏紅花無種子,靠球莖進行無性繁殖,有豐富的維生素B2,還含有桉腦、蒎烯、多種維生素和硫胺素等化合物,對腸管及子宮有興奮作用有關,所以月經期間是禁止用的。
Ⅳ 誰來介紹一下伊朗的mazandaran啊,謝謝了!!!
馬贊德蘭省位於伊朗北部﹔東面與戈勒斯坦省交界,南面連接德黑蘭省和塞姆南省﹐西面與加茲溫省接壤和吉蘭省接壤﹐北面瀕臨裏海。
馬贊德蘭省有生產米, 五穀, 果實, 棉花, 茶, 煙草, 甘蔗, 並且絲綢。油工業也刺激了食物處理產業, 水泥, 紡織品, 棉花, 並且漁 (魚子醬)。
馬贊德蘭人是伊朗穆斯林民族之一。人口160萬(1985)。主要居住在伊朗馬贊德蘭省境內。種族、語言和文化習俗與波斯人極為相近。一般認為,他們是與古波斯人有血統關系的土著部落的後裔。平原和低地居民主要從事水稻、玉米、柑桔、棉花、亞麻和蔬菜種植業。山地居民多從事畜牧業和林業,飼養山羊和綿羊,也耕種小片土地,主要種大麥和小麥。早期馬贊德蘭人奉行氏族部落神和祆教信仰。11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在馬贊德蘭地區開始廣泛傳播。主要信奉什葉派,占總人口的90%,其中以十二伊瑪目派信徒最多,也有部分諾克塔維派(即栽德派的支派)。日常生活習俗和傳統,如婚喪嫁娶、財產繼承、宗教節日等通常都按伊斯蘭教辦理。1979年實施《伊斯蘭憲法》後,大小城鎮一般都設有宗教專門學校,中小學校加強了宗教課程的教學。政府派有宗教教職人員掌管馬贊德蘭地區的宗教事務。
Ⅳ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Ⅵ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過程
在英蘇聯合入侵前夕,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配備105毫米斯科達火炮的皇家近衛師(均駐扎在德黑蘭),9個普通師(分別駐扎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械化旅(裝備捷克製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製TK-6裝甲車)。伊朗皇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裏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船和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義大利建造的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英軍的入侵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部隊。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約2000人的蘇軍摩托化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渡過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很快佔領了馬庫(Maku)和霍伊(Khoi),隨後經大不里士向東進軍。東邊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蘇軍縱隊沿著裏海南岸向東進軍,佔領了恩澤里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在那裡與第一路軍會合。第三路蘇軍1000人在沙赫港登陸,攻佔戈爾甘和呼羅珊省北部,隨後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德。為了恐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令其放棄抵抗,蘇軍飛機在入侵當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次日轟炸了德黑蘭郊區。兩天的空襲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軍人。
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准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了械。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官甄別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此後下落不明。一些伊朗軍人趁夜色掩護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蘇聯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區。
在北方戰線沒有發生海上戰斗,不過蘇軍在沙赫港登陸時,裏海區艦隊的艦艇之間曾發生誤擊。 在卡侖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縱貫伊朗鐵路的起點),一支搭載登陸部隊的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4時08分悄悄駛入港口。這支小艦隊包括「亞拉」號炮艦(HMAS Yarra)、「法茅斯」號護衛艦(HMS Falmouth)、「卡寧布拉」號輔助巡洋艦(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裝遊艇和2艘武裝的內河客船。見港內敵艦毫無防備,艦隊指揮官哈林頓准將下令突然開火。「亞拉」號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虎」號(Babr)炮艦,將其重創。「亞拉」號隨後進入卡侖河航道,用艦上的3磅炮和機槍掃射其餘的伊朗炮艇,對方水兵紛紛跳河逃命。到凌晨5時30分,英澳艦隊上搭載的印度陸軍士兵全部登陸完畢,佔領了港口。
在沙普赫爾港還停泊著5艘德國貨船和3艘義大利貨船,雖然這些船始終處於兩艘伊朗軍艦的監視之下,但是它們的存在始終使英國感到不安,擔心其船員利用可乘之機在阿拉伯河中將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煉油廠船塢的唯一入口。當盟國艦隊開入沙普赫爾港時,兩艘德國船的船員便開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亞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國商船「霍亨菲爾」號(SS Hohenfel)的船員成功地引爆了船內的炸葯,但是鑿船的位置選擇不當,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爾港內其餘的軸心國貨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漢」號炮艦(HMS Shoreham)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Palang)炮艦,港內的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亞拉」號和「卡寧布拉」號隨後前往霍爾木茲海峽口的阿巴斯港,在那裡擊毀並捕獲了義大利商船「希爾達」號。
8月25日白天,英國皇家空軍的一隊「布侖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接著,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侖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戰之後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在25日凌晨4時越過邊界,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軍隊的堅決抵抗,4天後才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個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軍的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的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的、嶄新的寇蒂斯「霍克」戰斗機(其中5架還沒拆箱)被英國人沒收,運到了印度。 在德黑蘭,禮薩國王在8月25日凌晨從曼蘇爾首相那裡得知英蘇軍隊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蘇聯大使和英國公使表示准備答應兩國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蘇使節的答復卻是,兩國的軍隊將繼續向前挺進。
8月27日,曼蘇爾首相被國王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全面停止抵抗,將除外交人員之外的全體德國僑民一律驅逐出境,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的同意,答應了盟國的條件。然而第二天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必須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否則盟軍將全面佔領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