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伊朗關系很好為什麼唐朝喜歡伊朗的東西,為何現在中國和伊朗關系怎麼不如唐朝了,反而和美國關系很好
唐高宗的時候波斯就被阿拉伯滅了,之後雙方交流就斷了。阿拉伯崛起後是當時的世界超強,唐朝也沒有能力幫助波斯復國。
現在伊朗和中國關系很好。波斯是有悠久歷史的地區大國,永遠不可能成為別人的跟班的,關系再好也就那樣了。比和美國關系好這是一定的,美國是中國的敵國。
❷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怎樣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鄙人認為阿拉伯人對唐軍的評價,至少應該是分為狂熱和冷靜兩種。具體來說:
1、二線部隊、藐視唐軍
黑衣大食將白衣大食的勢力驅逐。阿拉伯帝國,在內斗中變得更加強大。原來的白衣大食,卻只能待在埃及對抗黑衣大食的“忤逆”了。為了對付尚有勢力的白衣大食,黑衣大食不得不將更加精銳的部隊,放在去埃及的路上,而留在伊朗和唐帝國爭搶中亞、河西的軍隊就顯的比較二線了。
3、冷靜對待,不可小覷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阿拉伯帝國的有識之士,是可以看到唐帝國和埃及、歐洲、中亞、呼羅珊、印度是不一樣的,這時的唐帝國也正在進入一個封建社會的盛世狀態,不管是國土的大面積,還是連接歐亞和大洋的地理位置,以及龐大人口,帶來的經濟能力 等等國家軟硬實力,都是那時的優等生。
所以如果對唐軍作戰,將是一場兩虎相爭的對耗,盡管阿拉伯帝國欣欣向榮,但是真的要想揮軍殺入中國腹地,一絕非易事。
❸ 在歷史上波斯帝國是不是跟我大唐關系甚好
這種中亞國家在古代都可以在絲綢的中轉貿易上獲得巨大利益的,自然而然和中國關系非常好。
波斯人信奉襖教,也就是明教。薩珊波斯當時跟羅馬爭奪小亞細亞,打的不可開交,雙方都組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鐵甲聖騎兵部隊,鏖戰了幾個世紀,波斯處於主動。希拉克略大帝上台後,銳意改革,最終率領羅馬大軍正面擊破了波斯主力,逆轉了戰爭形勢,雙方也終於議和。這時候七十二處女神教突然就出現了,把當時和羅馬打的兩敗俱傷的波斯當場一波帶走,如果當時羅馬不是希拉克略坐鎮基本也就帶走了。
波斯王子逃了唐朝,向唐朝借兵。但是唐朝離伊朗也太尼瑪遠了,當時的高宗皇帝最後決定還是養著他算了(其實他應該去逃到羅馬的)。後來唐朝也多次以這個名義對中亞地區進行擴張、干涉,輕敵冒進的唐軍在坦羅斯戰役被數量十倍的七十二處女神教大軍包圍,苦戰後被擊潰。郁悶的唐軍休整2年後准備卷土重來,這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唐朝後來就自己把自己給玩死了。七十二處女神教也就因此控制了中亞地區。
七十二處女神教對其他宗教信徒都進行壓迫和鎮壓。後來明教在波斯幾乎消亡了,中亞的小國像維族這樣的原本信奉佛教也被逼改信七十二處女神教。現在還和七十二處女神教勾勾搭搭要發動聖戰,真尼瑪毀三觀。
❹ 波斯都督府被廢後,唐朝對伊朗還有影響力嗎
波斯都督府被滅了之後,唐朝對伊朗還有影響力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唐朝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王朝,唐朝的強大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等領域,還包括其他方面。波斯都督府對於唐朝來說,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也是唐朝對波斯以及西域宣誓一種大唐風范的象徵而已。
唐朝也非常崇拜當時身處於中原的儒家文化,所以唐朝沒有出兵攻打。但是當時的伊朗仍然被唐朝所深刻地影響著,唐朝在這一件事情上不僅沒有丟失顏面,還展現出了大國風范,令伊朗人民更加崇拜唐朝。
❺ 唐朝全盛時期,擴張到伊朗,並在伊朗設立衙門,若歐洲人來唐朝,剛到伊朗境內,就可以認為進入中國了嗎
首先,伊朗古代稱波斯,其疆域並不小,歐洲人剛到伊朗境內基本上是從西部或者西北部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地區或現在的土耳其進入的,唐朝的統治從來沒有深入到那麼遠;
其次,古代國境的概念跟現代沒法比較,劃分並不嚴格而且一直在變化,所以「境內」、「境外」的概念其實是比較模糊的;
再者,唐朝「統治」擴張到中亞西亞地區,其實並非依靠本身的政府行政機構,也就是軍事駐扎為主,所設立的衙門(都護府?)裡面真正的中國人可能並不佔多數;中亞地區有其自身的文化圈和統治勢力,與唐朝中央政府的關系比起現代來說鬆散太多,唐朝設立衙門對當地的文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而古代人旅行中的領地概念更多地可能是基於文化、宗教,所以即使勉強可以說唐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其統治延伸到了伊朗,然而在歐洲人看來,他們經過的仍然是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地區,接觸的仍是當地人為主,跟唐朝扯不上太多關系。所以,認為進入伊朗境內就是進入中國,多半是國人的YY。
也許只有過了蔥嶺、玉門關,進入中原地區,才能真正感受到中華文明,算是來到中國吧。
❻ 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鑒於阿拉伯帝國的歷史記載基本上都是由波斯人完成的,相關的阿語文獻到現在翻譯到國內還是一團亂糟。《肇始與歷史》《歷史大全》也翻譯的支離破碎,唐朝那邊由於安史之亂影響太過重大,也沒有對這場遠在中亞塔拉斯河邊發生的戰爭過多落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不能因此就認為這場戰斗不重要,從雙方的主帥來看,高仙芝就不說了,這位爺是安西節度使,大唐地位最高的幾個武人之一,而站在他對面的並波悉林是個什麼人呢?並波悉林,現在通用翻譯是艾布。穆斯林或者阿布。穆斯里姆,呼羅珊人,以奴隸之身在謀福綠洲舉起反抗倭馬亞王朝的大旗,一路向西,攻佔呼羅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最終在庫法擁立阿拔斯家族的阿布阿拔斯為哈里發,應該說並波悉林是阿拔斯王朝真正的締造者,用韓信來比喻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韓信在漢王朝建立的軍事斗爭當中只是劉邦陣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一直在側面戰場,真正跟項羽打的火花四濺的還是劉邦的主力集團。但是在阿拔斯王朝的建立過程當中,阿拔斯家族更多的是起到了政治旗幟的作用,而軍事斗爭幾乎由並波悉林和他的戰友們一力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講,說倭馬亞王朝是由並波悉林推翻的並沒有什麼錯誤。
面對這樣一位偉人,高仙芝會輸也不奇怪了,而看看這場戰斗雙方的主帥你也不會覺得這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小戰斗吧……
說起來,並波悉林也是一位悲劇英雄,這個一己之力擊敗了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帝國的不世豪傑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悲劇,被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殺害,「留下我可以對抗你的敵人」並波悉林在被害前如是說,而他得到的回答是「除了你我沒有更大的敵人」
❼ 唐朝統治范圍達到了伊朗是怎麼一回事九仿椒繚
根本沒有的事,唐朝時候中國的疆域並沒有深入到西亞地區,最遠的疆界是在中亞的鹹海。
大家所說的「波斯都護府」不是在伊朗(古波斯國),而是歷史上波斯國被侵略,波斯王逃難求救於唐朝,唐朝專門為他修建的居住地。
這個居住地在現在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錫斯坦,錫斯坦是西亞赫爾曼德河下游的一塊盆地。
❽ 波斯國指哪個國家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波斯,即今伊朗,是西方大國,西漢時稱為安息。貞觀七年(633),大食(阿拉伯)入侵波斯,波斯戰敗,國王伊嗣候逃亡。貞觀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來朝,請求援助。因道路遙遠,唐太宗不允許出兵。伊嗣候死,子卑路斯逃亡到吐火羅,又遣使來求救,唐高宗仍因路遠不允許出兵。大食兵退,吐火羅護送卑路斯返國。龍朔元年(661),卑路斯奏稱屢被大食侵擾,請唐援救,唐高宗置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為都督,算是表示了援救。事實上波斯土地已被大食佔領,都督府只是個空名。咸亨年間(670~674),卑路斯入朝,客死在長安。波斯的余部,對唐朝頗有好感,玄宗時十餘次來唐貢獻方物,直到唐代宗時還有用波斯名義來朝貢的,不少波斯人(主要是商人)在唐朝居住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