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拜火教出現在哪個民族
拜火教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一、拜火教之名稱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 「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XIAN)」,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國文化對拜火教文化內涵高度概括。 總之 蘼垤旖獺蒓鸞獺⑺雎捫撬溝陸蹋 暈 餿艘雲浣膛商卣鞫 坪糝 V劣誚棠謐猿莆 危 柿香諶紓 褚涯芽肌?lt;br /> 二、拜火教流傳范圍與時間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後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後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 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並無經典,僅由祭司口傳心授。後來漸漸形成文字,名為《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注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注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 阿維斯陀與基督教之聖經一樣,其全卷並非成於同一時代,及同一場所,其成書的時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維斯陀應該是一個古代波斯宗教、習俗、神話等資料的結集。原有二十一卷,後被征服波斯之亞歷山大燒毀,僅餘一卷,即傳至今日之阿維斯陀。現存的阿維斯陀為記錄宗教儀禮的典籍,包括傳說法規贊歌三部,分別為《亞斯那》(Yasna)與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溫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幾部外,還有小阿維斯陀,一名科爾他阿維斯陀(Khorta Avesta),這是允許僧侶之外信徒翻閱的宗教書。 而伽他為瑣羅亞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記,表述瑣氏思想最為鮮明。 據《黃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馬蘇第記述,祆教經書繁雜,竟須分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別記誦。 四、祆教之教義 1、善惡絕對對立的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隙氛峋質巧迫〉淖詈笫だ>蕁洞詞蘭汀罰˙undahis、 Bundahishn)所載,開辟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與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世界創造之後,此二大原因盡責退職,善惡二大原理隨後出現,各分治其領域,世界遂化為善惡正邪不斷爭斗的場所,世事實際成為善神阿胡拉·米茲達(歐爾米茲德)與惡神安哥拉·曼紐特(阿里曼)之戰斗。這一過程總共歷時12000年。 在第一個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與安哥拉的黑暗世界並存,當中有虛空隔開。及至後者向光明世界進攻,於是創世過程開始。在第二個 3000年中,阿胡拉預知未來,約定雙方持續斗爭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過去,同意這一約定。阿胡拉又預言斗爭的結局是黑暗世界的消滅,安哥拉驚慌失措,墮入暗界,一直癱瘓。阿胡拉於是創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後是原牛和原人迦約瑪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進攻。它創造出毒蛇和各種害蟲。它殺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種子生出各種有益的動物。它殺死原人。原人的種子藏在地下,40年後生出大黃,從大黃中生出一對伴侶 ——瑪什耶(Mashya)和瑪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類的祖先,於是與黑暗開始混戰。在這善與惡的斗爭中,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參加善的王國,或者相反,假如惡的王國,死後各有報應。善者死後很容易走過裁判之橋(Chinvat),進入無限光明的天堂。惡者過橋時,橋面變得如同利刃,使他們墮入地獄受與罪惡相當的苦。那些善行與惡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間地帶」(Hamestaghan),無痛苦亦無快樂。在這人的世界開始後的3000年,瑣羅亞斯德出現,以善的宗教教導人類。這時餘下3000年,每一個1000年末有一個救世主,即索什揚(Soshyan),他是從瑣羅亞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來的。三個索什揚最後一個出現並進行戰斗時,歷史傳說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復生參戰。最後所有死者都復活了。彗星戈契希爾(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屬熔化為漿液,形成滾滾灼熱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過洪流,善者如同浴於溫暖的乳中,經過考驗和凈化入天堂。諸神和妖魔進行最後的戰斗,結果是後者的失敗和消滅,惡魔永久墮入黑暗深淵;大地平衍廣闊,凈化了的世界安逸寧靜,是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偉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為崇尚神之表現。 2、祖爾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說,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二元並存,而無二者起源之說明,也就是說,並未真正解決起源問題。因此,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即祖爾宛理論,祖爾宛(帕勒維文)即「無限時間」或者「命運」之波斯音譯。其派別認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爾宛所生的一對孿生弟兄。但若依照祖爾宛派的說教,一切只有任憑前定的命運的安排,這和原始的瑣羅亞斯德教並不相容。當伊斯蘭征服伊朗後,祆教為防止本教解體,才放棄了祖爾宛派的說法。另一說認為,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該理論即被視為異端。 3、七位一體的善神崇拜宗教觀 基於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祆教提出「七位一體」善神崇拜的宗教觀。阿胡拉預見到安哥拉將破壞他創造的宇宙,就事先創造了6位天神,充當他創造並保護宇宙的助手。這6位天神分別是:1巴赫曼,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後被奉為動物神。2、阿爾迪貝赫什特,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至誠和聖潔,被奉為火神,是宇宙和人類秩序的保護神。3、沙赫里瓦爾,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威嚴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衛大地,負責救助窮苦百姓。4、斯潘達爾馬茲,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謙恭和慈愛,被奉為土地女神。5、莫爾達德,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永恆和不朽,被奉為植物女神。這6位天神為阿胡拉所創造,但又參與了宇宙的創造和保護。盡管名稱和職司各異,但各神性質相同。也就是說,盡管他們有各自的獨立性,但共一個主體阿胡拉·馬茲達,因而稱為「七位一體」神。6位天神分別代表阿胡拉的各種優良品質,共同組成了體現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爾蘇萬、遵命天使斯魯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㈡ 拜火教的教義是什麼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波斯文:مزدیسنا)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在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教義:創世論 因果相報 二元觀。
㈢ 拜火教現狀
首先,拜火教,又稱為祆教,瑣羅亞斯德教,是發源於古波斯的古老宗教,但是和明教是兩個不同的宗教,明教是摩尼教,也是發源於波斯,那麼,摩尼教在現代已經完全滅亡了,而拜火教現在還存在,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伊朗地區是後來接受伊斯蘭教的,在伊朗的北方偏遠地區,依然還有一些人堅守拜火教傳統,但是人數比較少,另外,在波斯接受伊斯蘭教時,一部分拜火教徒不願改變信仰,就離開波斯,遷徙到了印度,這部分人員一直信守拜火教,在印度稱為帕西人;
其次,要說的是摩尼教的教法非常的接近辯證法,是相當超前的宗教,不懂的人不要信口胡說,太膚淺了,至於說摩尼教的滅亡也和它的超前性有關,摩尼教宣揚為了正義光明,是需要斗爭來爭取的,所以,主張反抗的宗教不受封建社會的任何王國的歡迎,這才被政府禁止而消亡了,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明教,宋元時期的明教一直都是反抗起義者,如方臘,韓林兒等。
㈣ 什麼是拜火教及其歷史
亦稱為「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或「火襖教」,在西方當今的資料中也稱之為「帕西教」,其基本教義為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瑪茲達。認為他是萬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創造了天體,而後創造了萬物之靈,再由「靈」演生出萬物,其善體現在萬物之中。
2.主張善惡二元論。世界存在善與惡兩種勢力,主掌善的聖靈是斯班塔 • 曼紐,代表了光明、美德、創造、善行、真理與秩序;而主掌惡的生靈安格拉 • 曼紐則代表了黑暗、丑惡、破壞、罪行、謊言與混亂。相信善神與惡神經過長期而反復的較量之後,最終善行將戰勝邪惡,光明將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聖而永恆。真理先於萬物而存在,並將永存;瑣羅亞斯德是真理的預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認為人由善神創造了身體和靈魂兩部分,同時將意志賦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惡伴隨著人的一生,選擇善行的人死後將升入天堂,而選擇惡的人將要墮入地獄。所以人們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為道德箴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終,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裁判之橋」接受末日審判。
㈤ 什麼是拜火教
拜火教教義
亦稱為「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或「火襖教」,在西方當今的資料中也稱之為「帕西教」,其基本教義為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瑪茲達。認為他是萬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創造了天體,而後創造了萬物之靈,再由「靈」演生出萬物,其善體現在萬物之中。
2.主張善惡二元論。世界存在善與惡兩種勢力,主掌善的聖靈是斯班塔 • 曼紐,代表了光明、美德、創造、善行、真理與秩序;而主掌惡的生靈安格拉 • 曼紐則代表了黑暗、丑惡、破壞、罪行、謊言與混亂。相信善神與惡神經過長期而反復的較量之後,最終善行將戰勝邪惡,光明將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聖而永恆。真理先於萬物而存在,並將永存;瑣羅亞斯德是真理的預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認為人由善神創造了身體和靈魂兩部分,同時將意志賦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惡伴隨著人的一生,選擇善行的人死後將升入天堂,而選擇惡的人將要墮入地獄。所以人們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為道德箴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終,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裁判之橋」接受末日審判。
㈥ 拜火教是什麼時候消亡的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後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後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
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㈦ 哪裡才是拜火教的發源地
公元6世紀,我國南北朝時,從中亞傳來一種宗教,這種宗教宣揚神有善惡二神,人們要崇奉善神,禮拜聖火(善神的象徵),故在我國被稱作拜火教,或祅教。古希臘人則稱它為瑣羅亞斯特教。該教在古代曾是波斯帝國的國教,盛行於西亞和中亞廣大地區,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都產生過影響,現今仍流傳在伊朗、印度和孟加拉的少數地區。但是,它最初的發源地在哪裡呢?根據傳說,拜火教的創教者是伊朗先知薩拉蘇什特拉(意為「像老駱駝那樣的男子」,希臘語名瑣羅亞斯特)。他出生在米底地區埃利阿那——瓦伊覺的一個牧主家庭,父母名叫波魯沙斯巴和杜哈丹。他20歲時開始棄家隱居。10年後,發生一件對他人生有決定意義的事情:在其家鄉的丹萊西河岸,阿沙斯巴德?沃赫——麥諾(意為「美好的思想」)找到他,把他領到眾神之王那裡。他經過和神的交談,接受神的啟示後,開始傳教。但因遭到「謊言的追隨者」即當地祭司們的極力反對,10年之內只收了7個門徒。於是,在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引導下,他來到大夏國王維什塔斯普的宮廷,經過2年,克服了重重阻力,終於使這位國王皈依了他的宗教。這時,薩拉蘇什特拉已42歲了。此後他的學說得到迅速的傳播,教徒遍布整個伊朗。他在晚年進行了對異教徒的頻繁的「聖戰」,最後在一次戰斗中被名叫杜爾——伊——帕拉達拉格的人殺死,終年77歲。薩拉蘇什特拉去世後,人們把他的言論輯錄成書,這便是拜火教的聖書——《阿維斯塔》。
由於歷史上的多次戰亂,《阿維斯塔》幾經浩劫,直至公元3世紀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時才最後修訂成本,因此對於上述有關拜火教的起源傳說,人們就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質疑,並進行了爭論:①薩拉蘇什特拉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人物?②拜火教的故鄉是否在伊朗?在古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中,善神阿胡拉——瑪茲達被說成是國王的庇護神,但薩拉蘇什特拉的名字卻未出現。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寫了希波戰爭史,曾歷數米底和波斯的遠古歷史。卻沒有提及瑣羅亞斯特。另一位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曾於公元前5世紀末參加希臘僱傭軍對波斯進行的遠征,並根據親身經歷寫了《遠征記》,其中也同樣未提瑣羅亞斯特的名字。因此,有人認為薩拉蘇什特拉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並無其人。
另一些希臘作家,如薩爾迪斯人克珊索斯(生年比希羅多德稍早)、赫爾密波斯和克捷西,卻又提到了瑣羅亞斯特其人。他們的著作雖已失傳,但在後來的希臘、羅馬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仍保留少量被摘引的殘篇。因此,有人認為傳說中的薩拉蘇什特拉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據他們考證,《伽泰》(《神歌》)是《阿維斯塔》的最古部分,其寫成的時間最遲不會晚於早期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薩拉蘇什特拉尋求庇護的維什塔斯普不是大夏國王,而是大夏總督、大流士的父親希斯塔斯皮茲。因而推斷薩拉蘇什特拉的生年大約在公元前7—前6世紀,或者更早,西方有的東方學家甚至更精確的說明是在公元前660—前583年。
根據薩拉蘇什特拉出生和傳教的地點,有的人認為拜火教的發源地在米底(伊朗西北部),有的則認為在大夏(屬中亞,今阿富汗境內)。《劍橋古代史》說,「波斯宗教中的最偉大的人物和波斯王族世家不是來自同一個地區」,「瑣羅亞斯特活動的舞台實際上不在波斯本土:根據這種理論,它在米底;據另一種理論,則在大夏;它也可能包括這兩個地區」。鑒於大夏曾是波斯帝國的東部行省,因此司徒魯威認為瑣羅亞斯特教的發源地在伊朗東部,「是在東伊朗部落對米底及波斯奴隸主貴族進行斗爭的條件下產生的」。
也有的人認為傳說中有關薩拉蘇什特拉出生與傳教的地點不可信,提出:拜火教的發源地是現今蘇聯境內的中亞地區。有的說,拜火教「產生於居住在中亞塔吉克領域上的部落中」。有的更具體地說在花拉子模(阿姆河下游):在該地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發現公元前1000年代初名為「有可以居住的牆的古城」的居住地,這種居住地可供數千人之多的整個部落居住,居民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它很像《阿維斯塔》中記載的名為「瓦拉」的居住地。在花拉子模居住地還發現有最古「火宮」的遺跡。傳說認為,拜火教的「聖火」最初是在這里點起來的,因此花拉子模可能就是『阿維斯塔』中所記述的那個名為「埃利阿那—瓦伊覺」的地方,而在那裡阿胡拉—瑪茲達就是薩拉蘇什特拉。保存在《阿維斯塔》中的關於神奇國土「埃利阿那—瓦伊覺」的敘述,完全與花拉子模的地理條件相符合。
此外,還有的人認為拜火教的發源地在外高加索。所以拜火教的發源地是個謎。
㈧ 拜火教起源於哪裡,現在還存在嗎,他們的信仰是什麼
拜火教.中國古稱襖教.源於古波斯.創始人索羅亞斯德,曾長期是古伊朗國教,阿拉伯回教佔領伊朗,不願改宗的襖教徒便流亡印度等地.現在襖教人口約三萬左右,主要在印度.他們信仰善惡二元論,即善神(上帝)與惡神(魔鬼),相信光明終究戰勝黑暗,他們以火相征善神光明,所以俗稱拜火教!
求採納
㈨ 祅教(拜火教)與摩尼教各是什麼宗教兩者有什麼區別
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唐朝被稱為拜火教,比猶太教晚的多!
波斯即現今的伊朗。現在的國教是回教,但在波斯尼亞帝國時代卻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唯一宗教。而亞爾斯蘭戰記中的宗教,亦即瑣羅亞斯德教及其衍生出的密斯拉教。在此將波斯的一點神話,略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瑣羅亞斯德教
公元前六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德斯所創,因以為名。唐代時曾傳至中國,當時稱為襖教,又名拜火教、波斯教。
其主要教義為宇宙性無上無形的上帝阿呼拉.馬茲達,與本原黑暗之神阿利曼進行廣大無邊的斗爭,好人的責任是加入光明的一方,遵守馬茲達透過先知瑣羅亞斯德所傳達的教訓,信徒才能享有今生的幸福與身後不朽。當世界末日來臨,馬茲達將毀滅惡人並宣告勝利,於是光明的一方在勝利中永享歡樂。
公元二二六年,波斯帝國正值蘇珊王朝時期,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盛極一時。其後因回教的興起和公元六四二蘇珊王朝瓦解而變得消沈。但其教義卻影響了不少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天使觀念和善惡二元論等。
密斯拉教(Mithraism)
一個奉祀密斯拉神(Mithra)這位以光明與公義之神為中心的宗教,源於雅利安人(一在印度與波斯地區間生活的古民族)的密多羅神,盡管其間已經過許多變遷。密特拉教與摩尼教(明教)同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別枝。密斯拉是伊朗(波斯)在瑣羅亞斯德教興起之前所崇拜的司掌太陽、正義、契約和戰爭之神,於公元2、3世紀在羅馬帝國被通稱為密斯拉斯。該教最重要的禮儀是殺公牛獻祭。波斯雖從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起,歷代國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但許多貴族仍然熱愛固有的宗教,國王擔心會引起政治動亂,並未予以取締,於是多神崇拜的內容逐漸為瑣羅亞斯德教所吸收。不過在阿開民(Achaemenid)時代,密斯拉曾再度以波斯主要神只的身份出現。
對密斯拉神的崇拜,後來在希臘和羅馬支配波斯地區的時代流傳到了西方,還吸收了巴比倫的占星學和柏拉圖的哲學,成為了西方一種神秘宗教。在原波斯帝國西部地區以及界於羅馬與波斯世界的地區,國王和貴族繼續崇拜密斯拉,在兩國的軍事分界線上,甚至到了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以及幼發拉底河流域,該教聖所比比皆是。
密斯拉教的信仰集中於一個古老神話∶在阿胡拉.瑪茲達的命令下,密斯拉將初生的牛犢供為祭牲,這牛犢的身體神奇的迸發出麥子、葡萄、動物與所有其他美善的東西。密斯拉的行動激怒了邪惡之神阿利曼。在與阿胡拉.瑪茲達宴饗了以後,密斯拉遂驅策瑪茲達的戰車前往天堂。同樣的,根據密斯拉教義的看法,人的不朽靈魂雖陷在人的身體中,但他仍可以克服死亡、通過眾行星的七層天,而返回在天堂中的根源。
這過程是以七階段入會儀式為象徵,那是在裝飾有神話的壁畫與雕刻的地下禮拜堂舉行。在地下禮拜堂舉行儀式,場地自然有限,一切禮儀必須在人工燈火之下進行。洞穴附屬許多隧道,入教者須如禮依次走過這些隧道。這些儀式考驗入會者的勇氣與美德,並且伴隨著洗禮、也就是面餅與酒的其同宴饗,有時還有牛犢的祭牲。不過密斯拉教是武士的宗教,其教義忽視女人,教徒一律為男子。田中芳樹在《亞爾斯蘭戰記》中,將女神官法蘭吉斯的背景設計成密斯拉神的教徒,可能有一定的錯誤存在。
密斯拉神(Mithra)
密斯拉神(Mithra)是光明與公義之神,源於雅利安人的密多羅神。密特拉教與摩尼教(明教)同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別枝。密斯拉是伊朗(波斯)在瑣羅亞斯德教興起之前所崇拜的司掌太陽、正義、契約和戰爭之神,於公元2、3世紀在羅馬帝國被通稱為密斯拉斯。Mithra(密多羅)是梵文,Mithras(密斯拉)是拉丁文,意為「至聖的約定」,是波斯人所信奉的許多神中的主神。據神話,密斯拉生在聖泉旁的一棵樹下,生時手執火炬,身佩大刀,為大地之子。常和沃水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共同受祀。
該教最重要的禮儀是殺公牛獻祭。密斯拉教的信仰集中於一個古老神話∶阿胡拉.瑪茲達差遣使者傳令密斯拉殺公牛獻祭,密斯拉將初生的牛犢供為祭牲,這牛犢的身體神奇的迸發出麥子、葡萄、動物與所有其他美善的東西。密斯拉的行動激怒了邪惡之神阿利曼。在與阿胡拉.瑪茲達宴饗了以後,密斯拉遂驅策瑪茲達的戰車前往天堂。「密斯拉殺牛」是古希臘藝術中的流行主題,後來變成密斯拉祭禮中宰牛以求五穀豐登之儀式的原型。
善神阿呼拉馬茲達與惡神阿利曼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教義是善惡二元論。阿呼拉意思是主,馬茲達意思是賢。阿呼拉.馬茲達是最高的善神,以火為象徵。居於天上界,創造天地萬物。有傳說稱密斯拉神是他的兒子。
惡神阿利曼,居於地底深處,為暗之神。想取得阿呼拉.馬茲達所統治的世界,一直挑戰阿呼拉馬茲達。他以情慾為武器,利用女性污染正直的人的靈魂。並創造四季和疾病,令夏天灼熱非常,冬天冰冷難耐,人們飽受疾病災變所困。其後創造蛇王撒哈克,搗亂人間。
㈩ 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祆教和拜火教是啥關系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是摩尼教之源。
瑣羅亞斯德教是伊斯蘭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