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伊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截至2011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1545.8億桶,天然氣儲量33.69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11%和17%,分列世界第三、二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均列世界第四位,日產原油能力350萬桶、天然氣5億立方米。
伊朗擁有全球10%的石油資源。伊朗亦擁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的資源,主要在南帕斯,大多數天然氣用於國內。自1913年伊朗成為主要產油國。主要油田位於中部以及伊朗西部的Zagros山脈。石油亦可在伊朗北部以及沿波斯灣一帶的陸地。當地石油及天然氣以及水力發電設施提供國家的能源。2010年伊朗建造首個價值10億美元的布希爾核電站
1970年後期伊朗成為第四大產油國,當時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產油國以及第二採油國由於1979年的革命,政府將產油量減少,因為國家需要儲存石油。油產量曾在兩伊戰爭期間減少。 1980年代油產量再次增加,修理損害的油管以及開采波斯灣沿岸的油田。
主要油田位於阿巴丹(建於1913年,是國家首個油田)、克爾曼沙赫及德黑蘭,但是未能符合當地對石油氣的需要。煉油業需要150億美元投資,在五年內發展到自給自足以及中止入口。油管連接煉油廠以及阿巴丹、Bandar-e Mashur及Kharg Island等岸邊城市。1990年伊朗國營石油及天然氣企業在接受外資下探索更多油田。
設法子的肥料廠,以及salouye世界最大乙烯設施是伊朗國葯的計劃,石油製品收益2007年達55億美元,2008年達到接近90億美元。
2004年度伊朗油產量達14億,純利達500億美元。官方估計如果計劃順利,2015年的收益達2500億美元。伊朗生產60-70%工業設備給當地使用,包括煉油廠、油輪、鑽油台、油井以及探索設備。
2008年伊朗油價在Kish Island開始進行交易交易以伊朗里亞爾及以其他主要貨幣(美元除外)進行。
2008年伊朗的能源消耗達60至70億美元。國家能源消耗量高於國際標准。伊朗回收28%的石油及天然氣,目前是達到回收率60%。伊朗在2008年補貼石油、電費及天然氣達840億美元。伊朗的天然氣消耗量僅次於美國以及俄羅斯,是全球第三。
B. 伊朗 水資源
伊朗的水資源好像還可以吧,貌似沒多大污染,很多地方自來水他們都直接喝,水污染最嚴重的我覺得是南亞那些國家吧,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當然中國有些地方也夠水準了
C. 伊朗水資源短缺對農業的影響
由於伊朗水資源短缺,所以農業的影響就是農業不可能非常的發達,很多地方都沒有辦法進行農業生產,造成伊朗的食品糧食短缺。
D. 有人說伊朗的汽油比水更便宜,這是真的嗎
作為知名的石油出口大國,很多人用遍地是石油來形容伊朗這個國家,這足以證明伊朗這個國家所擁有的豐富的石油資源,但因為身處中東地區,伊朗國內的水資源比較匱乏,因此網上就有不少人的說伊朗的水比石油還貴,而有很多不明就裡的人也把這句話當了真,但事實上這句話僅僅只是網友們對於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的調侃,並不是真實情況。
不管水的價值有多昂貴或者便宜,我們都應該要節約用水,盡管這個地球上並不缺乏水,但能夠供人使用的淡水卻並不多,有很多地方的人臉,喝上一口乾凈的水都是奢侈,所以我們大家都一定要珍惜水資源,堅決不浪費。
E. 濕地與人類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一個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全球濕地的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簡稱《濕地公約》)。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6年2月,有147個締約方。 為了提高人們保護濕地的意識,1996年3月《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也是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於6米的海域地帶等。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蝕、補充地下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維持碳循環和保護海岸等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 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濕地還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的意義。
分類如下:
海 域
A、潮下
1)低潮時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無植物生長的淺水水域,包括 海灣和海峽;
2)潮下水生植被層,包括各種海草和熱帶海洋草甸;
3)珊瑚礁。
B、潮間
1)多岩石的海灘,包括礁崖和岩灘;
2)碎石海灘;
3)潮間無植被的泥沙和鹽鹼灘;
4)潮間有植被的沉積灘,包括大陸架上的紅樹林。
河 口
1、潮下
1)河口水域: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統
2、潮間
1)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鹼灘;
2)潮間沼澤:包括鹽鹼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
3)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C 瀉湖
1)半咸至鹹水湖,有一個或多個狹窄水道與海相同。
D 鹽湖 (內陸排水區)
1)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鹼水湖泥灘和沼澤。
河流和湖泊
河 流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
2)內陸三角洲。
2.暫時性的
1)季節性和間歇性流動的河流和溪流;
2)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灘,洪泛河谷和季節性泛洪草地。
湖 泊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遭季節性或間歇性淹沒的湖濱;
2)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hm2以上)。
2.季節性的
1)季節性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蓄水區
1)水庫,用於儲存灌溉水和飲用水,具有緩慢的季節性水位變化的格局;
2)水電壩,具有按周或月規律變化的水位。
農業和城市和工業
A、淡水養殖/海水養殖;
1)養殖池塘,包括魚塘和蝦塘。
B、農業
1)池塘,包括農用池塘、蓄水池、小型水池;
2)灌溉田和灌溉渠道,包括稻田、水渠、溝渠;
3)季節性泛洪耕地。
C、采鹽
1)鹽池、蒸發池。
D、城市和工業
1)開采,包括採石坑、取土坑、采礦池;
2)廢水處理區,包括污水處理場、沉澱池、氧化塘。
沼 澤
1.露出性的
1)無機土壤上的永久性淡水沼澤,具有挺水植被其基部至少在生長季節的大部分時間內浸沒在水中;
2)永久性的泥炭沼澤,包括紙莎草和香蒲植物占優勢的熱帶山地峽谷;
3)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淡水沼澤,包括泥沼、沼穴、季節性泛洪草地及苔草沼澤;
4)泥炭地,包括灌木或苔蘚和富營養泥炭地;
5)高山和極地濕地:包括暫時性融水浸濕的季節性泛洪草甸;
6)周圍有植物的淡水泉和綠洲;
7)地熱濕地。
2.有林的濕地
1)灌木沼澤:包括無機土壤上以灌木為主的淡水沼澤;
2)淡水沼澤林:包括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泛洪林地;
3)有林泥炭地:包括泥炭森林沼澤。
對了,還有:
歷年世界濕地日主題:
1997年:濕地的價值與人類對濕地的利用
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
2000年:珍惜我們共有的國際重要濕地
2001年:濕地世界——一個等待發現的世界
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
2004年:從高山到大海,濕地在為我們服務
2005年:濕地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2006年:濕地與減貧
回答者:藍色的貓牙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3-7 20:27
--------------------------------------------------------------------------------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
--------------------------------------------------------------------------------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1 條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一個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全球濕地的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簡稱《濕地公約》)。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6年2月,有147個締約方。 為了提高人們保護濕地的意識,1996年3月《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也是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於6米的海域地帶等。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蝕、補充地下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維持碳循環和保護海岸等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 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濕地還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的意義。
分類如下:
海 域
A、潮下
1)低潮時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無植物生長的淺水水域,包括 海灣和海峽;
2)潮下水生植被層,包括各種海草和熱帶海洋草甸;
3)珊瑚礁。
B、潮間
1)多岩石的海灘,包括礁崖和岩灘;
2)碎石海灘;
3)潮間無植被的泥沙和鹽鹼灘;
4)潮間有植被的沉積灘,包括大陸架上的紅樹林。
河 口
1、潮下
1)河口水域: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統
2、潮間
1)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鹼灘;
2)潮間沼澤:包括鹽鹼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
3)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C 瀉湖
1)半咸至鹹水湖,有一個或多個狹窄水道與海相同。
D 鹽湖 (內陸排水區)
1)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鹼水湖泥灘和沼澤。
河流和湖泊
河 流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
2)內陸三角洲。
2.暫時性的
1)季節性和間歇性流動的河流和溪流;
2)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灘,洪泛河谷和季節性泛洪草地。
湖 泊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遭季節性或間歇性淹沒的湖濱;
2)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hm2以上)。
2.季節性的
1)季節性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蓄水區
1)水庫,用於儲存灌溉水和飲用水,具有緩慢的季節性水位變化的格局;
2)水電壩,具有按周或月規律變化的水位。
農業和城市和工業
A、淡水養殖/海水養殖;
1)養殖池塘,包括魚塘和蝦塘。
B、農業
1)池塘,包括農用池塘、蓄水池、小型水池;
2)灌溉田和灌溉渠道,包括稻田、水渠、溝渠;
3)季節性泛洪耕地。
C、采鹽
1)鹽池、蒸發池。
D、城市和工業
1)開采,包括採石坑、取土坑、采礦池;
2)廢水處理區,包括污水處理場、沉澱池、氧化塘。
沼 澤
1.露出性的
1)無機土壤上的永久性淡水沼澤,具有挺水植被其基部至少在生長季節的大部分時間內浸沒在水中;
2)永久性的泥炭沼澤,包括紙莎草和香蒲植物占優勢的熱帶山地峽谷;
3)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淡水沼澤,包括泥沼、沼穴、季節性泛洪草地及苔草沼澤;
4)泥炭地,包括灌木或苔蘚和富營養泥炭地;
5)高山和極地濕地:包括暫時性融水浸濕的季節性泛洪草甸;
6)周圍有植物的淡水泉和綠洲;
7)地熱濕地。
2.有林的濕地
1)灌木沼澤:包括無機土壤上以灌木為主的淡水沼澤;
2)淡水沼澤林:包括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泛洪林地;
3)有林泥炭地:包括泥炭森林沼澤。
對了,還有:
歷年世界濕地日主題:
1997年:濕地的價值與人類對濕地的利用
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
2000年:珍惜我們共有的國際重要濕地
2001年:濕地世界——一個等待發現的世界
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
2004年:從高山到大海,濕地在為我們服務
2005年:濕地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2006年:濕地與減貧
F. 伊朗是如何大規模製取重水的
據說重水的制備就是電解水,一般的水總是含有少量重水,輕水容易電解,重水不易電解,電解到最後剩下的就是重水
G. 古代伊朗如何製冰
伊朗在公元前400年出現的藏冰的冰窖,是晚於我國的。在伊朗梅博德這個地方有一座1800年的衰落的古城遺址,裡面就有遺留的藏冰冰屋。但是他們的冰不是取自天然河流(這個地方也沒有河流),而是將井水倒入人工修建的水池中,等到結冰後,取出放入冰屋儲存,原理上他們的冰是可以食用的。
伊朗冰屋
冰屋內部
伊朗一直有製作冰淇淋的習俗,而且它們的冰淇淋除了用奶之外,還會再上面撒紅花。我們不能確定《蘇合山賦》裡面的「雜紅花」是否就是伊朗人習慣上用的藏紅花,還是紅顏色的花,但是撒花這種做法是一樣的。
伊朗冰淇淋有撒藏紅花的習慣
伊朗冰淇淋與其他地區的冰淇淋不同,它由牛奶和乳製品(酥)製成,並且要撒上藏紅花、玫瑰水、開心果,被譽為世界上最好吃的五十種冰淇淋之一。但是我國關於這種類似冰淇淋的食品的記載,僅僅出現在唐朝和元朝這兩個與西域文化溝通較為頻繁的朝代。
H. 伊朗的水資源豐富嗎
伊朗國土大體分為三部分,北部裏海沿岸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中東部高原乾旱少雨,南部沿海屬於西風帶控制的沙漠半沙漠氣候。裏海沿岸氣候濕潤,水資源比較豐富。中東部夏季乾旱少雨,冬季雨雪較多,因此水資源主要是依賴高山雪水,及季節性河流。南部地區海拔只有10米左右,夏季乾旱,冬季波斯灣的濕潤氣流北上與冷空氣相遇引起降雨。
I. 請問有沒有地方可以找到關於水的儲存量的資料啊 就是2020年還剩多少可用水,2030年,2040年之類的。
世界淡水生態系統評估
占據著少於1%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和濕地的世界淡水生態系統,僅容納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0.01%。然而,據一些水資源專家估算,這個重要的系統卻給全球工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提供了相當於幾萬億美元巨大價值的服務。
淡水生態系統最重要的服務是以水的供給為中心的,它不僅通常保持較高的水質不斷填充保證地下水供給的蓄水層,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家庭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所需,而且也提供許多其他關鍵產品和滿足其他需要,例如作為魚的棲息地、調節洪水、保持物種多樣性、分解和稀釋廢棄物、為休閑娛樂提供條件和運輸物品的通道,通過運用水壩提供一種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能源——水電等。
在20世紀以前,全球對淡水系統所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需求並不多,淡水也並未被人們認為是短缺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和灌溉農業的擴張,對與水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形成了對淡水生態系統承受力的巨大壓力。
一、世界面臨水資源危機
水作為人類生活必需品和社會生產力的要素,很顯然是淡水生態系統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人類每年從河流中汲取4000km3的水,大約是全世界自然流動的水的44%,在乾旱地區和人口稠密地區,這個比例更高。從1900—1995年,人類對水的汲取量增加了6倍,為同期人類增長速度的兩倍,全球平均年徑流總量大約為39500—42700km3。然而,這些水量絕大多數以洪水的形式出現或者不能為人類所利用。事實上,大約只有9000km3的徑流可供人類使用,還有另外3500km3儲存在各類水庫中。
由於有限的淡水供給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日趨減少,已從1950年年人均可用水量的16800m3減少到2000年6800m3,這是基於全球計算所得結果。然而,這樣的全球平均用量並不能確切地描繪出世界水量及其利用的現狀。水的供給在全球是不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區水量充裕,有些地區水資源卻非常有限。例如,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盡管占據了世界上40%的面積,但僅獲得全球徑流的2%。全球約有1/3的人生活在面臨從輕度到較高的「水需求壓力」的國家,毫無疑問,隨著人口和人均需水量增長,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長。
為了更好地理解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有關專家使用了和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方法,對水資源匱乏進行了一項新的分析。他們計算了在單個地域中而不是基於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地區可供使用的水量和相應的人口,選擇的目標是那些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700m3/年的地區。專家定義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700m3/年的地區為面臨「水需求壓力」地區。在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000m3/年的地區,這種水短缺的後果會更加嚴重:食品短缺,衛生狀況和人類健康狀況惡化,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當然這種情況不包括那些足夠富裕而能夠使用新的科技來保存水或者循環利用水的地區。
據專家分析,世界人口的41%即23億人,生活在「水需求壓力」的地區。在這些人中,17億人生活在高度「水需求壓力」地區,即人均可用水量只有1000m3/年。隨著人口的增加,預計在下一個10年,淡水資源匱乏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到2025年,至少有35億人或者世界48%的人將會生活在「水需求壓力」地區,其中24億人將生活在高「水需求壓力」狀態。甚至一些通常水供給量在短缺水平以上的地區,在乾旱季節也會面臨嚴重的水短缺。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巴西的東北部、非洲南部、印度中部、土耳其東部、伊朗西北部和亞洲東南部大陸。
據聯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項目2003年3月4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到本世紀中葉,將有60個國家的近70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將有48個國家的20億人口缺水。受水資源危機影響最嚴重的群體依然是最貧困國家的人民,因為有50%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面臨著已經被污染的水資源所帶來的危險。
目前全球每天有200萬t垃圾被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中,每1L廢水正在污染8L淡水。此外,所有流經城市的亞洲國家的河流都已經被污染。在美國,1998年評估的有水資源的地方已經有40%的面積被加工食品的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與此同時,歐洲55條大河中只剩下5條河流目前還沒有被污染。
世界上對水資源的需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世界上可供消費的水資源正在急劇減少。可以預測,在今後20年中,世界上人均水資源消費量將會減少1/3。在目前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水資源儲量位於前10位的都是人口較少、經濟相對落後的寒帶或熱帶國家和地區。而最後10位卻包括了新加坡和一些儲油豐富但卻異常乾旱的海灣國家和地區。
二、人為活動和系統的變化
人們通過改造河道、排干濕地、建築水壩、灌渠以及運河來跨流域調水等方式來不斷改變著河流湖泊。盡管這些措施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預防了洪水泛濫和提高了發電量,但同時他們也明顯地改變了世界上多數水流域的自然水文系統。
人類為各種目的對河流施予的行為極大地改變了河道,誘發了洪水並改變了對地形沖積的方式。對淡水生態系統產生最主要影響的水壩減緩了河流系統中水流的速度,改變了泥沙沉積和營養物質流動的方式,影響了魚類的遷徙及繁育規律,改變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為外來物種創造了新的遷徙路線,並對入海口、三角洲海岸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影響。
1、修築大壩
從1950年到現在的50多年間,世界河流上的大型水壩(超過15m高)的數量增長了7倍多,從5750個增加到41000個。目前水庫里所蓄的淡水佔世界徑流水量的14%。盡管水壩建設的速度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放緩,但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亞洲諸多國家,政府對修築水壩仍具有很強烈的要求與願望,該地域的許多河流還正在規劃,有待開發。到1998年,全世界有3489座高於60m的水壩已建或在建。正在大規模修建水壩的地區有土耳其、中國、日本、伊拉克(由於美伊戰爭而暫停)、伊朗、希臘、羅馬尼亞、西班牙和位於南美的Parana流域。在中國長江上建造的大壩是最多的,已達38座,位於中東地區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共有19座,歐洲的多瑙河上有11座。
有關方面的科學家在對227個主要水域研究中發現,大壩及人工運河對流域的分割程度使37%的水域受到嚴重影響,23%輕微地受到影響,惟一沒有被人類活動影響的大型河流均處在北美及俄羅斯的苔原地帶或在非洲及南美洲較小的濱海流域。
人工築壩對河道水流的減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水的分流和汲取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深深地影響了水的自然流動。幾乎在每一塊大陸上,主要河流的自然流動都減弱了,以至於在乾旱季節形成長距離的斷流,水流不能自然入海;科羅拉多河、黃河、恆河、尼羅河、錫爾河和阿姆河在乾旱季節經常出現此種現象。阿姆河和錫爾河在1960年以前每年傾入鹹海550億m3水,但是在1980—1990年期間灌溉分流使這個數量減少到70億m3,僅是原來的6%。
水庫對水流及泥沙的蓄滯作用還影響到水質及水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在水庫中緩慢流動的水流是分層的,這就使得上下層水流不能得到充分混合。因此,底層水的含氧量很低。這種含氧量低的水可能產生一種亞硫酸氫鹽類氣體。這種氣體使水質降低。而且,由於河水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與其含氧量有直接的關系,這種含氧量低的水在流出水庫後要經過100km的流程後才能恢復其原有的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
2、濕地減少
濕地包括各種鳥類棲息地,從被洪水浸泡過的森林和平原到淺湖和沼澤地。它們是淡水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濕地可以起到調洪、蓄積營養物質、存儲碳元素等作用。同時濕地還為人類提供許多種食物及礦產資源,如魚、貝類、木材、纖維等。
濕地被人們認為是潛在的農業用地,也有人擔心濕地孕育著各種疾病,因此,現在全世界的濕地資源都面臨著被改造的危險,其後果必將造成嚴重的生態及社會經濟問題。基於各種歷史的記錄和資料,有關專家估計全世界大約一半的濕地在本世紀將消失。某些地區或國家已經開始對濕地的變化進行追蹤調查,例如,從1780—1980年全部濕地的53%已在美國的48個州消失。在歐洲濕地消失更為嚴重;排乾和轉化為農業用地使濕地面積減少了60%。
3、水資源污染
全球對於水資源短缺的關注不僅僅包括地表水資源,也包括地下水資源。有15億人口依靠地下水資源從事生產和生活,每年汲取大約600—700 km3的水,大約是全球水汲取量的20%。被硝酸鹽、殺蟲劉和化學物質污染的蓄水層也經常影響地表淡水系統的水質。
淡水系統,尤其是濕地,通過過濾污染物和幫助分解和分散有機廢物,在水質保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濕地和其他棲息地的過濾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會因為人類生活廢物、農業流出物或者工業污染物的過度排入而崩潰。實際上,水質通常被大量的垃圾污染而降低,這些垃圾包括污水、食品製造和造紙廢棄物、肥料、重金屬、微生物載體、工業溶劑、有毒的油和殺蟲劑、沖洗的鹽、酸雨和沉渣等。
100年以前,主要的污染是來自於人類未經處理的廢物和早期工業的附帶產品等排泄物污染和有機污染物。但目前傳統污染源和新的污染物比如殺蟲劑問題已經合並到一起,嚴重降低了水質,特別是靠近城市工業區中心和發達工農業區此類問題更為突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農經所 樊萬選)
J. 伊朗的淡水資源狀況
伊朗水行業的一位高級官員說伊朗的人口在未來20年中將達到1億,國家將面臨嚴重的淡水短缺。
在Nahrain Tabas水庫建成儀式上,伊朗能源部負責水事務的副部長Reza Ardakanian說,伊朗總的可利用水資源量估計為1300億立方米。
如果水消耗量以目前的速度增加,在未來20年中人口達到1億時需水量將達到1400億立方米,他說。伊朗將需要一個有效的水管理系統來應對需求的大幅度增長。
Ardakanian說水的經濟價值與日俱增,農業的發展也取決於水資源。
如果水是免費的,減少用水的計劃將毫無結果,他說。然而,他強調說政府必須為農業提供巨大的補貼。
最近幾年,伊朗政府已經建設了許多水壩,對地表水和邊界水資源進行控制,而且鼓勵城市地區的節水,但用水量仍然太高。
過去26年中,伊朗在水利行業上的投資達到250萬億里亞爾。在前總統哈塔米自1997年5月執政以來,伊朗已經建設了52座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