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吃粥是什麼

印度人吃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9 12:21:33

❶ 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於哪裡的呢

1、臘八節的介紹。臘八節,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這種習俗在我過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2、臘八節的歷史由來。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各地習俗:

1、陝西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肅臘八節的習俗。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寧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4、江浙臘八節的習俗。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❷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什麼

1、臘八為什麼吃臘八粥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❸ 臘八粥的來歷是什麼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簡介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風俗。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

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❹ 古人吃臘八粥是為了慶祝什麼

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歷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信眾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的風俗。 [1] [4-5] 臘八的食材臘八的食材臘八這天民間百姓要喝「臘八粥」的習俗,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清稗類鈔》即雲:「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做法,宋末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載雲「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的做法則更為復雜:「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從清代開始,每年的臘八節,北京的雍和宮都要舉行盛大的臘八儀式,由王公大臣親自監督進行。《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清人夏仁虎《臘八》一詩就是描述這一盛況的: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❺ 臘八粥的來歷都有哪些說法

臘八節起源: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未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 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❻ 關於印度美食的資 料

當我們提到印度菜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咖喱或者印度各種厚重的調味品,其實印度菜也有很多講究,仔細研究後你就會發現跟我們的舊有印象還是有些差異的。
印度菜好像對餐具並沒有什麼要求,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菜好像都是用手抓食。實際上,上檔次的印度菜,餐具都是金屬製品,在等級森嚴的印度,高層人物多是使用刀、叉、勺的。如果你到印度旅行,來到高級餐廳,可是體會不到印度的「手抓飯」的哦。

咖喱
印度人最愛的飯菜搭配就是咖喱和雞肉,而咖喱更是印度人最愛的調味料。根據資料顯示:咖哩相傳是釋迦牟尼在印度咖哩村的山上修道時賴以果腹的植物食辛料,釋迦牟尼經常帶下山分給村民,而村民加以改良,結果大受歡迎,於是咖哩傳遍全印度及南亞諸國。

關於信仰
印度是宗教大國,他們料理文化如此的豐富多樣,很重要的因素是其繁多的宗教及廣大的領土,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傳統飲食習慣和口味。比如在印度,牛是十分神聖的,所以印度是絕對不會吃牛肉;有些印度人受伊斯蘭教教義影響,也是不吃豬肉的。所以印度人的肉類食材,主要是雞、羊和海鮮等。

印度香米
印度的米飯也十分出名,因為印度人沒有喝湯的習慣,所以通常會用印度米加水燴制類似為粥的主食。米粒飽滿纖長,咬勁松軟,放多些水蒸煮也不會粘糊,還會呈現出潤澤的金黃色,如果你到印度旅行一定要品嘗當地的米飯。

印度烤薄餅
印度餅類十分出名,類似於台灣的炒餅,但是卻更薄,主要分為炸和烤兩種烹飪形式。製作方法也十分簡單,只要將芥麥粉加入沙拉、油、糖、鹽、牛奶,揉成球狀後鏟平即可。通常炸好的餅,會配上咖喱泥或者芒果醬入口,口感極佳!另外印度當地的配醬由芒果、水蜜桃、姜絲、菜果醋等材料混合煮成,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印度飲品
雖然印度人不吃牛肉,但是卻很善於調制奶製品,當地的酸奶通常在飯後食用,不但可以增加飽腹感還可以助消化。印度的紅茶也是世界聞名,印度茶是直接將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細煮二分鍾,就是一壺上好的印度紅茶了!另外印度人喝水時是從上面滴下來用嘴接,飲茶是倒入盤中用舌舔。

❼ 臘八粥來歷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

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並祈求來年繼續施恩。祭祀完後,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能夠很好的聯絡感情。
也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一個富家少爺鋪張浪費,吃飯總掉很多糧食。管家就把他浪費的收集起來,後來少爺家敗了,四處討飯,冬天很冷了,又冷又餓的他遇到管家,管家給他吃了一碗飯,很好吃,有各種雜糧,少爺問管家那來的糧食?管家說這就是你當年浪費的糧食,我攢下來的啊。

❽ 臘八粥有什麼含義,起源什麼時候。

起源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說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蠟。《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蠟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蠟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蠟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蠟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煙、蠟光,很是庄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里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里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鹵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干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們對老師辛苦一年,表示的一點敬意。
臘八節,婁煩縣等地習慣「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這些地方,位於山區,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對農作物為害不小。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體現了對麻雀為害的憎惡。
臘八節,當年成婚的小夥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孩子們則喜歡到河裡打冰塊,順便在冰上做滑冰游戲。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內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臘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塊所化。
與臘八節相關,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五豆飯大體分兩種類型。長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紅豆、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製成粥飯。運城等地是將大豆、小豆、紅豆、綠豆、豌豆等五種豆子煮熟後,下面條食用,稱為吃五豆。民間有「吃了五豆,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月初八,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是把剝得乾乾凈凈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口打開、食用。
「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這種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吃,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晉中、太原一帶城鄉臘月初八腌制的一種食品佐料。
過了臘八節,民間就認為是已進入年節,要為過大年做准備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攤煎餅,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還有一種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給地主放牛,不小心將牛腿摔斷,便把他關進一間屋子裡不給飯吃,他發現有個老鼠洞,一看是老鼠的糧倉,洞里有米、有豆、有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雜豆混在一起的粥。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❾ 臘八粥代表啥意思喝臘八粥啥意思

臘八:指農歷十二月(臘月)初八日釋尊成道日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粟、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
【臘八粥】
我國在南北朝定夏歷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於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於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經》介紹說:釋迦出家前,經過六年苦行,毫無收獲,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脫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視,所謂「粥名良葯,佛所稱揚,義冠三種,功標十利」。(五代·齊己《粥疏》)文獻記載的臘八粥最早見於宋人筆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梁錄》、《武林記事》中亦有類似記載。臘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雜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補,民間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錄有具體的配置方法,可以參閱。還有一種說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索食,挑回寺內。食之有餘,則將飯菜曬干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製成粥,回報信施者,並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千日打齋飯,一日臘八粥」之說。【臘八粥】(雜名)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見天中記。又清嘉錄卷十二曰:「案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魏台訪議漢以戌臘,魏以丑臘,以臘非定以初八日也。又西域諸國志雲:天竺國十二月十六日為臘,而唐書歷志以十二月為臘月,故八日為臘八。吳自牧書夢粱錄雲: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又夢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初八日諸僧寺送七寶五味粥於門徒斗飲,謂之臘八粥,一名佛粥。陸放翁詩: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周密武林舊事雲:寺院及人家,皆有臘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為之。又孫國敉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民間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多者為勝。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臘八粥一名七寶粥,本僧齋供,今則居室者亦為之矣。詩雲:雙弓學得僧廚法,瓦缽分盛和蔗胎。莫笑今年榛粟少,記曾畫粥斷齏來。而九縣志亦皆雲: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粥名曰臘八粥。」李福臘八粥詩曰:「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飢民兩寺(時開元瑞光兩寺官設粥廠救濟貧民)集。男女叫號喧,老少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言我無得。此景親見之,令我心凄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極。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志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仗大慈力。眷焉對是粥,跂望蒸民粒。」//

❿ 印度飲食

印度人飲食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餐館有米飯、烙餅和面條供應。就米飯來說,印度人不只是用大米加水煮,而是要放進許多配料,一種名叫「拜思尼」的拌飯,裡面有肉、蔬菜,還有葯草,吃過一次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它的,那個感覺是飄飄然,無比的舒暢,像做了神仙一樣。印度麵食也極有特色,愛吃烤餅的遊客應該品嘗一下「賈巴迪」,這種烤餅松軟而香,北方來的遊客一買就是一大疊,舌頭一打卷,一個餅就不見了。印度的甜食最有名,那才是真正的甜品,夠甜,甜得你回國後吃甘蔗覺得還需再蘸糖才夠味!最值得推薦的是舊德里的「敦都里雞」,它是最有代表性的印度名菜,15世紀時莫卧兒人帶進印度的食品。它挑選肥壯的嫩雞,取下兩條雞腿,塗上特製的佐料,然後放在硬木火上烘烤,香料漸漸滲入肉內,雞肉非常鮮美,這個菜式據說在印度之外的任何印度餐館做的都是走了樣。在舊德里想吃到正宗的「敦都里雞」,建議您多走幾步路,到小巷裡去,別相信大街上那些掛著「敦都里雞」最要緊的是要吃地道的。
但中國遊客還是不大習慣印度的飲食。一是氣候的原因,印度天氣奇熱,為了增強食慾,他們的飯菜的口味都比較重,遊客不太容易接受。二是宗教的原因,印度教徒中,地位越高的吃素者越多。如果你有機會在印度菜市場購買肉類,會感到旁人在用一種鄙視的眼光看你,讓你有一種正在做見不得人勾當的感覺。在許多印度教徒眼中,有地位、有修養的人是不吃肉的,只有低賤者才吃肉。印度人甚至羞於談論食肉,如果你冒昧和一個印度人談起哪種肉食品好吃,對方的臉很可能立即會漲得通紅,就像一個男人向一個未婚女子問起那種事情一樣。所以,印度肉食烹飪技術不發達,肉類食品製作簡單,這恐怕要委屈一下愛吃肉的同胞了,尤其是喜歡大魚大肉的廣東食客,不過,肉還是會有的,羊肉、雞肉多一點,豬肉偶然可以見到。
漫步印度城市街頭,經過食品店,一股濃郁的咖喱味撲面而來,在印度旅行,這種味道幾乎伴隨著你,堪稱是印度的「國味」。印度人做飯菜喜歡加各種調料,如咖喱、大蒜、丁香、辣椒、肉桂、黑胡椒等,特別是咖喱,不僅因為它是印度發明的,而且還由於其味鮮美,刺激食慾。打開餐館的食譜,皆以咖喱掛帥:咖喱雞、咖喱羊、咖喱魚、咖喱土豆,還有咖喱飯……幾乎找不到不用咖喱配製的食品。咖喱食品有一種特別的辣味,對怕辣的人是一個考驗,即使是湖南、四川的旅客,也需要經過一段適應的時間,因為咖喱味畢竟不同於辣椒味。
中國的遊客在印度的飲食要格外小心,這是先行者的忠告。經驗之一是選擇較有規模的餐館就餐,實在不行乾脆就啃速食麵,安全而又省錢;經驗之二是路邊的小食吃不得。如果吃印度抓飯,一定要把手洗干凈,因為印度是霍亂疫區。印度人吃飯,絕對用右手,至於用哪只手,對中國人來說好像不太重要,只要印度人不在場,別讓他們看到就沒多大問題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吃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球賽在哪裡 瀏覽:994
為什麼印度不停工 瀏覽:113
越南什麼彎 瀏覽:92
伊朗地理位置什麼高原 瀏覽:352
英國和以色列有什麼區別 瀏覽:730
義大利黑手黨最怕什麼人 瀏覽:223
日本對中國建設的經濟援助有多少 瀏覽:679
clivet在義大利哪個市 瀏覽:932
伊朗有什麼派和什麼派別 瀏覽:540
伊朗多少錢一港民啊 瀏覽:449
伊朗為什麼不幫亞塞拜然 瀏覽:370
印度人怎麼去防肺炎 瀏覽:527
中國三大隧道叫什麼 瀏覽:710
印尼這個國家中國人怎麼看 瀏覽:354
美國為什麼會戰勝英國 瀏覽:795
印度白酒多少度 瀏覽:155
英國鄉村小鎮在哪裡 瀏覽:472
男人去越南怎麼樣 瀏覽:766
印尼巴厘島什麼好玩 瀏覽:356
越南草果的產量多少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