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熟悉中東者請進!
1、聖誕節是從歐洲傳向世界的,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過聖誕節的,伊朗也不例外。但畢竟伊朗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傳統的國家,又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有些民族對這個節日並不在意,甚至排斥,所以你最好不要祝他們聖誕快樂;
2、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的春分是伊朗歷的新年(Norouz);
3、到伊朗旅遊跟其他國家區別不大,對你的審查除例行的外,你要熟悉伊朗的風俗習慣(如同性戀者不允許入境);
4、伊朗是千年文明古國,尋求社會的正義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特性。敬老尊賢和對外賓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傳統禮儀的一部份。
知道的就這些。
㈡ 去伊朗自由行什麼時候最好
最佳季節:一般來說,春季和秋季是伊朗最佳旅行季節。春季的伊朗最美。另外,伊朗南部海岸的最佳旅行時間是冬天,而西北和東北地區的最佳旅行時間是4月中到6月初和9月底到11月初。正夏的時候,全國天氣極其炎熱,尤其是波斯灣和德黑蘭有霧的時候。冬季的夜晚比較寒冷,但白天經常天氣晴朗,好多地區的溫度在15°C,比夏天的炎熱舒服多了。因此,冬天比夏天去伊朗旅行旅遊要好一些,盡量避免7-8月去旅行。
㈢ 去伊朗旅遊,伊朗是個怎樣的國家,是否值得一去呢
對於伊朗,我想每一個到過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但一定都離不開對信仰的執著和伊朗人骨子裡的開朗好客。伊朗絕對不是在別人的描述中就可了解的國家,如果你對之嚮往過,就不要再遐想於他人的足跡中,不一樣的伊朗,真實的伊朗需要親身去發現。
應該在春季到伊朗旅遊,春天最美。另外,伊朗南部海岸的最佳旅行時間是冬天,正夏的時候,全國天氣極其炎熱,尤其是波斯灣和德黑蘭有霧的時候。因此伊朗絲綢之路旅遊目的地服務公司建議,冬天比夏天去伊朗旅行要好一些,盡量避免7-8月去旅行。
㈣ 去伊朗旅遊有什麼當地習俗需要注意的
當地的風俗與法規:
(一)衣著:女士(學前兒童除外)須戴頭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飛機期間)。穿長袖、寬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及腳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
㈤ 愛奇藝有個綜藝節目,好像是講去各國旅遊的,有一期講的是柬埔寨吳哥窟的,請問誰知道這個節目名稱
蔣勛《吳哥窟之美》
㈥ 伊朗現在有什麼節目啊~~~~`
喝喝紅茶吃吃方糖,伊朗沒什麼娛樂節目,很單調的,節日倒是很多,昨天就是。
㈦ 伊朗都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特殊節日伊朗人有什麼宗教信仰
打不死的明明,你想去伊朗留學還是旅遊呢?是這樣的,伊朗的全稱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個國家成立1979年,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從氣候特點上來說,伊郎地域遼闊,主要由三種氣候類型:
第一類,沙漠性氣候和半沙漠性氣候。伊朗國內大部分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屬這種氣候,其特點是乾熱季節長,可持續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0-250毫米。
第二類,山區氣候。山區氣候分為寒冷山區氣候和一般山區氣候二種,寒冷山區氣候地區有40000平方公里,都在有高山的地區,包括阿爾俾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薩哈德高峰和薩巴朗高峰,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500多毫米。一般山區氣候地區3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250-600毫米
第三類,裏海氣候。裏海地區是一狹長地帶,地處裏海與阿爾俾斯山脈之間,年平均降雨量600-2000毫米。
先在將它的節日歸類:除了正常的周四、五休息外,現把其它的休假日歸納如下
2007年1月8號 (聖人默罕默德宣言日)
2007年1月29號 (紀念伊瑪姆海珊)
2007年1月30號 (紀念伊瑪姆海珊)
2007年2月11號(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2007年3月10號 (紀念伊瑪姆海珊)
2007年3月18號 (聖人默罕默德逝日)
2007年3月20號 (伊瑪姆仁扎逝日)
2007年3月21號-3月24號(伊朗新年)
2007年4月1號(伊斯蘭共和國勝利日)
2007年4月2號 (踏青日)
2007年6月4號(霍梅尼逝日)
2007年6月5號(紀念世界生存日)
2007年6月18號(先知女兒海蒂傑逝日)
2007年7月28號(伊瑪姆阿里誕生日)
2007年8月11號(默罕默德被指派聖人紀念日)
2007年8月29號(伊瑪姆梅赫迪誕生日)
2007年10月3號(伊瑪姆阿里逝日)
2007年10月13號(開齋節)
2007年11月6號(伊瑪姆加琺邵德逝日)
2007年12月29號(聖人默罕默德宣言日)
2008年1月19號(紀念伊瑪姆海珊)
2008年2月11號(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2008年3月8號(紀念伊瑪姆仁扎逝日)
2008年3月19號(伊朗國慶節)
最後,伊朗人信仰回回教,即伊斯蘭教。打不死的明明,希望以上答案能幫助到你。
㈧ 有一個節目去世界各國邊走邊拍,去過印度、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叫什麼名字
我是廣東人,接觸港澳台的新聞媒體比較多,電視台關於拍攝旅遊的節目也很多。大部分都是跟飲食相關的,也有汽車媒體的旅遊節目,也有用看面相,看風水為題材的旅遊節目。但針對你的問題,我覺得香港媒體的「向世界出發」為你推薦比較合適。「向世界出發」裡面的角色都是叱吒風雲的香港明星,擁有無數的粉絲,被無數人青睞,也有一些過氣的歌星,著名演員。他們一邊像導游一樣的旅遊,給電視觀眾介紹異國他鄉的風光,一邊在一些象徵性的景點說出他們的人生觀點,個人經歷,奮斗史…。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意義的,超凡脫俗旅遊節目,你有興趣的話,我十分推薦給你觀看。
㈨ 旅遊節目的定義解析
電視旅遊節目是指利用電視媒介給大眾提供以旅遊行業各個方面發展變動及其相關活動為主要傳播內容的電視節目。現如今隨著旅遊節目呈現新聞報道、真人秀、專題片等多種表現形式,電視旅遊節目也逐漸具備人文類節目的特點。現如今,電視旅遊節目大體上可以分為服務、娛樂與審美三大功能。
電視旅遊節目可分解為三個詞語來解讀,電視作為旅遊傳播的平台,與其他傳播形式比較,有其自身的媒介特徵。現如今,中國旅遊業的信息傳播處理方式對平面媒體和旅行社等傳統方式依賴程度仍然很高。例如,各類畫冊、導游指南,或者遊客直接向旅遊公司、旅行社問詢。『紙質媒介便於保存,攜帶方便,文字部分給讀者預留更大的想像空間,圖片可以讓一讀者對景區、景點有更直觀的了解,但它只具備平面閱讀的功能。而各類旅遊網站,可根據個人愛好在網站上點擊設計出遊方式,突出互動性與自主性,最後將定製方案交給旅行社實行,但與其他媒介比較,網路的受眾接觸率低,部分內容時效性不強。而且上網安排旅遊計劃並非大多數人的選擇。廣播只具備聽的藝術,它所展現的旅遊產品會和現實有一定差距。因此,電視旅遊節目創作需要針對電視的媒介特性,充分體現電視的傳播優勢。
旅遊作為傳播的內容指向,因為具有不可移動、不可異地消費、不可儲存等特徵,決定了它在市場上表現為信息形態。現代的旅遊學理論認為,旅遊業是典型的信息依賴性產業,信息量不充分,信息渠道狹窄都可能對該產業發展造成阻礙性影響。如果將旅遊業進行細分,可以有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旅遊消費、旅遊行業行規、旅遊市場管理、旅遊心理、旅遊文化等多個方面。旅遊作為一種大產業,可以為電視傳播提供豐富的可持續性資源。從受眾角度講,旅遊是一種生命體驗,應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多重關系。
節目則是表現形態,著重於研究如何將電視節目與旅遊行業深度結合,通過多種表現形式滿足受眾的需求。事實上,人們對旅遊現象和旅遊學的認識,已經從經濟角度擴展到社會學和傳播學的視野。旅遊消費實質上是精神消費、文化消費。觀眾收看電視旅遊節目的目的與自己的旅遊願望和動機有很大關系,極可能通過節目傳播促使旅遊行為的產生。可見,現代旅遊的發展滲透了大眾傳媒的參與性結果。電視旅遊節目製作人員應充分了解目標觀眾的心理,「旅」是行程景觀,「游」是生活方式和人文品質,結合旅遊消費行為的階段性和地域性特徵,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視節目。
㈩ 中國遊客被伊朗女孩帶回家,一家人都想她嫁給他 是什麼節目
馬可.波羅在中國的經歷
年馬可.波羅與父親尼古拉(Nicolo)和叔父馬賽(Maffeo)同行﹐沿絲綢之路﹐前往忽必烈官廷。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夏季﹐波羅一家三人到達位於內蒙古東部的元上都開平府(Chemeinfu﹐為元帝夏季駐地)﹐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在多倫﹐他們一面欣賞草原上的美景﹐一面等待中國皇帝召見的消息。不久﹐消息來了﹐忽必烈(Cublai)大汗將在大都接見波羅一家。忽必烈盛情款待他們﹐把他們視為羅馬教廷派來的使者﹐他尤其喜歡少年英俊的馬可。因為在中國停留的一兩年內﹐馬可已學會了蒙古語﹐可以與忽必烈大汗直接交談﹐而在交談中又顯露出機敏。波羅一家三人被邀請留居中國﹐馬可.波羅最得器重﹐被委以要職。忽必烈首先讓馬可熟悉及朝廷的情況﹐然後要他以欽差身份去巡視全國﹐回來匯報。這樣﹐馬可獲得了在中國游歷的機會。
他的游歷主要分四個時段﹐分別是﹕
一、 奉使雲南(-年)
奉使雲南的路線﹕大都→太原→河中→成都→建昌→大理(雲南)→緬甸 (請詳閱附圖﹕「馬可波羅奉使旅行路線」 )
公元至年間﹐馬可.波羅第一次巡視中國南方﹐目的是奉使雲南。他從大都出發﹐經過了山西﹑陝西﹑四川﹑川藏少數民族聚居處﹐到達了雲南﹐並到過緬甸北部。以下撮錄並轉譯了他對中國山河景色的記述﹕「若在秦晉交界處渡過黃河﹐可看到龍門天險﹔進入關中﹐有積淀古文化﹔在蒙古安西王官﹐有壯麗無比的建築﹔在長安﹐人們可以領略古都風采﹔若攀越秦嶺至漢中﹐可體會山路的險峻與中國交通設施的精巧﹔要去到四川﹐要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在四川首府成都﹐可見密集的人口﹐繁忙的商業﹔由成都經過建昌藏族人居地﹐便到雲南﹔在雲南﹐處處可見崇山峻嶺和奇麗風光。」他將沿途見聞記下來﹐把中國描繪成一片康樂、繁榮的國土﹐他這樣形容道﹕「一路上有的是為旅客而設的上好旅館」、「幽美的葡萄園﹐田野和花園」。馬可還從雲南到了緬甸﹐看到緬甸王組織起數百頭大象的軍隊向蒙古人進攻﹐可是被蒙古騎兵用密集的弓箭所擊敗。為此﹐他認為中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以上的記述﹐俱表達了中國西部綺麗的景色。
二、 揚州任職(-年)
奉使揚州的路線﹕大都→涿州→徐州→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蘇州→杭州→福州→泉州 (請參閱附圖﹕「馬可波羅奉使旅行路線」)
第一次巡視南方的匯報使忽必烈十分滿意﹐以致他返回大都後兩年﹐又被派去巡視中國的東南方。他發現這一次旅行的交通條件極好﹐因為從到杭州這多公里﹐由一條人工大運河所聯系。他順運河乘船南下﹐運河兩岸整齊、茂盛的農田令他心曠神怡。登了岸後﹐由淮安至泉州的一段路程﹐馬可.波羅看到的是南宋時期有了重要發展的中國江南。城建設的規模﹐街道的整齊﹐商品的豐富﹐人口的密集﹐交通的便利﹐對於他來說均是前所未聞的。馬可.波羅這一次出遊南方﹐所經城不下數十個﹐然而﹐他對杭州的描述最是細致入微﹐包括了衣、食、住、行四方面。馬可這樣形容道﹕「杭州的面目清秀、儀表漂亮﹐並且由於杭州出產大量的絲綢﹐所以當地居民大都混身綾羅﹐遍體錦銹。當地各種獵物非常豐富﹐如大赤鹿和野兔﹔而城中屠宰場數目極高、每天宰殺的家畜也極多﹐以供應富人、大官們下飯之用﹔一年四季﹐場上都有種類繁多的蔬菜和水果。杭州的﹐建築華麗﹐雕梁畫棟﹔他們對於裝飾藝術及富有想像力的解築物有極大的愛好﹐所以﹐在這方面耗費的錢財,是極其可觀的。在湖上有許多遊艇和畫舫﹐每一隻畫舫﹐都是油彩斑斕、五光十色的﹐而船身的兩側均有窗戶﹐可以隨意開關﹐便於遊人坐在船內、倚窗眺望﹐飽覽沿途的湖光山色。」以上四方面的描述﹐都反映出中國的富蔗、繁華。
或許是他對忽必烈匯報的情況表現出他對中國江南地區的興趣﹐忽必烈派他做了三年揚州總督﹐管理圍繞揚州的二十四個縣。這就是說﹐讓他管理中國古代最大的商業城。馬可.波羅把揚州形容為:「它是如此巨大、興旺,周圍有二十四個城都依附於它。而這些城一個個也都是非常富庶發達的。」
三、奉使印度(-年)
隨後,他還去了越南、爪哇(Java)、蘇門答臘等地,還可能到過斯里蘭卡(Sri Lanka)和印度。但這些旅程在馬可的記錄中未有詳細提及。
四、 回國﹐由大都至泉州出海 (-年)
在中國任職17年後﹐波羅一家開始想念久別的故鄉﹐恰好伊利汗國的阿魯渾 大汗(Argon)的蒙古籍妻子卜魯罕(Bolgana)死了﹐依照蒙古族的慣例﹐阿魯渾王必須再娶一個蒙古族姑娘做王後。阿魯渾大汗派人到大都來選中了17歲的闊闊真(Cocacin)公主﹐不過﹐為了避免絲綢之路那艱苦的旅途生活﹐伊利汗國使臣要求從海路返波斯(Persia,今伊朗)。護送闊闊真公主的蒙古王爺要求馬可波羅一家人同行﹐因為他們有豐富的航海經驗, 而忽必烈亦准許他們完成使命後回家。年夏天,他們從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泉州港出發。當時護送團有六百餘人,分乘十四艘四桅帆船,定什三個月後扺達爪哇(Java)﹐再繞馬六甲海峽在蘇門答臘(附圖中譯作蘇木都剌)和印度停留﹐兩年後扺達波斯之忽里模子港(Hormuz)。不料那時阿魯渾大汗已逝世﹐闊闊真公主便嫁給阿魯渾的兒子合贊(Kasan)。波羅一家完成了使命﹐他們便由波斯的商業城鎮帖必力思(Tabriz) 走到特烈比宗德﹐然後乘船去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伊斯坦布爾)﹐在公元年左右回到威尼斯(enice)。(詳細路線請參閱附圖﹕「馬可.波羅旅行中國路線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