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些地方有黃瓜
19世紀中,德康道爾(De Candolle,1882)推論黃瓜原產於印度。後來,英國植物學家胡克(J.D.Hooker,1812—1911)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和錫金等地,首次發現了野生黃瓜,定名為Cucumis hardwickii。該種(2n=2x=14)為一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子葉較小,葉片也小,側枝多,雌花分化少。短日照有利其雌花增加,如在長日照條件下,則主蔓30節以下均不分化雌花。果實短小,呈橢圓形(果長7cm×果粗5cm),帶黑刺,具苦味,不適宜食用,對白粉病與花葉病的抗病性比栽培品種弱,耐濕性也較差。與C.sativus雜交能正常結實,其後代可育,果實的大小、性狀、顏色隨雜交所用的黃瓜品種性狀不同而有所變化。由於C.hardwickii與C.sativus完全親和,因此,有人認為C.hardwickii是C.sativus的一個變種,而不是一個明顯的種。德康道爾指出,約翰胡克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收集的野生黃瓜標本的變異范圍沒有超出栽培黃瓜(C.sativus)的變異范圍。因此得出結論,野生黃瓜(var.hardwickii)是栽培黃瓜(C.sativus)的野生原種或祖先。蘇聯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1951)等也認為黃瓜起源於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系地帶。
日本學術探險隊(1970)在同一地區已發現了一種野生黃瓜類型,這種黃瓜生長在當地沿河沙質地之類的地方,或在玉米地里與雜草叢生,一般在9月開花,12月成熟,果實帶黑刺,味劇苦不能食用。今津的研究成果表明:其染色體數n=7與栽培種(Cucumis sativus L.)一樣,且兩者能正常雜交。北村把它作為黃瓜的變種C.sativus var.hardwickii Kitamura(圖15-1)。
圖15-1 黃瓜野生變種
日本京都大學學術探險隊在尼泊爾附近地區,發現一種當地品種,耐低溫性、抗病性較弱,其莖較粗,雌花節率受日照長短的影響而異。果實呈長橢圓形,短粗(果長27cm×果粗11cm)。苦味不太重,可以食用,他們把它命名為C.sativus var.sikkimensis。同時,他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也收集到了不少當地品種,這些品種之間變異也很大,且與栽培種親緣關系較近,其染色體數n=7,與C.sativus完全親和。
李璠(1984)報道,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在喜馬拉雅山系和中國雲南省景洪等地都發現有野生黃瓜的分布,它的莖葉和花都同普通栽培黃瓜相似,所結的瓜,表面光滑,形狀橢圓,瓜肉有苦味,認為這種野生黃瓜應當是栽培黃瓜的原始植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組成的蔬菜品種資源考察組(1979—1980),在西雙版納地區,搜集到的一種野生黃瓜新類型,果實圓形、圓柱形或長橢圓形,果臍大、果肉橙色,類似甜瓜(Cucumis melo)的特徵。經鑒定,其染色體數n=7,與普通黃瓜雜交可育,其過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譜與普通黃瓜相近。戚春章等(1983)認為其為黃瓜的變種,並定名為Cucumis sativus L.var.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西雙版納黃瓜植株生長勢強,側蔓多,且較長。雌花節率較低,僅為10%~20%。在短日照條件下分化雌花,耐高溫。按果形與皮色的不同,可分為多個類型,有短柱型和方圓型,果形指數為1.0~4.0。老熟瓜皮顏色有乳白、灰白、棕黃、橙黃等。外形與哈密瓜相似,果頂有一個很大的臍,表現出兩性花的性狀。老熟瓜果肉與胎座為橙色,單瓜種子數較多(圖15-2)。與C.sativus雜交完全親和。這一類型的發現,進一步擴大了黃瓜野生種的分布范圍。
15-2 西雙版納黃瓜
1.主要瓜形和瓜色 2.瓜肉和瓜皮
從印度西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到錫金、尼泊爾、緬甸以及中國的雲南、四川等省均處於相同的氣候地帶,這一地帶西部有C.sativus var.hardwickii,稍往東有C.sativus var.sikkimensis,東端有C.sativus var.xishuangbannanesis。每個變種又分化出多個品種類型。多個類型的野生種在同一氣候地帶出現,而且這個地區屬於熱帶高原氣候地帶,野生黃瓜長期生長在這里的熱帶森林地區,這一地區的栽培黃瓜也仍保持著喜溫、不耐乾旱、根系淺等生物學特性。這就進一步確證了關於黃瓜起源地的某些推斷。上述在喜馬拉雅山系地帶和印度半島發現的野生或半野生黃瓜,如果種植到高緯度的地區,由於其不適應環境,植株便不能正常開花和結果。另外,這些野生種在被馴化的過程中或許有著某些聯系,通過不斷地變異和變異的積累而形成各種栽培類型;或許是由不同類型的野生種在不同地區的分布而形成不連續的起源中心,在分別適應於各自的溫帶和熱帶氣候的同時演化出適應於不同地區的栽培種。
大約3000年前,在黃瓜的原產地,當地人們就以黃瓜原始類型進行栽培。此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傳到中東。據古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00—前300年,黃瓜從印度傳到羅馬,據說,蒂比里阿斯王讓人在冬春時用滑石板覆蓋,進行黃瓜的促成栽培。公元前1世紀傳到希臘和北非。傳入歐洲的時間較晚,大約9世紀傳入法國和俄羅斯。直至1327年,英國才有黃瓜的栽培記載,後來逐漸形成了溫室栽培的專用生態型無刺黃瓜(C.sativus var.anglicus Bailey)。黃瓜傳入美洲是在發現新大陸之後,1494年首先在西印度群島種植,1535年傳到加拿大,1584年傳到美洲大陸(Brothwell,et al.,1969;Whitaker et al.,1947,1962)。
中國黃瓜的來歷,據《本草綱目》(1578)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這說明中國從西漢開始即從國外引種黃瓜,隋代改名黃瓜。李家文(1979)認為黃瓜古代由印度分兩路傳入中國,一路是在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時代,由張騫經由絲綢之路帶入中國的北方地區,並經多年馴化,形成了華北系統的黃瓜;在公元前6世紀已廣泛栽培,公元740年唐玄宗時代已有先進的黃瓜早熟栽培技術。另一路經由緬甸和印中邊界傳入華南,並在華南被馴化,形成中國華南系統的黃瓜(山東農學院,1979)。在中國的華南、華中地區自然分布的華南型黃瓜品種可能由此經傳播和演化而來。還有一種說法:黃瓜是由印度經東南亞等地,從海路傳入華南成為現在的華南型黃瓜。許勇等(1995)認為華東沿海直到山東省的蓬萊、煙台、青島,東北的大連、丹東、延邊等地區也分布著華南類型,這可能與海上交流有關。在東北內陸地區普遍種植的「旱黃瓜」也屬於華南類型,這可能由於古代戰爭將關內與關外隔離,人為造成了種質資源的地理隔離,阻止了華北類型向東北地區傳入。戚春章(1983)所做的西雙版納黃瓜與華北黃瓜之間的雜交結果顯示,其後代類似現在栽培的某些華南型黃瓜品種。所以,華南型黃瓜的另一始祖可能是分布在雲南地區的西雙版納黃瓜。
公元10世紀以前,黃瓜由中國傳入日本,在19世紀末,得以普遍栽培。在日本,華南與華北型品種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區域性,在日本南半部到西部,以華南型品種為主;從北陸起,到東北、北海道地區分布著帶有華北血統的雜種型品種。
目前,黃瓜已成為全世界主要蔬菜之一,以亞洲栽培最多。栽培區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而黃瓜原產地的熱帶地區生產面積較小,說明黃瓜從原產地傳播到東方和歐洲以後,已形成適合各地區生產的品種類型,並逐漸成為各地區的主要蔬菜種類。
黃瓜種質資源在中國的分布廣泛。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長江流域以南主要栽培華南型黃瓜,長江流域以北地區主要栽培華北型黃瓜。隨著「津研」系列黃瓜的推廣以及歐洲型黃瓜的引進,上述分區已經不太明顯。目前,在黃瓜的生產分布中,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和湖北等省居多(表15-1)。
表15-1 中國各地區黃瓜播種面積和產量
表15-1 中國各地區黃瓜播種面積和產量(續)-1
❷ 黃瓜是什麼樣子的啊
就是你說的那個刺瓜。。。 綠色 上面有些刺刺的 開黃花
❸ 黃瓜是什麼形狀、顏色的
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熟時黃綠色。
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長10-30(-50)厘米,熟時黃綠色,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狀突起,極稀近於平滑。種子小,狹卵形,白色,無邊緣,兩端近急尖,長約5-10毫米。花果期夏季。
產中國雲南、貴州和廣西。常生於海拔700-2000米的山坡、林下、路旁及灌叢中。印度東北部、尼泊爾、緬甸、泰國也有。
黃瓜的營養價值
1、抗腫瘤。黃瓜中含有的葫蘆素C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達到抗腫瘤目的。
2、抗衰老。黃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黃瓜中的黃瓜酶,有很強的生物活性。
3、減肥強體。黃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 ,可抑製糖類物質轉變為脂肪。
4、健腦安神。黃瓜含有維生素B1,對改善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有利。
5、降低血糖。黃瓜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參與通常的糖代謝。
❹ 青瓜是什麼樣子圖片
青瓜,正名黃瓜,屬葫蘆科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並且為主要的溫室產品之一。
黃瓜,英文名字Cucumber,也稱胡瓜、青瓜,葫蘆科甜瓜屬植物。是由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中原的,稱為胡瓜。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漢臣襄國郡守樊坦將其改為「黃瓜」(一說隋煬帝所改)。
黃瓜喜溫暖,不耐寒冷,所以黃瓜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並且為主要的溫室產品之一。莖上覆有毛,富含汁液,葉片的外觀有3-5枚裂片,覆有絨毛。黃瓜食用部分為幼嫩子房。果實顏色呈油綠或翠綠。黃瓜亦可入葯。黃瓜在中國南方地區也稱為青瓜,比如青瓜炒蛋。所以當在南方看到青瓜,就應該知道是黃瓜了。可用於面膜,保濕。
❺ 黃瓜的形狀是什麼樣子的表面是什麼
黃瓜的形狀一般是圓形或圓柱形,表面粗糙。黃瓜,又名胡瓜、刺瓜、王瓜等,是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雌雄同株,花果期都在夏季,是我國各地主要的菜蔬之一。
黃瓜的形狀是什麼樣子的表面是什麼
黃瓜的種子比較小,呈白色,形狀為狹卵形。
黃瓜喜歡溫暖的環境,不耐寒冷,最適宜的晝夜溫差為10~15℃。
黃瓜的營養價值比較高,食用方法也比較多,可以做成熱菜、冷盤,也可以生吃,或腌制。
展開全部內容
-->
❻ 黃瓜是什麼樣子的
黃瓜的用處:
1、把鮮黃瓜放在食品櫥里,蟑螂就不敢接近食櫥。
2、黃瓜平和除濕,可以收斂和消除皮膚皺紋,對皮膚較黑的人效果尤佳。將黃瓜取汁,用棉球蘸汁搽臉(皺紋處可反復多次搽用),可防臉部皮膚乾燥。
3、眼睛感到累時,可雙目緊閉,將黃瓜片蓋在眼上,平卧放鬆15分鍾,緊綳著的眼皮便會得到鬆弛和恢復。
黃瓜的妙用:
黃瓜的妙用!
據分析,黃瓜含水分為98%,並含有微量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及少量糖類、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營養素。
黃瓜作為「減肥美容的佳品」,長久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現代葯理學研究認為,鮮黃瓜中含有一種叫丙醇二酸的物質,它有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的作用,因此,認為多吃黃瓜有減肥作用。黃瓜還有一種特殊的美容功能,用黃瓜汁來清潔和保護皮膚,或用搗碎的黃瓜來舒展皺紋都頗為有效。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將黃瓜切片抹患處,每日2~3次,此方法適用於防治因日曬引起的皮膚發黑、粗糙等,因黃瓜中所含的黃瓜油對吸收紫外線有良好的作用。
黃瓜除有特殊的減肥美容作用外,還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黃瓜頭中含有一種葫蘆素C,這種物質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鮮黃瓜中含有非常嬌嫩的纖維素,既能加速腸道腐敗物質的排泄,又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功能,因此,患有肥胖病、高膽固醇和動脈硬化病的病人,常吃黃瓜大有益處。近年來的臨床實踐還證明:黃瓜藤有良好的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黃瓜霜具有治療咽喉腫痛的作用;黃瓜葉和藤部則具有清熱、利水、除濕、滑腸、鎮痛等功效。用黃瓜防治疾病的方法有:將老黃瓜皮50克,加水2碗,煎至1碗,每日2~3次,連續服用,可治四肢浮腫;用黃瓜葉曬干為末,每服6~10克,可治腹瀉;用黃瓜皮水煎服,可治療黃疸。
黃瓜雖然可果,可蔬,但由於維生素及其它營養素含量較少,不宜單獨食用,最好與其它蔬菜、水果同吃,以保證機體所需的營養素。另外,生吃時一定要洗凈,以免引起腸道疾病。
圖: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word=%BB%C6%B9%CF&z=0
❼ 黃瓜是什麼樣子的啊
黃瓜,葫蘆科黃瓜屬植物。也稱胡瓜、青瓜。果實顏色呈油綠或翠綠,表面有柔軟的小刺。中國各地普遍栽培,現廣泛種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黃瓜喜溫暖,不耐寒冷,為主要的溫室產品之一。
黃瓜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中原的,稱為胡瓜。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漢臣襄國郡守樊坦將其改為「黃瓜」。
黃瓜的功效與作用:
性涼,味甘,有小毒;入肺、胃、大腸經。清熱利水,解毒消腫,生津止渴。主治身熱煩渴,咽喉腫痛,風熱眼疾,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1.抗腫瘤
黃瓜中含有的葫蘆素C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達到抗腫瘤目的。此外,該物質還可治療慢性肝炎和遷延性肝炎,對原發性肝癌患者有延長生存期作用。
2.抗衰老
黃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黃瓜中的黃瓜酶,有很強的生物活性,能有效地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用黃瓜搗汁塗擦皮膚,有潤膚,舒展皺紋功效。
3.防酒精中毒
黃瓜中所含的丙氨酸、精氨酸和谷胺醯胺對肝臟病人,特別是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可防治酒精中毒。
4.降血糖
黃瓜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參與通常的糖代謝,故糖尿病人以黃瓜代澱粉類食物充飢,血糖非但不會升高,甚至會降低。
5.減肥強體
黃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製糖類物質轉變為脂肪。此外,黃瓜中的纖維素對促進人體腸道內腐敗物質的排除和降低膽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強身健體。
6.健腦安神
黃瓜含有維生素B1,對改善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有利,能安神定志,輔助治療失眠症。
❽ 黃瓜品種是怎樣分類的
現有黃瓜的分類方法較多,有藤井健雄的系統生態綜合分類法和瓊斯、熊澤等分類法等(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989;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1994;許勇等,1995;譚俊傑,1990)。
(一)藤井健雄分類法
1.A-a-1西方系鮮用品種
露地栽培。果粗短,果面平滑,瘤低而少。
2.A-a-2西方系酸漬用品種
前蘇聯栽培較多。果短卵形,無瘤。
3.A-a-3西方系溫室用品種
北歐溫室栽培品種。果實大、肉厚、種子少;刺少,在幼果期即脫落,果面稍有棱褶,多粉。
4.B-a東方系南亞型
果較粗短,瘤高大而多,在低溫短日照下雌花多。
5.B-b東方系北亞型
果細長,種子少,多白刺、低瘤,不耐乾旱,抗病蟲,長日照下能生雌花。
(二)瓊斯分類法
瓊斯將歐美黃瓜品種分為3類。
1.英國溫室型
北歐溫室栽培的晚熟品種。果實長圓形,長60cm左右,黑刺,植株生長勢較強,單性結實強,種子少,抗病性弱,不適合於露地栽培。
2.薄片型
歐美露地栽培。分枝性強,非節成性,果長20cm左右,不抗病,果面平滑,肉厚,品質一般,多白刺。
3.泡菜型
供加工用的小型品種群,在前蘇聯和美國栽培,種群分化明顯。葉片小,節間長,分枝性強,多數非節成性,果實短卵形或圓筒形,長度5cm左右,不抗病,黑刺,作加工用。
(三)熊澤分類法
熊澤把東方的黃瓜分為兩類。
1.南亞型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華中、華南及東南亞、日本。葉片肥厚,枝蔓粗,根群密,有一定的耐旱性,對溫度和日照的長度比較敏感,果實粗大、品質差,黑或白刺。
2.華北型
節間與葉柄較長,葉片薄,耐熱性、抗病性強。低溫弱光下生長緩慢,對日照的長度不敏感。根系弱,分枝少,不耐乾旱,不耐移植。果實大而細長,白刺,果綠,皮薄,肉質細嫩,品質較好。
(四)譚其猛分類法
譚其猛在以上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品種的分布區域及生態學性狀將黃瓜分為下列幾類(譚其猛,1980)。
1.華北系
主要分布於中國北部及朝鮮、日本等地。植株大多生長旺盛,喜土壤濕潤,天氣晴朗的自然條件,對日照長短的反應不敏感。嫩果棍棒狀,綠色,果實長大,瓜形指數在8以上,大多非節成性,不同日照長度下雌花節率相差不大,成熟種瓜大多為黃色、淡黃色或黃白色,表面網紋少,大多有白色刺瘤,也有少刺瘤或無刺瘤者,大多有棱,第一雌花大多著生在4~5節以上,較晚熟,抗病性強,這一系統內大致又可分以下幾類。
(1)早熟刺瓜類 耐熱性及抗病性較弱。第一雌花節位較低,節成性強,以母蔓結瓜為主,瓜較短小。如葉兒三水黃瓜、長春密刺等。
(2)刺瓜類 多中晚熟。抗病性較弱,但也有較強者。非節成性,多數主要在母蔓上結瓜。果面刺瘤有棱。如寧陽大刺瓜、公主嶺水黃瓜等。
(3)截頭瓜類 多中晚熟。抗病性強。非節成性,分枝強,母蔓雌花少,子蔓花多或母蔓子蔓都結瓜。果面瘤刺較少而多毛刺。如北京截頭瓜、大八杈、天津棒槌瓜等。
(4)鞭瓜類 多中晚熟。抗病性強,耐熱性強,適於延後栽培或作秋瓜栽培。非節成性,分枝性中等,大多母蔓、子蔓都結瓜。果面平滑或只有少數刺瘤,果皮常稍厚,果肉較厚,品質較差。如北京大鞭瓜等。
(5)加工腌漬品種類 在長日照下有高度雌花性,同一節內常簇生3~6朵雌花。如九牌秋瓜、勝芳二快等。
(6)溫室栽培用品種類 一般抗熱性較弱,耐寒性和抗旱性弱,但耐陰性較強,在高溫短日照下形成雌花能力強。葉片較大,單性結實率高,瓜內種子少,瓜條長大。大多是母蔓結瓜,非節成性。如北京大刺瓜、北京小刺瓜、山東小密刺等。
2.華南型
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和印度,日本,南洋一帶,但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黃瓜、旱黃瓜可能也屬此系統。耐濕、熱,為短日性植物。一般植株生長勢弱,果實較短,瓜形指數在4~6之間,果實大多無棱且刺瘤稀少,刺瘤以黑色為多,果皮較厚,果肉較薄。有些品種稍有苦味,節成性品種較多,成熟種瓜多為褐色,表面多網紋,第一雌花著生部位較低,大多早熟,抗病性較弱,耐熱性較強。這一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節成類 大多為早熟,以母蔓結瓜為主,黑刺。如上海楊巷黃瓜、南京茶亭早黃瓜、昆明早黃瓜、廣州二青、武漢青魚膽、日本的青長等。
(2)非節成類 大多中熟,分枝性強或弱,白刺或黑刺,有的品種瓜條長達30cm以上。
(3)加工醬製品種類 果肉緻密,刺瘤少,雌花多,結果率高。
3.南亞型
分布於南亞各地。莖葉粗大,易分枝,果實大,單果重1~5kg,果短圓筒或長圓筒形,皮色淺,瘤稀,刺黑或白色,皮厚,味淡。喜濕熱,嚴格要求短日照。地方品種種群很多,如錫金黃瓜,中國西雙版納黃瓜及昭通大黃瓜等。
4.西方酸漬用型
前蘇聯品種大多屬這一系統。瓜形短小,瓜形指數約2~4,無刺瘤或極少,大多數分枝性強,主要在子蔓上結瓜,成熟果褐色有網紋。
5.西方鮮用型
又分露地栽培用品和溫室用品種。
(1)歐美型露地黃瓜 分布於歐洲及北美各地。莖葉繁茂,果實圓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成熟果淺黃或黃褐色。有東歐、北歐、北美等品種群。
(2)北歐型溫室黃瓜 分布於英國、荷蘭。莖葉繁茂,耐低溫弱光,果面光滑,淺綠色,果實達50cm以上。如英國溫室黃瓜,荷蘭溫室黃瓜等。
除了根據品種分布的地理區域和生態學特性來分類以外,還可以根據品種適應的栽培方式分為冬春保護地型,春露地型和夏秋露地型等;根據品種耐冷性可分為冷敏型、中間型和耐冷型;根據品種性分化對日照長度敏感程度可分為短日照型、日照不敏感型和長日照型。
上述各種主要分類法,有的是針對某些地區的品種而言,有的是針對世界各地的品種而論。有的類群為某些地區獨有,有的類群的分布范圍較廣。對少數類群也有分類歸屬不一致的情況。概而言之,以下幾個類群的分法爭議較少:
1.歐洲溫室型
在英國形成的適於溫室栽培的品種,現主要分布在英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較耐低溫弱光,莖葉繁茂,但在露地栽培生長不良。果實光滑,鮮綠色,圓筒形,果長達50~60cm以上,肉質緻密而富有香氣。單性結實性強,種子少,抗病性弱,不適於露地栽培。
2.歐美露地型
分布在歐洲及北美洲各地,適於露地栽培。植株生長旺盛,分枝多。果實長20cm左右,圓筒形,較粗,果面平滑,果肉厚而味道平淡。白刺品種多,也有黑刺品種。白刺品種成熟時,變為黃紅色,黑刺品種呈黃褐色。抗病性中等。有東歐、北歐、北美等品種群。
3.華北型
在中國的華北地區分化形成,並擴展到中亞細亞、中國的東北、朝鮮及日本。植株生長勢中等,喜土壤濕潤和天氣晴朗的氣候條件。根群分布淺,分枝少,不耐移植,不耐乾燥。大部分品種耐熱性強,較抗白粉病與霜霉病,對CMV免疫。雌花節率一般較高,對日照長度不十分敏感。果實細長,呈棍棒形,白刺綠色果,刺瘤密,皮薄,肉質脆嫩,品質好。成熟瓜變黃,無網紋。如華北地區許多地方品種:長春密刺、安陽刺瓜、唐山秋瓜、北京絲瓜青等。
4.華南型
以中國華南為中心,分布在東南亞、中國的華中與日本。莖蔓粗,葉片厚而大,根群密而強,較耐旱,能適應低溫弱光。雌花節位對溫度和日照長度敏感,為短日照植物。果實短而粗,皮硬,味淡,肉質比華北型品種差。多為黑刺,但也有白刺的品種。果實顏色有綠色、白、黃白,種皮有網紋。如華南、華中地區許多地方品種:廣州二青、上海楊巷、武漢青魚膽、成都二早子、昆明早黃瓜、日本的青長、相模半白等。
5.加工型
加工黃瓜有西方酸漬型和中國醬制型兩類,主要指供加工用的小型果品種群,在美國、前蘇聯和中國均分化出各自的一類品種群,這些品種植株較矮小,葉片小,分枝性強,結果多,果實呈短卵形或圓筒形。一般果實長度達5cm即開始收獲。大多為黑刺,但也有白刺品種。肉質緻密而脆嫩,果肉厚,瘤小,刺稀易脫落。適於做鹹菜和罐頭。
關於「野生型」和「南亞型」黃瓜分類有些含混。分布在起源地附近地區,如在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地的C.sativus var.hardwickii和C.sativus var.sikkimensis,大都被歸為「野生型」。但是有的將C.sativus var.xishuangbannanesis歸為「野生型」,有的歸為「南亞型」。在中國雲南地區分布著的西雙版納黃瓜,有多種類型,或半野生或逸生或為當地農民所栽培,並稱之為「山黃瓜」。因為這類黃瓜品種仍處於自然原始的栽培狀態,所以,歸為「野生型」尚待探討。
有的分類中以「南亞型」一類包括「南亞型」和「華南型」兩類,有的則單獨分為兩類。這兩類的關系也有待定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種群之間和品種間的天然或人工雜交,形成了一些新的變異類型或育成了許多新品種和一代雜種。現在的許多品種可能有多個類群的血統,有的明顯地處於中間型,因此很難將其歸入哪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