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和同時期的印度誰更強
不好比較,因為莫卧兒帝國最強的時候是1680到1700,那時候明朝已經滅亡,而明朝鼎盛的1550到1600年,莫卧兒帝國還未統一整個南亞次大陸(1526年建國),如果以1600年為節點,1600年之前無疑明朝要強,1640年明朝已經風雨飄搖,而莫卧兒帝國走向強盛,這個時候明顯莫卧兒帝國更強,莫卧兒帝國最鼎盛時期工農業生產總值佔世界21.3%(1700年),而明朝最鼎盛時期是24%(1600年),綜合來看明朝要強一些。
B. 明朝末年,世界上主要的幾個國家那時候名字叫什麼
跟明朝接壤的幾個國家:
朝鮮仍叫朝鮮(國名都是朱元璋給定的),日本還叫日本,泰國叫暹羅
其他的幾個亞洲比較大的國家:
西亞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南亞印度大部受莫卧兒帝國控制
還有,明朝稱葡萄牙西班牙為佛郎機
C. 古代印度歷史的列表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這個網址繼續看,有七頁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D. 明朝被認為是當時世界強國,朱元璋稱帝時,其他國家都在幹嘛
因為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明朝時非常繁榮富強的,是當時最大的一個世界強國,而其他國家,仍在發生戰亂在打仗,所以朱元璋還是非常厲害的。由此可見只有和平才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才有富裕的機會,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
E. 明朝同時期的歐洲、中亞各國處於什麼時期
明朝早期中亞、歐洲各國都還是封建社會,明朝中晚期時歐洲各國已逐漸向工業社會(也是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明朝時期歐洲有拜占庭帝國,位於歐洲東部,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
奧斯曼帝國,1299年至1853年。西班牙帝國 從16世紀中期開始,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
大英帝國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成為新一代日不落帝國。
葡萄牙帝國是在16世紀—18世紀時一個全球性殖民地帝國。
(5)明末的時候印度怎麼樣擴展閱讀:
1、明代時期歐洲的文明狀態
明代時期歐洲處於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2、明朝時期的外交
明朝人對外極其開放。明朝時期,中亞地區主要有撒馬爾罕、哈烈等國家。明朝在政治上積極發展與中亞各國的關系,採取以德睦鄰的外交方針,增進了解與信任,發展友誼。
並積極調解鄰國之間的沖突,贏得了中亞國家的友誼。在經濟上採取互通有無、厚往薄來的方針,發展官方貿易,鼓勵商人往來,擴大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明朝在中亞國家的影響。
F. 明末清初世界上其他強大國家和各大洲勢力分布
樓上的觀點不錯~~~
但是
我還要補充一些 我給你斜數據了
明朝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根據德國地理學家奧爾布里希特的計算,1600年以前,歐洲的城市人口不到總人口的5%。16世紀初,歐洲沒有一座突破20萬人口的城市,擁有10萬至20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紀末至l7世紀初期,人口在15萬以上的商業城市才上升為4座。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這只是一個城市化的問題 就可以輕易的看出了吧~~
當時的新航線還在摸索中 明白嗎啊??
強國只有那幾個 而且是相對的~~
明朝 這個不要解釋了
奧斯曼土耳其 牛叉的滅掉東羅馬~~
歐洲的國家只能是相對的 應為他們連奧斯曼土耳其都對付不了 被逼才去尋找新航線
葡萄牙 西班牙 荷蘭 英國
此時的非洲美洲也有所謂的帝國 包括南亞地區 但是其實都不是很上檔次~~
G. 簡述印度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
其一,它經歷了緩慢的進化過程。印度的封建制度從笈多帝國時期開始形成,到戒日帝國時期最終確立,幾乎經過了四百年的慢長歷程,這充分表明印度封建制度的演進具有緩慢性的特點。這主要是由於古代印度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為緩慢,而且國土遼闊,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其二,印度的封建土地關系不是通過自下而上購買或劫掠土地出方式形成的,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由王朝向貴族官吏及僧侶寺廟封賜土地的方式產生的。這與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形成鮮明的對照。
其三,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形式。由於印度封建土地制度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分封方式產生的,因此,封建土地國有製成為主要形式。它與中世紀歐洲封建領主所有制及中國封建地主私有制不盡相同。
其四,農奴制不是印度中世紀唯一的封建剝削形式。在封建釆邑制形成的同時,古老的農村公社組織依然存在,封建社會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村社自耕農。
其五,印度封建社會不存在西歐那樣典型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印度,封建主與附屬封臣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並不嚴格和明確,封建等級制在印度政治體制中不具有重大意義,種姓制度在某些方面代替了封建等級制的作用。
H. 求印度歷史
「印度」一名來自印度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燦爛輝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約公元前14世紀,來自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征服了當地土著,於公元前1000紀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隸制國家,從而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婆羅門教形成於這一時期,以神的名義制定的種姓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
I. 明朝時並沒有發動機,那鄭和的船是怎樣橫穿印度洋的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的船之所以能夠橫穿印度洋,主要是因為依靠了風。
事實上,當時船隻航行過程中,一般都是採用「之」字型的行船方式,這種方式也被稱為「搶風行船」,是一種非常難以操控的行船技術。總而言之,鄭和的船之所以能夠橫穿印度洋,主要依靠了風的力量。