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是如何訓練「聽話」的眼鏡蛇的
沒有那麼神秘。。。蛇是聽不懂笛子聲的。蛇會動的原因是那個人在扭動。。。就是邊吹邊扭動身體,蛇只不過看到面前有東西晃動跟著反應而已,與笛子聲無關。不吹也能搞定,迷惑人的。
『貳』 狗頭人身是什麼神
犬頭人(Cynocephaly),登場於《博物志》中的傳說生物,被認為住在印度、爪哇島[1]上的半獸人種。為批著獸皮,說話如犬吠,以爪子作戰的種族。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詞源
ynocephaly是取自拉丁語,意思是「dog-head」,源自希臘語:κῠνοκέφᾰλοι。前綴「cyno-」
來自希臘語:κύων表示「狗」。這個前綴構成「帶有狗的意思」的復合詞。後綴「-cephalic」一詞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頭部,頭」。這個詞,認為其根源在希臘:κεφαλικός(kephalikos)意為「資本」源自希臘語:κεφαλή(kephalē)意為「頭」。後綴「-cephaly」,具體來說,就是「一個特殊情況或疾病的頭」。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長得像狗一樣有特殊情況或疾病的頭」。這句話cynocephaly也形成了表示「像狗」的專用名詞cynomorph。這句話是主要用作cynomorpha,小群的獼猴科。這個科的靈長類動物被稱為「狗猿」,包含許多品種的獼猴和狒狒。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古希臘和古埃及的傳說
cynocephaly與古希臘人申述的埃及神哈比(荷魯斯的兒子)和阿努比斯(埃及死亡之神)有很密切的關系。希臘語詞(希臘語:κῠνοκέφᾰλοι)「dog-head」還確定了一個神聖的長著狗臉的埃及狒狒。
關於頭部似狗的種族的報告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在公元前第五世紀,希臘醫生克特西亞斯寫了關於在印度cynocephali存在的詳細報告。同樣,希臘旅行者麥加塞尼斯聲稱知道頭部似狗的印度人居住在山上,通過叫聲,穿著野生動物毛皮,以狩獵為生。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古代晚期
「cynocephali」提供了這樣一個關於魔法和被視為遙遠地方的野蠻人特徵的動人形象,它總是重現在中世紀文學。奧古斯丁的河馬提到上帝之城裡的cynocephali,書十六,8章,在討論是否這些都是亞當的後裔;他認為他們可能不存在,或可能不是人(奧古斯丁定義一個凡人與智慧動物的標准:直立,即理性使動物致死),但堅持認為,如果他們是人,那他們確實是亞當的後裔。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中世紀東
cynocephali在中世紀基督教的世界觀中也顯露頭角。傳說,聖安得烈和聖巴塞洛繆在帕提亞人中提出「惡劣」的實際含義就是「食人族城市的市民…他的臉像是狗。」接受洗禮之後,不管怎樣,他從他的狗的方面解脫了。
聖克里斯托弗
在東正教會,某些圖標暗示聖克里斯托弗長著狗頭。這個狗頭克里斯托弗背景在皇帝戴克里先登基時安放,同時一個名叫Reprebus,Rebrebus或 Reprobus (「道德敗壞的人」或「流氓」)的人在對抗居住在埃及的西昔蘭尼加的部落時被抓獲。對於那群士兵,根據理想化的敘事,是被選派去任命許多marmaritarum或「marmaritae群」,暗示著一種不同的未被確認的 「marmaritae」(也許和柏柏爾部落的昔蘭尼加marmaricae是一樣的)。據說他是巨大的尺寸,長著一個狗頭而不是一個人頭,顯然這是marmaritae的特徵。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久遠的中世紀晚期旅行文學
中世紀的旅客喬凡尼和馬可波羅都提到cynocephali。喬凡尼寫到Ogedei Khan的軍隊遇到一個住在北部海洋或貝加爾湖的狗頭種族。馬克波羅游記中提到的頭部似狗的野蠻人住在angamanain島上,或安達曼群島。根據馬可波羅所說,雖然這些人種植香料,但他們仍然是殘酷的,都是像大獒犬。
據亨利科迪爾,所有關於頭部似狗的野蠻人的寓言的來源,無論是歐洲語言,阿拉伯語還是漢語,都可以在亞力山大中世紀騎士故事中被找到。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犬神•白兒
傳說被狗咬死的兒童死後的冤魂會服侍狗的靈魂。鳥山石燕的畫中,一穿衣戴帽的犬神態傲慢地端坐著,旁邊一女童表情謙恭地伏在地上揮筆寫著什麼。這一畫面和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山海經》中記載的犬戎國情景非常相似,都是一人一狗的故事,也同樣都是人侍奉狗。不同的是,前者狗是主人,人是奴婢;後者狗是丈夫,人是妻子,且後者的人妻一般都非常貌美,為丈夫進送食物時都必須跪在地上,高高舉起盛著食物的托盤,以示對丈夫的尊重。
妖獸之謎——人身狗頭嬰孩降臨人世
『叄』 什麼虎不是虎什麼蟲不是蟲什麼人不是人/什麼狗不是狗/什麼井不是井
不是虎:邪虎、馬虎、燈虎。
不是蟲:懶蟲、大蟲、饞蟲、
不是人:雪人、法人、丟人
不是狗:走狗、天狗、熱狗。
不是井:鄉井、市井、陷井。
一、邪虎 [ xié hǔ ]
釋義:
1、方言。超乎尋常;厲害。
2、方言。怪異;玄乎。
3、眾人呼叫聲。
引證: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八章:「他們吵吵得再邪虎,也損傷不著咱們一根毫毛!」
二、馬虎 [ mǎ hu ]
釋義: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細心。
引證:楊朔 《萬古青春》:「沒有聯絡員,耳目眼睛都沒有了,你別馬虎大意。」
三、懶蟲 [ lǎn chóng ]
釋義:懶惰的人(罵人或含詼諧意味的話)。
引證: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那麼,只要認識二十八個字母,學一點拼法和寫法,除懶蟲和低能外,就誰都能夠寫得出,看得懂了。」
筆順
四、雪人 [ xuě rén ]
釋義:用雪堆成的人形。
引證:冰心 《寄小讀者》二五:「我夢見那個雪人,在我剛剛完工之後,他忽然蹁躚起舞。」
五、走狗 [ zǒu gǒu ]
釋義:本指獵狗,現比喻受壞人豢養而幫助作惡的人。
引證:胡適 《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
『肆』 印度迷信為什麼那麼喜歡迷信動物
青蛙結婚能求雨,女人早上喂牛能生兒子,印度人為何如此迷信動物?其實和印度的文化習俗,以及經濟發展,受教育程度是有著緊密聯系的,一方面印度一直都很信仰神,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經濟原因讓他們不得不把希望寄託於神仙,因此迷信動物。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而孟加拉虎、印度象 、印度獅、獨角犀等也是印度的迷信動物。
『伍』 請問要怎麼跟印度人打交道
要說這個怎麼跟人打交道,或者跟什麼人打交道,本國的外國的,溫順的刁鑽的,都是人嘛!與貓貓狗狗都可以打交道,別說人了。無非就是了解外國民土風情,別觸到人家的大忌,甚至對於一些國家的人們,你的手勢或行為都會不小心惹怒人家,建議你買本專門研究當地人們風土人情的書學習一下,通過我們只是能夠了解一點。
『陸』 印度人為什麼這么奇葩
這一切,其實都是印度的宗教文化傳統與現代西方文明碰撞所產生的奇特現象。印度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濃厚的人口大國,幾乎人人都是虔誠的教徒,其中印度教是第一大教,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人口,影響力也最大。
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它如伊斯蘭教、耆那教、錫克教等都只是陪襯,可以把它們理解成印度教內部為了滿足印度教信仰不同、階級特殊需要而出現的改革運動。
所以說,印度教才是印度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它的教義幾乎影響了整個印度社會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整個印度民族的信仰與文化都離不開它。
但是,實際上印度教的建立並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創始人,因此也有人認為,它不過是印度文化圈子搞出來的思想產物。而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印度教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隨著印度社會的長期發展過程而緩慢形成。
在印度人眼裡,牛也是神,而且在印度的地位之高,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在任何地方,牛都可以到處遊走,四處撒野,印度人不但不能阻止,還必須用最好的食物供奉,當然更不能人為屠宰。
就算牛死後,印度教徒也不能吃牛的肉,只能喝牛的尿和吃牛的糞便,所以,如果去印度旅遊,在街頭看到好似牛尿和牛糞之類的飲品,或者牛糞做的食物。
因為印度教認為,牛是濕婆神的坐騎,當然也是神的化身,所以它的體內出來的一切東西都是神聖的,包括牛的屎尿屁,這是不容置疑的。如此奇葩的信仰,自然也造就了印度人奇葩的生活飲食方式。
印度人奇葩行為
1、印度的電梯有「0」層。這0相當於中國電梯的第一層。如果商場服務員說產品在一樓,實際上是二樓,所以就連很多印度人都會被電梯搞蒙。
2、印度人開車像開掛,騎摩托可以載十多人車,坐公共汽車和火車還有掛票。
3、印度廁所無處不在,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印度人不敢尿。就算是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印度人也有勇氣隨地大小便。
4、印度人很迷信,如果一個女孩出生的那天是不吉利的日子,那很少有人敢娶這樣的女人。不過,這個女人可以「脫胎換骨」,就算第一次婚姻獻給一棵樹,或者一些動物,大部分都是嫁給狗。
5、印度人寵愛老鼠。在我國,「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在印度,老鼠的生活就非常好了,可以享受供奉,信徒們還會帶來美味的糖果以及食物給它們。
6、印度餐館里幾乎沒有女服務員,不管是洗碗工還是傳菜員,全部都搜男人在干。在我國,這樣的活大多數都是女員工來做。
7、印度人會拿自己的頭發來許願。很多印度人為了感謝上帝,都會到印度南部的神廟去,將自己的頭發作為祭品獻上去,然後祈禱自己會有好運氣。
8、印度的牛地位和佛一樣。在印度,牛是很神聖的,和佛的地位是一樣的。在印度,沒有人吃牛肉,可以看到牛在田邊散步,甚至還能在大街上溜達。就連汽車遇到了牛,也要主動讓道。
9、在排燈節過後,父母會將家裡的小孩給扔進牛糞之中,讓孩子滿身都沾滿牛糞。印度人認為牛是神聖的,而牛糞則能為他們帶來好運。
『柒』 為什麼印度人算白種人
這里大家要明白一件事:白種人和白人是兩個詞彙!
白種人是人種,白人則是純政治語言。。。
我們所說的有一部分印度人確實有白種人基因。
可以說他們是白種人。
但是說到白人。。。
最嚴格的白人定義只有純種的英格蘭人、德國人,以及他們在美國的移民。
注意是英格蘭不是英國。
他們才是白人。
是的,法國人都不是白人。
狹義上的白人包括了蘇格蘭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法國人、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瑞士人、奧地利人和幾個叫不上名的西歐和中歐小國。
這也是西方最通常的白人概念。。。
注意其它的歐洲人都不是白人。俄羅斯不是、西班牙不是、義大利也不是。
下面就是我們常說的白人了。
這些人包括南歐和東歐本地人,以及愛爾蘭人和芬蘭人。。
這些人要求很嚴格。
必須滿足出身地和純血才是能被稱為白人。
移民和新大陸血統的,比如南美的拉丁人都不是白人。
這里就包括俄羅斯、波蘭、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等人了。
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白人。。
此外還有一個榮譽白人。
你可能猜到了,日本人。。。
最後就是所謂的廣義白人。。。這個概念現在也有。。
包括:中國人和韓國人。。。
你沒看錯。。現在中國人在很多國家被歸於白人行列。。
當然在真正狹義白人中,他們大部分還是不認可的。。
從這里可以看到。
白人是純政治語言。
它說明的是世界權力分配。
處於支配地位的人群就是白人。
他們並不關心你的種族和膚色。
至於印度人是白人嗎?
顯然不是。。。盡管很多印度人說自己是白種人,並且自認為是白人。
包括大家認為是白人的伊朗人和南美的歐洲移民。
所有這些人都屬於有色人種,屬於被統治者。
簡單說就是有色人種。。。。
『捌』 有人供奉蛇,有人供奉狗,有人供奉牛,印度的宗教信仰到底有多亂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在印度上千萬人的大民族就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更是有數百個之多。在整個印度沒有像我們國家以漢族為主一樣的有自己的主體民族,所以就導致各個邦又都有自己的主體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都只佔了全國人口的46%,而且在這一個民族的內部還有種姓制度。印度人相當於是全民信教,在印度不僅有印度教,畢竟人多,印度還擁有人數居世界第三的穆斯林教徒、數以千萬計的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以及世界所獨有的、人數亦十分可觀的錫克教徒、帕西教徒和耆那教徒。
印度雖然有一個「現代」的民主憲政體制,但是人民的心靈卻依然是古老和封閉的。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不僅控制了絕大多數當代印度人的思想,也控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
『玖』 急!!!!!!!!!!!!!!印度人習俗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拾』 印度狗人是什麼意思
印度一條妖狗化人形後被神僧打出原形。只是人們傳說沒有證實吧。
在印度神話中,狗是動物中最不吉利的動物之一,所以現實里也會遠離婚禮、祭壇和聖地。嚎叫的狗成了壞運氣的先兆。事實上,即使看到一隻狗也被認為會帶來厄運。為什麼會這樣。眾所周知,狗是非常可愛的生物,服從、忠實和深情。雖然在印度的東北邦,也有一些印度人吃狗肉,但狗本身的故事在視神話為歷史的很多印度人心理也是頗有地位的。在《吠陀經》中,當因陀羅(Indra)派遣神犬薩羅摩(Sarama)尋找失蹤的奶牛時,狗作為保護者的角色也得到承認。而薩羅摩是所有狗的母親,是Daksha(Sati的妹妹)的女兒。《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里認為薩羅摩是所有獵物的母親。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則崇拜薩羅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