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茶童現狀如何

印度茶童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09 08:11:30

1. 印度東西農業差異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接壤。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9.6億(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印度在獨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貧富差別懸殊,社會條件極差,全國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壽命只有41歲。印度政府為了盡快改善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於1951年起,制定和實施了發展經濟的計劃。在過去的40年裡,印度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億盧比,平均增長率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壽命延長到59歲,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明顯好轉。1991/92年度,人均國民生產凈值5528.6盧比。1995年11月的匯率是34.8盧比兌換1美元。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美元。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1951—1991年期間,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從1950/51年度的510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萬噸,增加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1994年穀物總產量為21248萬噸,人均佔有量為231公斤。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的份額,從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1%;中部恆河平原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3%;南部德干高原區和西部塔爾沙漠區、台地和緩丘陵、丘陵約占國土面積的36%。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森林面積約佔22%,草地約佔4%。

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沒有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一、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的凈產值占國內凈產值的34.9%。從印度經濟發展史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的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

2.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二、農業生產結構和對外貿易

1.農業生產結構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2.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狀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57年以前,農產品貿易是順差,但規模不大,而且具有「飢餓出口」性質;從1957年起,隨著糧食進口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進口逐漸大於出口,成了—個農產品的凈進口國;進入70年代以後,特別是1975年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以後,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平衡並略有出超。

40餘年來,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些變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些傳統產品,如茶葉、咖啡、香料和煙草,1965年這些傳統出口品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後,印度政府—方面增加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力圖保持其市場份額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和多種農業氣候條件的優勢,發展其他農產品以及園藝、畜牧、漁業和蠶業產品,並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類和海產品的出口量,從而改變了出口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印度政府1994年「關於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調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大米、香料、蔥、荔枝和肉類等,具有中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小麥、芒果、馬鈴薯、番茄罐頭等,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有玉米、高粱和蘋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煙草在世界市場上也具有比較優勢。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佔世界貿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進口農產品主要是小麥、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進口糧食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後,除個別年份外,基本上沒有凈進口糧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進口產品,1965年進口原棉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12%,但從1977年開始轉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農產品總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進口。196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後進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43%,1988年佔27.2%。這反映出糧食生產增長,而油料的供求關系趨緊。

40餘年來,農產品進出口的地區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70年代後期以前,印度的農產品出口主要面向發達國家。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例如,1970—1977年期間,在印度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發達國家的份額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蘇聯、東歐佔22.5%。在70年代後期以後,隨著品種結構的變化,逐步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入80年代,亞太地區市場保持了上升勢頭,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亞,肉類出口到東亞和中東,魚和海產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亞。在印度農產品出口額中,亞大地區的份額從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佔有的份額不到1%,農產品出口在國內出口總值中的份額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農產品在世界貿易和國內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還相當低。這說明,印度農產品主要是自給性的,進出口隨著國內農業豐歉、國內需求而波動,進出口品種和數量,只是對國內市場的—種餘缺調劑。另—方面,印度出口產品結構日益多樣化,工業品的份額上升,國內需求和人口增加導致國內消費量的增加。

從1991年起,印度政府實施了新的經濟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到1996年,農產品出口預計增加1倍多,達到50億—60億美元。

三、農業科學技術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糧食供應狀況非常困難,整個國家靠吃進口糧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20多年的實踐證明,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個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高產品種面積從1966/67年度的189萬公頃擴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萬公頃。小麥高產品種面積占總面積的86.4%,水稻佔65%,粗糧佔48%。灌溉面積從1965/66年度的3090萬公頃擴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萬公頃,灌溉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30%。同期,農用拖拉機從5.4萬台增加到100萬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從55.8萬台增加到750.8萬台,農業用電量從37.1億度增加到712億度,農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從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從1965/66年度的78.5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萬噸,平均每公頃施化肥70.4公斤。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印度農業科研系統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組成,比較完整。中央有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地方農業科研系統由60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由各邦農業部門領導。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是全國性的農業科研協調機構,是政府改組了原有的農業科研體系後於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農業部專門設立了農業研究和教育局,農業研究理事會直屬農業部研究和教育局領導。目前,該理事會設有38個研究所,11個國家級研究中心,5個科研項目指導委員會。它不僅從事農業研究工作,而且負責協調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研究活動。印度的高等農業院校也承擔大量的研究課題。科研經費的85%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其餘部分來源於農業生產稅基金、世界銀行貸款、國外援助和捐贈。1960—1986年期間,農業科研經費增加了89倍。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四、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2.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4.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2. 茶的起源與發展

茶的起源:

《茶經·六之飲》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同書《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農氏」為茶祖的觀點,又引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發展:

與陸羽同時代的韓翃曾代田神玉作《謝茶表》,其中有一聯名句稱:「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文苑英華》卷五九四引)前句指吳主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後句指晉臣分茶給友人。

此乃中國文人常見之禮俗,又稱「分甘」或「分貺」等,而有學者竟又與宋代才有的茶藝形式「分茶」混為一談。唐宋時人仍有將名茶贈給友人稱作「分茶」者,如邵雍《擊圵集》卷五《謝城中張孫二君惠茶》:「仍攜二友所分茶,每到煙嵐深處點。」即為明顯例證。

(2)印度茶童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茶的好處:

1、幫助散熱

在現在這樣炎熱的天氣里,很多人都會喜歡喝冷飲來解暑,但其實喝涼的東西會把熱給遏制住,不容易散出體外,導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熱的話,應該喝些熱茶,發一發汗,很快就將體內的熱散走。

2、防曬

綠茶含有一種叫兒茶素的成分,有著很強的抗氧化的功效,將綠茶中的兒茶素提取出來支撐護膚品,塗在肌膚上,可以幫助肌膚抵抗陽光照射的傷害。當然直接喝綠茶也有著防曬的效果。

3. 印度風土人情

自然地理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南亞次大陸中心。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國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東南瀕臨孟加拉灣,西南面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倚喜馬拉雅山。為亞、非、歐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樞紐。
印度南北長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約長1600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海岸線長6083公里。按其地形特徵,全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南部德干高原區、中部恆河平原區、西部塔爾沙漠區和東西海域島嶼區。
印度河流眾多,按水源和地勢可分成三大水系喜馬拉雅山水系;半島高原區水系;沿海岸地區水系。主要河流有:恆河,次大陸最大河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岡戈冰川,全長2700公里,有支流10餘條,流域總面積達106萬平方公里,注入孟加拉灣。布拉馬普特拉河,全長1130公里,總流域面積為58萬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內段落為720公里。亞穆納河,恆河最大支流,全長1380公里。納巴達河,全長1310公里,流域面積9.8萬平方公里。哥達瓦利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克里希納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馬哈納迪河,全長858公里,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8)塔普提河,全長約720公里,總面積為6.5萬平方公里。
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國天氣可分為冷季(也稱冬季或涼季,1~2月),熱季(也稱夏季,3~6月),雨季(6月中旬~9月中旬),季風退縮季。冷季,北方氣溫最低為15℃,山區最低氣溫為-2.5℃,南部氣溫可高達27℃。熱季各地氣溫可高達40℃,德干高原可高達49~50℃,沿海則在29~30℃左右。雨季最低降水量為400毫米,最高可達3000~4000毫米。
印度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煤蘊藏量1213.6億噸,其中褐煤20億噸,居世界第8位;鐵蘊藏量224億噸,居世界第4位;石油蘊藏量5.108億噸;天然氣蘊藏量590億立方米;銅蘊藏量5.78億噸,鐵礬土蘊藏量26.53億噸;鉻蘊藏量1.35億噸;錳蘊藏量1.279億噸;鎳蘊藏量26.53億噸:鋁土蘊藏量20億噸;石灰蘊藏量510億噸,等等。雲母產量則居世界產量的第一位。
植物資源約有3萬種,動物資源7萬多種,獅子、老虎為'國獸';象、牛和猴等為印度'聖獸';孔雀是印度'國鳥'。
森林面積佔全國領土總面積的22%,約7400萬公頃,原始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70~80%。
社會〔人口與民族〕
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與獨立初相比(3.6億),人口翻了1.3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長率最大的國家。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全國約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 。分屬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佔82.7%)、伊斯蘭教(佔11.2%)、基督教(佔2.6%)、錫克教(佔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佔1%左右。山區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是傳統宗教,源於本國,其餘為外界傳入的。〔民風民俗〕 婚姻與嫁妝 按著印度教習俗,提但早婚,實行種姓內婚,主張寡婦殉夫('薩提'制度)和禁止寡婦再嫁。大多數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約之言。通常,婚姻不僅是男女雙方的結合,而是家族、集團和財富的結合。在農村,理發師是傳統的媒人。
昂貴的嫁妝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負擔累累,以至導致社會悲劇。1961年頒布了《禁止嫁妝法》,但傳統和習慣勢力使法律無法執行。
禮儀與習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
印度1947年獨立之際,生產力停滯落後,農業勞動人口佔80%。獨立前夕,印度的人均收入為198盧比,居於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列。
為了盡快擺脫困境,政府把加速工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多元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目標,為此而制定和開始實行以公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1951~1990,已實行了7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19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長到1988~1989年度的32704.9億盧比,38年來,約增長了18倍。198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達320美元左右,已大大超過獨立初約150美元的水平(1950)。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5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4.5%,1991年11月份的外匯儲備增至27億美元,而6月份只有10億美元。1992年9月初,印度外匯儲備總額達63億美元。
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經濟恢復時期(1947~1956),制定工業化戰略和形成工業體系時期(1957~1966),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農業時期(1967~1984);確立實現技術現代化,加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奧執政後,經濟上採取了盧比貶值、降低赤字和調整工業政策等措施,使經濟有了起色。
自50年代推行工業化政策,印度工業有了迅速發展。1950~1951年度全國工業產值僅為175億盧比,1985~1986年度已達1028盧比,增長了5倍多。1986~1987年度全國工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6%,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約6%左右。1990年工業生產增長7.5~8%,略低於1989年的8.3%的增幅。1991年印度工業生產增長率為0.1%,是最近10年來的首次。1992年工業生產增長率則為4.5%。
鋼鐵工業,在獨立初,印度僅有塔塔等3家鋼鐵公司,煉鋼能力為150萬噸。到1988年底,印度已建成煉鋼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廠比萊、杜加普爾、魯爾卡拉、波卡羅、印度和塔塔等6家鋼鐵公司。
能源方面,印度是一個貧油國家,石油主要靠進口,每年需花費外匯收入的70%左右去進口石油。1989年印度進口石油1990萬噸,年產石油3400萬噸。1991年年產石油3100萬噸。目前,以開采海上油田為主,海上油田產量佔印度原油產量的1/2以上。電力能源有水力、火力與原子能發電。獨立後,電力工業發展較快。核電力已有相當規模,目前已建成4座原子能發電站,設備能力為170萬千瓦。
化學工業始建於30~40年代,'一五'計劃後發展迅速,化學工業(包括石化產品)產品年平均增長率為8.7%,其增長速度,為全國各工業部門之冠,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2%。
獨立後機械工業已成為印度工業中最大的生產部門,其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屬於機械工業系統的大小廠家約佔全國登記廠家總數的1/3。印度在通用機械設備、電機電器、汽車、摩托車、火車頭、拖拉機、船舶和飛機製造等方面,已能自給,某些產品已成為出口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之一。
輕紡工業主要有棉紡、黃麻、食品、造紙等,這些都是印度傳統的工業部門。尤其棉紡工業,孟買和阿默達巴德兩地區就集中了全國1/3以上的棉紡廠、2/5的沙錠和2/3的織造機。
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有耕地面積1.73億公頃,糧食作物面積1.27億公頃,其中灌溉面積約6200萬公頃,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約為5億人。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1990年農業生產增長3.5~4%,這一年的糧食產量為1%78億噸,比1989年增長8.8%,創了歷史記錄。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豆類、玉米次之。水稻占農作物面積的30%,約佔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的27%,居世界首位。小麥播種面積約佔1991年農業增長率的1%,佔耕地總面積的11%,居世界小麥生產國前10名之列。
印度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約佔全部播種面積的1/5。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茶葉、煙草、橡膠、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其中,棉花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0%,黃麻產量居世界第2位。花生種植面積多達700~750萬公頃,年產量在500~700萬噸左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目前是世界最大花生生產國之一。茶葉年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居世界首位。此外,煙草、甘蔗、芒果、腰果、椰子、香蕉、核桃、柑橘、咖啡、大麻、蠶絲和橡膠等經濟作物的產量也十分可觀,均可居世界產量前10名之內。
印度的畜牧業產值在農業凈產值中約佔15%,牛的存欄數居世界第一。
國家財政預算來源主要是直接稅和間接稅。獨立以來,國家預算增長很快。1950~1951年度為40.6億盧比,1988~1989年度為3668.8億盧比。
國家資本預算來源主要是源於內債和外援,用於五年計劃和國防建設開支。40多年來,資本預算增長幅度1987/1988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長了196.8倍。1990年印度外債總額670億美元。1991年外債總額則增為698億美元。1991~1992年度國際收支逆差為60.4億美元。比上一年度下降39%。
印度最大的財團是:塔口財團、比爾拉財團、馬法特拉爾財團、辛哈尼亞財團和塔帕爾財團。他們的總資產均在40億~130億盧比以上。1991年印度通貨膨脹率已達12.5%。
獨立40多年來,印度對外貿易有了很大發展。特別從70年代開始,出口在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例由1985~1986年度的4.7%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6.1%。但外貿長期存在逆差,1991年出口額193億美元,負額達89億美元。在進口商品方面,出口產品自70年代以來,過去名列前茅的紡織、茶葉和鐵礦石等傳統產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藝品、成衣和機械產品。在進口產品,過去居前列的糧食等消費品也退居第2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產品、食用油、化肥、紙張等。
1853年印度就建成了第一條鐵路--孟買至塔納線,全長32公里。現在,鐵路全長為61850公里,主要干線有20多條,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等大城市是全國的鐵路樞紐。1991年鐵路客運里程為26340萬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公路總長193.2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可通航的河道(包括運河)總長度約1.4萬公里,大小港口180多個,最大的港口有10個。十大港口全年吞吐量約為1.25億噸。全國約有66家海運公司,最大的海運公司是印度航運
公司和莫卧兒海運公司。
印度擁有兩大國營航空公司:1953年8月成立的印度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內與南亞領國(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和阿富汗)的地區性航線。1972年成立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際航線,航線遍及世界五大洲。
城市
印度都市產生較早。獨立後發展迅速。據統計,印度30萬人口以上的都市有57個,100萬以上的大都市有10個。其中新德里(古都德里)、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此外還有亞格拉、阿拉哈巴德、班加羅爾、科欽、果阿、海德拉巴、齋普爾、勒克、馬杜賴、西姆拉和瓦臘納西等。
新德里 印度共和國首都,位於亞穆納河畔西岸,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573萬(連同德里),新建於1911年。全市以兒童公園廣場為中心,街道成輻射狀,伸向四面八方。在現代化的宏偉建築群中,聳立在市中心的西側,中亞風格建築的國會大廈 ,半球狀穹頂的總統府。
坐落在國會大街琴倫盤陀公園內由4座造型奇特的建築物組成的古天文台(1710),為這座古老而現代化的城市增添了誘人的光彩。西端的康諾特廣場,呈半圓盤形,分內外三層,是新德里最繁華的商業區。
德里也是文化教育中心。這里有許多著名的博物館、紀念館、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著名的尼赫魯大學就位於市郊。
德里 享有印度'七朝之都'之稱譽。地處次大陸的中心,位於亞穆納河北岸。
德里有孔雀王朝時代興建的舊堡遺址和著名的阿育王石柱。近郊的顧特卜高塔,建於13世紀初的顧特卜高塔,高72米,分5層,宏偉壯觀。始建於1638年的古宮紅堡,是著名的伊斯蘭建築之一。與紅堡遙相呼應的是賈瑪-馬斯扎特大清真寺(也稱'賈瑪寺'),全用紅砂石建成,長75.5米,寬24米,佔地面積117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5000名穆斯林祈禱。
市郊還有胡馬雍陵等宏偉建築。
舊德里的月光街或銀子街,歷史上曾是世界最富庶的大街之一,今仍為德里商業中心,露天市場。
加爾各答 印度最大的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瀕臨孟加拉灣,位於恆河三角洲的胡格利河左岸。
市區以大賀胥廣場為中心,邦政府辦公大樓,邦議會大廈和高等法院等均設於此。市中心的'喬靈奇廣場'集中了全市的大旅館、大飯店、大商店以及大的娛樂場所、十分繁華。
加爾各答工業發達,主要有紡織、鋼鐵、機械、化學、造紙、皮革、印刷、服裝、陶瓷等,工業,又是黃麻工業中心。全國的1/3貨物由這里的港口吞吐。作為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咖爾各答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印度教徒的活動的中心,迦梨女神廟也在這里。
孟買 印度第二大工商業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全國最大的港口之一。位於印度西部,瀕臨阿拉伯海,為一天然良港。1991年建造的拱門形的印度門,薈萃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派建築風格。孟買也是西印度文化教育中心。孟買大學設在這里,許多著名的電影製片廠也在這里。作為工業中心之一,全市紡織廠約佔全國紡織廠數的40%,全國紗錠和織機的30%。棉紗遠銷國內外。機械、汽車、石化、造紙、電子、造船、化肥、醫葯、食品等工業也較發達。孟買還是印度西海岸的陸、海、空交通樞紐,全國最大的機場--桑塔克爾斯國際機場就設在這里。
馬德拉斯 南印度交通樞紐,泰米爾納德邦首府、印度第四商業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地處庫姆河河口,瀕孟加拉灣。面積128平方公里。城市以聖喬治堡為中心,向南、北、西3個方向伸展。舊城(聖喬治堡)以北是商業區,臨海一面為港口;舊城以南是住宅區,內多歷史建築。僅寺廟即有120座。其中位於城南60公里的海濱有被稱為'七塔城'的馬哈巴利普蘭,以巨大岩石神廟而聞名。馬德拉斯設有全印最早成立的大學馬德拉斯大學歷史最悠久的教堂聖托馬斯教堂。馬德拉斯港年吞吐量達700多萬噸,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紡織、皮革、化工、機械、橡膠以及電影工業都很發達。
旅遊
古堡陵園 主要包括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和甘地陵。紅堡是印度最大的古宮。位於德里城東北部亞穆納河畔。建於1638~1648年,為莫卧兒帝國沙·賈汗皇帝的王宮,全部用紅砂石砌成。故稱紅堡。胡馬雍陵,莫卧兒帝國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亦位於德里東郊亞穆納河畔。1565年建成。泰姬陵,始建於1631年。屹立在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南岸,其華麗和磅礴之勢,堪稱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陵長583米,寬304米,紅砂石牆。整座陵墓佔地17萬平方米。甘地陵,位於德里亞穆納河畔某地遺體焚化之處。其它還有若干佛教聖地、對跡,如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五舍城、舍衛城、那爛陀寺、桑奇佛塔,以及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埃里芬達石窟、阿姆利則金廟、卡傑拉霍神廟群、科爾廟格神廟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去處。
旅遊季節最佳時間為每年10月至翌年2~3月間。

4. 印度總理莫迪 愛好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年09月17日生於孟買邦(現為古吉拉特邦)瓦德拉嘎鎮,祖上三代都在當地經營一個小雜貨鋪,家境雖稱不上小康,但也算豐衣足食。除了經營雜貨鋪,父親還在火車站開了一個茶攤——奶茶是印度人每天必需的飲品。在家裡6個孩子中排行老三的莫迪,從小就在那裡幫父親賣茶。從學校畢業後,他和哥哥也開了一個茶攤,自食其力,由「賣茶童」變成「賣茶人」。莫迪在當地的學校完成了自己的中小學學業。老師這樣形容他:「他在學習成績上算不上出色,雖然有點內向和靦腆,但是偏愛辯論和戲劇表演。」也許正是這些特質,使得莫迪日後在應對媒體時游刃有餘。同學眼中的莫迪是個有主見的人,做事情有決心、有毅力,而且酷愛讀書。鎮上有一座小型圖書館,莫迪是那裡的常客,據說他後來將裡面的書幾乎全部讀完。課余時間,莫迪絕不只呆在茶攤上。出身於印度教家庭,他很小就加入國民志願團組織的少年機構,在那裡接受體能訓練和教義熏陶。

5. 長期在印度工作的朋友,在印度有哪些奇特的經歷

印度有著最為奇特的民族作風和文化體系,對現代文明的排斥也是堅定不移。在這里,老百姓吃飯用右手抓,如廁用左手洗。在這里,大街上的牛,狗,野豬,猴子和人各佔一片天地。在這里,女人用六米長的彩布把自己包起來,穿成一件件風情萬種的紗麗。

小城巴羅達,位於印度唯一嚴令禁酒的古吉拉特邦,治安算不上最好,但也是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城市。這里沒有寬闊的馬路,沒有熙攘的車流,也沒有玻璃擦得鋥亮的大樓。這里的生活,該是每天早上睡到自然起,吃了顏色各異的咖喱,到朋友的家裡探望聊聊天,傍晚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喝杯茶再盪一會兒鞦韆。這里的人,心裡沒有太多執念,任周遭雞飛狗跳塵土漫天,也能在心裡給自己構築一片小桃源。

胸無大志,或是叫做不思進取,這樣的人生觀在國內讓人無法接受,在這里卻顯得那麼自然而然。我走過印度的許多地方,德里有最奢華的酒店,孟買有最繁華的市場,拉賈斯坦整個邦有著最討遊客歡心的別致景象,但我還是喜歡這個地方,或者是因為在這里牛是受到尊重的,因為人們是真誠善意的,又或者是因我生活在巴羅達的兩個月里,這里已成為我的第二個故鄉。

生活在印度,累的是身體,但滿足的是靈魂。探訪各地的寺廟,學習印度的語言,走近當地人的家裡聊聊天。或者練習瑜伽和冥想,讀些從未涉獵的宗教思想,學著**鼓,跳印度舞,每一天的工作之餘,都能過得充實而歡喜。

6. 我想了解印度這個國家的名族風俗(習俗)!跪求 有心人 提供詳細答案啊!!!高分求答案!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而且印度人認為不流動的水是死水,孩子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

7. 印度總理莫迪是什麼種姓,在印度處於什麼階層

莫迪的家庭歸於低種姓的第三等級「吠舍」,屬於其中的Ghanchis,這是一個以榨油為主的階層。

納倫德拉·莫迪(古吉拉特語:નરેન્દ્ર મોદી,英語: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 出生於印度瓦德拉嘎鎮(又譯瓦德納加爾),印度政治家,現任印度總理。

古吉拉特大學政治學碩士,2001年10月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並連續三屆擔任此職。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投票結果揭曉,莫迪確定成為下一任印度總理。

(7)印度茶童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

印度種姓制度共分四個等級:

1.婆羅門或傳教士:他們是素食主義者,能傳授學習印度教古經文,婆羅門女只能嫁婆羅門。

2. 剎帝利:他們能吃肉,他們的工作是勇士與統治者。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但不能教授。剎帝利女能嫁與首陀羅人或者剎帝利人。

3. 吠舍:他們是商人。他們一般是素食者但也有吃肉。他們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但不能教授。吠舍女能與首陀羅,剎帝利或者吠舍結婚。

4 . 首陀羅或者勞力:他們不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一般不是素食主義者。干雜活,稱為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只能與首陀羅結婚。

8. 現在印度中高層普遍是什麼等級

莫迪的家庭歸於低種姓的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之一般平民階級,屬於普通雅利安人。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此時印度的社會財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掌握在從事生產活動的「吠舍」階層手中。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年09月17日生於孟買邦(現為古吉拉特邦)瓦德拉嘎鎮,祖上三代都在當地經營一個小雜貨鋪,家境雖稱不上小康,但也算豐衣足食。除了經營雜貨鋪,父親還在火車站開了一個茶攤——奶茶是印度人每天必需的飲品。

在家裡6個孩子中排行老三的莫迪,從小就在那裡幫父親賣茶。從學校畢業後,他和哥哥也開了一個茶攤,自食其力,由「賣茶童」變成「賣茶人」。

(8)印度茶童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

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

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9. 莫迪隱婚45年,他對妻子如此絕情是為什麼

說到印度總理莫迪,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迪的勵志故事了。莫迪出身低微,在種姓制度嚴格的印度能夠從低種姓的賣茶孩童逆襲成為一國總理,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毫無疑問是不可估量的。

莫迪從政後,清廉親民的從政風格為其贏得了不少好感。但正所謂“人無完人”,即使是人生經歷勵志、人物形象無可挑剔的莫迪,在世間也有對不住的人。莫迪帶領印度前進的背後,是一位妻子數十年的隱忍和等待,是一位母親幾十年的期盼。莫迪的存在是印度整個國家的幸運,卻也是莫迪家族的不幸。

閱讀全文

與印度茶童現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1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5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3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7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4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2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7
中國移動的信箱是多少 瀏覽:306
印度文字怎麼寫才好看 瀏覽:499
伊朗購物用什麼錢 瀏覽:419
伊朗人結婚要多少錢 瀏覽:933
越南航空vn503多少座 瀏覽:701
中國機長有多少人出鏡 瀏覽:488
中國有嘻哈賺多少 瀏覽:535
英國的足球隊怎麼叫英格蘭呢 瀏覽:253
伊朗無人機在哪個國家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