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國旗
http://www.obchk.com/img/British%20Virgin%20Islands.gif
全稱 英屬維爾京群島
地理位置 北美洲。位於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背風群島北
端。
面積 153平方公里
人口 1.98萬(2000年估計)
官方語言 英語
首府 羅德城
宗教 基督教
時區 格林威治時間 -4
貨幣 美元
這個英屬島國,位於中美洲的東加勒比海(East Caribbean)中,距離波多黎各(Puerto Rico)向東60Km,印第加(Antigua)向西北180公里的地方。整組群島約由40個島嶼,沙洲或岩礁組成。這些星羅棋布的島中僅25個島是可住人的。維京群島觀光資源豐富,不光是因為它特殊的地形,更因為那裡是渾然天成毫無人工矯飾的大自然,加上清澈晶瑩的藍色海水圍繞島的四周,身處其中就覺得一切彷佛世界煩囂都不存在。觀光業帶動都市經濟成長。
BVI由西班牙人於1493年所發現,在1666年被英國征服納入殖民地管轄前,由荷蘭人開發。英屬維爾京群島系英國皇家殖民地,直接由英國倫敦政府管轄,除了有一位代表英國的總督外,群島擁有獨立自主權且議會完全由島民組成,根據1967年當地憲法重新擬定後,當地政府享有相當大之自主權,賦與當地總督及議會之行政及管理權力。法律根據英國法律制度訂定。
1977年賦與當地政府更大之內政管理權,在1990年11月的一次選舉。仍由"維京黨"(Virgin Island Party)的Mr. Lavity Stoutt 贏得選舉。BVI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和金融業。工業規模非常小,農業以疏菜及水果為主,主要運往美國維京群島(USVI-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漁業僅用於出口。大致上來講,本島所要用的,幾乎需靠進口。政治上極為穩定,因每年從英國政府得到相當大的補助,所以完全沒有要求政治上獨立的可能。
1985年,BVI政府開始對想在該島設立公司的企業或個人提供境外公司注冊服務。
Ⅱ 什麼是物理過程
物理過程其實是一種專業的叫法 其實就是你所研究對象在你研究期間發生的各種物理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物理變化含義很廣 只要沒有發生物質上的轉變 都叫物理變化 這是為了和化學變化區別開來
Ⅲ 高二地理小高考
由圖知a<b<c即為數值越向中心越大,說明越向中心溫度越高。則A錯誤,因為越向中心溫度越高,如果只考慮地形因素的話,應該是越向中心海拔越低,應為盆地。B項錯誤,因為在OA、OB、OC處作垂線會發現由中間向兩側溫度是下降的,可見海拔在上升,所以上述三處應該是山谷。C項就已有信息是無法判斷的。D項可以看出呈現熱島效應,所以正確。
若為等壓線,則越向中心氣壓值越高,可見該天氣系統應為高壓。A、B錯誤,因為高壓的氣流是輻散的,OA、OB、OC處應為高壓脊線,此處氣流不可能相遇,當然也不可能形成鋒面。C項正確,因為高壓控制下氣流以下沉為主,不易成雲致雨,以晴朗天氣為主。D項錯誤,西北太平洋給我國帶來狂風暴雨天氣的應該是台風,也就是熱帶低壓,而本題判斷為高壓,故錯誤。
Ⅳ 珍寶島事件是哪年
珍寶島事件俄國人看珍寶島事件今年是珍寶島事件34周年。珍寶島是烏蘇里江里的一個小島,俄羅斯稱其為達曼斯基島,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島上有一些灌木,有幾條河流從中國一側流入該島,像手掌一樣。當年圍繞該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俄羅斯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傳媒透露了這一事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達曼斯基島疑團1969年3月,在遠東烏蘇里江的這次戰斗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邊境最大的戰斗行動。對此,多年來在俄羅斯存在種種猜測,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當時蘇聯人並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要佔領該島,井問道:「當中國人進入該島時,我們的邊防軍人在干什麼?」, 「為什麼沒有採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人說「當時中國人太多,邊防軍根本就無法對付他們,不得不動用正規軍」。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在30年前那種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說清楚。後來蘇聯政府也有意讓人們淡忘此事,也只是將這次沖突描述為《1969年3月的烏蘇里江事件》。90年代初,在俄羅斯的版圖上再也找不到「達曼斯基島」了,於是俄羅斯人又開始猜測,開始議論當年的「秘密坦克」、議論關於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說「該島已不復存在,為了讓誰也得不到它,我們已將它炸毀」。達曼斯基島事件仍是一片疑團。曾當過伊曼邊防總隊隊長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諾夫,在事隔30年後做了詳盡的描述。摩擦由小到大據康斯坦丁諾夫回憶:1968年秋,我們感到中國人在這個冬天可能會發起挑釁行動。我、列昂諾夫和當時的邊防總隊參謀長巴甫洛夫一致認為,這將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實質性的沖突。我們得到的口頭和書面命令是:運用現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讓挑釁者進入我國領土,但不準動用武器;並嚴禁官兵們傳播這里發生的事情、爭斗。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正當黨的領導人宣講共產主義思想的時候,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鬥。19 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鬥。1968年11月的一天,邊防總隊指揮部曾向軍區報告說:有可能發生武裝挑釁,請求具體的書面指示,並加強力量。一周後,邊防總隊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並對他們說:如果發生武裝挑釁,那就還擊。但只是口頭意見,不能作為依據。在相鄰的基爾金島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沖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托來互相打擊。在一次打鬥中,我們從中國人那裡搶來15支槍,並發現槍膛里有子彈,我們非常吃驚,這使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及其副手確信,危險正在來臨,如果說要發生什麼事情的話,那一定會發生在這里。達曼斯基島和相鄰邊防隊有可能受到威脅的哨所值勤人員都加強到了50人,並增加了裝甲運兵車,同時,只要中國人一出現,我們的邊防人員就向他們射擊,將這些不速之客趕走。我們的邊防軍人並不知道,還在2月底的時候,在烏蘇里江左岸(中國一側)就秘密集結了幾千人的部隊、大量的兵器,展開了通信站和指揮所。3月2日夜,約300名中國軍人進人達曼斯基島,並在那裡修建了火力發射陣地和掩體。從最近的觀察哨到達曼斯基島才80米,為什麼邊防偵察分隊沒有發現這些情況呢?主要是當時沒有夜視設備,而中國人的行動是在夜間進行的,並且邊防分隊早晨沿達曼斯基島巡邏時也沒有發現可疑跡象,我們就從中國人的鼻子底下過去,他們也沒有驚動我們,也許是不想過早地暴露自己。3月2日行動康斯坦丁諾夫說: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事首長足智多謀、訓練有素、十分狡猾,選擇 3月2日並非偶然。在當時的宣傳報道中並沒有提到這一天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這一天非同尋常。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著小雪,周圍白茫茫一片,這使中國人可以悄悄地佔領達曼斯基島,雪可以掩蓋他們行進的痕跡。第二,3月2日是北濱海區送別冬天的節日――謝肉節。中國人估計可能會有人請邊防總隊指揮部的人去吃飯或聯歡,造成和指揮所的聯系「不暢」。的確如此,邊防總隊的領導去了維也堅斯卡亞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參加聯歡會,而是去參加演習。30年來沒有人提起過演習的事。實際上,事發前3天,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有兩個師參加,軍區指示由邊防總隊扮演「敵軍」。難道2個師抽不出來2個連扮演「敵軍」,而非要邊防總隊去扮演「敵軍 」嗎?可能當時軍區司令部的意圖是好的,主要是在面臨威脅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士氣。第三,周日和周六,我們的邊防軍航空兵不飛行。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官可能正是根據上述因素,才選定在這一天開始行動的。另外,我們在演習中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一個坦克團未能及時到達指定位置,宣布進行戰術停頓。中午12點以後,康斯坦丁諾夫返回指揮所,演習指揮部里響起了「焦急」的電話鈴聲,遠東軍區司令部打電話來說: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進行戰斗,有人員傷亡。列昂諾夫馬上下令給巴甫洛夫,讓參加演習的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馬上撤下,向達曼斯基島出發。事情就是這樣,當達曼斯基島兩個哨所發生流血沖突時,整個預備隊,即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卻在離該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硝煙籠罩達曼斯基島根據康斯坦丁諾夫的回憶,1969年3月2日技術觀察站報告,發現有兩個小隊、約30名中國人已經進入蘇聯邊界。上午11時左右,邊防哨所的伊萬•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一個由 30人組成的小組,乘坐一輛裝甲運兵車和兩輛汽車去迎擊入侵者。他們決定從兩麵包圍該島,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5名邊防軍人和克格勃特別處派來的偵察員H•布依涅維奇上尉從正面接近該島。他們後面約300米是第二小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領,共12人。第三小組由拉伯維奇中士率領,共13人,從側翼接近該島。突然,他們遭到正面機槍掃射,左岸火炮和迫擊炮一齊開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維奇率領的兩個小組全部陣亡,巴班斯基中士帶領的人佔領了一個環形防禦工事並進行還擊。相鄰哨所的摩托化機動小組趕去支援,帶隊的是維塔利亞•布別寧上尉。但由於左岸猛烈的炮火,他們沒有取得成功。參加演習的邊防軍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接到命令後迅速返回,在蘇哈諾夫斯基峽口直升機追上了他們,機動分隊轉乘直升機火速趕往達曼斯基島,周圍一片硝煙,灌木、土地、裝備都處在火光中。觀察達曼斯基島,在一顆樹旁發現了我們的士兵,我們的人降落了。同時,裝甲運兵車也來了,是斯克拉達紐卡軍士學校的人。我們佔領了達曼斯基島,開始派人去找傷員。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後接替他指揮的巴班斯基中士爬過來告訴我們,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組,全部陣亡。列兵彼得羅夫是從邊防總隊政治處來的,在他的短大衣下發現了照相機,後來照片洗出來了,這是他死前拍攝的最後3張照片。我們在其中一張照片中看到,當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帶人接近時,一個中國軍人舉起手,明顯是向埋伏在戰壕里的人發信號,就在這一瞬間,戰斗開始了。這一天的戰斗是殘酷的,蘇方共死31人,傷14人。邊防軍奪回了達曼斯基島,並挖了戰壕,一個加強班一直在那裡執勤。上校陣亡,「秘密坦克」陷落為防止中國人再次侵入該島,由亞申中校率領的一個機動分隊來到這里,他們共有45人,4輛裝甲運兵車,車上有擲彈筒;岸上還集結了80人的預備隊,並有裝甲運兵車,3月12日夜,遠東軍區第135摩步師來到沖突地區,他們有一個摩步團、一個炮兵團、一個獨立坦克營、一個「冰雹」-BM-21火箭營。不知為什麼,3月14日在該島執勤的分隊又接到上級命令,撤離該島。康斯坦丁諾夫至今保留著當時在島上執勤的分隊隊長沙拉金的報告筆錄,筆錄是這樣寫的:「3月14日,邊防執勤分隊聽到了對岸中國人的喊話聲,後來我們就接到命令,撤了下來」。從記錄的時間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戰斗開始前15小時下達的。我問過列昂諾夫是誰下的命令,他說是「軍區」。但我估計,命令並不是軍區下達的。我們走了,中國人又佔領了該島。我們不能確定這是怎麼回事,但這很不正常。3月14日快到半夜時,列昂諾夫又接到軍區的命令,要求重新奪回達曼斯基島。大約1- 2個小時後,亞申中校率領機動分隊到了。戰斗開始了,關於島上的情況並不明了。從最高觀察哨上報告說,中國人跑到島南端去了,佔領南端後准備打擊亞申的側翼。後來又有9輛坦克前來支援,列昂諾夫發現坦克後說:「我現在去島上」,說著他就匆忙出發了,甚至沒有來得及確定聯絡信號。邊防軍雖有無線電台,但他們都不知道頻率,坦克去參加戰鬥了,我們和它卻沒有任何聯系。中國人接近了列昂諾夫的坦克,跟隨在他後面的兩輛坦克又返回去了,並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揮所,而是返回了哨所。為什麼會如此驚慌失措呢?因為有人覺得,中國人的坦克開到了我們這邊,情況非常嚴重。列昂諾夫在坦克里受了重傷。此事報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諾夫上校。結果,有幾次試圖沖向坦克都未能成功。15日夜16日凌晨,師偵察連連長勃爾特科夫斯基率領偵察營救小分隊前去營救,到達坦克時列昂諾夫上校已經陣亡。他想從下艙口出來時,被狙擊手射中心臟部位。中國人沒有動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儀器。我們想用地雷將坦克炸毀,但沒有成功;後來決定用火箭炮,從烏蘇里江岸上發射每枚重達180公斤的火箭炮,並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準手已經看不見它了。4月底,中國人將它拖了出來,現在已成為他們博物館的展品。由於中國人佔有明顯的優勢,達曼斯基島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這就意味著使沖突升級,當時沒有人有勇氣下達這樣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級的命令。最後,在17時才收到上級(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進行了打擊。「冰雹」在當時尚屬於「 秘密武器」,據說下達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團團長、退役上校克魯別依尼科夫回憶說,「一個冰雹營和一個裝備122毫米榴彈炮的團對該島及對岸5-6公里縱深進行了猛烈打擊。隨後駐扎在上烏金斯克(現為烏蘭烏德)的一個摩步營參加了戰斗,營長是斯米爾諾夫少校。該營有很多人尚不滿20歲,在這次戰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傷,4輛 裝甲車被擊毀。最後中國人放棄了該島。開始,該島的防禦由135摩步師負責,直到4月,局勢逐步穩定下來後,該島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給了邊防軍。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裡仍能聽到槍聲,還有人員傷亡。為什麼不講實話康斯坦丁諾夫說,對3月2日發生的事情,當時政府的宣傳是這樣說的:「10時40分,哨所響起戰斗警報,裝甲運兵車和汽車進入戰備,哨所負責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將情況報告給了相鄰單位的布別寧和肖霍洛夫,並報告了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得到這一消息後,為趕走中國人,首長決定……」是誰在什麼時間向什麼人報告了這件事情,並不像上面宣傳中所說的那樣,這明顯是在捏造事實。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時只有一個目的:向本國人民以及中國人表明,我們的邊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而實際上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卻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當時的報道中並沒有提及有軍士學校和裝甲運兵車參加,實際上,正是由於他們的參加才使我們佔有優勢。之所以不提他們,是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以很少的兵力趕走了中國人。政府在報道3月中旬達曼斯基島的第二次戰斗時說:邊防軍把毛澤東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的,邊防軍的沖鋒受挫,遭受重大傷亡,中國人在人數、技術裝備和武器上佔有明顯的優勢,並且戰斗開始前該島在他們手上。宣傳中隻字未提使用正規軍和坦克的事,對列昂諾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諱莫如深。和平的努力1969年3月6日,蘇聯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發生在烏蘇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員們給邊防軍人以很高評價,但也指出了許多不足,如,在沖突區域沒有「好的部隊集群」,無論是邊防軍還是常規軍的集群;作戰和部隊偵察組織不力;沒有夜間觀察等。會上通過了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線是:該島自古以來就是蘇聯的領土,毫不讓步、堅決對抗。但是,此前並不是沒有和平的努力。蘇聯邊防軍就一直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領土爭端。還有1964年時,當時的邊防軍司令濟里亞諾夫上將受命與中國就這些問題進行磋商。為完成這一使命,他又被賦予副部長的頭銜。濟里亞諾夫在一次磋商會上曾有勇氣聲明,有可能就一些島嶼做出讓步,其中就包括達曼斯基島。赫魯曉夫得知後將其從北京召回,並對其大發雷霆,進行了粗暴的訓斥。在沖突發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濟里亞諾夫再次聲明:應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上,曾討論過與中國邊境地區的局勢問題。主持人是當時的外交部副部長庫茲涅佐夫。在會上他讓每個人站起來回答:「您認為應該怎麼辦?」邊防軍人中沒有一個人說要用武力解決日益惡化的領土爭端。濟里亞諾夫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此外,會後他還給自己的部屬下達補充命令:「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國人進人我國領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後,要和大家說再見時,才暗示:「如果情況非常嚴重,那就還擊」。那次戰斗以後,從中國方向進入該島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設了地雷;而在烏蘇里江右岸集結了大量的軍隊。直到1969年9月,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北京會晤後,緊張局勢才逐漸平息。現在俄中邊界劃界工作已經結束,我們已不再擁有達曼斯基島了。它已劃歸中國,因為它位於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如果在1964年時我們聽從濟里亞諾夫將軍的建議,那就不會發生1969年3月的悲劇。
來自網路知道
http://..com/link?url=WjgyiZbfWlgyIn__
Ⅳ 歷史高手快點來
各大洲的地形與水系
一、亞洲
亞洲有最雄偉的山系,最廣闊的平原,最龐大的半島以及最破碎而綿長的島弧,
真是河山浩瀚,嘆為觀止。
五大地形區:
東亞島弧區:北起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千島群島(kurile Is.)
經日本群島、琉球群島(Ryukyu Is.)、台灣、菲律賓、印尼各群島,在亞洲東
側的緣海和太平洋之間,組成一條數以萬計的島弧。
2.沿海半島區:包括面積較小的堪察加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馬來半島及面積廣大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自亞洲東北部的寒
帶冷濕區,宜至西南部的熱帶乾熱區。
3.東亞平原高原區:包括松遼平原、華北平原、華南丘陵、黃土高原、蒙古高原
等,東亞各平原是亞洲人口稠密區之一。
(四)亞洲西南高山高原區: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東南西三面伸出了七條著
名的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蘇里曼山、興都庫
什山。亞洲其他的山脈,基本上可以說都是這些山脈的延續,在這些山脈周圍,分
布著青康藏高原、雲貴高原、伊朗高原、阿富汗高原,以及小亞細亞高原、高加索
山地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五)亞洲北部平原山地區:又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高地和西部平原三部分
,其中以西伯利亞山地的地形最復雜,南有外興安嶺,北有維科揚斯克山脈(
Verkhoyanskiy Ra.)、科林斯基山脈(Kolyinskiy Mts.)等。屬於中部高地
的有西伯利亞高原和哈薩克高原等。西部平原為鄂畢河流域的西伯利亞平原,
地勢低平,最多沼澤地。
四大水系:
亞洲陸地廣闊,氣候溫濕之區亦甚遼闊,陸上水系十分發育,分別沿南、東、
北三個斜面,流注入印度洋、太平洋及北極海,分述如下:
(一)印度洋水系:著名的大河有:薩爾溫江(上游在中國境內,名怒江)
、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恆河(Canges R.)、雅魯藏布江、印度河
(Ins R.)、底格里斯河(Tigris R.)及幼發拉底河(EuphratesR.)等。
(二)太平洋水系:有昭披那河(Menan,Chao Phraya)、湄公河(Mekong R.)
、西江、長江、黃河、遼河、黑
龍江等。其中長江和黃河的長度,均屬於世界十大長河之列。
(三)北極海:有鄂畢河(Ob R.)、葉尼塞河(Yenisey R.)、勒那河(Lena R.)
等;前二河的長度,亦屬於世界十大長河之列。葉尼塞河的上游有東、西兩源,均源
於我國蒙古。東源上溯經貝加爾湖而和色楞格河相連接,西源上游深入唐努烏梁河,
而以烏魯克穆河為其上源。
(四)內陸水系:亞洲有廣漠的內陸,故內陸水系亦甚發育,均以終點湖為其尾閭,
如: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阿母河(Amu R.)和錫爾河
(Syr R.)共同注入鹹海,額濟納河注入居延海,鳥拉河注入裹海等。
二、歐洲
歐洲的地形平原甚多,久經開墾,是居民生聚之所。雖有一些山脈,所幸並非十分
高峻,不致構成地形的障壁,隔絕人類的活動。最高的阿爾卑斯山脈(The Alps)
亦只有四、○○○余公尺,南歐的庇里牛斯山脈(Pyreness),一般的高度是
二、○○○余公尺,少數高峰有三、○○○余公尺,中歐的喀爾巴阡山脈
(Carpathian Mts.)及北歐的基阿連山脈(Kjolen Range),平均高度均僅
一、○○○余公尺,均不足以形成隔絕地帶。整個歐洲地形可以利用者甚多,
崎嶇不平之地甚少,更無沙漠地形。
歐洲好像是亞洲的一個半島,即是說歐洲是三面臨海洋的,只有東部緊連著亞洲
大陸。海水把歐洲割切得非常厲害,形成了很多島嶼和半島,占總面積三分之一
以上;因此歐洲西部距海最遠的地方,不超過七百公里,東部距海最遠的地方,
不超過一千五百公里。這也是近代歐洲的經濟文化,獨得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歐洲東部,即東歐平原,或稱俄羅斯平原,地形平坦。歐洲西部則比較復雜,但
基本上的地勢是南高北低的。最顯著的特徵,是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形成一個山匯,
分四支走向;東北支的喀爾巴阡山,東南支的第拿里阿阿爾卑斯山(Dinaric Alps)
,南支的阿平寧山(Apennines Mts.),西南支的庇里牛斯山及其橫走的山脈。
在這四支山脈的蔓延中,形成了瑞士高原、西班牙高原、中歐山地,又形成了巴
爾干半島的崎嶇地勢、義大利半島、伊比利安半島等。北部則裸露著一幅大平原
,叫北歐平原,它橫貫法、比、荷、德、丹、波等國。
在歐洲北部有著一個面積廣大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半島的脊骨上,縱走著
基阿連山脈(斯堪地那維亞山脈),形成了挪威高原,再越過北侮,形成了
大不列顛群島。
歐洲和亞洲一樣,南部也有三個半島:伊北利安半島、義大利半島和巴爾干半島。
歐洲有幾個著名的海峽,如與非洲相隔的直布羅陀海峽(寬十四公里),與亞洲
相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最狹處僅一.三公里),英國、法國間
的英吉利海峽,其最狹的道維爾海峽寬三十三公里。
三、非洲
非洲在面積上,僅次於亞洲。它的位置在亞洲的西部,歐洲大陸的南方。非洲的
東北部和亞洲大陸聯結起來的,就是蘇彝士地峽,因此,從地理上來說,亞非兩
大洲是聯結在一起的。
非洲是一個熱帶大陸,由於所佔的緯度,正好是在北緯三十七度、南緯三十四度內
,兩條回歸線,一條赤道都橫過大陸上。整年內,太陽都強烈地照射著大地,
因而形成了終年高溫的狀態。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熱帶,僅南北端小部分屬溫帶。
非洲陸塊在地質上十分古老,約有三分之一的地面,顯出前寒武紀(Pre-Cambrian)
的岩石露頭,這些岩層古老而堅硬,構成堅強的盾地,使後來的造山運動不易在
地表產生褶曲或斷裂,廣大的西非洲和東非的蘇丹至辛巴威一帶,均為前
寒武紀岩區,馬達加斯加島亦由前寒武紀古結晶岩層構成。這些古結晶岩層
非惟對地表有保護作用,抑且含有許多金屬礦床,非洲所產的豐富黃金、鑽石
、銅、鐵、鉻、錳等礦及具有威力的鈾礦,均與此古老的岩層有密切關系。
非洲地形以高原最多,全洲高於四○○公尺的士地,約有六二%,若自赤道
以南計算,可達八○%。南非東部的賴索托,向北至辛巴威(羅德西亞)及
尚比亞一帶,高度介在一、二○○~二、○○○公尺之間,安哥拉高原介於
一、○○○~一、七○○公尺之間。東非大裂谷成於前寒武紀,平均谷寬
四○~五○公里,由谷岸至谷底深者可達千餘公尺,連續積水形成許多湖盆
,如維多利亞湖等。大裂谷東側的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
(在坦尚尼亞境內)高五、八九○公尺,為全洲最高峰。
非洲的平原地形較小,較大的只有西非尼日河三角洲,三八、五五○方公里
,尼羅河三角洲,二五、九○○方公里,此外尚有莫三比克、索馬利亞、
肯亞及茅里塔尼亞等沿海平原。
非洲的水系
非洲既有廣大的乾燥地區,故源於內陸,注入海洋的大河不多,全洲
只有尼羅河(Nile R.)、剛果河(congo R.)、尼日河(Niger R.)、
三比西河(Zambezi R.)及橘河(Orage R.)五條:
尼羅河源於盧安達附近的盧維隆沙(Luvironza),北流穿越沙漠入
地中海,全長六、六九○公里,其所流經的蘇丹、衣索比亞和埃及,均有賴於
尼羅河水的供應。
剛果河上源在喀坦加高原,全長四、六三○公里,是非洲第二大河,
但流量宏大,支流眾多,流域面積遠大於尼羅河。
尼日河源於獅子山國東北部,經幾內亞、馬利、尼日,由奈及利亞
入幾內亞灣,全長四、一六○公里,略成一弓形,沿河水運對西非
內陸交通甚為重要。
三比西河發源於安哥拉高原,向東流經尚比亞、莫三比克,注入莫
三比克海峽,全長二、八八○公里。
橘河源於賴索托北部,西流會瓦河(Vaal R.),仍稱橘河,注入大
洋,全長一、○八○公里。
四、北美洲
主要山脈偏於北美西部,沿海岸由北向南縱走,濱臨西岸者為海岸山脈
(Coast Range),第二排北為喀斯開山脈(Cascade Range),南為
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第三排為高大的落磯山脈(Rovky Mts.)
,自育空河(Yukon R.)向南延伸,直達墨西哥中部,第一、二排山脈之
閑有加州中部谷地,二、三排山脈之間有大盆地(Great Basin)。北美西部
山脈均為第三紀的新褶曲山,其排列最為符合地殼板塊構造學說,和亞洲山脈
多作東西向的排列,截然不同。
北美東部有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自聖羅倫斯河
(St.Lawrance R.)口起,向西南延伸至阿拉巴馬州(Alabama)北部
。阿帕拉契山向西直至落磯山之間,為北美大平原,由北向南漸降以迄墨西哥灣。
第四紀大冰河時代,大陸冰河盤據於北美洲北部,以今之哈得孫灣
(Hadson Bay)為中心,冰河由此中心向方流動,刻蝕挖掘成許多
大小湖泊及許多峽灣、島嶼,使北美洲成為全球湖泊最多的大陸。
加拿大境內有大熊湖(Great Bear L.)、大奴湖(Great Slave L.)
、亞大巴斯卡(L. Athabaska)及溫尼伯湖(L. Winnipeg)等,美、
加邊境有蘇必略湖(L. Superior)、密西根湖(L. Michigan)、
休倫湖(L. Huron)、伊利湖(L.Eric)及安大略湖(L. Ontario)等,
號稱五大湖區。
輻射狀水系
北美洲地勢西北較高,各大河流由內陸向四方作輻射狀流路。最長的
密士失必河(Mississippi R.)上源稱密蘇里河(Missouri R.),
源於落磯山區,在聖路易(St.Louis)以上和本流相會,折而南流,
在新奧爾良(New Or-Ieans)以下注入墨西哥灣,全長六、○二○公里。
第二條長河為馬更些河(Madke R.),源於落磯山北麓,上有二源,
一為和平河(Peace R.),一為阿沙巴士卡河,二河相會後稱馬更些河
,北流注入北極海,全長四、二四○公里。
第三條長河名育空河,自落磯山北麓西北流,注入白令海峽(Bering Str.)
,全長三、一八○公里。
第四條長河為聖羅倫斯河,此河自安大略湖流出,沿阿帕拉契山北側斷層線
向東北方入海,全長三、○六○公里。
第五條長河名格蘭河(Rio Grande),意即大河,自落磯山西南側發源,
東南流注入墨西哥灣,為美、墨間的界河,全長三、○三○公里。
五、南美洲
南美全洲輪廓如倒三角形。其西岸,北起哥倫比亞,南迄智利南端,為
安地斯山系(Cordill de Andes),全長七、○○○公里,南北綿延,
山勢雄壯,最高峰阿空加瓜(Aconcagua),峰高六、九六○公尺,位在阿根
廷(Argentina)境內。山脈最寬約八○○公里,在阿里卡(Arica)至聖
他克盧斯(Santa Cruz)之間。
南美東側有兩塊高地,北為蓋亞那高地(Guniana Hghlands),以西側委
內瑞拉(Venezuela)境內者最高,平均約二、○○○公尺,東半部受河流
切割,分為三部分,蓋亞納地勢最低,有河流中貫,蘇利南居中,地形較高
,法屬蓋亞那位居最東。南為范圍廣大的巴西高原(Brazilian Highlands)
,平均高度約千餘公尺,其上為輻射狀水系,向四方分流。
安地斯山系和東部高原之間,為兩大河谷平原,北部近赤道者為亞馬孫河
(Amazon R.)流域,上源各支流以扇形承受安地斯山區巨量之水,流域
面積六、一五○、○○○方公里,河長六、五七○公里,是全球流域最廣的大河。
巴西高原西南側為拉布拉他河流域,此河上游為巴拉圭河(Paraguay R.)
,中游名巴拉那河(Parana R.),全長四、八八○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
六、大洋洲
(一)澳大利亞之三大地形區
澳大利亞原是一塊古老陸地,經長期侵蝕後,又受造山運動隆起,東、
西兩側尤甚,地形可分三區:
1.東部高地澳洲東部沿海由北向南有一條大分水山脈(Great Dividing Range)
,一般高度千餘公尺,東坡較陡,西坡平緩。最高的柯秀斯科峰(Mts. kosciusko)
二、二三四公尺,又稱為澳洲阿爾卑斯山。澳洲南面的塔斯馬尼亞島
(Tasmania I.)原為此山余脈,後因海水侵入成為巴斯海峽(Bass Str.)
而分離成島。
2.中部低地北起喀本塔利亞灣(Gult of Carpentaria)向南經艾耳湖盆地(
Eyre Basin)及墨累河谷地(Murray Valley),地勢低平,迄今還遺有不少
內陸湖澤。
3.西部高原澳洲西半部概屬本區,高原西部多山,高原之上多沙漠,
南有大維多利亞沙漠(Great Victoria Desert),中有吉卜生沙漠
(Gibson 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 Sandy Desert),
這些荒漠名為沙漠,實際上絕少流沙及塵士,主為光禿、大片的石
床,是真正的石漠。
(二)大洋洲內島嶼眾多,可分為三大島群:
玻里尼西亞 經度一八○度以東海域的島群概屬之,如美國的夏威夷群島、
法屬社會群島、薩摩亞群島、東加王國及吐瓦魯等。玻里尼西亞即「多島」之意。
美拉尼西亞 經度一八○度以西,赤道以南至南回歸線間的島群均屬之,
意為「黑人島」。以新幾內亞島最大。
密克羅尼西亞 分布在經度一八○度以西,赤道以北的洋面上,意為「小島」
。各島面積均小,多屬珊瑚島。
七、南極洲
地形:南極洲高度甚大,地勢起伏。高原和高山根多,西部屬褶曲地形,
是南美洲西部大褶曲山脈帶的延長,海岸峽門區布。埃斯華夫山地分布
於西南,南極洲二座高峰泰利山(Mt. Tyree,高四、九六八公尺)和
文生山(Vi-nson Massif,高五、一四一一公尺)即在此。
Ⅵ lost大結局什麼意思
我覺得是小島是一個歷練靈魂的地方,當然它也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力量來源於島的中心,這個力量可以為靈魂虛構一個活生生的世界,讓他們在這個世界去歷練,而負責這項工作的就是JECOB的媽媽(我們可以看到的),他媽媽認為人類都是壞的,所以他不想讓人類的靈魂到達天堂,當然靈魂實際是存在於那個我們以為的平行世界(後面就叫他這個世界為PX),但是如果小島的主人也就像jecob 這樣的人不讓靈魂擁有在小島歷練的記憶的話,那麼PX世界的靈魂就無法到達天堂。jecob是繼承他媽媽成為了小島的代言人, 而小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考驗人死後的靈魂,證明他們的本性。jecob的母親一直認為人類是邪惡的,所以他不願意人類的靈魂離開小島,她要他們一直在小島接受磨練,而無法到達天堂。jecob也就繼承了他媽媽的這一觀點,但是他從心裡還是願意相信人類的靈魂是有好的,所以他就不停的挑選人類的靈魂來他的小島接受挑戰,所以可以在小島看到任何死去的人,但是沒有人成功過,甚至他還希望找一個代言人rechard來幫助這些靈魂.他所作的這些努力就是為了證明人類是善良的,是好的。到他最後完全死了的那一刻,我覺得他應該是看到了希望 ,證明了他是對的,人本是善良的。
所以所有的人在第一次墜機之後都死了,並且在PX世界裡繼續生活著,直到他們找到自己的記憶,才可以去天堂。因此,是小島的jecob把他們的靈魂召喚到了這座小島,讓他們繼續生存,來考驗他們的靈魂 也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想,人類是不是善良的?在小島發生的這些,確實對靈魂進行了歷練,讓他們找到了真愛,真情,真性!
但是jecob到最後也沒有讓這些靈魂到達天堂,可是作為接班人的huge做到了。在最後ben曾對huge說『你可以幫這些人離開這里』。但huge 說『jecob說過沒有人可以離開』。ben 又說『那是jecob的想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是huge最終解救了這些靈魂。所以早最後,HUge對ben說:「你是最好的number2」BEN對huge 說:「你是最好的NUmber1」,。就是這樣的~最後是huge接替了小島代言人的工作,繼續歷練著以後的靈魂,而ben就成了他的助理了。
Ⅶ 世界上最大的蛇在哪可以看到
近日,印度尼西亞一家小公園展出了一條非常罕見的蛇,身長14.85米,體重447公斤,這是近100年來人類所發現的最長最大的蛇,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長的蛇。 據英國媒體12月30日報道,這條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島的一個原始森林中被發現的,當地人將它捕獲後賣給了公園,公園的管理人員將這條大蛇取名為「桂花」。雖然名字聽起來比較溫柔,但據說「桂花」的大口一旦張開非常嚇人,可以很輕松地吞下整整一個人。 印尼當地媒體報道說,印尼的國家科學研究所、農業研究所等學術機構都對這條蛇進行了檢驗,確認了其身長、體重以及品種。很多動物學家都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長的蛇。 據說,要制服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個壯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記錄中所記載和公認的世界最長蛇是一條身上花紋呈網狀的大蟒,身長10米,已於1912年在印尼被射殺。 研究所的動物學家還透露說,此次發現的這條世界上最長的蛇是東南亞的「土著蛇」,在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都比較常見,但一般都沒有這么長。
Ⅷ 白頰噪鶥的巢是什麼形狀的一般會在哪裡築巢孵化時間多長
描述:中等體型(25厘米左右)的灰褐色噪鶥。尾下覆羽棕色,特徵為皮黃白色的臉部圖紋系眉紋及下頰紋由深色的眼後紋所隔開。亞種有細微差異。中國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的鳥(comis)臉色較白,華中的亞種(oblectans)比東南及海南島的指名亞種多橄欖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腳-灰褐。
叫聲:偏高的鈴聲般叫聲和唧喳叫聲,以及不連貫的咯咯笑聲。
分布范圍: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及東部、中國華中及華南包括海南島、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狀況:所有亞種均甚常見於中等海拔,高可至海拔2600米。
習性:不如大多數噪鶥那樣懼生。隱匿於次生灌叢、竹叢及林緣空地。
俗名:白頰笑鶇 白眉笑鶇 白眉噪鶥 土畫眉 小畫眉 小噪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Ⅸ 印度尼西亞OB島
奧比島Obira,是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哈馬黑拉島以南一個小島嶼。位於南緯1°30′,東經127°45′,東西長84公里(52哩),南北寬47公里(28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