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回水現象形成時間和原因
冬爺爺送走了大地的嚴寒,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又來到了人間。春天的景色十分美麗,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了笑臉,太陽,紅紅的光束射過來,那麼溫柔地撫摸你,像年輕的母親的手。隨著春姑娘輕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在公園里,到處都可以看見這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小草。在這一個溫暖的季節里,在樹林里,許多的樹木都開滿了鮮艷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讓,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各種各樣的花真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壇。許許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聞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約而同地飛來采蜜,在半空中飛來飛去。
⑵ 印度旅遊
應該很有民族特色吧,去逸行旅遊網上看看有什麼好的路線可以推薦,有詳細信息介紹。
⑶ 什麼事「回水」
李白詩曰「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形容世間江河,縱然千曲百轉,終歸要奔流入海,一去不還的壯觀意境。不過世界之大,偶爾也有不盡然之處。在位於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印度洋西海岸一帶,就有這樣一處看似有違自然規律的奇特景觀———「回水」。
所謂「回水」,實為多條無名小河組成的河網。這些河流寬闊處未足百尺,狹窄時不及丈寬,而且大多湛清碧綠,波瀾不興,蜿蜒舒緩。河兩岸密布的椰林和參天古木猶如道道綠色帷帳,阻斷了世間的喧囂,使得掩映在蒼翠之中的小河更加清秀典雅、恬靜超凡。
不久前,記者初訪喀拉拉時,對當地人言必稱「回水」大惑不解。明明是些小河小溪,卻偏不肯稱其為河,想來其中定有緣故。直到向一位當地導游請教後方知其所以然。原來,距這些河流不遠處就是波濤洶涌的印度洋,兩者相距最近處不過十幾米。而橫亘在小河與大洋之間的,通常不過是區區一兩米高的沙丘。由於河面與海平面基本上處於同一高程,若置身沙丘之上放眼遠望,便能夠體驗到一種河海平行、綠藍分列,律動與寧靜共入眼簾的難得感受。
令人不解的是,雖然大海近在咫尺,小河偏偏對它「毫無眷戀之情」,絲毫不理會「海洋母親」的召喚,而是執意與海岸線相伴而行,綿延數百公里卻始終若即若離,不願投入大海的懷抱。據說這是由於這一帶地勢平坦,平時多數日子裡降雨量適中,因而此地河流的流量均衡,流速平緩,難以形成一瀉千里的氣魄,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大江大河那種奔騰入海的尋常景象。
不過每年的印度洋季風到來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改觀。往日波高浪急的印度洋此時會變得異常狂躁起來,在季風的驅動下捲起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轉瞬間越過不堪一擊的河海分界線,沿著數百公里的海岸向著小河鋪天蓋地傾瀉而來。在大海的進犯面前,小河偶爾也有機會一反平日柔弱的形象,在強勁季風的配合下「發威」———季風帶來的集中降雨在短短一兩天內就能造成江河泛濫,此時河水的標高迅速超過海平面,於是就又出現了處處大水漫坡,河水慌不擇路向著大海而去的「灌海」現象。於是,河海之間就這樣在自然之手的撥動下,以一種特有的規律交相融匯,河流與海洋的界線變得盪然無存。
特殊的「回水」現象為喀拉拉邦吸引來大量的旅遊客源,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個拳頭產品。沿河數百公里的居民,祖祖輩輩「吃回水飯」,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提供回水泛舟之旅。時間充裕的旅客可以選擇帶有茅篷、能夠在上麵食宿的一種被稱作「科吐瓦魯姆」的遊船,花上一周左右時間順水漂流,近距離體驗沿途村落居民上樹摘椰子、下河捕魚蝦那種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方式,感受當地質朴醇厚的民俗民風。倘若行色匆匆也無大礙,邀三五好友,租一隻傳統風格的喀拉拉小船,花幾個小時泛舟在綠水之上,穿行於灌木與珍禽異鳥的家園,也不失心曠神怡之感。
回水兩岸,花木叢中,有一些外表古樸,內飾精美的小旅館。客房的陽台一律臨水而建。坐在古藤編就的吊椅之上,眼前是河,遠處為海,近聽小河流水潺潺,遠聞大海驚濤拍岸。黃昏時節,更有落日將霞暉投射在青翠的椰林之上,把眼前的世界塗抹得異彩斑斕,那番意境無異於一個印度版本的「桃花源」。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遊客來說,他們在旅遊季節中到來,看到的只是回水溫柔的一面,體驗不到它嚴酷的另一面。因而很難體會「回水」兩個字的真實含義。事實上,當回水現象真正出現時,也正是當地抗洪救災最危急之時。為了保衛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方政府經常要派出多路搶險隊,冒著被海浪捲走的危險,用人工扒沙的方法,在沙丘上開辟回水入海通道,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不過,人們並沒有因回水的這種雙重性格而減弱對她的熱愛,在他們眼裡,剛柔並濟的回水或許比柔弱溫情的她更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