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最大的黃金
印尼的格拉斯堡礦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金礦藏,這得益於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和豐富的礦產資源。該礦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金礦,還蘊藏著儲量排名全球第二的銅礦,其2004年的銅產量達到92.3萬噸,黃金產量為64.54噸,這些產量分別占當年全球礦山總產量的6.2%和3.5%。
格拉斯堡礦床的發現始於1988年,到1990年1月開始生產。該礦區坐落在新幾內亞島的西半部,即印尼的伊里安查亞省,地理坐標為南緯4度11分,東經136度49分。這里不僅發現了格拉斯堡礦區,還發現了多個獨立礦床,如雷姆巴赫蒂姆巴伽、庫星萊爾、大鐵帽、杜姆、伊歐茲、杜、伊爾茲堡和伊爾茲堡東等。
格拉斯堡礦區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其地質類型主要為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銅-金-銀礦。這些獨特的地質特徵為礦區的開采和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格拉斯堡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銅-金生產地之一。
格拉斯堡礦區的礦產資源不僅包括銅和金,還含有銀等其他貴金屬。礦區的開采不僅對當地的經濟產生積極影響,還吸引了全球礦業公司的關注,這些公司紛紛投資於此,以獲取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礦區的開采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環境保護問題和當地社區的權益保護等。
盡管面臨挑戰,格拉斯堡礦區仍然是全球礦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質構造使其在全球銅-金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全球礦業市場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② 印尼有什麼礦
印尼的礦產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錫礦
印尼是全球錫礦的主要生產國之一。錫是一種重要的金屬,用於製造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軍事裝備等。印尼的錫礦資源儲量豐富,主要分布在一些島嶼,如巴厘島、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
2. 鎳礦
印尼的鎳礦資源同樣十分豐富。鎳是一種重要的合金元素,廣泛應用於鋼鐵、航空、汽車等產業。印尼的鎳礦主要分布在蘇拉威西島和新喀拉卡群島等地。
3. 銅礦
印尼也是銅礦的重要生產國。銅礦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原料之一,用於電力、製造和其他多個領域。印尼的銅礦資源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省和其他一些地區。
4. 金礦
印尼的金礦資源也很豐富。黃金不僅是重要的貴金屬,也是珠寶製造和投資的熱門選擇。印尼的金礦分布廣泛,但主要的產區包括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等地。
詳細解釋:
印尼作為一個群島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包括上述的錫礦、鎳礦、銅礦和金礦等。這些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對印尼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錫礦和鎳礦在電子產業和製造業中有廣泛應用,而銅礦和金礦則為工業生產和投資提供了重要原料。這些礦產資源的分布並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島嶼和地區,因此,對於這些資源的開采和管理,印尼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需求變化,印尼的礦業發展前景仍然十分廣闊。
③ 印度尼西亞凱利安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凱利安(Kelian)金礦床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的普拉姆普斯山上,該區森林覆蓋濃密。凱利安金礦床為低硫化低溫熱液型礦床,形成於早中新世。礦化面積為1km2,礦床受斷裂構造控制,在成因上與流紋岩侵入體有關(圖10-24)。在凱利安礦床可見到幾個階段的礦化和蝕變,很多金與賤金屬及碳酸鹽脈、熱液角礫有關。與礦化有關的蝕變類型主要為絹雲母化、冰長石化和碳酸鹽化,只有少量石英出現。
凱利安礦床的地質資源量是9500萬t,平均金品位1.85×10-6,即含有金176t。其中5330萬t礦石的金品位為1.97×10-6。
圖10-24 凱利安地區地質特徵及礦床位置圖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2.勘查與發現
1975年,RTZ的子公司印度尼西亞里奧廷托(Rio Tinto)公司在東加里曼丹開展了勘查項目。該項目最初的目的是追蹤已知砂金礦床,其中一個已知砂金礦是雙溪凱利安。該砂金礦床是於1947年由當地的達雅克人發現的。據政府的保守估計,在1958年至1963年間,該礦床產金量為100~300kg/a。
凱利安河砂金在1963年停止開采。但由於金價的上漲,1979年再度興起淘金熱。最初依靠挖坑和淘洗,後被機械化的溜槽所取代。據估計,從1955年以來,共採集了20t砂金。
1975年,當地採金活動處在相對平靜時期。RTZ的地質學家對馬哈坎河的幾條支流的含金性進行過評價,其中包括了凱利安河。在此之前,凱利安地區幾乎沒有開展過任何的地質工作。RTZ的調查算是該區最早的地質工作。
砂金礦雖品位高,但礦較小,且金顆粒不成熟,說明搬運不遠。這促使地質學家產生尋找原生金礦的念頭。由於地質工作者得了瘧疾,試圖追蹤源頭的工作只好推遲到1976年的第二次考察。
上游的追蹤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在普拉姆普斯山腳的河流兩側,確定了粘土化和褐鐵礦銹斑的滑坡。從滑坡面上取得的岩石碎塊具有金的異常。1976年,該區的普查沿特普河(Tepu)和達雅克河(Dayak)支流進行,並發現大量蝕變岩的滾石。在普拉姆普斯地區最初大約採集了100件岩石樣品,其中40件樣品金含量在(0.1~7.9)×10-6。在支流的重砂樣品中,發現金和毒砂。在水系沉積物樣品中存在Au、Ag、Cu、Pb、Zn的異常。
1976~1978年間開展了地質填圖、深部螺旋鑽土壤取樣和探槽取樣等工作。使用手搖鑽從腐殖層之下取樣,其最大深度達1m,按50m的水平間距沿等值線按20m的垂直間距取樣。按0.2×10-6Au所圈定的異常面積達1km2,異常往往與安山岩侵入體和火山熔岩的接觸帶相吻合(圖10-25)。高於2×10-6的金構成了一個帶。2×10-6Ag和300×10-6Pb的異常分布與2×10-6金異常分布相一致。Zn異常稍弱,在金異常邊緣發育,在地形上它略低於金異常,表明Zn的位移較大。依據螺旋鑽取樣和探槽取樣圈出了兩個金礦化異常(Au>3×10-6)。
圖10-25 凱利安礦床上方土壤中金的地球化學異常分布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在最後階段的調查中,為了檢驗Au的地球化學異常之內是否有礦,進行了土壤樣品的Hg氣測量和激發極化測量。100×10-9的Hg等值線與0.2×10-6Au等值線相吻合,據以圈出了熱液蝕變系統的總輪廓。在這寬大的異常內,(2000~32000)×10-9Hg異常與東部普拉姆普斯礦體對應;2000×10-9的Hg異常與2×10-6Au的等值線對應較好。在普拉姆普斯西部,據2000×10-9Hg圈出的范圍更小,其峰值達6600×10-9。在工作區的東北部存在兩個小的1000×10-9Hg異常。
隨後使用了地面磁法、激發極化法和電阻率法,對土壤地球化學異常進行查證。地面磁法清楚地識別出了安山岩體的綠磐岩化帶及礦化後的玄武岩流。
圖10-26 凱利安礦床上方土壤中汞地球化學異常分布圖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圖10-27 凱利安礦床地球物理綜合解釋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激發極化法圈出了寬廣的頻率效應異常,其范圍基本上與蝕變帶的范圍和土壤Au異常的范圍相一致(圖10-27)。從圖10-27看出,存在兩個南北向和兩個東西向極化率高的導體。其中兩個南北向的良導體與普拉姆普斯東西向的兩個礦體相對應。對南部東西向的良導體的鑽探驗證表明,它是由金礦體所引起的,但過去未被發現,地表磁測並沒有測出任何金礦化的顯示。
3.小結
凱利安礦床是依據已知金礦床的特點,最終選定勘查遠景區。在勘查過程中,土壤測量和岩石碎塊取樣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勘查方法。在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查證過程中,土壤的汞氣測量和激發極化測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土壤的汞氣測量對於該區圈定與礦化有關的蝕變系統是非常有效的。
④ 印度尼西亞韋塔島金礦床
1.地質背景
韋塔島位於松巴哇島正東1000km處,長9km,寬30km。韋塔島金礦床包括三個部分,即萊羅基斯(Lerokis)、卡里庫寧(Kali Kuning)和梅龍(Meron),其中前兩者位於韋塔島北海岸,相距3.5km。礦床的原地資源量:萊羅基斯礦床為290萬t,金品位為3.5×10-6,銀品位114×10-6;卡里庫寧礦床為220萬t,金品位為5.5×10-6,銀品位146×10-6,重晶石60%,屬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
2.勘查與發現
1972~1976年間,BHP礦業公司在松巴哇島和弗洛勒斯島開展了地質填圖和水系沉積物測量。與此同時,印尼地調所也在該區進行了地質調查。在1985年之前,曾在韋塔島開展過-80目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岩屑填圖,因旨在尋找銅礦床,只分析了Cu、Pb、Zn、Mo和Hg,沒有獲得重要發現。
CRS礦業公司於1984年在努沙登加拉群島使用衛星圖像識別出了低溫熱液型礦床的有利構造背景,並在1985年完成了韋塔地區1:5萬圖像解譯,編制出匯水盆地底圖(當時無地形圖、地質圖)。1985年在該區開展了-40目BLEG(大樣可浸出金)、-80目水系沉積物測量(SS)、重砂(PC)及鐵質礫岩(FG)測量。匯水盆地的面積達3~100km2。在采樣過程中,發現衛星圖像異常與強烈的蝕變帶和礦脈有關。
根據化探異常,發現了兩組元素組合:第一個組合為BLEG中Au、SS中Cu和Pb、PC中Pb和Zn,它們與低溫熱液/斑岩熱液型礦化有關。第二個組合為BLEG中的Au和Ag,SS中的Sb、Cu、Zn、Ba。這個組合與含金的重晶石礦化有關。依據異常下限,BLEG 中的 Au >3×10-9,BLEG中的Ag>100×10-9,As>100×10-6;SS中的Cu+Zn>50×10-6,共發現了7個異常(W1~W7)(圖10-21)。若按1×10-9Au圈定異常,面積可達10km2。
圖10-21 地球化學異常分布圖(水系模式)
(引自D.M.Sewell等,1994)
通過在異常區加密取樣和轉石填圖,並依據野外蝕變和礦化特徵,將W5異常定為首選的查證對象。1987年開始對W5異常及一個新區梅龍作查證。進行了詳細的填圖、土壤取樣和岩屑取樣,以了解礦化和蝕變。在1987年年中,在W5異常上使用土壤取樣圈出了200×50m2的異常帶,Au 含量在(1~13)×10-6之間,As和Pb異常范圍更大一些。這些異常與強烈的褐鐵礦(黃鐵礦氧化)蝕變帶相重合。
由於該區覆蓋嚴重,地形復雜,沒有使用航空地球物理方法,而是採用地面地球物理方法,其目的是確定地質填圖和取樣所圈定的含鐵重晶石是否與硫化物導體有關。所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頻率域電磁法(EM)、激發極化法(IP)及電阻率法。EM 數據雖然難以得出確定性的結論,但在W5處南部地區指示出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存在(圖10-22)。大多數EM異常與過去填圖標出的斷層相吻合。在已知采礦區上方激發極化百分頻率效應圈出了浸染狀黃鐵礦蝕變,在其他地方對應於地表的鐵帽角礫岩。偶極-偶極激發極化測量清楚地揭示出了W5和W1的塊狀硫化物,低電阻率的現象也證實了這一點。
圖10-22 萊羅基斯地區的地球物理響應
(引自D.M.Sewell等,1994)
1987年後期,經認真考證W5(萊羅基斯)異常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後,打了18個鑽孔,平均約200m深,鑽孔按200m間距的網格布置。結果表明,淺部氧化資源達400萬t,Au品位為(3~4)×10-6。金礦化賦存在鐵質重晶石砂岩中,其上部蓋有一層含黃鐵礦蝕變中性火山碎屑礫和熔岩。
1988年公司決定,在萊羅基斯及其周圍圈定礦化的范圍。採用了土壤取樣、岩屑取樣、水系沉積物取樣等。在萊羅基斯按100m的線距,25m的點距鑽探,其結果非常令人鼓舞。在萊羅基斯周圍,共圈定出了7個蝕變帶。許多蝕變帶都與航空測量的異常相吻合。所有蝕變帶都落在一條寬5km沿海岸線分布的帶內。
1988年8月,比里頓(Billiton)公司接管了CSR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股份,在萊羅基斯周圍按25m×25m網度打了513個孔,圈定出地質儲量283萬t,Au 3.5×10-6,Ag 114×10-6和重晶石40%。
W5異常查證的成功,致使研究人員對該區興趣倍增。重新分析了已有的數據,包括衛星圖像、顏色異常、地質、地球化學數據、地球物理數據、TM 數據及鑽孔資料,在整個區內選擇了100個異常,其中有些異常靠近W5。由於地形陡峭,若用步行的方法需要幾年才能完成,所以公司決定藉助直升機,加密取樣檢查異常。他們使用兩架直升機,3個地質小組,經兩個月工作後,採集了400個水系沉積物樣品。選擇了17個異常做進一步工作。結果在KK3 異常(靠近萊羅基斯,後來稱卡里庫寧)上,發現地表岩石含金9×10-6,後經鑽探證實了資源量為220萬t,品位為Au 5.5×10-6,Ag 146×10-6。
在卡里庫寧和萊羅基斯對硫化物鑽探,經過對其中的兩個礦點的勘查驗證,確定了礦床具有層控的特徵。
1990~1992年間,對其他15個異常進行研究,採用了多元統計方法(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地球化學異常進行分類和篩選。
既然已知礦化是層狀含金的重晶石礦化,決定用輕便的Sirotem-3型時域電磁法系統在100km2內開展工作,以判別異常,指導進一步勘探。到1993年中已完成了梅龍異常查證,並將繼續對W6作查證。
3.小結
圖10-23 韋塔地區金礦床勘查程序
(引自D.M.Sewell等,1994)
回顧韋塔地區的金礦床勘查歷史,礦床勘查程序可歸納為圖10-23。從該圖可以看出,該區的礦產勘查過程實際上是「從面到點,由點到面」多次反復的過程。一旦在「點」上獲得突破之後,利用新的認識,重新解釋區域資料,遵循從區域到局部的觀點,逐步篩選異常,從而獲得更大的突破。多學科方法綜合應用,是本區礦產勘查成功的關鍵。下面的准則是勘查成功的基礎:①早期確立地質關系;②綜合地質和多元素地球化學數據;③使用遙感衛星數據和航空數據;④用地面地球物理方法識別異常;⑤首先選最好的異常鑽探。
⑤ 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在哪裡呢世界上最大的金礦位置
1. 位於印尼東部巴布亞省的格拉斯伯格礦(Grasberg complex),也被稱為弗瑞波特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礦之一。它位於偏遠的米米卡縣,附近有巴布亞省的最高峰查亞峰。這個礦區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金礦,還是第三大銅礦。該礦區的工人總數約為1.95萬名。
2. 在2006年,格拉斯伯格礦的銅產量達到了61.08萬噸,黃金產量為58.47噸,銀產量為174.45噸。
3.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格拉斯伯格礦已知的和可能的黃金儲量總計約為184.2噸(相當於650萬盎司)。
⑥ 印度尼西亞巴都希賈烏銅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巴都希賈烏(Batu Hijau)大型斑岩型銅金礦床位於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省的松巴哇島西南部,是一個產在近代島弧環境的世界級斑岩型銅金礦床。
該礦床的銅金礦化產在英雲閃長岩質侵入雜岩及閃長岩和變火山岩圍岩中。礦體呈柱狀至錐狀,垂向延伸大於650m。高品位礦化與顯示彌漫性次生黑雲母蝕變及石英-硫化物和(或)磁鐵礦脈的英雲閃長岩岩株有關(圖8-13)。核部的鉀蝕變帶往外漸變為廣泛的綠磐岩化,疊覆有廣泛分布的受裂隙控制的絹雲母-綠泥石蝕變和少量絹雲母鈉長石蝕變。絹雲母-高嶺石和高嶺石-明礬石-葉蠟石組合產在近地表部分。在英雲閃長岩岩株中心有些蝕變少、礦化少的岩牆(也是英雲閃長質)侵入。氧化作用延深5~85m,但次生富集作用較微弱。
該礦床礦石儲量為3.34億t,銅平均品位0.8%,金0.7×10-6(即含銅約270萬t,金約240t);原地資源量共約8.2億t,銅品位為0.454%,金約0.48×10-6(即含銅約372萬t,金約390t)。據最近資料,該礦床有銅453.6萬t,金392t,銀778t。
2.勘查與發現
在過去,該區未被認為是斑岩型銅礦成礦區,因此,美國紐蒙特公司最初在該區試圖尋找低溫熱液金礦床。這一工作合同最初涉及的地區包括龍目島大部分地區和松巴哇島西部,後縮小至該區南部的一些區塊。這一發現是該公司在努沙登加拉項目中進行系統勘查的結果。
1987年,美國紐蒙特公司在松巴哇島進行踏勘性河流沉積物取樣計劃。最初的覆蓋面積為11271km2,大約在900個采樣點上採集了3804個樣品,在36組水系沉積物中發現異常。首先發現漂礫(蝕變閃長岩)中的浸染狀含銅硫化物,同時進行的取樣計劃在流經巴都希賈烏地區的一條河流采樣,得出一個高達15.3×10-9金(大樣堆浸金)和135×10-6銅(-80目樣品)的較廣泛的金銅異常(圖8-14)。1989年,公司取得了包括源區在內的土地使用權,在巴都希賈烏周圍5km2范圍內,通過跟蹤檢查取樣,發現河流粉砂樣中169×10-9金和580×10-6銅的異常(距後來發現的礦床1km)。當時調查還是集中在斑岩系統邊緣的金礦化。但1989年在支流踏勘性跟蹤檢查時,也發現弱的銅礦化露頭和礦化明顯的閃長岩和英雲閃長岩漂礫(銅高達6.8%,金0.28×10-6)。1990年5月,在沿小河進行路線穿插時,發現巴都希賈烏地段有明顯的銅礦化,出露的范圍大,植被稀少。這樣,就在1990年上半年認識到了斑岩型礦床的遠景。
圖8-13 巴都希賈烏礦床橫剖面圖
(引自S.J.Meldrum等,1994)
在1990年中、後期,在巴都希賈烏地區進行了地表岩石蝕變填圖和螺旋鑽基岩地球化學取樣,圈出了>0.1%銅的面積0.6×1.2km2。後用629個隨意定向的5m長的探坑(間距約30m)進行了刻槽取樣,圈出>0.3%銅和>0.2×10-6金的面積900×300m2,並且發現有>30×10-6鉬的環形帶圍繞銅金異常。
圖8-14 巴都希賈烏遠景區內-80目泥沙樣的Cu和Au(BLEG法)的含量
(引自S.J.Meldrum等,1994)
後來基岩的取樣擴展到勘探區的其他地方,僅在幾個小區域內發現微弱的金異常,它們分別位於艾默拉、東北部地區、上卡塔拉和東南部地區,同時也肯定了「金嶺」地區的金異常,但沒有識別出任何有經濟價值的地段。
1991年5月開始進行金剛石鑽探,打到了銅金礦石。第一年完成鑽探進尺1.1萬m(22孔),至1993年7月完成3.7萬m(50孔)。以後仍在繼續勘查,也包括進行較詳細的地表調查,該區外圍也在普查中。
3.小結
世界級巴都希賈烏斑岩型銅金礦床的發現,踏勘性的河流沉積物取樣起了重要作用,通過大范圍的水系沉積物取樣圈出了金銅異常,在此基礎上,地表岩石的蝕變填圖和基岩地球化學取樣進一步明確了異常的范圍,從而使金剛石鑽探順利地打到了銅金礦石。因此,區域化探方法在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地區,可有效地篩選出找礦遠景區。
⑦ 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在哪裡呢 世界上最大的金礦位置
世界上最大的金礦是格拉斯伯格礦,位於印尼東部偏遠的巴布亞省米米卡縣。以下是關於該金礦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