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拉克多少人口
截至2016年,伊拉克總人口3720萬。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其中阿拉伯族佔78%(什葉派佔60%,遜尼派佔18%),庫爾德族佔18%,其餘為亞塞拜然族、亞美尼亞族、亞述人。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拉克所在地歷史悠久,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起,先後遭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入侵和統治。1920年淪為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國獨立,1958年7月14日成立共和國。如今生活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並不是阿摩利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伊拉克巴比倫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伊拉克的石油工業是其經濟支柱,原油儲量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阿拉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佔21%。該國穆斯林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佔54%、遜尼派佔41%。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居民講波斯語。
⑵ 伊拉克多少人
一、伊拉克介紹:
國名:伊拉克共和國 人口:2,500萬
面積:44.1839萬平方公里
首都:巴格達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占,庫爾德人,其他還有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猶太人、伊朗人。
主要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為庫爾德語,東部地區少數部落講波斯語。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少數人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
流通貨幣:伊拉克第納爾,1第納爾=1,000菲爾斯。
國慶日:7月17日
國鳥:雄鷹
國花:玫瑰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3時;比北京時間晚5小時。
貨幣:伊拉克第納爾。
與我國關系:1958年8月25日與我國建交。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8個省。省轄縣、鄉、村。首都巴格達。
地理概況: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東南臨波斯灣和科威特,東部鄰伊朗,北方與土耳其為鄰,西和西南分別和敘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接壤。
境內西南部是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地勢向幼發拉底河傾斜;東北部為庫爾德山地,屬伊朗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的邊緣,由一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絡成。西南部高原與東北部山地之間為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部分海拔不足100米。南部更低,且有沙漠。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兩條主要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下游匯合後稱阿拉伯河。兩河在東南部連結著許多湖沼和河川支流,形成稠密的水網。
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特別豐富,是世界儲油最多的國家之一。
氣候概況
全境屬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乾旱,冬季寒冷多雨,北部有雪。平原地區1月平均氣溫由北往南為7-11℃,7月平均氣溫32-34℃。年平均降水量從南到北為100-500毫米,東北部山地可達700毫米。
主要城市:
巴格達:巴格達是伊拉克首都,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重要的國際航空站。人口535萬。有煉油、鋼鐵、水泥、紡織、皮革、卷煙、食品等工業部門。市內穆斯坦西里耶書院始建於1227年,曾是阿拉伯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巴格達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中部,其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4000多年前即為重鎮。公元762年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在長達數個世紀中,它是西亞、中東地區經濟、貿易、文化、交通的中心。此間幾經興廢。
⑶ 薩達姆死後,伊拉克人口卻暴增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伊拉克經濟有了很好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有了生育的願望,另外一個原因是伊拉克新政府鼓勵人民生育,在這兩方面因素之下,伊拉克人口出現了暴增。
曾經一代梟雄薩達姆在初期奪得伊拉克政權後,曾一度大力發展經濟及福利,以爭取民眾支持,在他的帶領上伊拉克一度成為國富兵強的國家,當時的伊拉克的人民也過上了一段短暫時間的幸福繁榮生活,但是這段生活維持時間不長,都清楚梟雄薩達姆這位狂人是一位極度不安份的人,一心想在地區稱霸,於時帶著伊拉克走上了對外侵略與稱霸之路。
隨著第二次海灣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以後,美國就解除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此後,伊拉克石油資源得以大量出口,刺激伊拉克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人口出生率也就高了,人口當然迅速增長,另外由於伊拉克新政府實施「民主選舉制」,什葉派、遜尼派等派別在各自控制區域都鼓勵人民生育,因為自已派別的人口多可以增加自已的選票獲得更多席位增加自已在政治上話語權,這也是刺激戰後伊拉克人口增加的另一大誘因。
⑷ 伊拉克面積比伊朗大嗎
截止到2019年,伊拉克面積比伊朗小。
伊拉克面積為43.7萬平方公里,伊朗面積為164.8195萬平方公里,所以伊拉克面積比伊朗小。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庫爾德語:كۆماری عێراق),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人口民族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 伊朗國家統計資料庫2014年7月18日顯示,伊朗人口為77,598,379。
聯合國數據顯示:1968年時伊朗人口為2700萬,到1988年這一數字已經是5500萬。1980年代,有人估計到2006年,伊朗人口將達到1.08億。
伊拉克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伊拉克總人口3700萬。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其中阿拉伯族佔78%(什葉派佔60%,遜尼派佔18%),庫爾德族佔15%,其餘為亞塞拜然族、亞美尼亞族、亞述人
⑸ 伊朗和伊拉克的對比
兩伊戰爭的時候,伊朗的裝備是相當落後的,和伊拉克的半機械化部隊打大規模戰役還是靠的人海戰術。4個人3支槍,每人發一把塑料制的小鑰匙(說是開啟天堂大門的鑰匙),後面准備了N張館材,死5萬人才殲滅伊拉克8000人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伊朗人多,而且還不怕死,所以兩伊戰爭才沒被打垮。這幾年伊朗從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大量引進先進武器,部隊的裝備水平也今非昔比,不能用伊拉克來和伊朗比較了,伊朗畢竟是一個擁有7000萬人口的地區性大國,正規軍超過50萬,加上各種准軍事部隊和預備役,真正打起來,不怕死的100萬大軍,誰都會怕。伊朗不像伊拉克那樣全是沙漠,山地和河沼地形不適合美軍機械化部隊的地面進攻,而且伊朗戰略縱深大。目前,伊朗有現役軍人約54萬。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裝備有主戰坦克約15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伊朗地面部隊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1200輛裝甲運兵車、2000門牽引火炮、300門自行火炮,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此外,陸軍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陶"式、 "耐火箱"式反坦克導彈和地地、地空導彈以及各型直升機和運輸機約200架。
伊朗海軍現有兵力約1.8萬人。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三艘、護衛艦三艘、輕型護衛艦兩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七艘、登陸艦艇11艘,其他支援艦只25艘。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70多架。
伊朗空軍現有兵力約5.2萬人,擁有各型飛機900餘架,其中各類作戰飛機300餘架,包括先進的F一14和米格-29等第三代戰斗機。此外,空軍擁有"小牛"、"響尾蛇"、"麻雀"、"霍克"改進型等各式導彈若干。
除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外,伊朗還擁有龐大的預備役力量。伊朗常設預備役部隊有35萬人,其中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伊朗的准軍事部隊在兩伊戰爭中曾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採取的自殺式"人海戰術",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
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中遠程導彈。經過這些年經營,伊朗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如"流星一3"和"法塔赫一1 10''導彈.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
當時伊拉克軍隊的實力如下:兵力:陸軍35至40萬人,由6個共和國衛隊師和17個常規師組成。
陸軍兵器:
2200輛主戰坦克,包括500輛T-72型坦克。
1000輛裝甲偵察車輛
800輛輕型坦克/步兵戰車
2000輛裝甲輸送車
200門自行火炮,1500門牽引式火炮。
作戰飛機:
200-300架截擊機和攻擊機,包括米格-21、米格-23、幻影F1和蘇-22
100架戰斗直升機
防空武器:
400部地空導彈發射架,包括薩姆-2,薩姆-3,薩姆-6。
1000件攜帶型地空導彈,例如薩姆-7。
6000門高射炮
導彈:
2至20部飛毛腿導彈發射架和導彈以及射程在90英里內的短程導彈
⑹ 伊拉克有多少人口仁二伊朗有多少人口
伊拉克人口數量:
3800萬(2018年)
伊朗人口數量:
8165萬(2019年12月)
⑺ 伊拉克人口與面積是什麼
伊拉克人口4022萬,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2020年,伊拉克人口4022萬,其中阿拉伯民族約佔78%(什葉派約佔60%,遜尼派約佔18%),庫爾德族約佔15%,其餘為土庫曼族、亞美尼亞族等。
伊拉克工業
工業主要有石油開采、提煉和天然氣開采。油氣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為伊拉克支柱產業。伊拉克於1973年實現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
⑻ 伊拉克有多少人口
人口約3164萬(2011年)。其中阿拉伯人約佔78%(什葉派約佔60%,遜尼派約佔18%) 伊拉克庫爾德人,庫爾德人約佔18%,其餘為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庫爾德語,通用英語。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遜尼派穆斯林統治什葉派穆斯林,引發了南部什葉派穆斯林的不滿,常常發生動亂。其鄰國伊朗則是什葉派穆斯林統治遜尼派穆斯林。兩國邊境常常因為派別不同引發矛盾。支持北部的庫爾德人也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多屬遜尼派,只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或猶太教。
⑼ 波斯人是指哪個國家的人
主要是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其他國家也有少數波斯人。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
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伊朗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
波斯人相信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約2000年由中亞移入伊朗。雅利安人分拆成兩個主要民族,即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語及伊朗語支始出現,他們與伊朗高原的原住民通婚,如埃蘭人。公元前九世紀出現了對波斯人的一些記載,在亞述人的文獻里,他們被稱為「帕爾蘇」(Parsu),居住在爾米亞湖的東南岸。
公元前六世紀,古波斯人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者,他們統合伊朗高原各民族,建立了波斯帝國。多個世紀以來,波斯帝國受到多個王朝的統治,一些王朝由伊朗語民族統治,如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薩珊王朝、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白益王朝、薩曼王朝及薩法維王朝;一些王朝不是由伊朗語民族統治,如馬其頓帝國、塞琉古帝國、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王朝、帖木兒王朝、白羊王朝、黑羊王朝、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及愷加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及薩珊王朝是在伊朗南部法爾斯建立的,而安息則是在伊朗北部建立。根據在伊朗發現的一些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楔形文字,證明波斯一詞的當地用語在王朝建立時已用以指稱伊朗。
⑽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拉克趁伊朗局勢未穩之際,發動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但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