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跟伊朗人聊天要注意什麼怎麼說
伊朗人不喜歡以色列人和伊拉克人(好像阿拉伯人他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人說用中東人這個詞,感覺一下把阿拉伯人和他們放到一塊兒去了。伊朗國內是禁酒的,所以和他們聊酒是聊不到一塊去的,當然如果有人愛喝的話就除外。不能誇人家老婆漂亮 不能豎大拇指(在伊朗這個和中指一個意思)。「7」 對伊朗人來說是吉利的象徵:伊朗春節之際要在餐桌上擺上7種由字母s開頭的食物,婦女化妝品有7種顏色,德黑蘭當地風味小吃。結婚時給新娘腰帶上打7個結,在快樂的星期三要點燃7堆火等,跟咱們的6,8差不多哦。辟邪的數字 如果無意中將5隻茶杯或5隻茶碟放成一排,這表明今有客人來訪。家裡人要為出門3天的人做面條,以求平安。生了孩子要用鐵簽子叉上10個蔥頭放在孩子頭上,一個代表一天,過一天就扳下一個,一邊丟,一邊說:「災難走開吧。」
基本上就這些,其實伊朗人是極其開放的,不會說有很多忌諱的,當然,因人而異。望採納。
B. 翹起大拇指表示誇獎,在歐美表示什麼意思
如果您需要贊美我們國家的其他人,通常會豎起大拇指,尤其是在鼓勵孩子時。 我會豎起大拇指並鼓勵他。 現在,我們將在朋友圈,微博和聊天中受到歡迎。 其實這是一個豎起大拇指的運動,我們也喜歡收獲贊美,但是不同的國家,豎起大拇指卻有著不同的含義。
所在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中,同樣的動作手勢卻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去到其他國家的時候,在打招呼或者做手勢動作前一定需要謹慎喲。不要鬧笑話,現在也是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大家有問題可以多上網做一些了解。
C. 為什麼波斯人(伊朗)屬於熱帶,然而他們的長相卻很像歐洲人,鼻子高挺,五官深邃
伊朗人應該是屬於白人裡面的印歐人和閃米特人的混種吧,起源於東歐地區。所以不是熱帶地區的人種長相。
D. 伊朗人都有什麼特徵
波斯(伊朗)這個國家自古以來,被四面八方國家都侵略統治過!各個朝代都被不同帝國侵略統治過,強大的時候統治侵略周邊小國,衰弱的時候又被周邊強大的國家所統治,所以人種是比較復雜的,並沒有標準的長相,現在的伊朗人,大多數是黑頭發,高鼻深目,但是你也可以看到金發碧眼的人,也有黑頭發棕色眼睛,綠色眼睛的人,有些還是皮膚比較黑,貌似北非人,有些和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像!
E. 伊朗這個國家怎麼樣呢
在國內外的各大媒體上,因為堅持不懈的和美國人叫板,伊朗算是妥妥地站上了頭條。畢竟,在當今這個世界裡,美國還是全世界貨真價實的老大。伊朗以它小小的身板,和世界老大叫板,這的確是件令人佩服的事情。正是因為有伊朗這樣的國家存在,美國才不至於那麼囂張。
雅利安人的後裔居魯士大帝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首領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勝利,打敗了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等三個帝國,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建立了從印度到地中海的,世界上第一個跨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擊敗古巴比倫的時候,居魯士大帝還解放了當時還是“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波斯帝國是波斯人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現在的伊朗人都將居魯士尊稱為“伊朗國父”。
F. 伊朗有什麼 風俗
一、衣著:女士(學前兒童除外)須戴頭巾。穿長袖、蓋過臀部、寬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及腳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
二、飲食:禁酒,忌食豬肉、狗肉。穆斯林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後至日落前)在公開場合進行飲食或吸煙。
三、伊朗禁止賭博、賣淫,婦女不得從事唱歌、跳舞等職業。偷竊他人財物者將被依照伊斯蘭法進行處罰。犯持槍搶劫、強奸罪將被處以死刑。
四、男士不可主動與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也不主動與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動握手,男士亦應禮貌回應。
五、伊朗人不喜歡與外國人有身體上的密切接觸,勿與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時)。不得用手觸摸小孩子的頭部。稱好時不能豎大拇指。說話時忌用食指指向他人和大聲喧嘩。伊朗人很講究衛生,隨地吐痰、扔雜物現象更是少見,口中異味較重會引起反感,會被認為缺乏修養。
六、乘坐公交車輛須男女分開,女士乘坐公共汽車的後部,地鐵有女士專用車廂,男士不得入內,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車廂。乘計程車可混坐。
(6)怎麼贊美伊朗人擴展閱讀
訪伊中國公民的注意事項:
一、為確保安全,不要選擇從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與伊朗接壤的陸路入出境。
二、避免獨自前往偏僻地區,如需要,要有當地人陪同。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特別是護照(丟失後辦理補發簽證等手續較麻煩),勿隨身攜帶大量現金。
三、要隨身攜帶護照(最好有護照首頁及簽證頁復印件),以便應對執法人員的盤查。遇到盤查時,一定要保持冷靜,避免與對方發生沖突。當對方要求查驗外匯和護照時設法婉拒,但可表示願到就近警察局去解決,以防被假冒警察欺騙。如上當受騙,及時報警,注意保存有關證據,記下重要特徵和信息。
四、如果因故被伊方警察扣留或拘捕,有權要求警方協助與中國使館取得聯系,以便及時獲得幫助。
G. 伊朗敢跟美國死磕到底,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民族性格
相信大家都知道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了,到底是什麼能夠讓伊朗一個小國家不懼怕強大的美國呢?小編專門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伊朗的民族性格熱情彪悍,民族向心力強大,宗教精神深入人心,對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深深的自豪感及悲情意識,所以不畏強敵勇於戰斗,凸顯出一種讓人盪氣回腸的民族凝聚力與犧牲精神。伊朗擁有燦爛的文明、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幾乎每一個伊朗人都為之自豪。
雖然波斯在歷史長河中曾一度輝煌,但隨即被亞力山大的馬其頓、蒙古、阿拉伯等帝國征服,傲驕的波斯民族陷入苦難。為了種族繁衍和文化延續,波斯人皈依伊斯蘭教也自成一格,開創了什葉派穆斯林教義,影響到中東地區許多國家。小編了解到的消息是這樣的,歡迎大家前來補充。小編是不說廢話的口水君,記得關注我或者點贊哦,小編需要你們的支持呢!
H. 伊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首先,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國家。伊朗是全世界最為獨特的國家之一,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什麼是政教合一?就是政治領袖就是由宗教領袖擔任,他就是伊朗伊斯蘭教的最高領袖。 伊朗社會管理有兩套規則,一套是正常社會的法律法規,另一套是宗教規則。人們的日常行為必須符合這兩套規則。比如,女人要帶頭罩,上衣長度要蓋過臀部,男士不能喝酒,坐公交男女分開,等等。 其實伊朗很多人以前並不信奉伊斯蘭教,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大部分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他們跟阿拉伯人不一樣,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是真心信仰,而他們則是政府規定必須信仰。
其次,政府反西方而民眾很開放。伊朗政府一直反西方,禁止播放西方音樂尤其是美國的,可是民眾私底下普遍熱愛美國音樂,有時政府也是管不過來,經常聽到播放美國音樂,他們聽美國流行歌曲,覺得很歡樂。
第三,伊朗節日多民眾愛旅遊。伊朗各種節日非常多,比如諾魯孜春節,開齋節,阿舒拉節等。每到節日,伊朗人熱衷出遊,旅店房間爆滿,價錢飛漲,需提前預訂。 時,同伊朗人還喜歡野餐。經常全家老少或朋友之間找一塊草地,鋪一張席子就開始野餐。伊朗女人很美,非常喜歡化妝,美容,戴墨鏡,非常愛美。
第四,伊朗喜歡張貼建築標語。伊朗建築普遍破舊,許多是伊斯蘭革命前建設的。在大街上,機場,車站等有很多政治宣傳標語,偉大領袖個人圖像。 反美、反以、反沙特和各種宣揚伊斯蘭價值觀的標語,而且還懸掛有兩伊戰爭戰死的英雄圖像。
第五,伊朗人對外國人非常友好。伊朗遭受很多誤解。 美國等西方國家宣傳醜化伊朗為邪惡軸心國、女性受虐地區、戰爭狂、宗教極端分子集散地等等。但是,實事並非如此。伊朗很有文化底蘊,對外國友人超級友好。
總之,伊朗是一個神秘的國一度,具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勇敢的人民,相信伊朗會越來越好
I. 贊美德蘭俢女的句子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著述的《純粹理性的批判》宛如雨後的彩虹——是那樣引人注目,又那樣令人驚奇。康德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應當假設人有不朽的靈魂——上帝是確實存在的。道德法則就像因果律一樣是絕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當然也是無法用理性來證明的。我們無法證明我們良心告訴我們的事情,但是我們卻知道我們的良心。」
1804年,世界哲學史上一顆燦爛輝煌的巨星隕落了,康德死後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著一句他最為流傳的名言——「有兩件事我愈是思考愈是神奇,心中也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准則。它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挪威】喬斯坦·賈德著《蘇菲的世界》第341頁,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再現哲學大師康德——「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的人,是最感動整個世界的著名修女——德蘭。
1997年9月5日晚上的加爾各答,大雨傾盆,彷佛是這個城市流下的無限的眼淚,因為這個城市已經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作為印度人無人不知的——德蘭修女離開的人世,回到了天國。
消息傳出,成千上萬的加爾各答人像瘋了一樣,跌跌撞撞,冒著劈頭蓋臉的雨水,甚至是頂著電閃雷鳴,一起湧向仁愛傳教會的總部。這個總部一直在印度的加爾各答。雖然他們大多不是天主教徒,因為其中更多的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很多人就站在雨地里嚎啕大哭,有的甚至跌坐在濘泥的水地上,就像孩子們失去了慈愛的母親一樣。大雨一直不停,哭聲也一直不停;那一個悲傷的夜晚,似乎是加爾各答人從來沒有過哀痛的夜晚。沒有一個人——是在那樣一個夜晚安然入睡的!
一位加爾各答市民對在場的記者說: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只有德蘭修女是窮人的最愛;她丟下我們去了,我們感到天塌地裂了,我們可以不再需要她做什麼,只要感覺到她的存在,我們就覺得非常幸福。現在,我們都成了孤兒了!
第二天,印度所有的媒體都報道了德蘭修女辭世的消息——印度全境幾乎都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無論是否受過德蘭修女的幫助,無論是否見過德蘭修女,人們的神情從來沒有這樣低沉和茫然。接著,世界的各大通訊社和廣播電視台,包括美聯社、塔斯社、新華社、路透社、新聞社和半島電視台等,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一消息。無數媒體都用巨大的篇幅、重點版面,介紹德蘭修女的享譽世界的善行,贊美德蘭修女一生都在幫助印度的「賤民」,都在幫助世界許多國家的窮人,維護他們臨終生命的尊嚴!
也就是第二天,印度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印度進入國殤,下令全國降半旗致哀,政府一律停止辦公,同時宣布9月13日舉行國葬。
9月7日,德蘭修女的靈柩由仁愛傳教修女總部轉移到了加爾各答市中心——已有155年歷史的聖多默教堂,以便接受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的瞻仰。教堂里擺滿了象徵高貴、純潔和虔誠的白蓮花。尼爾馬拉修女噙著淚水——點燃了一隻高達2米的蠟燭,然後把它穩穩地安放在靈柩的前方。
後來向遺體告別的7天,前往聖多默教堂弔唁德蘭修女的達到了一百多萬人——其中有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雖然大家的信仰不同,但都因為共同的慈善,共同的慈悲,來到了德蘭修女的面前。他們希望最後看上修女一眼,希望修女在心中永恆!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發來了唁電,用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文字,表達著各個國家對修女的崇敬和哀悼——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她為世人樹立了仁愛、奉獻和剛毅的典範。」
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說:「她領導我們,透過服侍,向我們指出單純和謙卑的偉大的力量;她那不屈不撓的信念,觸動了世界無數民眾的一生。她的病逝,使得世界失去了一位聖人!」
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說:「她留給我們一個有力地聲音——那就是,互相幫助,彼此聆聽,同心共力。這個聲音是不分國界的,是超越宗教信仰的。她的逝世,使得世界因此少了一點愛、一點熱情、一點光亮。」
前德國總理羅曼·赫爾左克說:「對於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無論是這里的,或者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德蘭修女都是希望之源——她的一生證明了——上帝的子民通過努力可以產生無限的成效。」
紐西蘭時任總理博爾格說:「我沒有見過第二位這樣的修女,她是一位真正的仁慈的天使!」
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說:「還有什麼呢?德蘭修女是受苦者和垂死者的生命的希望!」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說:「她對全世界窮苦大眾的奉獻,值得全世界人學習!」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能夠做到像德蘭修女那樣——像無依無靠的窮苦人伸出溫暖援助的手呢?或許有一些富翁可以捐獻救助窮人,可是誰能夠做到每一天為那些窮人洗臉洗腳,為窮人擦洗傷口,給窮人以臨終的問候與關懷呢?!」
其實,可以對德蘭修女有一千個解讀的版本,這里——只是從神學的視角——審視一個至高的命題——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和睦相處嗎?不同的國家法律可以殊途同歸嗎?
回顧中世紀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十字軍東征——一次又一次,進攻阿拉伯,造成多少穆斯林的生靈塗炭啊,當然,戰爭也使得基督教徒血染成河——
回顧希特勒發動的那個戰火連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猶太民族採取了斬盡殺絕的行動——脫光他們的衣服——關在集中營——釋放毒氣——屍體頓時成山。
回顧近代五次發生在阿拉伯地區的中東戰爭——以埃及為首的穆斯林國家聯合起來,對付回到阿拉伯地區的猶太民族,即以色列。雖然一次又一次戰敗,但是,那種宗教信仰的仇恨,深入到了阿拉伯人的血液和骨髓,以至伊朗至今仍在努力進行核試驗;伊朗總統內賈德直言不諱,甚至在聯合國的發言中,也表述「要將以色列踢到大海里去——」
難怪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其《文明的沖突》一書中指出:「1400多年的歷史證明——自創立宗教開始,伊斯蘭就依靠征服進行擴張,只要有機會。基督教也是如此一樣。聖戰和十字軍東征就是歷史的證明。」(【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230頁,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
那麼,出生於歐洲中部馬其頓——信奉基督教的德蘭女士,怎麼能夠在一個信仰印度教的國度慈悲行善呢?怎麼能夠受到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世界所有的人的尊敬呢?
宗教寬容只是一個理性的命題,德蘭可不是依靠這個理性的命題——在印度受到賤民的歡迎的——是否有一種超出宗教的力量呢?如果存在這樣的一種力量——那麼,這種力量是否可以將世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睦相處呢?
J. 幫我介紹一下波斯(伊朗)人的起源和歷史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早在中古時代開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曾經在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征服,不過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分崩瓦解,給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機會。自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羅馬人的侵襲。
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在第三、第四世紀之間,羅馬人數度企圖征服波斯。在364年,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容許波斯人加強他們在東方與北方的勢力。從第六世紀開始,波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區,展開對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兩個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拉鋸中。在626年,波斯人圍攻拜占庭失敗,拜占庭人隨即在第二年對波斯人發動反攻。直到628年,兩個帝國才在筋疲力竭的情況下達成和平。
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636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此時於戰亂中結束。由於波斯人沒有一個在防禦功能上可以與君士坦丁堡相比擬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徹底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