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帶回來的佛經是用什麼文字寫的
「唐僧」當年取回的就是《貝葉經》
《貝葉經》發源於印度。古印度人採集貝多羅樹的葉子,用來書寫佛教經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取回來的也是《貝葉經》。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
在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在中國同樣已相當稀少。玄奘從印度帶回來657卷《貝葉經》,在長安翻譯佛經。經文是樊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中記載:「 帝信納而止。法師又奏雲。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遠離廛落泉石清閑。是後魏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譯經處。玄奘望為國就彼翻譯。」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
❷ 古印度的文字到底是梵文還是印章文字啊
古印度的文字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是印章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僅僅是有固定意義的符號,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古印度最早的文字系統應該是婆羅米文,由婆羅米文演化出了梵文,巴利文以及印地語等各種文字。
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印章文字的由來: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❸ 所有的佛經在古代都翻譯成了漢字嗎
古代佛經,都是記錄在貝葉,或者絹布上,一部佛經就是很大的體積,即使在唐代以後的佛經有些寫在紙上,也是很大字體的刻板印刷的。所以佛經從印度帶來,很不容易的。不像現在一個優盤就可以裝下所有佛經。所以佛經的傳播,都是零零碎碎。單次數量最大的是玄奘法師取回來的佛經。但也是全部佛經的一小部分。鳩摩羅什大師帶來翻譯的佛經比玄奘大師的要少多了。
佛經的翻譯,可以說斷斷續續有二千多年了,直到今天,仍然還有沒有翻譯成漢語的佛經。有些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經典,還有待翻譯整理。
❹ 古代佛經到底是一些什麼內容有用嗎
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版本來傳達的。古代佛經的翻譯本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的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的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的翻譯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鳩摩羅什。具傳當時為了把印度名僧鳩摩羅什請來宣揚佛教,還發生過幾次戰爭,征滅了幾個國家。早在秦朝,中原人們對佛教是一種什麼東西還不太清楚,只是聽西方來的人說佛教是可以渡人進極樂世界,獲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時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帶領幾千人去東海仙島尋找長生不老之法,可以他們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沒有能長生不死。當時,朝廷聽說有位鳩摩羅什在西域龜茲國宣揚佛教。鳩摩羅什是一個年輕的天才,他不僅具有超人的記憶力,而且對佛學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堅聽說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鳩摩羅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師,於是就派遣將軍呂光率領大軍,西征龜茲去搶鳩摩羅什大仙。等到呂光征服了龜茲,請到鳩摩羅什准備返回秦朝,不料這時秦朝發生內亂姚萇殺了苻堅自己當了皇帝。於是呂光就乘機據姑臧自稱涼國,鳩摩羅什也就留在了涼國。後來姚萇的兒子姚興當皇帝,打敗了涼國,呂光的兒子呂隆投降,這才把鳩摩羅什請進入中原。皇帝姚興親自迎接他到長安,並封他為國師,為了盡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國施展,還專門派了幾千人協助他翻譯佛經。最後,皇帝沒有來得及得到長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了。在鳩摩羅什主持下翻譯的佛經在中國佛教的傳播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於,佛經的翻譯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參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學者,所以在佛經的語言和解釋中就融入了中國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加上佛教本身的培養和教育人的社會性的一些思想,也與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很吻合,所以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兩種思想也不斷交映,相互融通。有一個傳說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庄的思想。當時艱巨的佛經的翻譯工作還在進行中,佛經《涅盤經》還只翻譯了一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進行研讀。在經文的前部分對「一闡提」(指有破戒、作五逆罪,不信佛法、因果、誹謗佛法,斷滅善根、不作善法,破壞僧團綱紀等極端罪惡的眾生)的問題,佛祖嚴厲地說他們會在輪回中永遠不得超生,一再出現排除「一闡提」成佛可能性的經文。而有一位文化修養非常高的道生法師從中國的哲理考慮,認為這不符合佛教的完整思想。應該無任對什麼樣的人,只要悔罪自新便可成佛。就是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成佛」思想。這樣就受到只學了一半經文的其他佛教徒們的激烈的反對,大家都不能接受與所見經文意思不同樣的觀點。於是道生法師就到南方的虎丘山隱居,沒有人接受他的觀點,他就對著山上的石頭解使佛法。後來經文翻譯完了,果然他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便是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就是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這個禪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老子、莊子和部分儒家思想)很吻合。我們從梁武帝接見達摩時的談話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梁武帝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在中國大力推介佛教,甚至壓制道教等其他宗教。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當時中原出現五里一廟,十里一庵的佛教盛況。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位高僧,馬上就召見達摩。梁武帝問達摩:「朕造了許多寺廟,選送了好多僧人,還親自抄寫經文,大力弘揚佛法,這算不算有了功德?」達摩回答:「沒有功德。你這些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就是說:你這是有心行善,沒有出自本心的行為。就好象一個影子會隨著東西走,但是影子是看起來有,實際上是摸不到,拿不走的。有就等於沒有。梁武帝又問達摩:「那麼,真實的功德是什麼呢?」 達摩說「清凈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的」。真正的佛學思想是非常微妙、高深的,是沒有一種確定的方法就可以學到的。所以功德,也絕對沒有什麼明確的做法就可以求得的。這一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的道教的《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佛教思想和中國傳統的老子、莊子和儒家思想是很一致的。這個禪宗就成為中國佛教思想的一個最重要的學派,直到今天它還對世界佛教思想起著深刻的影響。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等派別。
❺ 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麼
【主回答】
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5)印度古佛經寫在什麼上面擴展閱讀】
梵語(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體書寫:संस्कृता वाक्,拉丁字母轉寫: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梵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現代梵語是從左至右書寫的拼音文字,19世紀初由歐洲學者將天城體(Devanagari)發展成機械印刷的標准體,它的字母表由48個符號組成,其中34個是輔音,14個是母音或雙母音。在18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用拉丁字母轉寫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標准化後的梵文,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與多種語言互譯,為語言學和宗教的研習提供了便利。
❻ 佛教的經文都是從哪裡來的啊古印度的語言就是梵文吧那到底是誰編寫的經文啊這么深奧;。
你完全是個外行 基本的東西都不懂
但我還是會回答你的問題:
佛從哪裡來 佛來者有三處,何謂為三:
1.從發菩提心中來 哪裡有發菩提心的地方 佛就從哪裡出來
2.佛從哪裡長大呢 佛從一切利益眾生的種種善行中長大
3 佛以什麼為原則規范自己呢 佛以 戒 定 慧 五戒 十善 四無量心 四宏大願 以這些成為自己生命中必須的力行之事。
由於有以上的種種行為 佛遍出生了
佛經是梵文 是唐三藏 一千多年前取到中國來的 是梵文的 人家又不是傻子 人家不會翻譯呀來學呢 所以佛經是翻譯過來的 對了 梵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
佛經當然是佛所說的話了 也就是說佛是世間最好的人 他所能說出的話 沒有第二個人能說得出來
人們記下來 常常讀誦學習獲得快樂。記錄人名字叫 阿難 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記憶最強的一個人
過目不忘
最後回答里 佛無所從來 亦無所從去 無來無去 所以叫如來
也可以說是從真理中來 了知事物的一切真象的人 當然其實佛不是人
最後 信佛就是佛自己 信自己就是信佛 佛不會自己信自己為人自信 也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信自己 如果你不信自己有誰會知道呢。還不是你。
❼ 古印度的文字是什麼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
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時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
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
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大約在公元7世紀末,中
國發明的紙才傳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紀以後,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紙寫的典籍。
古印度人很早就開始了天文歷法的研究,吠陀時代,他們已有不少天文歷法
知識。那時,他們把一年定為360日,分為12個月,也有置閏的方法。
古印度比較著名的天文歷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紀形成的《太陽悉檀多》。
這部著作講述了時間的測量、分至點、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
題。
這部書成為古印度天文學家著作的範本,它同時還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數學著
作之一,對古印度天文學和數學有很大的影響。
❽ 古印度文字
最早的古印度文字被稱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應早於前2000年。是一種刻畫在一枚枚印章上的象形文字。 前第 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字,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還有哈拉巴銘文,是哈拉巴文明的產物,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