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7歲男子成印尼首富,卻給中國捐款3億,放言自己的根就在中國,為什麼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之情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近些年來出國留學已經成為大學生非常熱愛的學習方式了,他們都希望能夠接觸到外國的教育,通過外國的教育機制來實現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提升。但是出國留學一般是非常優秀的人,在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學校經常有學生出國留學,而且出國之後很多的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會在國外工作,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清華北大是為外國培養人才的。然而,雖然他們生存在海外,也有一些人他們始終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就像接下來我們故事的主角一樣。57歲男子成印尼首富,卻給中國捐款3億,放言自己的根就在中國!
在中國現代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的青年人,他們都會忘記自己的祖國,有的時候甚至人都還在中國,就惦記著外國的一切,把中國的一切當做恥辱,可以說這種人是非常可悲的,我們都要引以為戒,而應該向本篇故事的陳江和學習,做一個愛國的人。
❷ 無論中國的大陸,還是台灣都不敢得罪印尼。為什麼
台灣因為力量相對較小··我們偉大祖國呢·就是·領倒上來之後最多做個幾年沒必要搞這麼多事情讓自己頭疼···上來這幾年堅持不懈·努力向上爬··充實自己的錢包·不斷讓銀行帳戶中阿拉伯數字的數量不斷上升·就是領倒們該做的·其他那些什麼·印尼·越南那些都是浮雲·百姓房-*子的事情他們倒是很重視·
❸ 你是印尼的華僑嗎
三樓的兄弟,你經過那段日子嗎?
你知道什麼關於印尼華僑嗎?如果你不懂我很感謝你不說話。
你知道印尼政治界情況嗎?我估計你不知道,甚至我估計你對印尼是什麼國家也不知道。
對,我們是印尼籍,對沒錯我們和中國政府沒有任何關系。
你知道四川大地震像我們這樣跟中國政府毫無關系的華僑捐了多少錢嗎?
你知道我們華僑都時時刻刻惦記著我們這個居然遺忘我們的祖國嗎???
98年,中國政府確實沒有表態,表態的是台灣政府,和香港同胞!
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是只承認中國而不是台灣。
這樣的心情請問你有嗎????
我們被打,被搶,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要求任何國家保護我們,我們可以自己保護自己,我們只有3%,他們97%,但是我們反抗了。
他們有軍隊幫助,我們只是拿菜刀,但是我們幹了!你夠膽嗎????
對於不知道我們華僑生活苦難的事實我覺得還是不要亂發言,華僑雖然不拿著中國護照,但是華僑還是華僑,我們經過了世世代代的外國生活,但是我們不忘本!我們比有些中國人還愛中國,這不是因為我們看見中國強大了,但是因為我們知道「炎黃子孫不忘本」
我們可以沒人沒國家承認,但是我們還是華僑!
不要口口聲聲說華僑什麼,你知道今天中國的經濟成績裡面華僑有多少貢獻嗎?
我是華僑!我驕傲!
❹ 我的祖國的背景資料
丁毅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嘹亮清越的歌喉,爐火純青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浪漫熱情、正直勇敢的畫家卡瓦拉多西的生動形象。《托斯卡》在此次歌劇節共演了八場,場場滿座,每段精彩的詠嘆調
都掌聲如雷,謝幕時主要演員多次謝幕,觀眾卻欲罷不能,當丁毅個人謝幕時掌聲更加熱烈長久,場面感人。悉尼歌劇評論家說:「丁毅是歷年來唱得最好的卡瓦拉多西。」丁毅被譽為『英雄的義大利式男高音』。
丁毅的實力毋庸質疑,在雪梨,很多人都欣賞過他主演的多部歌劇。2004年1月,丁毅的藝術事業出現了更加光明的開端.他在澳大利亞新年音樂會亮相,他應邀參加世界著名歌劇女皇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和她的丈夫--世界著名指揮大師理查.博寧(Richard Bonynge)的金婚50周年紀念日音樂會的演出(這兩位世界歌劇藝術大師培養了世界歌王帕瓦洛蒂等著名歌唱家)。這是有史以來首次有東方歌唱家在舉國矚目的音樂盛典上擔任獨唱和領唱。2004年6月他在悉尼歌劇院因主演歌劇《諾爾瑪》極為成功,更是奠定了丁毅在世界歌劇領域的巨星地位。得到該劇指揮--理查.博寧(Richard Bonynge)和歌劇女皇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夫婦的高度贊賞。兩位大師分別為他題詞:「最好的歌劇演員」「輝煌的男高音」。這種評價對於很多歌唱家來說也許是一生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對於丁毅來說,也許只不過是又一次「重頭再來」的開始。
2003年12月31日他參加了悉尼歌劇院2004年《新年音樂會》的演出,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第一次邀請亞洲歌唱家參加這一音樂會。
近年來在悉尼歌劇院已經主演了十餘世界著名部歌劇,主要有《茶花女》、《托斯卡》、《弄臣》、《浮士德》、《鄉村騎士》、《諾爾瑪》、《外套》等成為國際歌劇舞台上最受歡迎的歌劇藝術家之一。
丁毅對恩師沈湘和李晉瑋滿懷感激,兩位教授是他走進西方歌劇神聖殿堂的引路人。沈老師當年要求丁毅一定把<<茶花女>>和《弄臣》全劇背下來,熟能生巧,當時他並不理解這一片良苦用心。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倚仗這兩部歌劇,在出國」創業』的起步階段高起點立穩腳跟,並未為經過在海外讀書求學的歷程,但一步跨越了許多同行奮斗多年才達到的目標。
歸國演出
2004年9月15日,對於上海喜歡音樂的人來說,是一個特別而又難忘的日子。這天晚上的上海大劇院里座無虛席,悉尼歌劇院首席男高音的丁毅先生在闊別中國舞台三年多之後,首次回國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先生及中國駐澳大利亞全權大使付瑩女士也特意為丁毅獨唱音樂會致辭。同時,澳大利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Nicole Youle也專程趕到上海友情出演,為丁毅助陣。
霍華德總理在致辭中說:「在澳大利亞的觀眾已經非常幸運能在澳洲欣賞丁毅先生在澳大利亞歌劇院所進行的一系列西方歌劇的演出,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有著非常好的定期文化交流,正是這種交流有效地加強了兩國之間的關系。我希望這次演出圓滿成功,值得懷念。」付瑩大使說:「心至誠,聲至美,友誼使者頌。」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由丁毅親自精心編排。在貝里尼歌劇《諾爾瑪》的序曲聲中拉開了序幕。上半場的曲目主要以歌劇片段和詠嘆調為主,丁毅用他那寬廣的音域、抒情而柔和的音色充分表現了義大利富於浪漫色彩的歌劇角色。下半場的曲目較為寬泛,表現了丁毅藝術修養的另一面。最讓人難忘的是Nicole Youle與丁毅合作演唱了《我愛你,中國》--一首充滿了愛國深情的中國歌曲,兩人默契的配合和高雅的藝術處理、Nicole Youle純正的中文發音把音樂會推向了最高潮,三四分鍾的演唱,竟然響起了觀眾七八次由衷而熱烈的掌聲。
音樂會結束時,由於經久不衰的掌聲,丁毅不得不三次返場,為聽眾演唱了耳熟能詳的《我的太陽》、《今夜無人入睡》、《飲酒歌》三首歌曲。音樂會後有專家和同行們評說:丁毅演唱的曲目每首歌都有相當難度的技巧和高音,他的音區從最高音到最低音表現出高度的統一,高音相當有力度。無論從哪方面看,他的旗幟和修養表現出唯美主義者的風格和戲劇內涵。即使在唱最後一首歌時,也沒有能夠聽出來丁毅有絲毫的聲音上的瑕疵。
上海歌劇院是中國最好的歌劇院之一,經常與國內外聲樂大師同台演出,但與丁毅的合作尚屬首次。在演出前的排練時,一些演奏家就驚奇地發現,這位久聞其名的男高音竟然有著超乎他們想像力的聲音表現力和穿透力。而且即使是排練,丁毅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絲不苟,經常會主動要求大家重新再來。
當晚,享有「北有沈湘、南有周曉燕」美稱的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家周曉燕女士也到場觀看了丁毅的獨唱音樂會,她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丁毅的演唱令人激動和興奮,證明了他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出的深厚的藝術功底和音樂表現力。他的語言純正、音樂流暢,同時也能夠很准確地把握作曲家的音樂風格,這是很多歌唱家所不能具備的。他是具有國際水平的歌唱家......」本場音樂會的指揮--上海歌劇院院長張國勇說:「丁毅是與我合作過的歌唱家中與樂隊溝通最默契的。這與丁毅多年積累的音樂修養和豐富的舞台經驗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實力派的歌唱家。」
由於丁毅在澳洲及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印尼「雅加達群島藝術團」50餘人專程趕到上海欣賞此場音樂會。另外還有從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地專程趕來的「丁迷」。
曲眾人散,丁毅在上海金茂大廈頂層,俯視著美麗的夜色,丁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說:作為音樂人,不論身在何處,都要把自己的事業放在首位,不斷進取、執著追求,才能取得好成績,靠一代又一代音樂人的努力,國家的音樂事業才能健康、穩固地發展。
此場音樂會也是丁毅報效祖國的計劃之一--他要把自己在澳洲這幾年的收獲及經驗帶到祖國來,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強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促進國內音樂藝術走向世界。
❺ 華僑愛國的故事
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於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於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並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於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後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後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後, 到山東煙台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裡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 他就到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海外僑界愛國愛鄉情懷實錄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當年咿呀學語的嬰孩已滿頭華發;當年孱弱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們的共和國,也完成了由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到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的滄桑巨變。新中國60華誕之際,全球華僑華人包括僑領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深情。
本報記者/陳江松 發自上海
日前,本報記者從國務院僑辦了解到,本月底將有兩千多名海外僑胞應中國政府邀請,赴北京出席國慶慶典。十月一日,他們將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觀看盛大的國慶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這些華僑華人代表來自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來自未建交的國家和地區的僑領。
目前,有數千萬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由於名額的限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能登上天安門觀禮台。但是,他們並沒有缺席新中國的生日慶典,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
據悉,國慶前,將有數以十萬計的海外華僑華人自發組團回國參加國慶六十周年慶祝活動,其中有舉家回國,也有是坐在輪椅上被推回國參加慶典的。目前,北美、南美等華僑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國慶前赴京機票已很緊張。另外,在國慶節前的半個月時間內,海外華僑華人籌備的各類慶典活動,也將在海外僑胞聚集國家和地區舉行。
如果將全球華人比作一片竹林,每個華人正像一株株直指蒼天的翠竹——它們的枝幹雖然各自挺立,但根卻糾結在一起,無法分離。一株竹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茂密的竹林卻足以抵擋風風雨雨。當前全球華人在世界各地為新中國華誕舉行的各種慶祝活動,正是表達著綠葉對根的情意——他們的枝葉在國外,根深扎在中華大地。
「她,
就是我的祖國啊!」
在十幾年前的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日前,在第五屆全球華文傳媒論壇上,本報記者有幸聆聽了熊德龍的故事,聽他飽含深情地談起自己的養父母,談起中國。他對記者說:「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旅居印尼的梅縣籍客家人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
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目前,他的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報業集團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熊德龍身居海外,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故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因為從小深受父母輩中華民族傳統的影響,「愛我中華」在他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1979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他懷著報答養父母養育之恩、回到梅州家鄉盡點孝心的願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他一踏上國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說:「這就是我養父養母的祖國,我現在終於回來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國啊!」
熊德龍回到了養父養母的家鄉梅州,看望了家鄉親人,拜訪了家鄉地方官員,受到地方政府和鄉親的熱情接待。從此,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客家親情。他看到山區人民生活艱辛,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內心很不平靜,遂立志為發展家鄉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熊德龍深知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學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投資進行彌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養父所在的梅江區三角鎮泮坑小學和水白中學,捐資興建校舍,改善家鄉中小學的教學條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他得知後,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德龍會堂。此後30年,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中國內地進行投資,先後撥出數億元巨資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輸送了近3000名中國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
熊德龍還極其關心家鄉的公益福利事業。自1979年以來,他為梅州市的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逾2000萬元人民幣。
熊先生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協助做好僑務工作,廣泛聯絡,溝通僑情,增進友誼。從1986年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僑、華裔代表團回中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項目。與此同時,分批邀請祖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領導、科技人員出國學習考察。
當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那麼多,究竟賺了多少錢,熊德龍說,我到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為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
「我是祖國
忠誠的兒子!」
❻ 印尼國歌歌詞
"Indonesia Raya"
Indonesia, tanah airku, tanah tumpah darahku.
Di sanalah aku berdiri, jadi pan ibuku.
Indonesia, kebangsaanku, bangsa dan tanah airku.
Marilah kita berseru, "Indonesia bersatu!"
Hiplah tanahku, hiplah neg'riku,
Bangsaku, rakyatku, semuanya.
Bangunlah jiwanya, bangunlah badannya
Untuk Indonesia Raya!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Tanahku, neg'riku yang kucinta.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Hiplah Indonesia Raya!
<偉大的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我們的國家,滿腔熱血為你灑。
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頭顱可拋身可殺。
印度尼西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和國家,來吧,讓我們一致要求「統一的印度尼西亞」。
祖國萬萬歲,政權萬萬歲,民族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組成偉大的印度尼西亞。
啊,印度尼西亞,獨立、自由、偉大,我們親愛的土地和國家。
❼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是千島之國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的群島國,領土有19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1400萬。論面積,居亞洲第4位;論人口,居亞洲第5位。可是,它的島嶼數卻名列世界前茅,達13667個,素有「千島之國」的稱號。實際上,它是名副其實的「萬島之國」!
無論就島嶼總數說,還是從群島的總面積看,印度尼西亞的「千島之國」之名,都是名不虛傳。單就它的名字來看,其中「印度」一詞,在梵文中意為「海」,「尼西亞」在希臘語中意為「島嶼」,印度尼西亞一名,就是「海」和「島」的合稱。由於島多而分散,全國重要的海和海峽就有十多個,因此印尼又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海國」
在這些繁若星辰的海島中,不乏氣勢磅礴的大島。伊里安島,東西長2400千米,中部寬640千米,面積78.5萬千方千米,僅次於格陵蘭島,為世界第二大島,它的西部地區,屬於印尼領土。加里曼丹島,面積約73.4萬平方千米,是僅次於伊里安島的世界第三大島,它的2/3的面積屬於印尼領土。蘇門答臘島,面積42.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六大島,全部屬於印尼領土。除了這些顯赫的世界大島之外,在印尼所屬的島嶼中,面積超過萬余平方千米的有9個,超過千餘平方千米的有15個。
印尼首都雅加達,坐落在西爪哇北海岸,「雅加達」一詞,在印尼語中意為「光榮的堡壘」,代表著印尼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伊里安」在印尼語中含有「人民」和「高地」的意思,意為「人民的高地」。這些島名和城名,寄託和表達了印尼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又贏得了「希望之島」的美稱。
❽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❾ 印尼被稱為千島之國的原因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的群島國,它橫貫赤道,領土有19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1400萬。論面積,居亞洲第4位,論人口。居亞洲第5位,可是,它的島嶼數卻名列世界前茅,達13667個,素有「千島之國」的稱號。實際上,它是名符其實的「萬島之國」!僅國內的千島縣,一個縣就有島嶼1千多個。廖內縣則更多,達2500個。無論就島嶼總數說,還是從群島的總面積看,印度尼西亞的「千島之國」之名,都是名不虛傳、單就它的名字來看,其中「印度」一詞,在梵文中意為「海」,」尼西亞」在希臘語中意為「島嶼」,印度尼西亞一名,就是「海」和「島」的合稱。此外,印度尼西亞還有一個動聽的土著名稱叫「奴山打拉(NU一santara),也正是「群島之國」的意思。由於島多而分散,全國重要的海和海峽就有十多個,因此印尼又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海國」。
❿ 哪些國家討厭中國
老是喜歡欺負別的國家,老是拿別的國家所謂"人權"說事,喜歡干涉別國內政的這樣的國家有點"犯嫌";姿態較低,文化教養很好,喜歡與別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這樣的國家比較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