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廢除美國和西方的武力, 及武力侵略能力, 如果伊朗擁有核武, 美國和西方在常規武力和戰略武力將失去優勢, 各文明將和平相處或相互毀滅, 世界秩序將重新定位.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強盜拿槍搶劫,它敢搶劫有刀的人, 但敢搶有槍的人嗎? 因此, 美國和西方一定會武力攻打伊朗. 中國應在安理會堅決否決任何可能讓美國攻擊伊朗的議案.
現在的世界極不公平。雖然相關國際法字面上也說各國主權平等,但實際上許多不發達國家的主權問題,卻要由帝國主義國家(主要由美國)來決定。美英法帝國主義國家,既有強大的核武裝,又有龐大的民用核設施。他們的核武裝如何發展,他們的民用核設施如何發展,其他國家沒有決定權,連發言權都沒有。他們卻要來決定不發達國家是否應搞民用核設施,搞哪一部分(例如他們不準伊朗搞民用核燃料發展),搞什麼類型(例如他們只准朝鮮搞輕水反應堆型)。他們硬要把朝核、伊核等拿出來「討論」,以逼迫朝鮮、伊朗等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但不發達國家能提出將帝國主義的核武裝問題或民用核設施問題拿來交國際社會討論嗎?不行!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提出應在全球徹底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希望這種泛指方式做到全球無核(武器)化,以徹底消除核武器對全人類的威脅。但美國這個最大核武器國堅決不同意,以保持自己對其他國家的巨大核領先和核威脅。因此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只能後退,不斷要求各擁有核武器國家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對此,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以動用核武器相威脅;但美國、法國根本不作承諾,反而大肆宣稱他們有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力,即有核威脅、以及率先核打擊的權力(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都曾叫囂要使用核武器,以威脅中朝人民和越南人民)。例如2005年5月的第七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上,「以馬來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為代表的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有核國家作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諾,無條件不向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但這一建議遭到美國的拒絕」。(許輝《「不擴散」效力減弱》,《世界知識》2005年第12期)「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有核國家作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諾,無條件不向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這一正義的、強烈的呼聲, 「遭到美國的拒絕」,也遭到壟斷全球國際問題信息傳播的美英法媒體的拒絕。它們對這一正義的、強烈的呼聲,以及美國對這一呼聲的拒絕,幾乎未作報道。彷彿世界上沒有這一正義的、強烈的呼聲, 以及沒有美國對這一呼聲的拒絕一樣。這樣,美國無視全球廣大國家和人民的呼聲,美國為維護自己優勢的、首先實施的核打擊力,無視全世界人民的安全的丑惡被「自由」媒體用閉口不談掩蓋了。
2. 伊核協議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
伊核協議通俗講到底是什麼呢?美國極盛時期認為二戰體系下的利益分配都不滿足自己,想要單邊主義統治全球,在這種情況下,中東是美國構建全球霸權的最後據點。當時俄羅斯實力嚴重受損,歐元又被美國打垮,中國尚未構建起足夠的經濟軍事實力,借著911事件,美國蛙跳進入中東,拳打伊拉克腳踢阿富汗,唯一沒有淪陷的就只有伊朗了。如果伊朗淪陷,美國的中東計劃就再無阻隔,全球利益分配就會徹底掌控在美國一家手中,其他國家再想發展崛起就沒有機會了。這種極其險峻的形勢下,中俄歐三家聯手支持伊朗擁核對抗美國。所以,有些觀點非常謬誤,伊朗核協議不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問題,也不是伊朗和沙特等周邊國家的問題,更不是伊朗和美國人的問題,而是內嵌了全球秩序構建的問題。
慶幸的是,中俄歐雖然各家實力都弱,好在三家當時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明面上各種抗議,暗地裡各種絆子,把美國死死拖在中東泥潭裡沒有前進一步,把如日中天的美國幾乎拖垮,白白耗費人力物力,還欠了一屁股債。逼不得已,簽訂了伊核協議,對抗由此告一段落,美國也由攻勢變為守勢。
核協議本質是什麼?他只是一個平台而已,內容上其實就那麼點東西,伊朗不發展核武器換取美國的解禁制裁。就是讓美國放棄遏制伊朗,遏制不住伊朗,中東就無法拿下,中東是世界能源中心,戰略要沖,拿不下中東的美國就只能是聯合國框架下的世界大國,永遠不能做到世界絕對規則制定者。
在美國角度看,中東戰略是有成功機會的,只要戰略得當。雖然有失敗的風險,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而且是不能用數字衡量的巨幅收益,粗略估計至少能讓美國稱霸世界的歷史在延續一百年以上。
3. 美國過去有「伊朗門」事件,「拉鏈門」事件,這個「門」是什麼意思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4. 女朋友問你怎麼看待伊朗問題,啥意思
朋友問你怎麼看待伊朗問題,啥意思?想問問你政治性的問題唄。
5. 伊核談判是什麼,內容具體是什麼伊朗想達到什麼目的
伊核談判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但在這之後,伊朗與西方在濃縮鈾等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再現分歧。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對。
伊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2013年8月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任以來,伊核問題談判出現了新的契機。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和德)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11月24日,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內容
伊朗鈾濃縮活動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度不安。為避免伊朗將來製造出武器級的「高濃鈾」,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通過制裁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伊朗就範。從此,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與是否取消對伊制裁,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較量的關鍵。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在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多次要求伊朗停止一切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促成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對伊制裁決議。然而,面對西方的制裁,伊朗不僅沒有停止鈾濃縮活動,反而加速了濃縮鈾生產進程。伊朗一直堅稱其核計劃出於民用目的。
自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就職以來,伊朗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並與國際社會達成和解。伊核談判峰迴路轉。與此同時,伊朗明確表示,運出濃縮鈾、停止鈾濃縮活動都是伊朗的「紅線」。伊朗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
伊朗達到目的
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的設限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草案等關鍵方面的內容。
6. 俄羅斯和伊朗的鈾濃縮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請詳細敘述
代表歐盟的德法英三國20日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散發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決議草案,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將伊朗核問題報告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使伊朗核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伊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活動,並曾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與美國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鈾濃縮技術是國際社會嚴禁擴散的敏感技術。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美國政府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威脅要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以對伊朗進行制裁。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為解決核問題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2004年6月底,伊朗在未能說服國際原子能機構結束對其核設施核查的情況下,宣布在暫停提煉濃縮鈾活動的同時,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9月18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1月25日之前暫停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但伊朗明確表態不會終止鈾濃縮活動,並於9月21日宣布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為了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2004年11月初雙方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3國承諾向伊朗提供一座輕水反應堆、核燃料以及核技術,並將在經貿合作方面為伊朗提供幫助。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但伊朗一直堅持鈾濃縮的中止只是暫時行為。
為了磋商有關巴黎協議的落實問題,伊朗與德法英3國從2004年12月以來進行過多輪談判,但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一直未能達成一致。今年5月底,雙方達成協議,歐盟表示將在兩個月內提出一個綜合計劃,以推進與伊朗在技術和核能領域的合作,並進一步解決伊朗核問題。
自從7月底以來,伊朗一直敦促歐盟按期遞交提議,並多次威脅將重啟鈾轉化活動。8月5日,德、英、法三國代表歐盟向伊朗遞交了解決伊朗核問題的一攬子提議。但伊朗稱這一提議「是無法接受的」。8月8日伊朗恢復了在伊斯法罕的鈾轉化活動。為此,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8月9日舉行緊急會議,並以協商一致方式於11日通過一項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一切核活動,與歐盟繼續就其核問題進行談判,但遭伊朗拒絕。伊朗與歐盟之間有關核問題的談判陷入僵局。
9月17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參加第60屆聯合國大會發言時,重申了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一貫立場,並就解決伊朗核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其中包括邀請外國公司參加該國的鈾濃縮計劃,以最大限度確保該計劃的透明性。德法英三國立即作出反應,對伊朗的立場表示失望,並決定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8日,德法英三國開始起草有關決議草案
7. XXX門事件是什麼意思
英語中的這個gate的確源於水門事件(watergate), 水門事件的大體情況就如二樓的高人所言。 這起事件引起了美國民眾對美國領導階層的普遍不信任, 政府信譽掃地。 此後凡是涉及到政治圈內的一些丑聞時間都在這起事件後加一個後綴 gate(意即政治丑聞),比如後來事關柯林頓的莫尼卡門( monikagate), 就是指莫尼卡萊溫斯基與柯林頓的婚外情時間,白水門事件( whitewatergate)據美國《每日新聞》報道,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捲入其中的白水案20日終於結案。 該案件的調查前後持續七年,耗資7000萬美元, 使阿肯色州一位州長罷官,在柯林頓總統任期內甚至一度被稱為「 白水門」丑聞。 美國最高法院當天拒絕接受阿肯色州前州長吉姆·塔克的申訴。 塔克曾被指控在銷售有線電視系統的時候非法逃稅, 他請求法庭聽其無罪辯護, 因為他認為對他的指控是建立在過期的法律上的。 塔克在1992年柯林頓當選總統後繼任阿肯色州州長。 1996年,因為在另外一樁設計小額商業貸款的案件中被判有罪— —該案件也是由白水案檢控方處理的,他被迫辭職。 因為其健康狀況很差,塔克從未在監獄中服刑, 而是被判在家拘留18個月。塔克周一稱:「在法庭上, 從來沒有一個關於律師是如何用一個過期的法律來控訴一個公民是有 罪的報告,這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塔克的申訴是柯林頓時代白水案調查的最後一個遺留物。 盡管塔克的有線電視案與阿肯色州土地發展沒有任何關系—— 正是因為該地方所以本案被稱作白水案, 但是因為當時塔克在因為商業貸款案被指控, 於是也被捲入其中接受調查。 伊朗門(irangate) 伊朗門事件是和水門事件類似的一個丑聞, 新聞記者把它等同於水門事件,稱呼為伊朗門事件。 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所謂「聖戰」 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國王巴列維於同年10月22日赴美治病之後, 憤怒的伊朗學生要求美國引渡前國王,結果遭到拒絕。 當年11月4日,霍梅尼的軍隊沖進美國大使館, 扣壓了69名美國外交官,目的是以此為要挾, 換取巴列維回國受審,並廢除1959年簽訂的伊美安全條約。 卡特總統營救人質失敗。 但當選總統里根卻通過秘密關系與伊朗達成「以軍火換人質」 的協議;於是,在他宣誓就職當天,就有52名人質被釋放。 1986年11月,里根政府違反國會法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 換回了其餘人質。 同時又將出售軍火所得款項的一部分暗地裡用於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 軍。 這一丑聞揭露後,輿論嘩然, 新聞記者立即將這一事件比為又一個水門事件,稱之為「 伊朗門事件」。等
8. 伊朗問題具體是什麼
核問題,伊朗立足於和平利用核能,但西方國家和受西方國家控制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懷疑伊朗已經具備研發核武器的能力或正在研製可武器,西方就制裁伊朗並威脅軍事打擊。如果西方對伊朗不產生威脅,伊朗也沒有必要發展核武,和平利用核能是世界各國的權利;如果西方對伊朗威脅或要軍事打擊伊朗,伊朗研發核武也是應該的,西方是只需自己放火,不許伊朗點燈。
9. 最近伊朗和以色列掐了起來,台的知道想了解下這是什麼梗,他們之間有什麼過節嗎
一方面穆斯林什葉派在中東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壯大起來,威脅到了「世仇」以色列。另一方面,以色列受美國之命帶頭牽制伊朗俄羅斯,使美國得閑處理朝韓、台灣等東北亞問題。西太平洋東北亞、中東等熱點地區,美國都會攪亂,亂中尋找制敵的機會。美國主攻目標是中俄、伊朗,每一步都針對這些被歐美命名為「邪惡軸心」的國家。
10. 伊朗被制裁是怎麼回事
美國因為伊朗核問題制裁伊朗。
伊朗核問題於2006年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於伊朗拒絕停止其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先後通過了4份制裁決議,不斷加大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力度。
美國於1980年與伊朗斷交後一直對伊實施經濟制裁。1995年,美國以伊朗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及致力於發展核武器為由宣布對伊朗實施貿易禁運。
但是,伊朗被美國制裁,影響到了中國。因為美國主導的全面制裁空前嚴厲,更由於伊朗官方為應對外匯短缺的嚴峻形勢,於2018年6月下旬出台覆蓋10大類、1339種商品的禁止進口清單,理由是在列商品「非必需且有國內競爭者」。
這些產品大到機器設備,中到紡織輕工,小到瓜子零食,幾乎無所不包。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沿岸的伊朗主要港口阿巴斯港滯留約14萬噸貨物等待清關,其中的大多數在上述清單之列,只有被伊朗工業部門認定為「必需且不妨礙國內競爭者」後,才可被海關放行,這影響到數以千計的中國中小企業。
(10)伊朗問題是什麼梗擴展閱讀:
一、美國制裁伊朗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在中國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辦事處負責人郭雍表示,現在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大型跨國船運企業由於需要平衡全球市場這個大盤子,不可能因伊朗一家而丟掉西方市場。但它們留下的市場空白總需要被填補,這對融商物流一類民企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郭雍說:「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現在撤了,而不久之後伊朗局勢真的好轉了,屆時大型國企和跨國公司因其體量和運營管理經驗,依舊會是伊朗市場的座上賓,我們民企只能再度白手起家。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堅守,至少這意味著局勢再度好轉後的先發優勢。」
二、美國制裁伊朗包括:
1、對伊朗多家國有和私營銀行實施制裁,凍結這些銀行在美國的賬戶和其他金融資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同這些銀行進行商務往來;
2、任何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幫助伊朗煉油和發展煉油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將受到制裁,與伊朗革命衛隊或某些伊朗銀行有往來的外國銀行也將受到制裁;
3、對在伊朗石油或天然氣部門工作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4、對參與伊朗鈾礦開采、向伊朗出售油輪或向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廢止伊朗在美國境內的資金流轉許可,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處理同伊朗有關的資金流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