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灣戰爭背景結果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
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
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1991年1月17日巴格達時間凌晨2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了1000架次飛機,發射了10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大規模空襲巴格達,揭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半個小時後,布希總統發表講話,宣布海灣戰爭已經開始。5個多月對伊重兵壓境的「沙漠盾牌」計劃演變成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計劃,「沙漠風暴」行動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空襲,重點是首先摧毀其軍事指揮系統、防空體系、導彈基地和核武和生化武器庫和生產設施等,繼而打擊伊地面部隊和後勤補給線,第二階段是實施地面進攻,最終把伊軍趕出科威特。
空襲作戰從1月17日起2月23日止,歷時38天。最初參戰的是美、英、法、意、加、沙特、科威特7國,後來又加上卡達、巴林和阿聯酋共10國,共出動飛機11.2萬架次,投彈量達10多萬噸,其中美軍出動的架次占總數的80%,投彈量為近9萬噸。23 美國飛機主要從沙特和土耳其的基地或是航母上起飛對伊轟炸,間或也從海上艦只上發射巡航導彈襲擊伊軍事目標。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攻歷時100小時。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在美軍可以直搗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時候,布希宣布停止進攻性軍事行動,主要出於以下考慮。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為戰後海灣格局計,只打算通過海灣戰爭嚴重削弱伊拉克的軍事進攻能力,阻止其東山再起,威脅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利益,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但是,美國並不希望打垮甚至肢解伊拉克,為伊朗的崛起和填補勢力真空創造條件。28 而且,美國領導人看到,伊拉克國內反對派活動頻繁,大有傾覆薩達姆政權之勢。美國這時收兵,可以坐山觀虎鬥,靜觀其變,如果能假伊拉克內部反對派勢力之手推翻薩達姆政權,美國就可以既不冒政治上的風險,又坐收漁利之利。
其次,從軍事上講,美軍在沙漠氣候條件下深入伊拉克的腹地與伊軍決戰,必將陷入消耗戰的泥潭。這不但會使美軍傷亡巨大,增加美國內對侵伊戰爭的疑慮和反感,而且可能動搖美國已經取得的勝利果實,頗為得不償失。
再次,美國領導的多國反伊聯盟是在聯合國授權下進行海灣戰爭的。聯合國規定的戰爭目標是把薩達姆驅逐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合法政府。到27日,這個目標已經實現。在這個時候停火,既不影響美軍大獲全勝的形象,又能在政治上和國際輿論上贏得主動。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2. 地處中東亂局的科威特,為何近年來能神奇保持經濟繁榮
地處中東亂局的科威特,為何近年來能神奇保持經濟繁榮呢,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的因素組成,下面給大傢具體的分幾個方面介紹,大家就能夠明白,下面的內容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科威特出台一系列的經濟政策,讓國家經濟得到復甦:
科威特出台了一系列的經濟扶持政策,現在他們的旅遊業、石油工業都有非常好的發展,因此現在的科威特才會越來越繁榮。
3. 1.海灣戰爭(Persian Gulf War) 發生了什麼事 2.什麼時候發生的, 什麼時候結束的 3.在這海灣戰爭中 ,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很快佔領全境。 1990年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烏地阿拉伯。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同年2月28日結束。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編輯本段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佔領科威特並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 海灣戰爭
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沖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佔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占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在思想觀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證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占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海珊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通過這些努力,薩達姆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
編輯本段起因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 海灣戰爭
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50餘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1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7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20,000人的科軍,只有5,000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8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海灣戰爭
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美蘇關系緩和
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40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8月2日,聯合國 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8月2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38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海灣戰爭造成的環境污染
1990年底爆發的海灣戰爭歷時42天,期間油井大火晝夜燃燒,是迄今歷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災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環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事故。這次戰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是災難性的,已給世界帶來了影響。
4. 海灣戰爭發生在哪一年
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
事件經過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4時,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在沙科、沙伊邊界約500千米正面上由東向西展開5個進攻集團: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沿海岸向北進攻,佔領科威特市;
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
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並佔領科威特市;
美第七軍實施主要突擊,從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伊拉克縱深,而後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十八空降軍協同作戰,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約8個師)圍殲在巴士拉以南地區;
美第十八空降軍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境突入伊境至幼發拉底河岸,控制塞馬沃以東通往巴格達的8號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七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4)伊朗科威特什麼時候恢復正常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在1980年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但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沖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伊拉克出於戰略安全考慮,企圖占據科威特。
結果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海灣戰爭傷亡
伊軍傷亡人數大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損失飛機324架,坦克3847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艦艇143艘,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
多國部隊方面傷亡4232人,其中美軍陣亡148人,戰斗受傷458人,非戰斗死亡138人,非戰斗受傷2978人。其他多國部隊陣亡192人,受傷318人。美軍損失飛機56架(多國部隊共68架)、坦克35輛、艦艇2艘。
5. 海灣戰爭的事件經過
1、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斯灣海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系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
2、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薩達姆·海珊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
3、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系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4、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
5、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6、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1]。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參考鏈接:海灣戰爭
6. 第一次海灣戰爭 戰爭起因 主要經過 戰爭結果
起因:伊拉克出兵攻打科威特,後經協調無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兵攻打伊拉克,恢復科威特領土。
經過: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結果:1991年2月,多國部隊逐漸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消滅了伊拉克在科威特的駐軍,28日達成停戰協議,海灣戰爭結束。
傷亡:伊軍傷亡10萬人,8.6萬人被俘多國部隊陣亡223人,負傷697人,13人被俘。
7. 科威特現在還打仗嗎
科威特早就恢復和平了,自從海灣戰爭結束後,科威特已經恢復和平,今天的科威特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8. 問:海灣戰爭和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聯合國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求採納
9. 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最後怎麼結束的呢
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的。歷史上由於各種原因,伊朗和科威特在主權和邊界問題上存在爭議。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崩潰,伊朗和科威特之間的爭端再次變得突出。對伊拉克而言,他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實現快速發展,特別是解決其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地區大國。在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爭端、債務和其他問題,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開始了。1990年7月,伊拉克向科威特提交了一系列報告。請求被拒絕後,伊拉克決定以武力吞並科威特。
聯軍使用了許多伊拉克人從未見到過的秘密武器和戰術,一鼓作氣直接擊敗了伊拉克軍隊。伊拉克軍隊撤退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薩達姆被迫接受美國停火協議。最後,海灣戰爭以美國及其盟國的勝利而結束。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伊拉克政府遭到了美國及其盟軍的全面碾壓
10.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間具體內容
海灣戰爭是在90年年代初老布希為首的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侵略了科威特
海灣指的是波斯灣,戰場主要是指科威特(先期為光復科威特)和伊拉克(後進入伊拉克境內,代號為沙漠風暴)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