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
兩伊戰爭的爆發,有著復雜的因素。
大概是這幾點:
第四,民族和歷史問題。
雖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歷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還要悠久和先進。
然而,波斯人卻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波斯人形同奴隸。
後來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統治,雙方戰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較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強硬兇悍,迷信武力,認為一切談判都是虛的,最終還是要通過槍桿子解決。
⑵ 海彎戰爭倆伊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
(1)、兩伊戰爭的原因:
邊界爭端和宗教糾紛;
(2)、經過:
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
(3)、結果:
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朗所佔伊拉克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⑶ 伊朗動用50萬大軍備戰,美國的軍隊敢跟伊朗動武嗎
伊朗動用了50萬大軍嚴陣以待,美國是否能跟伊朗開戰,結果位置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美國和伊朗的矛盾由來已久!
蓬佩奧之所以遷怒於伊朗,主要原因是美國已經開始想要攻打擊伊朗了,伊朗的政治上反對美國,為了掠奪伊朗的石油找借口!
為了掠奪石油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之所以借這次沙特石油遇襲事件譴責伊朗,就是美國想要掠奪伊朗石油資源的一個借口,正所謂名不當言不順,美國缺少的便是這樣一個借口,美國對伊朗的石油資源已經覬覦已久,由於伊朗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所以在軍事上也能夠對美國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美國必須借蓬佩奧之口來宣布伊朗的罪行!
由於以上種種的事實和歷史原因,導致了美國始終針對伊朗,因此伊朗嚴陣以待也是非常正確的行為,但是二者是否會發生真正的交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⑷ 中國支持伊朗嗎派2艘軍艦去了嗎
中國和伊朗並沒有直接的強力關系,中國派出軍艦到訪伊朗,一是加強兩國兩軍關系,二是表達對這一關注,三是讓伊朗近距離觀察中國武器。中國支持中東地區勢力穩定和均衡。
⑸ 中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伊朗派誰參加
人民網北京8月25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第六場專題新聞發布會。外交部副部長張明介紹,截至目前,有49個國家已確認將應邀出席紀念活動,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外國領導人,19位政府高級別代表,此外還有10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應邀出席。
外國領導人共30位,他們是: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波黑主席團輪值主席喬維奇,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捷克總統澤曼,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卡比拉,埃及總統塞西,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塔姆巴耶夫,寮國國家主席朱馬里,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緬甸總統登盛,巴基斯坦總統海珊,韓國總統朴槿惠,俄羅斯總統普京,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南非總統祖馬,蘇丹總統巴希爾,塔吉克總統拉赫蒙,東帝汶總統魯瓦克,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衣索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萬那杜總理基爾曼,阿根廷總統代表、副總統兼參議長布杜,古巴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迪亞斯-卡內爾,阿爾及利亞總統代表、民族院議長本·薩拉赫,波蘭眾議長基達瓦-布翁斯卡,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崔龍海,泰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威。
19位政府高級別代表是:澳大利亞政府代表、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羅納爾森,巴西總統代表、國防部長瓦格納,法國政府代表、外長法比尤斯,匈牙利政府代表、外長西雅爾多,印度政府代表、外交國務部長辛格,義大利政府代表、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真蒂洛尼,利比亞政府代表、外長達依里,馬來西亞政府特使、總理對華事務特使黃家定,荷蘭政府特使、國務大臣威靈克,突尼西亞總統代表、國防部長奧沙尼,紐西蘭總理特使、前副總理麥金農,新加坡政府特使、前副總理黃根成,英國首相特使、前司法大臣克拉克。
加拿大、德國、盧森堡、巴布亞紐幾內亞、美國、歐盟將由其駐華使節作為政府代表出席。
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共10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李勇、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梅津采夫、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機構執委會主任張新楓、獨聯體執行秘書列別傑夫、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秘書長博爾久扎、亞信秘書處執行主任宮建偉。
前政要共6位: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菲律賓前總統、馬尼拉市長埃斯特拉達,聖馬利諾前執政官泰倫齊,東帝汶前總統奧爾塔,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各國駐華使節和國際組織駐華代表也將應邀出席。
⑹ 目前美國在伊朗有維和部隊嗎
目前美國在伊朗沒有任何維和部隊,另外維和部隊是聯合國組成的,不是美國自己的軍隊,當然美國可以派軍人參加聯合國組織的維和部隊。目前聯合國也沒有派維和部隊入駐伊朗。
⑺ 伊朗軍隊
伊朗軍事實力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